当代自由择业知识分子与民国时期自由职业者政治参与比较

2015-03-27 13:13:33徐军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自由职业者民主党派知识分子

徐军

(武汉大学,湖北武汉430072)

·政治学研究·

当代自由择业知识分子与民国时期自由职业者政治参与比较

徐军

(武汉大学,湖北武汉430072)

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与民国时期自由职业者都是在非公有制领域成长和发展起来、与商品经济紧密联系的知识分子群体,两者在政治参与方面既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本质区别。由于两者所处时代不同,特别是基本政治和经济制度不同,决定了前者比起后者在政治参与方面更容易得到执政党的主动接纳和社会的普遍支持,能够更自觉地融入国家的政治文明进程之中,具有更光明的前景。

自由择业知识分子;自由职业者;政治参与

DOl:10.3969/j.issn.1671-7155.2015.01.002

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是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在非公有制经济和社会领域成长起来的一个知识分子群体,主要包括外企的中方管理技术人员、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民营中介组织的专业人员、民办社会组织的管理和专业人员、自雇知识分子等。他们通常被看作是当代中国新的社会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职业角度看,这个群体在民国时期,有一个特定的名称,叫“自由职业者”[1](与今天“自由职业者”在内涵与外延上有区别)。当前,以律师为代表的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政治参与正方兴未艾,构成了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道特殊风景,其实民国时期的自由职业者在政治参与方面也十分活跃,将这两种政治参与状况作一比较,对于引导当下自由择业知识分子仍至整个新的社会阶层有序参与政治,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参与背景比较分析

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与民国时期自由职业者的政治参与离不开特定的时代背景,它们都是特定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变革的产物。

1.经济背景比较分析

中国当代自由择业知识分子与历史上自由职业者都是在非公有制领域成长起来的,是与商品经济紧密联系的知识分子群体。改革开放以后不断推进的所有制改革、经济领域的持续商品化、市场化促使当代自由择业知识分子不断涌现并成长壮大;民国时期的自由职业者也是因为中国近代化进程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而从旧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破土而出。但是两者所依赖的非公有制与商品经济在更大的经济基础方面却有着本质区别:当代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所紧密联系的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一种与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成份相联系的市场经济,是一个执政党及全国人民在长期的改革与建设实践中不断探索自觉选择的一种基本经济体制,由此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社会组织便成为了必然选择,也决定了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的产生和发展不仅是历史的必然,而且具有非常宏伟的前景。

比较而言,历史上自由职业者所依托的非公有制主要是民族资本主义。一方面,其决定了自由职业者所依托的经济基础在当时中国具有进步性,这也是促使他们政治参与活跃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他们时时刻刻受着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重大山的压迫,这也注定了他们发展的艰难,从最早的中国近代工商业到1949年全国解放,民族资本主义仍旧规模尚小,依托其上的自由职业者的规模也很小,据相关资料估算全国加起来不超过50万人[2](P41),现在有据可查的几个群体,如律师、会计师都不足当今的二十分之一、甚至三十分之一,在当时社会中是小到不能再小的群体[3]。

2.政治背景比较分析

当代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政治参与的政治背景是整个国家已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在此基础上,党在社会分层理论上不断与时俱进、确立了科学的对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战略并卓有成效地开展了统战工作,党有充分的执政自信、执政经验,从自由择业知识分子初具规模时起,就主动把它纳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为他们畅通各项政治参与渠道。而历史上的自由职业者面临的却是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这种统治实质上就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封建独裁统治,它不仅剥夺普通民众的民主权利,而且对自由职业者也是充满了疑虑和管制。

3.社会背景比较分析

从总体上看,两者都是在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进程中产生的,都是社会分化的结果,但是两者分化的社会基础和动力来源却有本质区别:当代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是在中国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形成的“两阶级一阶层”的单一社会结构中形成的;而历史上自由职业者是在封建社会结构(主要是地主阶级、农民阶级,鸦片战争后又有了官僚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等)向近代社会结构过渡中,主要是适应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需要而由外力推动产生的,最早的自由职业者基本上是归国留学人员,最开始的执业也几乎都是在租界里。

4.文化背景比较分析

两者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都伴随着思想解放运动和国民教育水平的提高,但是在思想解放运动的广度、深度和国民教育水平提高的幅度方面有很大差别:当代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经历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严格说来既是全民的思想解放运动,更是执政当局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就决定了其广度和深度都是空前的,从而为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的产生和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而国民教育水平提高的幅度更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据最新一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已达1.19亿人[4]。而近代史上中国也经历过思想解放运动,如新文化运动,但这些运动基本上都局限在知识分子层面,很少深入到普通的工农群众与执政当局中,(执政党当局更多时候采取的是打压甚至是严厉禁止的态度)。在国民教育方面,虽然民国成立后,中国也采取了西方近代教育模式,但随后几十年,举国不停地处于战争之中,国民教育整体水平的发展几乎处在停滞状态。由此导致两者在政治参与方面,前者参与政治很容易得到社会认可和执政党的支持,而后者在很大程度上陷入自弹自唱和执政当局的横加干预之中。

5.国际背景比较分析

两者的产生都有着鲜明的国际背景,这一点在民国自由职业者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我国近代与自由职业者相关的职业与行业制度无一例外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国外从业人员的政治参与行为模式也对我国的自由职业者产生深刻影响,其突出表现在行业团体建设上,这也是促成民国时期自由职业者政治参与较为活跃的一个重要原因。比较而言,当代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的产生和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30多年来持续的发展,如外企越来越多地涌入直接催生了中方管理技术人员阶层的产生,同时国门打开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国际产业发展进程,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扩张、国际社会组织的崛起等都给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以重要启示。

二、参与主体比较分析

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与民国时期自由职业者在政治参与方面的表现与其主体状况息息相关,其来源、性质、规模、分布、流动、政治面貌状况对其政治参与产生了直接或间接影响。

1.来源比较

历史上自由职业者主要来自于归国留学生和国内近代学校的毕业生,也有极少数由原来旧封建时代类似执业人员转化过来的,他们基本上都出自富贵之家;当代自由择业知识分子主要是原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新世纪后又补充了大量的大学毕业生,而他们的家庭出身则可以说涵盖了中国当代社会的各个阶层,但主体应是传统的农民阶级、工人阶级及知识分子。来源不同就决定了自由职业者中绝大多数人与中国当时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工农群众并无多少血缘和生活上的联系,在政治立场上也就难免占到有产者一方,他们的政治参与活动很少得到社会底层的关注,更不用说普遍支持了(一些投身革命的自由职业者除外);而当代自由择业知识分子则与其他社会基本阶层在根本利益上更容易形成共识,他们的政治参与活动更容易得到社会绝大多数人的理解和支持。

2.性质比较

当今自由择业知识分子主要是依靠自己的专业知识技术形成收入来源,现实中社会看重的主要是其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因此从实质上来说,他们主体属于劳动者[5]。历史上自由职业者带有显著的自雇知识分子特点,但按照传统的阶级划分办法,他们常常被划为小资产阶级的范畴,这主要是根据他们的收入状况和当时占主体地位的生产关系。若以今日眼光来看,他们的主体也应属于劳动者范畴,即知识劳动者、专业劳动者。这就决定了两者在政治参与方面相对来说愿意以自己的专业优势来投入、来体现。

3.规模比较

历史上的自由职业者尽管是新兴的社会群体,且可细分为许多职业,但从规模来说,不管是绝对数(不超过50万人)还是相对数(占当时总人口0.1%)对于当时社会来说都是小众群体;今天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的绝对数有1500万人,远比当时的自由职业者数量多,但相对数(占总人口的比例)大约只1%左右,在社会上仍是小众群体。这就决定了他们的政治参与更多地需要依靠其质量和个体素质,往往呈现出精英型的参与。

4.分布比较

当代自由择业知识分子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这是由他们所供职的单位和行业特点决定的。我国目前外商投资企业、民营科技企业集中在大中城市,市场中介组织、民办社会组织总体来看还处于起步阶段,其服务对象和主要市场也集中在大中城市。比较而言,历史上的自由职业者更加集中于少数特大城市,这是因为当时中国近代工商业基本上都集中在这些特大城市。这种分布状况决定了他们的政治参与只可能是一种中上层的参与,同时也决定了他们参与的影响力很少真正深入到普通群众的生活中;相对而言,今天的自由择业知识分子分布的面更广一些,与普通群众的联系更多一些,因此在政治参与的影响力方面也更大一些。

5.流动比较

当代自由择业知识分子具有较大的流动性,且主要是地域单向性流动,如向大中城市,特别是所谓“行业中一线城市流动”,和行业内供职单位之间的流动。历史上自由职业者在地域流动上比较类似,当时一等的执业人员主要也是流向少数特大城市,但历史上的自由职业者却经常跨行业流动,特别是其中一些中上层人士往往流向中央和地方政府,这一方面是因为当时中国传统学而优则仕对自由职业者有根深蒂固的影响;另一方面,当时政府在推行近代化的过程中,为与西方政体接轨,非常需要近代化方面的人才,自由职业者具有专业优势,而成为被重点考虑的对象。

6.政治面貌比较

两者中政党成员都占了相当比例。早期的自由职业者中不少是政党成员,甚至是中共党员[6](P130),我国早期民主党派成员中,自由职业者是一个重要来源,今天自由择业知识分子也是各个政党的重要发展对象。但比较而言,历史上自由职业者占民主党派成员的比例相对会更高一些,因为今天民主党派成员主体是体制内的知识分子,另外当时中国共产党主要发展的是工农群体。这就使得通过政党途径来参与政治成为两者的一个共同特色。比较而言,历史上自由职业者在此方面所占比重可能更大,因为今天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更多的是通过人大政协或行业途径,政党途径往往只是一种跳板。

三、参与途径比较分析

当代自由择业知识分子参与政治主要有人大政协、政党、政府、团体、行业、媒体、基层等途径,比较而言,历史上自由职业者不具有类似普遍性的参与途径,笔者将重点比较议会(对应于今天的人大政协)、政党、政府、行业(包括社团)这些途径。

1.议会途径

比较而言,民国时期自由职业者对于政治性选举的热情比今天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更高一些,一是因为当时并不存在普遍设立的政协机构,因此,可以不通过选举而直接通过协商进行安排;二是当时自由职业者的经济、文化地位比今天自由择业知识分子在社会群体中的地位要高,参与政治性选举的优势更大。从现已掌握的史料来看,不管是国民参政会还是后来的各级议会,都不乏自由职业者的身影,如解放战争时期的汉口市参议会,就有律师三人,而当时参议员总数也只63,律师占总数近5%[7],比今天律师在武汉市人大所占比例要高(今天武汉市500多名市人大代表中,律师占有3人,占总数0.5%)。当时建立协商机构一直是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共同追求,是同国民党斗争的重要议题,但只1946年开过一次议会。直到1949年新政协建立,出席第一次政协会议的代表中有14位律师,其中10人来自5个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4人系特别邀请人士[8]。这一点到与今天相似,今天我国各级人大、政协提名单位中并没有律师这一界别,他们都是通过其他渠道产生的,如政协中主要是集中在民主党派、无党派及社科界别。

2.政党途径

历史上自由职业者在民主党派中所占比例可能比今天自由择业知识分子占民主党派成员的比例大得多,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中也不乏自由职业者,他们在政党内任职层次要比今天高,如中共中央领导董必武、民盟中央领导沈钧儒、史良等都是律师,这就使得政党,特别是民主党派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他们的利益,民主党派在政治上的诉求实际也反映了他们的诉求,一些自由职业者也借助政党力量发展自己的事业。比较而言,今天自由择业知识分子通过政党途径来实现政治参与只是初步的,目前主要还停留在加入政党,部分人通过民主党派寻求政治和社会安排或反映社情民意,但多半代表不了行业,因为这部分人多半是因行业途径安排不了退而求其次才加入民主党派,他们在行业内并无较大影响力,民主党派也不可能成为以自由择业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政党。

3.政府(含司法机关)途径

此途径是今天自由择业知识分子和历史上自由职业者在政治参与途径方面差别最大的一点。前文已述,历史上自由职业者到政府(包括司法机关)任职并不存在特别的身份限制,而今天基本还停留在个案探索上,其原因包括竞业禁止、体制分割等,因此笔者认为真正认清干部或公务员成长规律,认识到体制外成长起来的干部也有其优秀、胜任的群体,这一点对扩展当代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的政治参与途径有重要影响。

4.行业途径

民国时期的自由职业者群体,如律师、会计师、医师、建筑师在行业组织建设方面都较有成就,他们很早就自发组织行业团体(早在1912年1月就成立了我国最早的律师组织“中华民国辨士会”,1924年成立了中华民国会计师公会,1925年成立上海医师公会),后来又得到官方的普遍认可,不少是通过法令形式予以明确,这些团体在维护行业利益、参与政府决策、投身社会公益仍至团体政治参与方面都做出了很大努力,并颇有成效。如1929年上海医师公会等职业医师团体对国民政府出台的《医师暂行条例》一些不当条款的抗争迫使政府出台变通办法[6](P258)。比较而言,今天自由择业知识分子集中的行业协会在这方面的表现总体来看不尽人意,很大程度是因为这些协会仍是政府职能部门的下属单位,许多协会甚至是这些部门一手组建起来,在人财物上没有完全脱钩,成为政府行政的工具。

四、参与作用比较分析

从总体上看,两者在政治参与方面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首先,都促进了行业或群体的发展。由于两者在同时代中都是新兴的社会群体,在当时整个社会中都只是小众,因此两者在政治参与方面都把促进行业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历史上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医师都积极主动地向政府呈请、沟通,努力为行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今天我国市场中介组织也继承先辈这一光荣传统,在人大政协的各种议案提案中,促进行业发展的内容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也取得了一些效果。

其次,都促进了地方与社会建设。历史上的自由职业者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凡群体集中的地方,也是中国近代化走在前列的地方,如建筑师为中国留下了一大批经典的近代建筑,今天保留下来的基本上都成为文物保护单位或优秀历史建筑;职业西医通过推动政府加强卫生事业,对提高中国人民的健康水平起了重要作用,今天卫生事业的基础很大一部分是他们打造的,许多知名医院的前身就是他们建起的。今天自由择业知识分子在这方面起的作用同样很大,凡是其群体集中的地方,一般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事业发达的地方,北京、上海作为世界性大城市,首要的并不是人口规模,而是因为大批外企中国总部、民营科技企业总部以及大型市场中介组织、民营社会组织的存在,而背后正是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的贡献,包括他们积极的政治参与为这些组织存在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

再次,促进了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扩大了政党的群众基础。历史上自由职业者为了推动国家治理近代化曾不遗余力,同时他们对政治的热情参与成为我国民国时期许多政党特别是民主党派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今天自由择业知识分子为了国家治理现代化同样是积极贡献:没有律师的不懈追求,我们的司法文明可能达不到与国际接轨的程度;没有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鉴证,中国的证券市场难以达到今天如此的规模。

此外,也要看到两者在政治参与方面的消极一面:在历史上,部分自由职业者很快就将初期锐气消磨殆尽,一些人甚至走上了与反动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道路,有的还堕落为汉奸恶棍;在现实中,也有少数自由择业知识分子不是通过合法政治参与渠道反映利益诉求,而是通过个人接触等制度外甚至是反制度的方式来谋求个人利益,败坏了群体形象。

总而言之,由于这些相似性,两者在政治参与方面都表现为群体政治热情高、注重发挥专业优势、体现精英参与、努力推进行业发展等共同特点;同时,两者所立足的社会基本政治和经济制度的不同,决定了当代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比起自由职业者来说在政治参与方面更容易得到执政党的主动接纳和社会的普遍支持,能够更自觉地融入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国家的政治文明进程之中,能够发挥更大作用,具有更光明的前景。

[1]徐军.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相关概念的辨析及在实践中的应用[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5).

[2]黄宗智.法典、习俗与司法实践:清代与民国的比较[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3]平凡.旧中国有多少会计师[J].江西会计,1983,(1).

[4]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民第1号[OL].中国新闻网,2011-04-28.

[5]徐军.非公经济人士和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政治参与的比较研究[J].学习与实践,2012,(6).

[6]朱英,魏文享.近代中国自由职业者群体与社会变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7]贺觉非.汉口市参议员的选举[J].武汉文史资料,1985,(4).

[8]流水长.盛会上的律师——记五十年前参加商讨新中国建国大计的律师们[J].中国律师,1999,(10).

(责任编辑张娅)

徐军(1968—),男,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武汉市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中国统战理论与实践。

D0

A

1671-7155(2015)01-0011-04

2014-12-13

猜你喜欢
自由职业者民主党派知识分子
IT自由职业者成功的秘诀
零工经济里的 自由职业者
工友(2022年4期)2022-04-14 02:33:36
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应当稳立本位
英国一网站调查称:自由摄影师更易于接受免费干活
摄影世界(2017年3期)2017-05-12 23:40:12
新形势下自由职业者统战工作思考
关于完善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机制的探讨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现代出版(2014年6期)2014-03-20 13:37:26
民主党派 工商联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18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