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春
(邯郸学院 中文系,河北 邯郸 056005)
河北省第八届社会科学博士论坛综述
杨德春
(邯郸学院 中文系,河北 邯郸 056005)
2015年10月17日至18日,由河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河北工程大学和河北省“三化”及其协同发展研究基地承办的河北省第八届社会科学博士论坛在邯郸市冀南新区美丽的溢泉湖畔隆重举行。来自河北全省的百余位社科博士在论坛上交流讨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及相关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学术参考意义。
河北省社会科学博士论坛;第八届;京津冀协同发展;综述
2015年10月17日至18日,由河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河北工程大学和河北省“三化”及其协同发展研究基地承办的河北省第八届社会科学博士论坛在邯郸市冀南新区美丽的溢泉湖畔隆重举行。
河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常务副主席曹保刚致开幕辞。河北工程大学党委书记哈明虎,邯郸市冀南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磁县县委书记张晓波致欢迎辞。会前,河北工程大学校长王延吉会见了与会领导及特邀嘉宾。河北省教育厅、河北省财政厅、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邯郸市政府、邯郸市社科联及有关高等院校的相关领导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河北工程大学副校长郭鸿湧主持。来自河北全省高校(包括党校)、科研院所、学术团体等三十余家单位的百余位社科博士参加了论坛。
本届论坛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河北省委书记赵克志在省委中心组学习会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奋发作为、协同发展,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提供智力支撑”主题,通过专家学术报告会、分组研讨交流和实地考察调研等系列活动,旨在为河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言献策。论坛紧贴现实、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组织严密、成效明显,达到了预期目标。
河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常务副主席曹保刚在讲话中指出,社会科学博士是我省社会科学界的高层次人才,在繁荣发展社会科学事业中负有重任。社会科学博士在科研工作中,一要树立责任担当意识,发挥学科优势和专业特长,自觉参加全省解放思想大讨论和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活动,为开创“树正气、讲团结、聚合力、促转型”的新局面,为我省制定和实施“十三五”规划积极建言献策;二要坚持立足研究方向实用、研究内容适用,主动对接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贴近实际、贴近亟需解决的紧迫问题,解决好做什么学问的问题;三要摒弃唯职称、唯利益做学问的思想,处理好科研与教学、科研与个人发展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科研观,静下心、沉住气,甘于寂寞、淡泊名利,恪守职业道德、规范学术研究,敢为人先、争创一流。
本届论坛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奋发作为、协同发展,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提供智力支撑”为主题,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推进河北省“四个全面”建设重点问题研究,旨在为河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开幕式后,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齐守印为与会代表做了题为《公共经济理论体系创新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专题报告,河北省委讲师团经济教研室主任刘来福为与会代表做了题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中心组学习会精神》的专题报告。
17日下午,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高教改革与赵文化、河北地方历史”、“全面从严治党与依法治国”、“河北省创新智库建设”四个分论坛上,与会代表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讨论,各分论坛召集人在随后的闭幕式上向大会做了总结汇报。
18日,与会代表先后到129师司令部旧址、邯郸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学习考察。在129师司令部旧址的学习考察对于社会科学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在邯郸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学习考察对于进一步认识京津冀钢铁、煤炭等产业对于京津冀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文化报、河北日报、邯郸日报等媒体对本届论坛进行了现场跟踪采访和报道。
河北省社科博士论坛旨在整合社科高端人才资源,繁荣社会科学事业,服务河北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融科研交流、思想沟通、服务社会于一体的学术平台。河北省社科博士论坛自2008年创办以来,不断完善,呈现出品位较高、特色鲜明、常态化运转的良好发展态势,成为对广大社科博士有凝聚力、对决策层有影响力、对新闻媒体有吸引力、在社会上有知名度的品牌活动。河北省社会科学博士论坛创办八年来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壮大、完善提高,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发现人才、培养队伍,推出成果、服务决策上做出了积极贡献。
“河北省第八届社会科学博士论坛”共收到论文70篇,在此不可能一一罗列,现仅就京津冀协同发展及其相关问题的论文综述如下:
河北北方学院任亮、孔伟《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张家口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战略选择》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已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作为京津冀生态腹地和水源涵养区的张家口地区,其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经分析,提出张家口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需实施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构建生态环境防护安全网、建立国家级生态经济特区以及生态补偿的发展战略。”
石家庄铁道大学王宏斌《制度创新视角下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提出:“应打破京津冀各方‘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和原有的制度安排,以制度创新推动路径创新,实现困境突围,构建起行之有效的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体系,助推京津冀经济社会协同发展。”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胡春雷《两难悖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京津冀一体化中面临着‘两难悖论’:依靠政府推动可能难以实现预定的改革目标;依靠市场推动则将加剧京津冀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两难悖论的存在具有客观性。有鉴于此,有必要从协同演化理论入手,探究京津冀发展‘两难悖论’的实质,构建京津冀经济生态圈,并进行多方面的配套改革,或可破解这一难题。”
河北工程大学郭艳《城镇化进程中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的构建》提出构建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的问题。杨德春在本次论坛上指出,在京津冀构建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当然是必要的和亟需的,但是,这还是表面的和非根本性的举措;首先要解决京津冀民族常住人口和民族流动人口的经济问题;其次要解决京津冀民族常住人口和民族流动人口的文化包容问题。杨德春在本次论坛上进一步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注意解决京津冀常住人口的民族问题和京津冀流动人口的民族问题,同时要将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结合起来,即京津冀协同发展还要注意解决京津冀常住人口的宗教问题和京津冀流动人口的宗教问题。
河北师范大学刘刚、赵文新《京津冀协同发展与河北省农业绿色转型》探讨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与河北省农业的绿色转型问题。河北农业大学张宁《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探讨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问题。河北金融学院刘宾等人《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共同体构建与发展模式》提出建立“中关村-保定-石家庄”高新区辐射轴的建议。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罗振洲《京津冀人才特区建设研究——基于协同发展视角》提出要实现京津冀人才特区协同发展可从三个层面入手:宏观层面注重顶层设计,制定出台《京津冀人才特区协同发展规划》,中观层面尽快建立津冀人才发展一体化政策体系,微观层面京津冀三地人才特区要走差异化发展道路。
管军等人《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河北省钢铁产业转型升级优化策略研究》提出加快河北省钢铁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开拓河北省钢铁业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杨德春在本次论坛上指出,毫无疑问绿色低碳发展是时代潮流,毫无疑问绿色低碳发展也是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毫无疑问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球钢铁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主题,毫无疑问中国钢铁产业要占得先机和赢得优势必须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但是,无论如何强化清洁生产、绿色生产、低碳生产,即使基本上实现了从“末端治理”向“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也仅仅是减少污染,所谓的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不可能实现零污染,而仅仅是减少污染,而现在京津冀的严重雾霾的现实要求京津冀地区不能够再继续存在有污染的企业,即京津冀地区企业必须实现零污染,如此则京津冀地区不能够继续发展钢铁产业。
石家庄经济学院王纬、郝卫国《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视角下河北省科技创新的战略研究》认为河北省是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的短板所在,解决对策是河北省通过成立政府主导的科技创新投融资基金会、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资力度、实现京津冀信息和资源(包括人才)共享、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等方式来加以解决。
河北工程大学贾冀南等人《河北省煤炭产业创新驱动发展对策研究》提出以发展理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业结构创新来驱动河北省煤炭产业创新发展。杨德春在本次论坛上指出,京津冀地区不能够继续发展煤炭产业。
河北工业大学刘雪芹、张贵《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创新能力评价与战略选择》首先比较分析了京津冀三地产业创新要素和创新环境,然后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产业协同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北京最强,天津较强,河北最弱。故建议三地应走“强点、集群、组链、结网成系统”的产业协同创新路径。
河北工程大学严淑华的《城市辐射力与经济圈打造》对于京津冀城市群建设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河北工程大学冯韶华、汤荣敏《公共服务政策差距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制约机制研究》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自提出至今已有十余年,党的十八大之后更是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而河北省现行的发展战略并不利于京津冀地区一体化协同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应该实施“平等式发展战略”,其一应该尽快缩小并逐步消除河北省与京津之间的社会性公共服务政策落差,其二应该尽快建立规范统一的京津冀生产要素市场,其三应该实现京津冀三地间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规划、统一预算管理和统一施工建设。
河北经贸大学田学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本诱因、重大任务与政策创新》提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既要关注京津的发展,又要高度重视河北的独特地位和重要作用,如果河北不能获得京津在科技人才、产业转移、功能疏解、项目合作等方面的切实支持,不能顺利实现转型升级、绿色崛起,京津各自的发展目标也难以顺利实现,就可能出现多输而非多赢的困境。
邯郸学院杨德春《京津冀发展荀子文化产业的对策研究》指出:京津冀是首都和京畿地区,应当是文化中心,应当有与这一地区的文化地位相适应的历史文化名人,除了荀子之外京津冀没有一个历史文化名人可以与孔子和孟子相比肩,即京津冀只有荀子具备与孔孟并列的文化资格,如果首都和京畿地区没有自己的地方文化和历史文化名人,这个首都和京畿地区必将被外来文化所淹没和吞噬。所以,荀子是京津冀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文化符号,发展荀子产业可以促进京津冀文化一体化和文化协同发展。孟子和荀子是孔子之学的承继者,三人都是儒家所标榜的圣人,杨德春主张将孔子、孟子和荀子合称“三圣”,“三圣”是儒家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杨德春主张不能孤立地研究荀子,要把荀子研究与孔子研究和孟子研究结合起来,荀子研究实际上就是“三圣”研究的一部分。孟子和荀子从不同的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孔子、孟子、荀子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有鉴于此,仅仅突出三圣中的孔子,就是片面的和不适当的,应该把三圣作为一个整体对待,如此则不应该仅仅塑造孔子的塑像,而是要塑造把三圣作为整体而以孔子居中、左右为孟荀的三圣塑像。与此相适应,杨德春主张不能孤立地发展荀子文化产业,要把发展荀子文化产业与发展孔子文化产业和发展孟子文化产业结合起来,发展荀子文化产业实际上就是发展“三圣”文化产业的一部分。
[责任编校:孙爱民]
2015-11-13
杨德春,男,河北遵化人,邯郸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博士。
C27
A
1009-5462(2015)04-004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