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专业导向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

2015-03-27 13:08:09焦兰萍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思政课导向教学内容

焦兰萍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江苏 无锡 214000)



基于专业导向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

焦兰萍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江苏 无锡 214000)

以专业为导向推进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具有客观必然性。高职院校转变观念、统一认识,深入了解各专业具体情况,找到思政课教学内容与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契合点,推进高职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整合,调整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方式,加强高职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不同专业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专业导向;高职;思政课;改革

高职思政课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主渠道,肩负着对高职学生进行政治、法律、心理、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使命。高职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关系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能否实现,关系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素养的满意程度,也关系到中国将来整个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支撑。但是目前由于高职院校重技术、轻德育,重理论、轻实践,重说教、轻参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高职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较差,学生对思政课不感兴趣,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较差,整体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导致这种现状产生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高职思政课的教学脱离了专业,基于专业导向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基于专业导向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客观必然性

(一)基于专业导向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

1.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基于专业导向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哲学基础

共性指不同事物的普遍性质;个性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性质。共性和个性是一切事物固有的本性,每一事物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任何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决定事物的基本性质;个性揭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性,体现并丰富着共性。共性是绝对的、普遍的,个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高职院校的思政课与专业课的关系正是矛盾的共性与个性关系,一方面,思政课需要专业课的内容来丰富与发展;另一方面,专业课需要思政课的方向指引,并获取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所以,矛盾的共性与个性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正确认识高职思政课与专业课的辩证关系,这是基于专业导向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哲学基础。

2.坚持“以人为本”,实行“因材施教”是基于专业导向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

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正处在一个“投入”与“产出”不相匹配的尴尬局面,政府、学校对高职思政课都相当重视,投入也逐年递增,但高职思政课却因对高职学生缺乏吸引力而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重要原因就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在坚持“以人为本”、实行“因材施教”方面还没有真正做到位,主要表现在:全校不同专业的学生使用统一的思政教材、思政课理论教学的内容缺乏专业针对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施不能与“工学结合”背景下的专业实训有机结合、思政课教师大多缺乏对高职教育的“跨界”思考,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学生自身的专业化差异和各自特点、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和最新动态等方面缺乏一定的了解等等,这些情况都使得高职思政课教学对高职学生缺乏吸引力,调动不起学生的兴趣。坚持“以人为本”,实行“因材施教”是我国教育思想的精华,是贯彻我党教育方针的重要体现,也是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必然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就是要求高职思政课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立足于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素养;实行“因材施教”要求高职思政课教师要在熟悉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不同专业学生差异化特点的基础上坚持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差异化有针对性的选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高职思政课教学的效果,为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指明方向,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

(二)基于专业导向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现实需要

1.兴趣需要: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吸引力的迫切需要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就是说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一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自己主动去求知、探索和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和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教育教学中的特殊作用。当前,高职思政课被学生普遍认为是“最不受欢迎”、甚至是“最枯燥无聊”的课程之一,大部分学生在上思政课时不是玩手机就是睡大觉,只有少数学生听听课,能够伴随教师全程参与的少之又少,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还是学生对此不感兴趣所导致的。教育生态学认为,课堂生态系统是在教师、学生的教与学的各项活动中形成的,当教师和学生为系统输入能量时,通过教与学的活动激发各自的心理能量,从而使其心理能量进入到系统之中。高职思政课良好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需要激发高职学生浓厚的兴趣,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这是高职思政课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所以,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断增强高职思政课的吸引力,是目前摆在高职思政课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效果需要:提升高职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客观需要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目的,是实现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即思政课教学效果应体现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道德水平的提升和职业素养的形成,这是衡量高职思政课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目前,高职思政课不受学生欢迎,甚至被学生抵触,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高职思政课教学效果是不尽人意的,甚至是比较糟糕的。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是广大思政课教师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观念,缺乏对思政课教学的“跨界”思考,缺乏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认知和思考,对学生现在学习的及未来将要从事行业的职业发展方向、职业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要求、职业素质提升等方面无法给出专业性解释,不能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培养的具体要求选择思政课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致使学生在思政课堂上找不到兴趣点和共鸣处,也就是说学生听不到想要听到的东西,这样自然而然就会使学生对此失去兴趣,甚至是排斥。所以,高职思政课教师要想提升教学的实效性,必须要以专业为导向推进思政课与专业结合的课程改革,针对不同专业选取教学内容,实行差异化教学,实现高职思政课教学的专业性,从而大大提升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3.目标需要:实现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选择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职院校要始终“坚持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技能人才为根本目标”。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从中可以看出,“德”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决定性因素,也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换句话说,高职学生能否被培养成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德”在其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正是高职思政课教学最大价值体现。而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两种极端现象:一是“重学历,轻能力”、“重知识、轻技能”现象突出,这使得高职学生的社会地位得不到社会普遍认可,从而使高职学生在个人职业发展目标、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缺乏足够的自信,导致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难以真正实现;二是认为高职学生由于知识层次、学历层次等方面较低,只需要学点技术,拥有一技之长即可,没有必要学习那些非专业方面的知识,诸如“两课”和其他一些公共课程。这种认识更是严重违背了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不仅会使高职学生迷失自身职业发展的方向,同时也会使得高职学生从心里深处缺乏价值自信。不言而喻,要想纠正以上两种现象的错误认识,真正实现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于专业导向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必须要使高职思政课教学贴近专业、贴近学生,为高职学生的专业学习指明方向、找到价值、注入动力。

二、基于专业导向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

(一)以专业为导向,统一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认识

厘清理念,转变观念,统一认识,是坚持以专业导向推进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前提。当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统一认识:首先,要辩证的看待和处理高职思政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高度重视思政课对专业课学习的重要指导意义。高职思政课能为专业课学习从根本上解决“为什么学”的问题,能给予学生方向上的指引;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思政课要想发挥作用必须与专业课有机结合,那种传统的、脱离专业学习的、纯粹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必须摈弃。其次,认识到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实施“差异化”教学。由于高职不同专业学生专业背景、知识结构和职业发展方向等多方面存在差异,所以他们在对思政课理论和实践课的认识、要求和理解等多方面也存在着差异,这要求高职思政课教师要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特点选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安排实践活动、进行师资培训等。

(二)以专业为导向,推进高职思政课教学内容整合

以专业为导向推进教学内容整合,是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关键。思政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思政课教学对每个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给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指明方向,注入不竭动力。在此基础上,思政课教师要在尊重教育部统编教材的前提下,紧密结合各专业群的培养目标,认真分析思政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内容,找出二者相通或能够连接的地方,以专业为导向,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程进行与专业相结合的教学内容整合,以适应不同专业学生的差异化需求。如思政课教师在针对会计专业学生进行整合、设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这门课的教学内容时,要把思想道德修养与会计职业道德的“八项内容”紧密结合起来,把法律基础与会计法律制度紧密结合起来。不仅如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所引用的相关案例也要与所教专业具有联系,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同时更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大大提高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三)以专业为导向,调整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方式

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思想政治理论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理论联系实际是高职学生思政课学习的有效方法,实践教学则是提升高职思政课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环节。以专业为导向,依托高职学生专业实践和专业实习设计、安排思政课实践教学是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高职思政课教师除了组织学生参加社会经济调查、地区志愿者服务、社区公益活动、校内外勤工助学以及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实践教学外,还应积极探索与高职学生的专业实践、专业实习相结合的实践教学途径和方法。以专业为导向,依托高职学生专业实践和实习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前提是思政课教师必须要了解高职各专业学生专业实践和专业实习的具体内容和安排,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安排学生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和环节,如可以把加强道德修养、培育职业精神、增强法律意识等实践活动与各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和专业实习同步进行。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实现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能力提升的相得益彰、“一箭双雕”。

(四)以专业为导向,加强高职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

以专业为导向,实施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对高职思政课教师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业务能力等多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思政课教师应尽快更新观念,转变认识,统一思想,以专业为导向,增强思政课教学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服务意识;其次,思政课教师应深入了解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各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课程安排,以及与各专业相关的人物、事件和报道等相关内容,找到思政课教学内容与专业人才培养的契合点,在此基础上开展教学改革,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思政课教学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服务能力;再次,高职思政课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本”,针对不同专业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施“差异化”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增强思政课教学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服务成效。

以专业为导向推进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具有客观必然性,高职思政课教师要在充分认识、理解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客观必然性的基础上,转变观念、统一认识,优化自身知识结构,深入了解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各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课程安排等具体情况,找到思政课教学内容与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契合点,推进高职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整合,调整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不同专业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2]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Z].教职成[2011]12 号

[3]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15]6号

[4] 郭星,覃秉金,黄海峰.与专业结合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2,(23):79~80

[5] 马树超,范唯.以专业改革与建设践行高职教育科学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9,(8):48~50

[6] 李守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介入专业教育的反思与构建[J].职教通讯,2014,(36):76~80

[责任编校:张勇]

2015-09-17

本文是江苏省2014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基于专业导向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4SJD361)阶段性研究成果。

焦兰萍,女,甘肃渭源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讲师。

G

A

1009-5462(2015)04-0079-04

猜你喜欢
思政课导向教学内容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社会科学家(2021年3期)2021-04-30 09:12:04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偏向”不是好导向
当代陕西(2020年23期)2021-01-07 09:25:24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3:02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犬只导向炮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