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流域端公舞文化传承困境及对策

2015-03-27 12:37张华江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荆山民俗传统

张华江

(湖北文理学院体育学院,湖北襄阳441053)

汉水流域端公舞文化传承困境及对策

张华江

(湖北文理学院体育学院,湖北襄阳441053)

通过文献资料、田野调查等方法对汉水流域端公舞文化传承现状进行系统分析,发现端公舞文化传承存在自然地理环境不断恶化、原地居民民族文化认同逐渐减弱、现代经济开发产生文化误区、传承群体断层等问题。提出对端公舞为代表的传统体育文化进行原生态保护,通过申报“非遗”、造乡运动、活态保护、去模式化等方式,保留端公舞原始的文化基因,维护民族体育文化的多样性。

端公舞;汉水流域;民俗体育;传承困境;文化保护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轨迹印证了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民族传统体育尤其是具有民族情结的民俗体育正在承受着多方面的冲击,也正面临着人员流失和生存空间逐步被严重蚕食的可怕现实。因此,研究被誉为楚文化“活化石”的端公舞民俗体育文化,通过对其文化源起及传承困境的探讨,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民俗体育理论,唤醒民众对民俗体育文化的文化自觉,进而保护和开发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同时,有利于捍卫民族文化内涵,承载和延续情感,体验民族文化传统,还原民族精神。

一、汉水流域端公舞的文化源起

汉水流域的端公舞是一种民间祭祀活动,主要是以歌舞来悼念亡人、酬神和悦神,借以奉祀天地鬼神,为人祈福消灾,并兼事占卜和星历之术,是巫舞中的一种,具有古老原始宗教的艺术形式,有着浓厚的巫文化色彩和古朴原始气息的祭祀歌舞。[1]端公是荆山山脉百姓们对巫师的一种尊称,不是一般人能够担当的。因为“神灵奥秘难识”,祭祀时又要讲究方式,只有那些能“通神灵”的领头人,那些潜心诵读过神书或祖传秘本的经文、能够“探明神意”的能人,才是充当人神之间的“使者”。每逢端公做起法事来,就要身穿红长袍、头戴五佛冠、手持一种法器,跳起能够通灵的舞蹈,祈求神灵的庇护。此时的端公就被认为是能够通灵的“阴阳先生”,具有神可附体的灵性。当地百姓认为:神附体后,既能把神的意志传达给人,又能把人的愿望申诉于神,以此方式来表达对神灵的崇拜和敬仰,并借此祈求神灵的庇护,达到全家安康的目的。

汉水流域的端公舞起源于陕西汉中及荆山的南漳、谷城、保康等山区,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由于此地原属荆楚故地,而上古巫风盛行,各地皆然,以楚地尤盛,“楚人信鬼巫,重淫祀”,其巫风巫俗自然也渗透到丧葬的礼仪之中。[2]加上佛、道二教的影响,信鬼、崇巫之风世代相传,后世沿袭并发展,逐步形成一种巫风与宗教兼容的丧葬习俗。此外,楚地也是老庄哲学的诞生地,老庄崇尚自然,认为天道运行,四时成序,阴阳消长,其中自有生杀之机。万物运化皆同此理,人生亦在其中。人生为出,死去为入,有生必有死。生来死去、新陈代谢乃自然之规律,故楚地民众对生死持有比较通达的观念,认为贺生固然重要,送葬亦得热烈,从而形成楚地独特的鼓盆而歌、跳丧伴亡的丧葬习俗。

二、汉水流域端公舞文化传承困境

1.传承的自然地理环境不断恶化

端公舞属于我国原生态民俗体育,其发展需要自己特有的原生态发展环境。随着整个社会的不断发展,交通、通讯条件的不断改善,高科技技术的大量运用,汉水流域荆山、汉中等地区原本封闭、落后的处女地得到大量的开发。在一个西方体育和奥林匹克运动占主导地位的时代里,现代文明的强势入侵使得端公舞这个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自我发展的地理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端公舞原本是一种以欢乐的跳舞形式悼念亡人所进行的民间祭祀性舞蹈,慰藉去世的亡灵。[3]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可用土地逐渐萎缩,火葬制度的实行,多数去世老人已改为在殡仪馆进行。因此,端公舞这种原生态活动逐渐失去生存土壤,其自然发展的天然屏障正逐渐被打破,民俗文化的地方性正逐步减弱,时刻面临着外来文化所带来的冲击,这种地理环境条件的恶化造成“端公舞”逐渐失去生存的土壤。

2.原住居民的民族文化认同逐渐减弱

一般而言,民俗体育活动能够起到对本群体、本民族认同的作用。[4]端公舞是汉水中上游荆山地区原住居民典型的民族活动形式,是荆山先楚居民巫文化的代表,被誉为楚文化的活化石。长期以来,这种文化活动为当地民族居民所认同并代代相传。然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原本落后的村寨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居民的生活方式、生活内容及生活观念的改变,人们对端公舞这个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认同感正在逐渐减弱,参与本土文化活动的热情急剧下降,这在年轻一代身上表现更为明显。由于受现代文化的影响,人们的民俗信仰价值观正逐渐丧失,对民俗信仰中的体育文化活动不断失去兴趣,使得这个极具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活动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3.现代经济开发存在误区

在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上,国家和地方政府及有识之士采用了多种方法来进行保护和发展。然而,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却出现与人们意愿相违背的尴尬情景。在端公舞的开发中,为了迎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及经济利益,一些传承者人为地改变其原有的动作模式,而增加具有现代气息的舞蹈动作,这些人为改动终将破坏其原汁原味的民族特色,其结果必将导致消亡。汉水的端公舞现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而把端公舞这样的原生态民族文化申报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极易进入一个误区:即在城市化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容易变成一种“无人遗产”。[5]中山大学高小康教授认为原生态文化被划为国家文化保护区,由于禁止开发,许多青少年的传承人不得不离开家乡到外谋生。这样的结果造成了非物质文化主体的缺失,严重阻碍民族文化的发展。中国的“非遗保护”往往是以国家的执行力和支持力作为保护,现在却面临蜕变成国家行为、体现国家意志的风险。这种强制性的保护可能适得其反,得不偿失。[6]

4.文化传承出现断层

在科学技术落后的年代,端公都是当地文化知识最高的知识分子,他们精通天文地理、舞蹈医术、绘画雕刻等,是那个时代的“智者”和“能人”,因此成为众多人追求的目标。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自然认识的加深,越来越多的人已对端公这个具有原始巫术性质的职位不感兴趣,转而投向其它行业,从而导致端公舞面临传承式微的尴尬困境。湖北文理学院李素娥教授研究发现,端公舞的传承人大多数是由于文化偏低,社会生存能力较差,不得已才学习端公舞,以养家糊口。[7]据调查,荆山地区的端公具有初中以上学历的只有三人,其他基本上都是小学学历,文化素质偏低,对所跳舞蹈动作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不甚了解,只是简单地跟随师父照葫芦画瓢,完成从动作再到动作的机械复制。这样的传承模式严重影响端公舞这一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播。同时,传统的陋规习俗也严重影响端公舞传承。依据祖上规定,端公舞的传承都遵循传男不传女、父传子、师傅传徒弟的祖传法规,这样的传承方式也制约了自身的发展。

三、汉水流域端公舞文化传承发展对策

1.提高“申遗”级别,扩大端公舞知名度

目前,端公舞已列于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并且受到国内外广泛的关注。1992年,广电部、国家旅游局、国家文物局与日本国家电视台联合拍摄《中华五千年》纪录片,其中南漳端公舞是重要内容。2003年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也播放了南漳端公舞。2007年10月,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第九次学会的中外专家学者、文化参赞在南漳观摩了端公舞,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因此,在国家对传统文化提出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下,积极申报端公舞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乃至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申遗”级别的提高,不断扩大端公舞的世界知名度,让端公舞走出湖北,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2.以“文化造乡”优化端公舞的生存环境

“造乡运动”最早源于日本,即在当地政府的正确引导和扶持下,以乡、镇或村为单位,依据自身具有的一种或几种具有相对优势的特色民俗体育项目,通过指定民俗体育传承人,设定民俗示范村,保护和发展该地区具有特色的民俗体育项目。[8]在汉水流域荆山地区,对端公舞的传承完全可以以“文化造乡”的形式进行文化保护,如南漳县的薛坪镇,由于此地端公舞历史最久,端公最多,文化传承最为正宗,因此,可以在此设立端公舞文化保护示范区,指定端公舞的文化继承人。同时,通过相应的政策及经费支持,大力培养端公的后备人才,促进端公舞这一传统民俗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3.对端公舞进行“文化生态”保护

“文化生态”主要是指事物发展的自然生存环境的良性发展。在汉水端公舞的文化传承中,以“文化生态”的形式进行保护是一种极为科学合理的方式。端公舞的发展必须与荆山地区居民的民风民俗、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原始信仰等相适宜,包括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尊重端公舞文化传承的自然习惯,从荆山地区整体文化生态出发,充分发动当地居民,宣传端公舞民俗体育文化,并使端公舞逐渐成为当地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最终形成端公舞文化传承生态保护体系,促进端公舞在这个活态的文化生态环境中自我更新、自我发展,从而获得更加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

4.以“去模式化”改革端公舞的传承形式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化的更新日新月异,处处显露现代化的文化气息。面对现代文化的冲击,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面临艰难的选择:是迎合现代社会庸俗的需求进行功利性模式化的改革?还是坚持特色自我发展?这是摆在传统体育文化发展面前的两难选择。一些地方政府为追求旅游发展的经济效益,对当地的传统民俗体育文化人为地进行功利性改造与建设,随意篡改民俗体育文化传承的文化本源,将传统体育文化涂抹成现代体育形式,严重伤害和破坏了民俗体育文化,这种劣性变异使民俗体育的地域性、民俗性及其蕴含的丰富的象征意味逐渐消失,使传统体育文化走向自我毁灭的境地。因此,具有地域性民俗体育的端公舞在文化传承过程中决不能进行功利性和模式化的改革,而是选择“去模式化”的形式,遵循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自然规律,在保留端公舞文化基因的基础上,维护端公舞的“根”和“源”,促进端公舞传承的良性发展。

5.提高对端公舞民俗体育的文化认同

据有关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日趋快速。18世纪以前知识的更新速度是100年,18世纪至20世纪知识更新的速度是50年,而进入21世纪知识更新的速度缩短为5年。尤其是互联网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新知识的获取更是成几何倍数的增长。人们面对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新文化应接不暇,将一些传统的文化抛之于脑后,尤其是一些具有原生态的民俗体育文化。在汉水流域荆山地区,人们对端公舞的文化传承就面临现代文化的冲击。一些青少年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盲目崇拜以西方文化为代表的现代文化,对端公舞这样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不屑一顾,认为是落后的封建文化,没有学习、传承的必要,不认可这些民俗文化,从而导致端公舞的文化传承出现断层。因此,政府及文化教育部门要对青少年进行大力宣传和教育,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以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民俗体育文化的氛围,提高青少年对“端公舞”这样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认同,感受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和魅力,了解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内涵,增强民俗体育文化的自信心,大力弘扬和发展端公舞具有民族特色的地域文化。

总之,汉水流域的端公舞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整个人类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研究原始宗教和体育萌芽的“活化石”,理应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在国家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紧紧抓住文化发展的特有规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发展好端公舞这个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项目,丰富我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维护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性。

[1]潘世东.汉水文化论纲[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

[2]班固.汉书·地理志(下)[M].长沙:岳麓书社,2009.

[3]李素娥.荆山《扛神》舞蹈与道具特征之探[J].襄樊学院学报,2008(4):74-79.

[4]胡小明.胡说体育文化[J].体育学刊,2010(3):1-6.

[5]倪依克,胡小明.发展中的中国体育人类学[J].体育科学,2009(10):65-71.

[6]林惠祥.文化人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7]李素娥.古楚民俗歌舞《扛神》的谱系传承与生存现状[J].襄樊学院学报,2007(7):80-85.

[8]张华江.地域性“原生态”民俗体育发展的现实进路[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4):18-22.

Duangong Dance in the Han River Drainage Basin: Cultural Heritage Dilemma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ZHANG Huajiang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Xiangyang 441053,China)

By themethods of literature study and field investigation,the author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Duangong dance in the Han River drainage basin.Its natural geography environment is worsening,national cultural identification of the residents is reducing,modern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bringing culturalmisconceptions,and persons to inheritDuangong dance in the Han River drainage basin.Countermeasureswere put forward:declar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making townships,living protection,dismodelization,etc.

Duangong dance;The Han River drainage basin;Folk sports;Heritage dilemma;Culture protection

G852.9

:A

:2095-4476(2015)09-0016-04

(责任编辑:徐杰)

2015-07-10;

2015-08-28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0YJA840054);湖北省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开放研究基金项目(2015008);鄂北区域发展研究中心资助课题(2015JDY031)

张华江(1973—),男,湖北随州人,湖北文理学院体育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荆山民俗传统
冬季民俗节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民俗中的“牛”
春 讯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民俗节
老传统当传承
情报站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