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欣
(湖南科技学院 国学研究所,湖南永州 425199)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13年11月十八大三中全会公报指出:“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2014年4月2日,教育部下达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从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分阶段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的课程和教材体系、师资队伍水平等方面,对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出了指导意见。
在此背景下,我们应该怎样做好湖湘文化的普及和传播?湖湘文化的内涵包括哪些?湖湘文化与湖湘学、湘学有何联系和区别?
湖湘学成为地域性的学术思想,最早对此进行描述的是南宋大儒真德秀:“窃惟方今学术源流之盛,未有出湖湘之右者。盖前则有濂溪先生周元公,生于舂陵,以其心悟独的之学……中则有胡文定公,以所闻于程氏者设教衡岳之下……其子致堂、五峰二先生,又以得于家庭者,近则施诸用,退则淑其徒……近则有南轩先生张宣公寓于兹土,晦庵先生朱文公又尝临镇焉。二先生之学源流实出于一,而其所以发明究极者,又皆集诸老之大成,理义之秘,至是无复余蕴。”将周敦颐视为湖湘学的开山,胡氏父子衡岳设教,有启导之功,张栻、朱熹阐明理义,为湖湘学的集大成者。
民国学者钱基博在《近百年湖南学风》中谈到:“湖南之为省,北阻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萃,盖四塞之国。其地水少而山多,重山叠岭,滩河峻激,而舟车不易为交通。顽石赭土,地质刚坚,而民性多流于倔强,以故风气锢塞,常不为中原人文所沾被。抑亦风气自创,能别于中原人物以独立。人杰地灵,大儒迭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宏识孤怀,涵今茹古,罔不有独立自由之思想,有坚强不磨之志节。湛深古学而能自辟蹊径,不为古学所囿。义以淑群,行必厉己,以开一代之风气,盖地理使之然也。”钱基博从湖南地域位置、湖南人的性格特点分析湖南学风,并以屈原、周敦颐为湖南“两巨子”:“一为文学之鼻祖,一为理学之开山,万流景仰,人伦楷模,风声所树,岂徒一乡一邑之光哉!”
然而,湖湘学、湘学与湖湘文化并非同一概念。“湖湘学”最早作为与朱熹“闽学”、吕祖谦“婺学”同时代的湖南地域思想学。而以濂溪学、湖湘学派、船山学、近代湘学及流寓湖湘为研究,则是湖湘文化的一个部分或一个阶段,称为“湘学”。而“湖湘文化”则是更为广义的概念,既包括“湖湘学”、“湘学”,又包括湖湘精神、湖湘地域民俗民风等内容。著名哲学家方克立教授在《湘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和意义》中指出:“‘湖湘文化’是一个涵盖面非常广的概念,不仅包括哲学、伦理、政治、法律、文学、艺术、宗教等精神文化,而且包括民风、民俗、民族心理等‘俗文化’,甚至包括饮食、服饰、建筑、历史遗存、江山胜景等等物质文化。”[1]也就是说,“湖湘学是湘学的重要内容而后者并不仅仅限于湖湘学,它还包括船山学和近代湘学等内容。作为学术观念形态的湘学是湖湘文化的精神内核,所以有的学者又把它称为‘核心湖湘文化’或‘狭义湖湘文化’。”[1]湖湘文化的内涵不但包括精神文化,也包括民俗文化、物质文化。岳麓书院院长朱汉民教授认为:“湖湘文化是指两宋以后建构起来并延续到近现代的湖南省区域范围内的地域文化;它至少包括思想意识、学术观念、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等社会意识文化和心理、性格、民风、民俗等社会心理文化两个层次。”[2]
湖湘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形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湖南发展进程中所积累的文化记忆。从时间上看,湖湘文化应从上古时期到民国时期,包括炎帝、舜帝等始祖文化,具有历史传承性。从地理位置上说,湖湘文化是与湖南的地理相联系的地域文化,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对文化普及内容来说,主要在思想学术层面和社会精神层面为主要元素,即以儒家正统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经世致用”、“敢为人先”为精神追求的精神文化,以及民风、民俗等民俗文化。
目前,在湖南地域开展了一系列的湖湘文化普及项目,发挥各自优势,办出了自己的特色:
1.文化讲堂。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和湖南省社会科学届联合会主办的“湖湘大学堂”,以湖湘文化为基点,通过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演讲与交流,实现了高端学术研究与社科普及推广的统一。湖南教育电视台主办的“湖湘讲堂”,以传播和弘扬湖湘文化为主旨,“砥砺湖湘,传承文化;品评天下湖湘事件,品读天下湖湘人物”,成为“电视湘军的文化名片”。
2.科普机构。迄至目前,湖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已经批获了24家“湖南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对传播湖湘文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长沙理工大学主办的“湘绣的观念宣传与普及”、湖南科技学院主办的“潇湘石刻文化考察展”、怀化学院主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讲座”,融入湖湘元素,集理论性与实践性于一体,既展示了湖湘区域文化的代表性成果,也是促进湖湘文化传播交流的重要载体。
3.研究机构。2012年,湖南省成立“湘学研究院”,以“弘扬湘学研究,推进文化强省”为宗旨,整合了国内外研究力量开展湘学研究。2013年岳麓书院国学研究与传播中心成立,充分发掘岳麓书院的传统文化资源,整合国内外国学研究和传播的优势力量,打造研究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学术高地和立足湖南、影响国内外的高端学术交流平台,围绕经史子集、湖湘文化等内容开展研究和传播,通过国学领域的课题招标、著作出版、国学讲坛、国学评奖等一系列举措,以实现岳麓书院的“现代复兴”。2014年湖南科技学院国学研究所被评为湖南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立足于永州历史、地理与文化特色,以“潇湘优秀文化传统”系列讲座为依托,努力打造精品文化活动,并将活动范围扩展到文化论坛、发表论文、出版专著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成为传播“潇湘优秀文化传统”的主阵地。
4.研究著述。围绕湖湘文化主题展开的《湖湘文库》系列丛书于2006年开始启动,分为甲乙两编,共700卷。甲编为上古至唐代、宋元明、清代和民国时期四个时段湖湘文献;乙编为湖湘研究,按内容分为湖湘人物、湖湘历史、湖湘风物、湖湘文化综合研究、湖湘文化工具书与研究资料等5个部类,卷帙繁浩,经史子集,包罗富宏。通论性研究成果有:刘旭主编《湖湘文化概论》;聂荣华、万里主编《湖湘文化通论》;蔡栋主编《湖湘文化百家言》;万里主编《湖湘文化辞典》;杜纯梓主编《湖湘文化要略》等书,以及专题性研究:朱汉民《湖南书院与文化研究》;田澍著《曾国藩与湖湘文化》;薛学共著《湖湘文化与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彭先国著《社会史视角下的近代湖湘文化》等等;学术刊物:湖南省湘学研究院主办的《湘学研究》集刊;湘潭大学主办的《湘学》集刊;学术专栏:《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岳麓书院与传统文化”、《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湖湘文化与国际关系”以及《云梦学刊》“屈原研究”、《湖南科技学院学报》“柳宗元研究”、“濂溪学·理学”、《衡阳师范学院学报》“船山研究”等等专栏,从“返古”或“开新”的角度为探讨湖湘文化的千年变迁与现代传承积累了丰厚的学术成果和文献资料,指明了湖湘文化建设的新方向。
1.有利于提升大学生人文社科素养。通过切实的示范和引导,激发对湖湘文化研究的兴趣,以文化精神濡染和塑造青年学子的心灵与人格,使湖湘精神“润物细无声”地滋养公众心灵,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2.有利于湖湘文化的广泛传播。在现代语境下激活湖湘“经世致用”、“古为今用”的精神内核,是深入推进“四化两型”、“四个湖南”建设的“精神基因”,为湖南“文化强省”大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有利于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大繁荣。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重要精神支撑,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湖湘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以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张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发展变革。通过传播湖湘文化知识,弘扬湖湘文化精神,可以极大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提升文化软实力。
本课题组对湖南大学、湖南科技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科技学院、永州职业技术学院以及深圳大学等众多高校100余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籍贯为湖南省的学生占88.98%,文史类专业大学生占73.73%。经整理分析,大部分湖南籍的文史类大学生对湖湘文化的熟知程度仍是较大的问题:
根据调查,75.42%的学生从未参加过湖湘文化有关的科普活动。这说明,湖湘文化的普及力度远远不够,传播载体较少,受众面较窄。从湖湘文化的认识来看,对湖湘文化的内涵识别模糊,79.66%的认为湖湘哲学、文学等精神文化,68.64%建筑、历史遗存、江山胜景,47.46%的认为是以宋明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68.64%认为是民风、民俗。由此可知,大部分学生对什么是湖湘文化?湖湘文化的内核有哪些?湖湘文化的发展史等等缺乏全盘了解。以具体湖湘名人为例,在屈原、周敦颐、柳宗元、胡宏、张栻、王夫之、魏源、曾国藩、毛泽东等湖湘名人中,印象最深的是毛泽东和屈原,其主要原因在于毛泽东出身于湖南,有非常大的功绩,而端午节纪念屈原,影响较大,所以被熟知。但对于湖湘学派的创始人胡宏、“朱张会讲”的湖湘文化代表认为张栻,仅有3.39%的人所了解。而对于周敦颐,往往是从中学教科书中《爱莲说》中所了解的,其他著作如《太极图说》、《通书》等知之甚少。这种认识,呈现了大学生对湖湘文化的认识程度,也反映出当前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湖湘文化普及的载体看,主要是高校课堂讲学,然而各高校却都存在着“轻人文知识”的问题。据统计,仅有27.97%的高校开有湖湘文化课程,这说明高校普遍存在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比重偏轻的现象。即便不少高校有专门湖湘文化课程,但也存在诸多不足:一是众多课程各自为政,课内课外无法衔接,导致课程门类孤立化、教育内容碎片化、教学设计随意化现象:内容主要以湖湘文化人物(72.88%)的介绍为主,对湖湘文化的成就(44.07%)、风俗(48.31%)、转型(12.71%)等问题了解较少,教育内容缺少系统规划,教学环节缺乏整体设计。二是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表现为: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要目的,以知识考试代替精神升华,将传统人文教育简化为“知识的记忆”,湖湘文化传播普及被束之高阁。湖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周发源先生在《弘扬湘学 广大“湖南精神”》中指出:“研究湘学、弘扬湘学,应将‘内圣’与‘外王’相统一,要把历史眼光与时代眼光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湘学才能真正成为有源有流的‘活’的湘学,才能为振兴湖南提供丰富的精神资源,否则,湘学仅仅是供奉于书斋、束之于高阁的学术化石,与其景行前徽、匡饬时贤的内在品格相违。”[3]因而,对湖湘文化的普及传播,不能仅仅停留在湖湘文化的知识教育,或者是湖湘文化中某一领域的普及传播,更为重要的是引导民众了解湖湘文化的精神内涵,传播湖湘文化精神。三是目前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主体还是教师、场所还局限在校园、手段还主要依赖于课本,还没有完全形成全社会参与、多元化支撑的良好态势,全社会关心支持的合力尚未形成。
无论是机构的设置,还是传播模式,抑或是从事科普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都是较为薄弱的。尽管在湖南省及国内外研究湖湘文化的人较多,然而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这些学术力量都处于单兵作战,较为分散,没有形成规模效益。例如,湖南省社科院成立有湘学研究院、湘潭大学成立湘学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并办有《湘学研究》、《湘学》等刊物,为湖湘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平台,但这些机构主要集中在个体的学术研究,其传播、交流、分享湖湘文化等功能还有待开掘,优秀成果推广困难。另一方面,传统渠道单向度的、统一运作的普及传播模式已经不合时宜,据调查,目前有63.56%的学生通过电视、网络,16.1%的学生通过微博、微信了解湖湘文化。也就是说,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无论是书本、视频,还是网络论坛、群组、微博等,越来越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种社会文化的多元化,致使湖湘文化宣传出现了新的一种封闭和盲目:怎样通过新媒体手段促使湖湘文化实现通俗化、大众化、网络化?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尽管近年来湖南省社科联科普办招募了一批科普志愿者,但对于专业性较强的湖湘文化来说,这些志愿者并没有进行统一的专业培训,很难实现多元化环境下开展全新工作的需要。
尽管湖湘文化有众多的研究成果,但是适合高校湖湘文化普及的教材却较少。根据调查,61.68%的学生是通过书籍、课堂教学了解湖湘文化,但是90.68%的高校没有湖湘文化课程的专门教材。在目前高校的课程体系和教材编写过程中,缺少统一的技术规范指导,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学生活动等方面均没有明确的规定。另一方面,湖湘文化教材既与一般意义的文化概论式教材不同,也与一般的研究型著作不同,它应该是二者的有机统一与高度融合。不仅体现在对多种观点与认识的呈现和展示,同时也把湖湘文化研究中的前沿问题与最新成果引入教材中来,换句话说,湖湘文化普及教材既要作为向大学生传授湖湘文化知识的载体,又要通过大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发掘、创新,成为大学生进入研究领域的过渡平台,这也是教材撰写的难点。
湖湘文化是中华文化传承中弥足珍贵的资源,是民族复兴与国家崛起必不可少的精神保障。湖湘文化的研究成果并不等于湖湘普及传播的完成,研究层面的湖湘文化特征表现为高深、抽象,与普及层面的广泛化、具体化有所不同。如果湖湘文化的研究不能实现通过文化传播走向社会生活的过程,即学术思想实现普及化的问题,将会导致湖湘文化在当今生活中的“失语”化、“边缘”化。对此,如何将湖湘文化切实融入当代大学教育实践之中,以优秀的文化精神濡染和塑造青年学子的心灵与人格,是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
虽然目前有众多的文化讲坛、普及机构、研究机构等,但这些资源较为分散,单兵作战,普及单一,难以形成联动效应。为此,要做好湖湘文化传播文化资源开发,关键是要做整合现有资源,紧紧围绕“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发展,做好跨部门合作,推出有深度、有价值的文化成果。例如,2014年8月4日至15日,由湖南省委宣传部部署,省社会科学院、省湘学研究院牵头组织的“湘学溯源媒体行”活动,对在湘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及文化遗存开展专题采访活动,重点对炎帝、屈原、贾谊、周敦颐、张栻、王夫之、魏源、谭嗣同等8位湘学人物的思想与精神进行报道宣传,不仅充分挖掘湖湘人物资源,传播湖湘文化,而且约请长期从事湘学研究的专家撰写专文,利用电视、报纸、期刊、网络、微博、微信等多种媒体开展多种形式传播湖湘文化,适应不同受众的需求,也为湖湘文化的多元传播提供了范例。
对高校而言,一是与优势学科互为倚重,利用好既有的渠道和平台。要“讲清楚”湖湘传统文化,返本开新,赋予其新意,就要需要一个大的综合学科。从当前文史哲传统学科体系来看,应当以本校及各地相关研究机构的力量为纽带,构建经、史、子、集门类贯通、教学科研相生相长的学科平台,依托发挥学科建设的强大带动作用,整合学术资源,形成优势学科群。一方面,与教学紧密结合,专门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湖湘文化”课程,深入发掘和系统展示,在深入研究和广泛普及的统一中,不断生成学术活力,不断推进湖湘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专设“湖湘文化教育骨干教师培训”,注意延伸湖湘文化研究范围,提升层次,进一步构建学科体系。
二是加强经典教育,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湖湘文化”、“文化典籍整理挖掘”等专项研究。开展经典教育,不仅仅包括经典诵读、课堂教学、讲座等,更重要的是湖湘文化知识体系的多元文化、跨学科的传播普及。要开展湖湘文化的研究,要对文化典籍进行挖掘、整理,拓展至论文写作、专著出版等方面,再进行普及传播。
1.增开大学必修课程。在调查中,52.54%的学生认为,应该将湖湘文化纳入到基础必修课中。因此,高校开办湖湘文化课程作为传播湖湘文化的主渠道,可按照专业化的要求开展专题式的讲解,整合传统文化资源,兼顾古典文献学、音韵学、训诂学、中国哲学史、中国经学史等知识,打造湖湘经典,传播湖湘精神。例如,可通过“湖湘文化研究专题”、“湖南文明史研究专题”、“摩崖石刻专题”等专题式教学,一方面,把湖湘文化与学术研究很好的结合起来,较为合理地解决了讲课内容较泛则主题不深,局限于某一领域则传播普及不足的矛盾。另一方面,通过这种学术专题的讲解,形成了学术的导向功能,推动更多的学生对湖湘文化产生浓厚兴趣,进行多维度、深层次、全方位的研究与探索。同时,借鉴传统书院讲学模式,实行“学年论文制”,实现“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传统,开辟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方式,为湖湘文化普及传播寻找到新的突破口。
2.聘请国内外湖湘文化研究专家开展“湖湘文化活动周”,利用好地域优势的同时,凝聚国内外研究力量。例如2014年7月深圳大学文学院哲学系暨国学研究所,与湖南科技学院联合举办“潇湘儒家历史文化考察”活动,围绕两大线索展开:思想线索是以理学开山周敦颐为主的宋明儒家,地理线索是永州的摩崖石刻遗迹。思想与地理两大线索的交汇,也可以说是文献与文物的交汇。这种文化考察活动,不仅展现了湖湘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关联,推动了湖湘文化在国内外的传播;而且通过文化考察,不断邀请国内外专家前来讲学、开展学术活动,为湖湘文化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开拓研究思路。
3.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湖湘文化的系列讲座,包括邀请名家“对话”。一是可以传统读书会为依托,每周一次,有计划地开设湖湘文化传统系列讲座、学术论坛,或是就某一文化主题定期讲会、自由辩论,促进思想交流,实现湖湘文化传播普及的常态化。二是不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作专场学术讲座。例如,湖南教育电视台2011年邀请深圳大学文学院王立新教授在濂溪故里拍摄的电视文化节目——《理学开山周敦颐》,既普及濂溪理学思想,为湖湘文化传播注入新的活力,又宣传了濂溪故里,推动湖湘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三是不定期地开展名家对话。众所周知,著名的“朱张会讲”,开创了不同学派“会讲”先河,加强了理学中湖湘学与闽学两大学派的联系和交流,岳麓书院逐渐成为了湖湘学派的重镇和湖湘文化的中心,引起众多学术名家的高度关注。在现代语境下开展湖湘文化普及,应广泛联系湖湘学的专家学者,发挥“朱张会讲”的思维范式,开展学术界高层“交流”与“对话”,促进湖湘文化的传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4.湖湘文化的田野考察。根据调查显示,66.95%的学生喜欢历史人文景观丰富的景点参观,64.41%的学生认为文化旅游最适宜湖湘文化教育传播。因而,将湖湘文化资源与山水资源、旅游资源结合起来,在选修课中开设田野考察的内容。例如,湖南所存石刻,以永州为最多,永州石刻以唐宋摩崖石刻最具代表性,尤以宋刻最为丰富,不仅在湖南省内,即在全国亦有独特地位。柯昌泗《语石异同评》说道:“宋人题名,最先著录,莫先于湖南一省。”在湖湘文化传播中,特别是在宋明理学的普及中,可利用田野考察,让大学生参与摩崖石刻考察,既能熟知湖湘文化,挖掘更多书本上没有记载的史料,又为大学期间学习研究与写论文打下基础,实现从普及到研究的自然衔接。
5.利用大学及民间书院开设国学讲堂。例如,2014年6月,岳麓书院开设“湖南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习班”,“‘研习班’是在省委宣传部的推动下,由岳麓书院举办,也是我省第一次由高校开设的、旨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短期研习班。课程内容以国学经典导读、人文素养研修、哲学智慧参悟等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为主,致力于让党员领导干部和社会各界人士更多、更全面地了解和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升自身中华传统文化素养。”[4]这种开办模式,对湖湘文化的普及传播起了引领作用,不但有效推动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而且推助了湖湘特色的话语体系的形成。
6.建设湖湘文化网络教育平台。如何能更广泛地引起民众关注并积极参与“湖湘文化”普及活动?怎样利用新媒体传播湖湘文化?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朱有志先生在《宏大湘学靠什么》中指出:“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的阅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不再专注于纸质传播媒介,而热衷于互联网、手机等载体和平台获取信息。在阅读的内容上,也较少关注长篇大论,而乐于通过论坛、微博、微信等方式,来获取‘快餐’资讯。”[5]利用多元化的传播媒介,开展多种场合的传播宣传,根据年轻人的心理和时代特点吸取微博、微信、动漫等新形式来传播湖湘文化。例如,可在电视台开办湖湘文化教育专题栏目,或者寻找一个影响力大、传播力强的合作单位,在网络媒体上开展专题宣传,将湖湘文化的积淀在现代空间上传播,实现专业学术和大众文化之间的优势互补。此外,还可通过新媒体,以弘扬湖湘文化为主旨的微信号、手机报等,向民众普及,例如,湖南省湘学研究院的官方微信号“中国湘学”,致力于成为湘学知识普及平台、湘学学者交流平台、湘学成果共享平台,逐步实现了让湖湘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将湖湘文化内在的文化遗产纳入到当今大学的现有体制中,根本目的是为了启迪民智、鼓舞民心、让湖湘文化传播成为铸造灵魂的工程。因此,高校在传播湖湘文化方面,既要全面、准确、深入地理解湖湘文化的内涵,又要从整体上把握贯穿其中的精神主线:一是做到教学内容少而精,注重经典的阅读;二是设立开放型选修课,提高大学生精神境界的化育。
在课程的设置上,创新课程教育形式,丰富课程多样性,开展一些名师沙龙、专业研讨课,来鼓励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促进研究性教学。具体的课程内容可设置为:(1)舜文化与九嶷山。由“舜帝南巡”与“舜葬九疑”的考察,进而发掘“舜德”与“舜文化”的思想、文化资源。(2)柳宗元与永州八记。由《永州八记》的研究,进而发掘永州本土的山水文化资源。(3)元结与摩崖石刻。由元结与永州摩崖石刻群落的研究,进而发掘永州本土的人文、书法、文博资源。(4)周敦颐与濂溪故里。由濂溪故里的考察,进而发掘周敦颐学说的哲学意义,扩大理学在东亚地区的积极影响。(5)江永女书。由女书、女字研究,进而发掘永州本土女性文化等等。这样设置课程的优点在于,通过文献典籍的解读,延伸至地域文化的研究,贯通了历史名人与地方文化。换言之,在书本讲解的基础上,辅之以田野考察,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物态景观,强化了对湖湘文化的记忆。
据调查显示,83.05%的学生认为最有利于传播湖湘文化的方式是将湖湘文化普及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以高校内文化资源和主题活动为切入点,发挥校园文化育人的功能是最有利于湖湘文化传播的方式。在校园环境中渗透湖湘文化,将湖湘文化圣贤的头像、语录刻印在校园内,通过先圣先贤无形而有感的浸润,形成遍布校园每一角落、润物无声的育人环境。同时,还可通过组织征文评选、演讲比赛等方式,营造良好的湖湘文化普及氛围。
一是评价系统,通过留言本、学生评课系统以及定期交流问答等方式,及时把握湖湘文化普及、接受信息,不断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从而建立湖湘文化普及与传统文化教学的良性互动长效机制。二是建立网络答疑,包括在线讨论和互动交流,针对学习者的疑问和相关解答记录,全面了解湖湘文化传播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以便及时调整。同时,通过设置在线互动讨论,学生以发帖的方式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汇报,与其他学生交流互动,进一步促进湖湘文化传播向深度、广度发展。
湖湘文化中蕴涵的思想精粹和人文追求,是湖湘地域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为丰富的思想资源。高校作为普及、传播、研究湖湘文化的重要场所。通过挖掘湖湘文化独特魅力,引导大学生对湖湘文化典籍的阅读、知识的传播与精神的传承,以吸收新的知识,激发新的思考,进而让青年学子加强本土文化意识,延续湖湘历史文脉,传承湖湘文化精神,留住乡愁。
[1]方克立.湘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和意义[A].//湘学:第二辑[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2]朱汉民.湖湘文化三谈[EB/OL].http://www.txhn.net.
[3]周发源.弘扬湘学 广大“湖南精神”[C].湘学研究,2013(2).
[4]首期“湖南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习班”开班[Z].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4(3).
[5]朱有志.宏大湘学靠什么[C].湘学研究,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