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研读不应忽视文章结构

2015-03-27 11:58:29韦祖庆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荷花文本文章

韦祖庆

(贺州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广西 贺州 542899)

每个语文教师都知道,一篇文章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部分,两者须臾不可分离。但是,不管是教师自己研读课文,还是在课堂讲授课文,都存在两者分离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重内容轻形式,二是内容分析与形式分析脱节。在形式分析方面,尤其不重文章结构的赏析,即使分析文章结构,也只是就结构而分析结构,没有将结构与内容紧密结合,呈现严重分离现象。如此,不仅使得学生不再重视文章结构的赏析,也不能有效发挥结构对于内容表达应有的强化作用,在意识层面引发学生一种错误认识,似乎内容与结构关联不大,甚至视为可有可无。针对这种情势,我们有必要引起广大教师关注文章结构,树立教材研读不应忽视文章结构的意识。

一、文章结构助力内容表达

什么是文章结构,学术性的界定可以非常严谨,但是我们可以通俗地理解,所谓结构就是有关材料围绕内容的排列组合。有关结构与内容的关系,我们也可以使用田忌赛马的故事,能够说明结构的重要性。起初,田忌用自己上中下三个等级的马匹对阵齐威王的上中下三个等级马匹,因为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匹都优于田忌,因此田忌败阵。孙膑让田忌改变战术,以三等马对阵齐威王一等马,一等马对阵齐威王二等马,二等马对阵齐威王三等马,结果同样的马匹田忌却获得了胜利。马匹不变,改变的只是对阵结构,结果完全不同,这就是结构的作用。如果说赛马的结果还不能有效对应内容,那么前苏联电影《战舰波将金号》,则明显表示由于结构改变而主题也随之发生变化,能够说明结构可以有效影响主题的生成。电影由五个场景构成。一是“人与蛆”,描写战舰上水兵的艰苦生活和所受的非人待遇。充满蛔虫的牛肉使士兵群情激愤,成为起义的导火索。二是“后甲板上的悲剧”,表现起义的水兵受到军官的镇压。指挥官下令枪杀叛乱者,神甫来祈祷。行刑队拒绝开枪。起义者拿起武器,把军官和军医丢入大海。起义带头人、中士华库林楚克被大副打伤,坠海牺牲。三是“以血还血”,表现敖德萨革命群众看到用汽艇载到岸上的华库林楚克的尸体,义愤填膺,纷纷声援起义水兵。四是“敖德萨阶梯”,表现人群在石阶上向水兵致意,沙皇军队赶来向手无寸铁的市民开枪射击,血肉横飞,舰上水兵向总参谋部开炮,轰毁正门。五是“战斗准备”,表现远处驶来海军舰队水兵们作好战斗准备。沙皇海军舰队的士兵拒绝向自己的兄弟开炮,波将金号战舰上红旗飘扬,驶向大海……,整个影片预示起义胜利。但是,当影片引入某国之后被调整了顺序,变成“一四三五二”,影片以起义带头人、中士华库林楚克被大副打伤坠海牺牲结束,于是起义由原本的胜利变成了失败,这就是结构起的作用,改变了结构,主题也随之发生改变。

因为结构是作品材料的排列组合,因此怎样进行排列组合就包含作者的主观意识,也就必然体现内容表达的需要。可以想象,没有哪个作者有意选择不能恰当表达内容的结构,一定会选择在作者看来能够助力内容表达的文章结构,努力做到两者的有效统一。因此,从理论层面,我们可以确认作品内容表达离不开结构的助力,文章结构一定包含内容表达的因素,任何文章研读赏析,都不应只顾及一个方面,而忽视另外一个方面,否则就不能全面理解主题内容,也不能完全体味文章艺术。但是,由于结构是一个无言的沉默者,不像文章内容那样显性存在,因此,结构的赏析经常被有意无意地忽略,或者即使分析文章结构也是孤立地分析,表现一种浅尝辄止的特征。克莱夫·贝尔曾就绘画艺术提出“有意味的形式”命题,作品的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能够激起我们的审美情感,因为这种线条、色彩的关系与组合,具有某种意味,于是提出“有意味的形式”的概念。他说:“我所指的‘有意味的形式’,正是以独特方式来感动我们的各种排列、组合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是艺术品的根本性质。”[1]虽然“有意味的形式”是就绘画而言,但是也可以推及其它艺术形式,因为各种艺术形式都具有共同特点,那就是都有自己的形式要素,而且这些要素也一定是依照一定的关系进行排列组合,并且形成基于这种排列组合的“有意味的形式”。文学作品结构就是将构成作品的相关要素进行有机的排列组合,确保这种排列组合生成某种意味,并且能够与内容一起激起读者的审美情感,于是形成文学作品特有的“有意味的形式”。因为文学作品是语言艺术,语言不仅为每一个人所掌握,而且语言所包含的意义形成一个强大的辐射场,可以掩盖结构所形成的意味并使之处于一种无言的存在,因此读者往往会有意无意地忽略结构的功能作用,只关注作品的内容表达。在语意光辉的照耀下,结构就处在它的阴影里,呈现一种隐性存在。在这种情形下,教师的课文研读就不能只是关注文本的内容表达,还应该关注文本结构,使之由幕后走向前台,从隐性存在变成显性存在,挖掘结构背后的意蕴,助力文本的内容表达,实现两者相得益彰的效果。

如何挖掘结构背后的意蕴,形成一个具有某种可操作性意义的程序和方法,这是落实结构助力内容表达的重要路径。因为结构与内容的关系错综复杂,因此只能提供一个基本的思路框架。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文本主题内容。虽然文本结构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意蕴,但是在具体的文本中,结构还是直接服务于文本内容,作者总是依据文本内容表达的需要选择特定的结构形式,因此没有内容的把握,也就不能有效挖掘结构意蕴。其次,提炼和还原文本结构。结构不仅隐藏在内容背后,而且还被语意的光辉所笼罩,因此结构不仅是无言的存在,还是隐性的存在,这就需要提炼。提炼是一种基于读者视角的提取,主要反映读者对于文本的某种主观把握,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一种现象,不同读者对相同文本的结构把握出现某种差异性,这也是结构具有隐性特征的结果。但是,作者对于结构的选用还是有着一定之规的,因此,我们还需要尽可能还原作者意下的结构,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结构的意蕴。最后,剖析文本结构与内容表达的有机统一性。“统一”是核心关键词,因此必须寻找到两者的关联点,使之能够形成一体,而不是两张皮。“有机”是两者的联结方式,因此必须厘清两者的逻辑关系,说明它们不是简单的凑合,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彰显的审美关系。这个程序是实现结构审美功能不可或缺的步骤,也是克服忽视文本结构与内容表达相互脱节之弊端的有效手段,因此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入选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的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作者通过小女孩现实世界与幻想世界的对比,表达现实世界的残酷和想象世界的美好,隐含着一种强烈的宗教情结。作者的这种主题思想,不仅体现在内容材料的呈现方面,而且还积淀于文本结构的隐含意蕴里面;不仅达到内容表达与文本结构的有机统一,而且结构确实助于内容的表达。综观全文,作品具有时间顺序的结构特征,从大年夜的傍晚,从小女孩没有卖出一根火柴写起,直至第二天清晨,人们发现小女孩已经冻死在街头,全文结束。时间顺序的文本结构,因为时间具有一维性特点,暗示着事物的发展具有不可逆性,于是只要故事包含如此特征者,一般都会采用时间结构。在现实世界中,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完全不幸,甚至连维持人生最基本的食物都没有,更不必谈及其它。但是,在想象世界里,小女孩充满着幸福,不仅拥有物质层面的温暖住所,还有苹果和烤鸭等美味食物,而且拥有精神层面具有宗教性质的圣诞树,以及奶奶的关爱和天堂的快乐。这个时间先后的安排,似乎出于无意,其实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暗示着现实世界与想象世界(实为天堂)具有一维性,人必然会从现实世界步入想象世界,这是人之肉身的必然走向。而在精神层面,人在现实世界是痛苦的,因为人天生具有原罪,只有到了想象世界(即天堂),那里才有幸福,这是人生的必然路径。这种结构所隐含的一维性,就把作者对于现实世界的批判和对于想象世界的向往隐藏其中,非常隐秘地体现作者的宗教情感。但是,在这个整体的时间结构之内,文章又运用对比结构,以小女孩擦亮火柴为界,之前是不幸,之后是幸福。对比结构是一种横向性质的结构,具有不同空间并列的性质,似乎又把现实世界与想象世界并列看待,形成基于主观之下的客观态度,从而把审美判断的主动权交给读者。但是,由于现实世界与想象世界形成强烈反差,作者所隐秘的主题指向很自然地变成读者的审美判断,批判现实世界而向往想象世界,于是结构就助力了内容表达,而且是不动声色地发力。想象世界是幸福的,而这种幸福,文章通过小女孩连续擦亮5根火柴逐渐提升层次,暗示人们,幸福需要从最基本的物质保障开始,最后才会获得精神层面的快乐,这是具有纵向逻辑的内在关系,于是使用逻辑结构。第一根火柴,小女孩感受到火炉的温暖;第二根火柴,小女孩品尝到美味的烧鹅,这既是最为基本的生理层面需求,也是物质层面的幸福,在想象世界里对接现实世界,实现两个世界的有机统一。第三根火柴,小女孩看到了美丽的圣诞树,这是一个象征符号,标志着小女孩由现实世界进入想象世界,由物质层面的幸福进入精神层面的幸福,实现了灵魂的飞跃。第四根火柴,小女孩见到了慈爱的已经生活在天堂的奶奶;第五根(实为一把)火柴,小女孩和奶奶一起飞向只有快乐没有痛苦地方(即天堂),这就暗示了天堂是一个只有快乐欢笑没有痛苦饥饿的地方,可以达到灵魂的最大幸福。五根火柴,既说明了幸福的不同层次,也对接了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说明人的最终路向是天堂,还隐含了进入的天堂路径,从而有效地实现了内容表达与文本结构的有机统一。如果只是简单的进行人物分析,没有深入结构剖析,结构本身所蕴含的意蕴也就无法揭示,也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主旨,因此,结构分析不能忽略。

二、独特内容对应独特结构

我们知道,文章写作是一种个性化的精神活动,文学作品更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性的,因此不仅内容强调独特性,而且文本结构也具有相应的独特性。虽然可以归纳一些主题类型,似乎导向内容的相类,但是由于各个所处背景不同,社会体验和情感体验也各不相同,因此并不存在能够完全重合文章内容,这是已经证明的事实,于是,内容必定是独特的。既然内容具有独特性是一种客观真实,虽然也有旧瓶装新酒的说法,但是由于内容必须依托一定形式而存在,形式与内容结成了有机统一体,因此所谓“旧瓶”形式也一定赋予了某种新意,形成具有某种意义的独特结构。

既然结构是独特的,那就需要使用比较的方法进行剖析,因为没有比较就没有独特。比较就意味着不能把眼光局限于文本本身,还需要有着文本间性理念,只有置于文本间性的语境中,才能真正赏析结构的独特性,也才能体验和理解文本内容的独特性。当然,基于文本间性理念的比较方法,并不要求必然在每个文本结构赏析中都表现为显性使用,也可以隐性使用,只要具有比较意识,能够展现独特内容与独特结构的关系即可。因此,文本结构剖析以“独特”为关键词,重在分析独到之处,突出能够有效助力内容表达,强化文本主旨的节点进行剖析,忌讳泛泛而论。

为了能够更为直观地展示本观点,笔者试以小学三年级课文叶圣陶《荷花》和中学课文周敦颐《爱莲说》为例。叶圣陶《荷花》,通过描写荷池的色香味形,充分展现荷花的外在美,并由此希望自己变成荷花,成为具有荷花一样高洁品质的人。分析文本可以知道,文章采用了“闻荷香——看荷花——梦荷人”的逻辑结构,这个结构对于凸显主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从感官看,这个结构体现由外感观向内感观过渡的性质,闻与看是外在感官,感受荷花的外在美,梦属于内感官,体验荷花的内在美,由此可以有效展示荷花的外在美与内在美。从感受看,闻着眼于味作用于嗅觉,最具生理因素,而香最能沁人心脾,可以成为审美的起点,因此形成传统源远流长的味象审美。嗅觉可以不见形而闻其香,从情感看,荷香形成一种吸引,因为人类对于香味有着天然的亲近情感,这应当也是人类进化的结果。闻其香尚不能见其形,自然就会想方设法地当面看看,于是就有了看荷花。视觉的看作用于形,可以感受荷花的颜色、形状、势态等,五官感觉的共同作用就生成了一个美好形象,充分感受形象之美就化入梦境,变成身心的一部分。在“看荷花”时,依据向池塘跑去的路向,安排由远而近、由面到点的逻辑结构,充分体现“看”的生理认知过程,由整体感知到仔细鉴赏,表达一种由感性过渡理性的情感深化历程。集中体现这种变化者,是一个“冒”字,不仅充分展现了荷花之美,而且形成心灵冲击。“冒”具有覆盖之义,准确地叙述了满池荷花挨挨挤挤的情态,这是整体感知。“冒”隐含作者观赏荷花的情景,既有被荷池吸引,一眼看到的只有碧绿的荷叶,而后才发现白荷花,还有一种观察视角的变化,观察视角由远而近,观察范围由面而点。“冒”传达一种惊喜的感情,远处初看只有挨挨挤挤的碧绿荷叶,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走近细看突然发现还有各种形态的白荷花,两相对照,给人无限惊喜之感,情感开始由外而内转化。细细鉴赏,果真脱俗高洁,与内心向往正好吻合,于是希望自己也具有荷花一样的品性。思之切即可入梦,看着看着,果然荷花就幻化变成了人,物向人转化,物之美与人之心灵统一,达成荷与人的合一,荷花品性实现完全内化,于是精神得到升华。经过如此挖掘结构的内涵,我们确实可以感受到了形式的意味,也与文章主旨相契合,达到凸显文章主旨,起到添光增彩的作用。

同是描写荷花,高洁君子形象塑造者的《爱莲说》,其谋篇布局选择了并列结构。文章运用对比手法,赞美莲的高洁精神,全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世人爱花情形(即菊、牡丹和莲),第二部分说明花语的象征意义,于是形成并列式结构。并列结构就是将相关事物置放一起,以一种相对客观的暗比方式,将审美判断主动权交给读者,实现读者与作者的有效互动,达成文章应有的主旨意图。在第一部分,又包含一个总分结构,总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分说个别的菊、牡丹和莲,形成一般与特殊的关系,达到突出菊、牡丹和莲的目的。在分说的菊、牡丹和莲方面,又是一种并列结构,通过介绍的详略安排,虽然表面客观的并置,但是也隐含着倾向性的审美判断,引导读者认同作者倾向的莲之形象。第二部分也是安排并列结构,花语的象征意义和爱花人的数量,两者虽是并列,但具有某种因果关系,既将审美判断交给读者,也包含呼唤高洁君子的含意。综观全文,并列结构是全文的核心结构,文章充分利用了结构的特点,以一种“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的对比手法,把读者置于主体地位,将作者的意图巧妙地隐含于文本之中,于是成功地塑造了莲的君子形象并且从此成为传统文化高洁品质意象的代表。正因为荷花已经成为高尚情操的象征,因此也才有叶圣陶的梦荷人,说明传统文化对于这个“梦”的浸润,也说明虽然描写材料可以相同或相似,由于主旨差异,文章结构应该不同,应该显示自身的独特性。

三、结构相似需要剖析差异点

因为每篇文章内容的独特性,其文本结构也必然具有独特性,即没有完全可以重合的两个结构。但是,结构也并非没有规律可循,还是可以依据一定的分类标准,归纳一些结构类型,诸如以时空关系划分,有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时空结构;以文章材料逻辑关系划分,有并列结构、递进结构、总分结构,如此等等,也就是说,结构类型具有有限性。对于相似的结构,结构鉴赏之时,特别需要关注同中之异,只有剖析差异点,才能赏析其中的艺术魅力。

结构相似是前提,剖析差异是目标。结构只是作为一种形式存在,内容表达才是文章写作的目的所在,因此相似主旨的文章是首选。当然文章主旨不同,也并非不能剖析,只要结构相似也可以进行比较分析。主旨相似,文章结构可以相似,也可以完全不同,而这只是着眼于结构相似的形式赏析,因此不把结构相异者列入鉴赏范围。在确认结构相似之后,重点在于寻找结构的差异点,分析差异背后的结构意蕴,挖掘结构差异对于内容表达的不同作用,从而品味结构的艺术魅力。

试以小学语文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和《可爱的西沙群岛》为例。首先,两者在主题内容方面具有相似性,都是赞美一个地方的美丽可爱,一个是北方的美丽,一个是南方的可爱。其次,结构上都选择总分总结构,具有结构方面的可比性。《美丽的小兴安岭》,先总说小兴安岭是一个绝色海洋,然后以时间为序,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描写小兴安岭不同时节的美丽,最后小结“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可爱的西沙群岛》,先总说西沙群岛是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可爱地方,然后以空间为序分说海水、珊瑚、海鱼、贝壳和海鸟,最后赞美这是一个美丽富饶的群岛。两者结构相异之处集中在分说部分,《美丽的小兴安岭》采用时间结构,《可爱的西沙群岛》选择空间结构,各自有效地服务文章主旨。为何同是总分总结构,都是赞美祖国山水的美丽,却具有不同的分说结构?我们就需要剖析结构背后的文本意蕴了。小兴安岭位于祖国寒温带,一年四季分明,能够显示不同季节的美丽景色,因此作者选用时间结构,如此能够有效地展示小兴安岭的美丽。西沙群岛位于祖国南端,在热带地区,一年四季不分明,因此在时间层面不能有效地说明西沙群岛之美。但是,西沙群岛却可以在空间层面展现自身独特的美丽,不同事物景致不同,不同岛屿风光各异,在同一个时间层面上具有千姿百态的美。正因为内容表达的需要,因此虽然选择相似的结构,但都表现依于内容的相异性,这也同时说明独特的内容对应独特的结构,这就要求教师在研读课文的时候,必须吃透教材,深入挖掘结构背后的意蕴。

结语

本文主要通过例举的方式,具体形象地说明结构并非可有可无的形式,而是能够有效地助力内容表达,成为文章主旨的有机组成部分。结构也并非只是形式,结构具有自己独特的意蕴,能够展示独特的艺术魅力。因为内容处于显性状态,结构隐藏在文本背后,比较容易被人忽视,因此必须树立结构鉴赏意识,运用恰当的方法有效地挖掘结构意蕴,展现结构应有的艺术张力,实现内容与结构的有机统一。

[1]克莱夫·贝尔.艺术[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61.

猜你喜欢
荷花文本文章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学生天地(2019年33期)2019-08-25 08:56:16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EFL Teaching
荷花
荷花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夏天的荷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