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向阳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信息技术课程是计算机教育课程的发展。从世界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史来看,信息技术课程来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计算机文化教育;在中国,1982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5所大学的附中试点开设的BASIC语言选修课以及随后开展起来的计算机教育课程是中国信息技术课程的起源。2000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会议决定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正式进入了普及发展阶段。
虽然我国推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已经有不少的年头,在小学也基本上普及了信息技术课程,但是从课程教学效果和社会反响来看,该课程依然存在许多问题。由于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信息技术课程理应受到中小学的重视。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育主管部门常常认为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没有什么作用的副课,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玩游戏而不认真听课,任课教师则常常缺少教学积极性,信息技术课堂表现出杂乱差的局面,课程教学效果甚至连一般的副科课程都比不上。
在中国,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与基础教育信息化过程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成功与否不仅影响到我们能否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信息技术人才,更是直接影响到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如何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果,成为当前基础教育中信息技术课程研究不能回避的一项大的问题。针对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这种乱象,不同专家提出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原因在于重视程度不够,建议在高考等重大考试中加入信息技术内容[1];有人提出应当修改教学内容,通过内容组织和编排来解决问题[2];也有研究者认为应该从激发学习者学习主动性的角度来解决问题[3]。通过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调研,结合对课程标准的分析,笔者认为造成信息技术课程课堂教学困局的不是教育管理部门和学生是否重视的问题,而是教学模式不能适应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要想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果,首先需要变革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
从教学内容的差别来看,课程可以分成两类:一类课程教学内容以言语信息与数学逻辑为主要特征的学习内容,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教学过程重视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其代表性的课程是语文、数学和物理等;另一类课程以技能掌握和应用为主,教学的内容需要学生去练习、熟练化,并实现创新,主要体现在学习者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的技能进行再创造,所以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对于学生技能的培养,其代表性的课程是音乐和体育等。不同类型学习内容所用教学方式也不相同。信息技术课程所包含的内容既有知识性内容,也有技能性的内容,因此其教学过程不能仅仅采用单纯的知识型学科或技能型学科的教学模式,而应当充分考虑信息技术课程中内容的特点,进行课程的教学和管理工作。
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分析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我们可以发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之所以表现不佳与教师们在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延续以往的教学手段,以传统的教学方法来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不无关系。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例如赫然巴特的五步教学法和凯洛夫的课堂教学过程模式,都是在漫长的教学过程中形成的,适合于对理论性与逻辑性要求较高的教学内容,例如语言技能和数学逻辑技能的学习。由于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的差异,如果简单套用这些传统教学模式,难免会造成学生的学习困惑。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受原有教学方式和教学思想的影响,依然按照常规的知识型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却没有考虑到由于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中大量技能性内容的存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需求,因此教学模式无法和教学内容相匹配,教学效果自然受到影响。
与其他课程相比,信息技术课程通常在以计算机教室为代表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中进行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环境相比,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环境具有以下特点:
1.教学环境中的诱惑性因素较多。在计算机教室中进行教学不仅可以享受多媒体教学环境的优势,学生还可以进行计算机操作,可以上网,教学环境中的诱惑性因素更多。在网络中大家可以上网浏览各种娱乐信息,可以进行网络聊天,可以进行游戏等娱乐活动。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难以抵制这些触手可及的诱惑,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常常开小差参加到这些娱乐活动过程当中去,甚至有部分老师以可以自由进行娱乐来作为学生认真听讲的奖励。在这充满诱惑的环境中如何让学习者专注于学习,成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2.教学环境优势难以发挥。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在信息化环境中进行,信息技术带给教学的不仅是更高的要求和诱惑,同时还有更加丰富的硬件资源和软件环境。但是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许多教师并没有充分利用这些优质资源,只是利用这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采用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许多课程会因为没有相应的教学环境而难以实践新型教学模式,但是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有以多媒体投影机为代表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可以供教师和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同时还有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等设备供学生开展一些探究性学习和协作型学习活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有了良好的硬件环境。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没有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资源,却把这一优势资源转化为自己教学中的劣势,成为引导学生开小差的诱因而不是学习的帮手。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当前主流教学模式不能够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环境的优势,也不能够体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基于赫尔巴特的五步教学法成为课堂教学模式的主流形式。虽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新型教学模式为课堂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但是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以探索、合作和问题解决为特征的新兴教学模式并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学环境的要求很低,简单的黑板粉笔就能够满足教学的要求,但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够照顾部分同学的学习感受,因此当班级中的学习者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的时候,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控就成为最大的问题。
以计算机多媒体教室为代表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为新兴教学模式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物理环境。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料的查找和问题的讨论,信息技术不仅可以作为教师情景创设的工具,还可以作为学生探究的环境和学生探究结果的展示工具。按照学习者和教学内容的差异,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可以采用不同的信息化教学模式。特别是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不同学习者之间的初始能力和目标能力具有较大的差异,传统教学模式无法弥补学习者之间的这种差距。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对于不同学习进度的、不同学习基础的学习者,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和合作式教学、个别化自主学习等教学模式,不仅可以照顾不同学习者之间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水平和学习特点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实现按需学习。但是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教师对新兴教学模式关注不够,常常以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因此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无法照顾学习者间的巨大差异,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到,我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问题主要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不能匹配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特点,不能适应信息技术教学环境的变化。解决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更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观念,采用新兴的课程教学模式,依据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特点,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环境的教学优势。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特别需要在以下方面合作进行加强。
信息技术带来了课堂教学环境的变化,同时也给课程教学带来了机遇。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固守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既不能发挥信息化教学环境的优势,又不能适应信息化经济下教学内容变化和教学方式改变所带来的教学新挑战,制约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变革传统教学模式,不仅是课堂教学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培养模式所带来的必然反应。我们不应当固守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是根据学科课程内容和信息环境的变化,积极探索新型教学模式的教学应用。原来某些学者提出的一些非常先进的,但由于教学环境限制而无法实施的教育思想,信息化教学环境为这些教育思想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我们可以通过信息化教学环境将这些教育思想逐渐实现出来。
微课、颠倒课堂等新型学习和教学模式的出现为信息技术课程课堂教学提供了参考。微课和颠倒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环境的优势,同时还可以满足学习者的个别化和情景化学习需求,有利于发挥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照顾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的差异,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信息化教学环境的优势和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特质,寻找适合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利用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变革来实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效果的提升,保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例如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教师准备好课程教学视频供学习者自主学习,学习者可以依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点选择不同的模块来进行学习,基础较弱的同学保证基本教学内容的学习,基础较高的同学在掌握了基本模块的内容后,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特点进行拓展学习。在进行课堂翻转的同时,适当引入任务驱动式教学,加强学习者对于所学习知识的运用,实现知识学习与技能掌握和应用的结合。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异和兴趣差异都可以得到照顾,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将会更有更大的积极性,教学模式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更加契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将迎刃而解。
新的教学模式需要新的教学理论的支持,在革新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同时,我们需要引入新的教学模式作为指导。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来说,要想实现教学模式的变革,将颠倒课堂引入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首先需要认知弹性理论等相关理论的指导。
Spiro等[4]人提出的认知弹性理论(Cognitive Flexibility Theory)关注的不良结构领域中高级知识的获得以及社会性认知加工技能的发展,对于指导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Spiro等人[5]将学习划分为高级学习与初级学习,初级学习主要是还原倾向的简单化学习,高级学习要求学生能运用所获取的概念去分析、思考问题以及在新的情境中灵活运用这些概念。Spiro认为[6-7],学习的过程应当从原来的简单化的学习过程向知识的运用、分析、综合等高级学习过程转化,包括对于新知识的理解和对已有知识体系的重构,主要体现在全面理解、知识的保持、运用与迁移三个方面;在学习过程上强调超媒体结构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在具体的认知学习环境上,认知弹性理论强调微型案例的运用,多角度分析和交叉;在学习过程上强调对教育信息资源的重复利用与随机进入,对于同一教学内容,要在多次以不同的目的从不同角度进行学习,以达到高级知识获得的目标。
认知弹性理论的引入对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认知弹性理论强调高级学习和意义建构的目的,弥补了当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对课程教学目标的认识不足,使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从关注于基本知识的学习向技能的应用、知识的分析、综合和评价发展。更重要的是认知弹性理论对学习者意义建构的环境与过程的基本观点,有利于指导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环境与信息资源建设,为实现认知弹性理论所强调的高级学习和意义建构的目标提供环境。在认知弹性理论的指导下,利用信息化的课堂教学环境,构建符合认知弹性理论的信息化软件环境,并进而变革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解决当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更能够实现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真正价值,通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促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
要想实现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变革,需要在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和课程教学方式上进行变革,即在认知弹性理论的指导下,建设满足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需要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并在信息资源的支持下实现课程教学方式的变革。
要实现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创新,首先需要建构符合教学需要的教学信息资源。按照认知弹性理论,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需要摒弃传统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在建设丰富信息资源的同时需要对信息资源的建设和资源的组织方式进行更新。在信息资源的组织上,信息资源建设需要体现微内容、能够随机进入和重复学习的特点。信息资源除了需要以最小知识单元作为基本资源建设单元,把每一个知识点建设成为一个独立的信息资源模块外,各知识单元之间还需要保持相对独立性,不同信息资源之间以最小的关联性进行利用,保证在利用信息资源的过程中,学习者可以随机按照一个方向进入学习,实现随机进入和重复学习的弹性化学习方式。
在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还需要构建不同信息资源之间的横向关系。在信息资源的建设过程中我们会采用微内容的方式精心建设信息资源,同时信息资源之间的横向逻辑关系的建构也必不可少。微内容有利于学习者采用随机进入的方式进行学习,但是在信息资源的利用过程中,需要为学习者提供支持序列和矫正序列。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学习者学习存在困难,就需要为学习者提供前导知识单元和基础知识单元的内容给学习者,帮助学习者进行学习,这些前导知识单元和基础知识单元就是支援序列;当学习者学习出现错误后,需要进行一序列的练习来矫正这个错误,这就是矫正序列。在传统信息资源建设模式中,支援序列和矫正序列集成在所建立的信息资源系统中,但是如果信息资源以微内容的方式进行,那么这种集成就得不偿失了。基于语义联系建立不同信息资源单元之间的逻辑关系,利用知识单元之间的横向联系来进行连接,那么当学习者出现错误或学习困难的时候,学习者就可以通过支援序列和矫正序列来实现学习内容的跳转,让学习者学习更加有效。信息资源之间的横向联系还有利于学习序列的形成,在学习者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依据学习者前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为学习者提供后期的学习内容建议,帮助学习者更好地进行学习。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习者之间起始水平的差异,单纯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所以需要采用任务驱动和合作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进行课程的教学。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任务驱动可以让学习者在任务的指引下开展自主学习,学习者为了完成任务,进行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并且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定学习步调,在自己认知负荷许可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因此不会出现原有课堂教学中学习者学习进度难以协调的问题,学习者学习个性也会得到最好的照顾。在学习者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可以不按照规定的线路进行学习,而是按照自己的学习兴趣差异和以前的学习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学习者出现问题或者是学习出现偏差,学习者还可以通过信息资源的跳转来完成学习任务。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把学习任务划分为若干个不同的层次,学习者可以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任务层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成自己的学习目标。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学习者学习兴趣的激发也显得非常重要。学习兴趣是学习成功和学习行为激发的最重要因素,也是维持学习者学习行为的最大和最有效的动力。在基于认知弹性理论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如何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成功如否的关键。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让学习者对于将要进行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兴趣,并且通过任务的方式维系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这样,通过内部动机(兴趣)和外部动机(任务)的相互结合来实现学习者的学习行为的持续。通过精心设计的学习任务,不仅学习者可以根据感知到自己的认知过程的意义,还可以通过任务的完成来维系自己的学习行为。
同时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学习者可以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过程。众多研究表明,小组合作学习是非常有效的学习组织方式,通过小组学习,学习者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果的稳固程度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提高。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当中,学习者的知识和经验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学习者可以通过相互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实现自己学习效果的提升。特别是小组间竞争、小组内合作的学习组织形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促进学习者更好地进行学习。
当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果欠佳,主要是由于学习内容和教学环境有别于传统课程,但是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并没有考虑到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的这种差异,依然以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来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解决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问题的关键是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重构。在认知弹性理论的指导下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变革进行探讨,以信息化课堂教学环境为依托,改变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变革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式,最终实现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新型教学模式的创建,将有效解决现有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但是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目前并没有在实践中检验新型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希望在后续的研究中能够通过实践来检验和优化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
[1]李卫华.信息技术不止是技术,高考应有其一席之地[J].电脑与信息技术,2015(1):61-63.
[2]邱明,李艺.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改进建议[J].教学与管理,2011(8):58-59.
[3]何立新.多维度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J].中国电化教育,2012(3):95-97.
[4]SpiroR,JehngJ.Cognitition,Education,and Multimedia:ExploringIdeasinHighTechnology[M].NewJersey:LawrenceErlabumAssociates,1990.
[5]SpiroR,VispoelW,SchmitzJ.KnowledgeAcquisition forApplication:CognitiveFlexibilityandTransferin ComplexContentDomains[M].NewJersy:Lawrence ErlabumAssociates,1987.
[6]SpiroRJ,BrianP,CollinsJ.CognitiveFlexibility Theory:HypermediaforComplexLearning,Adaptive KnowledgeApplication,andExperienceAcceleration[J].EducationalTechnology.2003,43(5):5-10.
[7]李康.试论认知弹性理论的学习环境设计思想[J].中国电化教育,2007(1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