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形势下普通高校班级教育管理
赵泽福
(昭通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云南昭通657000)
摘要:新形势下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与传统的大学生相比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班级管理不再具有命令与服从的行政式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探索高等教育中强调班级管理的重要性。辅导员、班主任的教育信念、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班级凝聚力、学生身心健康是班级管理的四个主要方面,也是班级管理教育的要点。班级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树立现代知识型的大学生形象,做到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成为社会有用人才。
关键词:教育信念;社会责任意识;加强班级凝聚力;心理健康
高等教育的“扩招”,使高等教育“量”的扩张与“质”的稳定之间的矛盾已凸显出来。如果不能把高等教育“量”的扩张与“质”的稳定有机结合,必然会制约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线,如果不处理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导致的质量监控问题,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就有可能重走别人走过的弯路。如何围绕提高教育质量来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首先要解决的是高等教育价值取向及德育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之一在于行之有效的班级教育管理。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班主任)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班主任)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因此班主任、辅导员这支学生德育工作的主力军,肩负着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本责任,还肩负着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团队精神等重大责任。
作为班级管理者,必须正确认识辅导员、班主任在德育教育及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尽管世界各国对学生德育及价值取向的认识不尽相同,但其地位日益强化是明显的,而且对学生的基本核心价值观、基本德育目标是一致的,均为使学生成长后能为自己国家富强及人类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这是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1)广大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膨胀,而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2)滋生极端个人主义与享乐主义,缺乏团队合作意识,缺失理想信念,自我约束能力差,社会责任意识薄弱;(3)由于毕业后对自己的社会工作分配不明朗,再加上社会工作地位的不均等,以及社会工作的选拔机制不很完善,从而使大学生们对自己的人生信仰不明确。
这些因素导致了一些不良行为在大学校园里蔓延。高校辅导员、班主任是班级学生最直接的“传道授业解惑者”,面对这些问题,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并不轻松。因此,全面了解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的性质,是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基础。学校、院系领导均要重视班级德育管理工作。辅导员、班主任的德育教育及管理工作是高校教育工作中的一部分,有些高校把辅导员、班主任单一化,即学生生活的保育员。其地位不显,身份不高。这种情况下辅导员、班主任把管控安全事故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其实这仅仅班级管理的最基本最底线的标准。班级管理工作其实是一种专业的、系统的、复杂的、长期的工作,班级德育管理更是一门艺术。
所谓教育信念,是辅导员、班主任对教育事业的理论、主张、原则等的确认与信奉,是教育德育管理研究的主题。教育信念集中表现是辅导员、班主任对教育工作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坚定的教育信念,关系到管理者的人格完善和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德育管理工作的质量及学生素质的发展。坚定的教育信念是管理者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同时教育信念是辅导员、班主任做好工作的精神力量。教育信念对于教育管理者就象一种宗教信仰,一个好的教育管理者,就应该一辈子追求这种信仰,教师职业的所有主张、工作,都是在不遗余力的实现自己的信仰。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投身乡村教育,也就是因为他有“我的信条”——“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因此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必殚精竭虑以坚定的事业心为前提。正如梁启超所说:“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的乐趣。”
教育信念是辅导员、班主任职业道德的重要支柱。徐特立有句名言:“做教育工作的人,一般总是先进分子。”辅导员、班主任要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和价值取向,这就得必须具有高尚的教育人格,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从而增强管理者的人格魅力和威信。同时这也是坚定的、完美的教育信念造就的。任教于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的张丽莉是一名普通教师,2012年5月8日20时38分,在佳木斯市胜利路北侧第四中学门前,一辆客车在等待师生上车时,因驾驶员误碰操纵杆致使车辆失控撞向学生,本可以躲开逃生的张丽莉奋不顾身救起学生,危急之下,教师张丽莉将学生推向一旁,自己却不幸被碾到车下,造成双腿截肢,骨盆粉碎性骨折,以至生命垂危。张丽莉用柔弱的身躯谱写了一曲英勇奉献的大爱之歌。辅导员、班主任应像张丽莉老师这样具有坚定的教育信念,勇于奉献自己的一切。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传统价值观对青年学子的影响逐渐减弱,青年学子容易失去社会使命感,而是单纯追求更加实
惠的自我价值。目前有不少大学生加入传销组织,说明其社会责任缺失,法律意识淡薄。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是我国伦理道德的优良传统,是德育教育管理中的核心工作,是学生人生价值取向的基础。当然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是处于良好道德培养的较高层次,同时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一个国家发展潜力的一个重要指标。“禹思天下有溺者,犹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犹己饥之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视之有度,用之有节”……,应该让这些优秀的民族精髓不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我们也要培养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热情。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班主任还必须引导学生保持理性的态度。首先,面对社会中大大小小的负面消息,不道听途说,不人云亦云,而应从多方面分析事件。不要被社会波动的情绪所渲染,而要加以冷静的反思和清醒的自省,调整好个人的心态。这样才能把这些负面事件,转化为社会不断发展前行的正能量。其次,面对种种不公不义,震撼、愤怒,是合理的反应。这样的反应,是由心中的良知所点燃,是对正义的渴望所激起,好过麻木的看客,更好过于起哄的围观,在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种可贵的,甚至是高尚的情感。但如果用谩骂代替了审思,比如一些盲目偏激的网络跟帖,就有可能模糊掉理性的边界,这种极端的情绪,不但不能帮忙解决问题,反而会削弱大学生对国家的信任。
所以在德育教育管理工作中,辅导员、班主任要把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放在首位,激发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并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的人生价值的追求同社会和人类的责任感、使命感紧密联系起来。
首先,班级组建之初要组织全班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班级建设目标,目的在于加强班级凝聚力。目标管理最早是由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1954年在《管理实践》中提出的一种管理方法。目标管理是通过设置目标,并进行目标分解及控制目标实施,最后通过对目标完成情况的检查,以奖惩为手段对员工进行自我管理来实现组织目的的一种管理方法。目标管理理论自诞生以来就被公认为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班级管理目标具有阶段性,分为:远期目标、中期目标、近期目标等。远期目标是班级建设的长期目标,一般为将班级建设成为优秀班集体,达到人人学有所长,并集体进步的班集体,最后达到歪风邪气有人抓,好人好事有人夸的班集体。这是从班级组建到学生毕业都必须坚持的目标愿景,这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在这面前进旗帜的的指引下,班级内部可以形成一种强大的动力,促使学生积极向上并充满求知欲望,最终形成班级强大的凝聚力。中期目标近期目标分别为学年建设目标、学期建设目标,它们俩的确立要根据班级的发展,学生思想变化及学习、个性的需要,以优化班级学习环境、培育学生团队意识为目的。
制定切实可行的班级建设目标是使每个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及行为同集体的要求保持一致,从而产生出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其次,辅导员、班主任对每位学生持公平态度也是加强班级凝聚力的另一要素。“公平”的含义,在学界中比较推崇罗尔斯的公平原则。罗尔斯表明了两种性质的公平:一种为“均等性”的公平,即平等地对待相同者,是一种水平性的横向的、平均性的公平;另一种为“非均等性”的公平,是垂直性的、纵向的、不均等的公平,即“不均等地对待不同者”,如多劳多得、贡献大者先富等。罗尔斯还指出:追求社会公平的价值取向,是在不公平的社会现实中,为处境不利者提供机会或利益补偿。因此在国家和某些社会团体对贫困大学生资助不小的今天,首先班主任切记手背手心均是肉,不能有腐败行为,不能有意识偏向班委,而要坚持评选原则,平等地对待每位相同者;其次对那些勤奋好学而又处境不利者要提供机会或利益补偿。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把辅导员、班主任视为靠得住的掌舵者,所有学生才会凝聚在班主任的周围。以致班级所有活动均有效及有序进行开展。
心理素质是大学生人格建构的基础,它与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审美素质等一起构成完整的人格。现代社会充满机遇与挑战,到处竞争剧烈、事业艰辛,以及生活节奏加快,给每一个希望把握人生赢得发展的大学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个没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是不可能获得事业成功的。所以大学生的成才与发展,既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化观念的转变,更取决于她们自身的努力。只有努力来弥补由社会因素所致的后天失调,理性看待并适应社会工作岗位的选拔机制,消除心理障碍,才能在矛盾中为自己的理想开辟道路,因此,一切成就都始于健康的心理,心里健康将成为人才的必备素质。
一方面,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与他们的消极心理固着有关。如何克服心理固着,班主任要用有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位移。“失败乃成功之母”、“化悲痛为力量”就是从失败的消极因素中,挖取其中蕴涵着的积极因素,使之成为个体奋起图强取得成功的动力和契机。
另一方面,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他们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从而产生心理负担。因为自我评过高会产生盲目乐观、自以为是,这种自满心理不利于自身发展;自我评价过低,又会自卑心理,埋没自己。在班级管理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心理方面的主题班会、讲座、心理咨询、深入学生个别谈话、社会实践等形式,使其掌握调适的方法,提高受挫折的承受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其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潜能。
唤醒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帮助她们加深对自身的信任,认清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明确作为知识型大学生的价值和尊严,迎接未来的挑战。
班主任付出的一切心血,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树立现代知识型的大学生形象,做到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成为社会有用人才。都能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苏俊.卓有成效的目标管理[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8.
[2]吴梅兴.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公平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高教探索,2007,(l).
[3]黄国华.对高校班主任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09,(3).
[4]张中华.论世纪之交的德育发展特征[J].班主任,2001,(2).
[5]杨珺.高职高专院校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心理误区[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