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宅文化”下学生工作的新维度

2015-03-27 04:04谢娜
关键词:辅导员班级大学生

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国的高等教育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培养和输出了大量的有用人才,当代大学生运用他们的智慧和才干为祖国的建设奉献着自己的力量,大学的教育不仅是专业知识的教育,更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教书育人,是高校的神圣使命,更是广大教师和辅导员的职责。面对着90后的高校大学生,这样全新的一代,90后大学生具有鲜明的特点:他们思想活跃,具有新思想,新理念,接触新事物快,但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利因素,比如心理素质差、人际交往能力欠缺、社会认同感不强等等。这种现状阻碍着90后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也为我们高校在创新学生工作的理念上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高校在做学生工作中更多的是以“家长式”的管理为主,没有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本文针对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新状况,针对90后大学生的特点,探究新的学生工作途径。

90后大学生有积极向上的一面,但也存在更多的新问题,学生素质状况呈多层次性、学生价值观念呈多样性、学生个体需求呈务实性、学生管理模式呈滞后性等许多新情况,以及一些“宅男”、“宅女”在高校的盛行,“宅男”、“宅女”的出现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发展的,但这种“宅”文化会给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心智尚不成熟的大学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大学生为了逃避社会压力,会选择网络,与世隔绝,会造成性格缺失,人际交往受限、封闭,受挫力不强,产生从众心理,社会责任感缺失。这些状况已经影响到90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也给我们学生工作带来新的挑战,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这样的新形势下,面临的新问题,加强角色转换的指导,转变学生工作思路,学生工作重心,工作方法的创新研究。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生工作途径的创新性研究:

一、创建微博班级,实现班级的有效管理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新媒体的普及更加加速了大学生足不出户,就能知晓天下事,90后大学生是新生代,QQ、博客、微信、微博等许多新媒体的应用,加剧了信息传播的速度。运用新媒体,加强学生管理工作,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建立一个微博班级,微博群,这样一个网上精神家园,让学生自主参与进来,自己自主的管理自己,一方面发挥了主人公的参与意识,一方面也达到了有效管理的目的。这样一个微博班级的组建不能流于形式或只有一个空壳,而应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发布消息,公告,传播信息,传播正能量,作为辅导员更应该发挥“线上引导,线下指导”的桥梁作用,与班级学生进行很好的互动、交流、沟通。这样一个班级微博的建立应该以团队精神培养为目标,优化学生管理形式,建立学生评价机制。让学生在动一动手指的同时,也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传播正能量。微博班级的建立是顺应了新媒体的发展,建立的大学生群,一个班级的精神家园,不仅拓宽了对学生的新的管理渠道,同时在互动的过程中也增进了师生情,同学情,作为辅导员也可以通过微博班级的这种渠道来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从而改变或调整学生工作的重心。

二、建立辅导员工作室

辅导员是工作在高校学生工作中最基层的人员,只有辅导员最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辅导员可以针对学生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量身定制属于不同学生,不同性质的营养套餐。对每一位需要指导的学生进行“淘宝订单式”的服务,根据每一位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根本需求进行私人定制。辅导员作为这家工作室的店长,通过学生顾客的需求,对症下药进行生活、学习上的指导。比如:心理咨询和就业指导,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状况,辅导员作为最了解学生的人,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想法和实际情况给出符合实际的建议和措施。有的学生也许只是心理上有一定的障碍,给予学生一个倾诉的对象,一个发泄的空间,也许就可以让心扉敞亮起来,这时的辅导员可以充当一个倾听者和疏导者的角色。也许有的学生心理有问题,和辅导员进行及时的沟通、交流,辅导员也可以及时的跟进,了解学生的心理病症,从而给出治疗意见,缓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对于就业指导更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就业形势的严峻,大学生对未来的迷茫,不知所措,以及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结构,教育背景,能力素质的差异,作为辅导员更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做好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

三、形成学生、家长、辅导员三边互动联系

刚步入大学校门的大学生,对大学是憧憬的,对未来是迷茫的,他们很想在大学里能有所成就,度过一个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然而对未来又是不知所措的,不知何处可以安放我们的青春?他们要独立,但在一定程度上又缺乏独立的能力,或者说作为辅导员、家长应该给予一定的引导,不能采取“放养式”教育,也不能采取“管束式”教育。虽然说学生离开了家长,离开了家乡来到异地进行求学,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但家长依然是最了解孩子的人,家长引导不容忽视,在校最了解学生的莫过于是工作在学生工作的辅导员了,如果能将家长和辅导员建立联系,帮助学生走出“不适应期”、“过渡期”、“迷茫期”,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帮助学生更好更快的成长。当然这种联系可以运用现代的技术进行沟通,比如:网络家长会、电话访谈等。辅导员通过这种形式把学生在校的情况和家长沟通,把问题进行反馈,家长可以收到学生在校表现的一线资料。这种关系不是双边的互动,而是学生、家长、辅导员的三边互动,辅导员作为这三边关系的纽带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生活、学习、心理上的引导。

四、发挥校园文化的影响力

人离不开环境,必须依赖环境。首先,自然环境会影响人、改变人。自然环境会影响人的生理特性、心理特性,也会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其次,社会环境更是能够影响人、改变人。社会环境能够影响人的语言,能够影响人的习惯,能够影响人的道德品质,能够影响人的需要,能够影响人的思想观念和实践能力。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学生所接受的社会制度的规范和约束,所接受的文化教育,所接受的民族传统的影响,以及家庭的影响等等,会使这个人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校园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受校园文化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下拥有某些方面、某种水平的知识,形成一定的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在高校应该发挥学生社团和学生会的影响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精神文化生活绝大多数都是在此产生和锻炼出来的,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的共同愿望,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盈利性群众组织。学生社团形式多种多样,如学术问题、社会问题的讨论研究会,文学艺术、体育、音乐、美术等方面组成的活动小组等等。学生会也是学生在高校自愿成立的,在各个方面服务于学生的一个组织。这些组织的成立是以保证完成学生的学习任务和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为前提下;以有益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有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进行为原则。学生社团组织和活动的目的是活跃学校的学习空气,提高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学生社团可以根据学校的不同情况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以交流思想,切磋技艺,互相启迪,增进友谊。

五、对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形式的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让学生学会感恩,感恩生活,感恩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尼采说过“感恩即是灵魂上的健康”。卢梭说过“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当今的高校大学生多半是90后,物质生活的富裕,独生子女的生活环境,各种利己主义思想的冲击以及急功近利社会的大环境,促使大学生心态日渐浮躁起来,容易造成学生自私、冷漠、缺乏爱心等等不健康的心态,所以在这个时候让学生学会感恩,感恩教育就成为了一门必修课。感恩教育不该是课堂灌输式的说教教育,而应该从多角度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比如:在如今互联网比较发达的当今社会,通讯手段更加的便捷,手机,邮箱等等都很便捷,应该很少有人再写书信了吧,写一封家书,给爸妈。把自己想说的,想表达的,通过这一封小小的家书,默默的寄给远方的亲人,通过这种家书传情的活动,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把握思想动态,让学生学会感恩。特别是在国家新的资助政策下,学生受益面更大,如何发挥资助与育人的双重功效,将扶困与扶志有机结合,使困难学生自立成才、学会感恩、健康发展。高校应积极引导困难学生发扬自立自强的精神,自觉参与爱心奉献等道德实践活动,比如:爱心支教工作,服务基层项目,大学生服务西部志愿者等等,在实践中受到教育,在献爱心的过程中感受社会的温暖,增强感恩意识。

高校的职责是教书育人,知识可以传授,而高校的学生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教与学的关系,而是需要多管齐下,共同完成的一项任重道远的艺术。青年大学生是民族复兴的未来,只有创新,学生工作才有朝气,学生工作才会像磁铁一样产生强大的凝聚力。求实、求新、求效地开展学生工作,是一门综合艺术,对这门艺术的探索也是永无止境的,它要求做学生工作的辅导员,既要全方位地考虑问题,又要不断改革、创新与突破,使学生工作不断上新台阶,跟上改革开放的时代气息,努力在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营造出千百万适应改革、适应时代、适应社会的具有崇高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注:本文系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语文教育特色专业”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01183)

猜你喜欢
辅导员班级大学生
班级“四小怪”
班级英雄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大学生之歌
班级被扣分后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