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县域产业结构调整的金融困境与突破

2015-03-27 04:04徐毅,王鸾凤
关键词:产权交易产权湖北省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力量,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保障。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县域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产业结构调整,结构是否合理、产业效益是否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县域金融发展水平。

湖北省是全国农业大省之一,截至2013年底,县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9.55%,县域人口占全省人口的74.95%,县域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为59.1%。近年来,湖北省县域经济整体实力稳步提升、“四化”水平持续提高,县域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发展动力不断增强,产业转型升级速度加快。但是,县域经济依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县域产业结构是县域经济总量变大、质量提升的关键。县域产业结构调整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资金的支持。湖北省县域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与县域金融抑制关联,其优化也有赖于金融深化。

一、湖北省县域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

湖北省县域产业结构历经多次调整,产业结构转型速度加快,已由过去的“三二一”演变成为“二三一”,产业比重由1999年的15.5∶49.7∶34.8调整为2013年的12.6∶6.49∶38.1。产业结构质量也不断提高,一是支柱产业发展壮大,已形成了一批有规模、有品牌、有影响力的特色产业集群。二是低碳产业和循环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但是,湖北省县域经济调整仍然没有充分发挥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中心环节的作用,湖北省县域产业结构存在着产业比例失衡、产业效益低的问题。

(一)县域经济的产业比例失衡

从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看,湖北省的县域产业结构表现出“农业基础落后,农、轻、重结构严重失衡;重工业比重大、轻工业比重过小;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的特征。湖北省列入考核的第一类县域经济体20个,其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分别为14.4∶56.6∶29.0,其中二、三产业比重达到85.6%,高出县域平均水平4.5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1.3%,高出县域平均水平5.3个百分点。第二类县域40个,三次产业比例为21.6∶49.2∶29.2,二、三产业比重为78.4%,低于县域2.7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比为45.4%,低于县域0.6个百分点。第三类县域20个,三次产业比例为25.7∶38.2∶36.1,二、三产业占比为74.3%,低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6.8个百分点,工业化发展滞后,工业增加值占比为32.5%,低于县域13.5个百分点。由此,湖北省考核的80个县域经济中有60个经济体的二三产业比重低于县域平均水平。

(二)县域经济的产业效益低

湖北省大部分县域特色明显,资源丰富,经济优势和市场潜力大,但是对特色资源既不重视,也不会利用技术转化成产业能力,导致经济效益差,潜在的比较优势没有发展成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如江汉平原的水产产业、宜昌的生态茶园产业、黄冈的药材种植业等,普遍存在经营效益差、效率不高、特色不明显的问题。县域经济中依然以粗放型的加工业为主,技术含量低、资源耗费多、产业链条短,经济效益也不高。

二、湖北省县域产业结构调整的金融困境的表现

湖北省县域产业结构表现出的困境与湖北省产业政策、社会保障、户籍、住房、土地、就业、教育等制度不健全有关。资金瓶颈是县域产业结构调整中面临的主要约束之一,表现在县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金融供给不足和金融生态环境不佳上。

(一)湖北省县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金融供给不足

湖北省县域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明显的有效金融不足,一是现有的县域金融机构虽渐趋齐全,但是提供服务的数量少而且质量低。表现为:国有商业银行大幅缩减县域网点的数量,县域服务功能弱化;农村信用社是服务县域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发放了全省三分之一以上的县域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政策性金融机构没有跳出农副产品收购资金的供应和管理的服务理念,基本没有承担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担;邮政储蓄银行只注重揽储,无意于通过发展信贷业务来扩大经营;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租赁公司和信托公司等中小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县域经济中的量很少,发展也不平衡。

二是县域产业结构调整的资金外流严重。尽管2005年以来,湖北省县域贷款以年均20%左右的速度递增,县域金融机构的存贷差额都保持在3000亿以上,但是县域贷款在全省贷款中的比重不足三分之一,资金外流也比较严重,特别是县域存贷比不到50%,远远低于全省的存贷比,县域存款没有有效转化成贷款促进县域产业结构的调整。

(二)湖北省县域产业结构调整的金融生态环境不佳

湖北省县域金融生态环境不佳体现在农村综合产权改革不全面和农村信用环境差两个方面。对于前者,湖北省农村产权改革起步早,产权交易中心早在1997年就建立起来了,但是存在着交易品种有限且分布不平衡,如2009年成立的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规定农村产权种类有9种,而实际交易的品种只有6种,而且在全部交易的产品中,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全部产权交易比重中达到80%。湖北省的农村产权交易还存在着产权关系模糊的问题,产权不清晰,导致利益纠纷多,尤其是目前县域经济体中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使用权的争议较大。金融机构用于放贷的衡量标准之一的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指数仍然是空白,导致金融机构更没有动力去开展农村综合产权抵押贷款业务。县域金融约束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农村是信用缺失的重灾区,湖北省政府于2002年就开始构建“农村信用工程”体系,但是目前农村信用环境依然不理想,一是农村个人信用档案不健全,部分农户,甚至涉农企业没有诚信意识,故意讨债。二是没有建立系统的农村信用评级机构,县域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的积极性大大降低。

三、湖北省县域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的金融深化的建议

改善县域产业结构调整的金融约束,应建立与县域产业结构相适应的有效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即一是通过增加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金融服务,缓解县域金融供给不足;二是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为县域产业结构调整创造规范完善的制度条件。

(一)增加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新型工业化建设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金融供给

当前县域产业结构调整最显著的问题是资金不足和资金外流,为此第一要在现有县域金融网点覆盖率没有达到省政府的基本要求的背景下,对意欲撤出县域经济的金融机构进行整改,甚至是注资。同时要将开发性金融广泛应用到县域产业结构调整中。第二,针对商业银行的“嫌贫爱富”,一方面鼓励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增加利润渠道,同时加强信贷风险管理,降低损失;另一方面,引导商业性金融对中小企业和农户的信贷渗透。第三,构建长效的资金回流机制,减少县域产业结构调整中出现的资金外流现象。具体而言,一是可以降低县域金融机构内部资金往来利率,约定存贷比,继续扩大县域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二是可以通过财政补贴、政府担保、税收减免等措施,适当放宽对涉农贷款不良率的风险容忍度。

(二)努力探索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为县域产业结构调整的金融深化创造完善的制度条件

构建促进湖北省县域产业结构调整的金融制度不仅需要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农村综合产权市场建设,也需要建立健全的信用制度。

1.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一是在现有的武汉市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的基础,搭建区域性交易所,进而在中部乃至全国设立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分支机构;其次,尽快培育出专业的农村产权交易经纪人队伍,加强与中介机构合作,引进更多的投资人,为农村产权交易提供优质专业的中介服务;再次,编制“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指数”,准确及时地公布农村产权交易趋势。

2.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进程。一是要建立完整的农村个人信用档案,及时更新农户的信息,定期对农户的信用等级进行评级;二是要持续不间断地跟踪农户贷款情况,降低农户违约风险;三是建立长效的宣传机制,在农村广泛宣传恪守信用的农户和企业,继续培育信用客户,从而为县域金融机构梳理信心。

(注:本文得到国家社科基金11CJL036的资助)

猜你喜欢
产权交易产权湖北省
产权与永久居住权的较量
我国产权交易市场发展问题研究
恶意与敲诈:产权滥用的司法原则
共有产权房吹响集结号
规范和发展江苏省南通市各类产权交易场所的研究及对策建议
湖北省2016年9月水产品塘边价格
国有资产产权交易中存在的问题及强化措施
湖北省水产品塘边价格
吉林省技术产权交易服务平台的构建研究
春风化雨 深入浅出——记湖北省优秀理论宣讲员龙会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