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研究——以《一件小事》的英译文为例
胡秋梅,王华英
(武汉工程科技学院,湖北武汉430200)
摘要:朱莉安·豪斯修订后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是一个基于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它主要从语域的视角来评估译文的翻译质量。本文首先对豪斯的模式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运用豪斯的模式对鲁迅的短篇小说《一件小事》及杨宪益夫妇的英译文进行了分析,旨在对译文做出客观的质量评估,以此证明豪斯模式在翻译质量评估中的可行性。
关键词: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翻译质量;《一件小事》
一般而言,翻译质量的评估是较客观的翻译批评方式之一。19世纪70年代至19世纪90年代,话语分析在应用语言学中得以发展。基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的话语分析在19世纪90年代盛行于翻译研究领域。具体而言,在19世纪70年代以前,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的翻译质量评估理论。之后,翻译质量评估理论便受到广泛关注并取得了长足发展。德国学者朱莉安·豪斯是首歌提出完整翻译评估模式的学者。她的翻译质量评估理论基于大量的实践,其修订之后的模式也是本研究中主要应用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
(一)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理论基础
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及其修订模式是对翻译学领域的一大贡献。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是基于韩礼德的语域分析理论。韩礼德的话语分析模式源于系统功能语法,而语域分析则是其话语分析模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韩礼德认为,语篇中语域的三个变量,即语场、语旨、语式,分别与语言的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相联系。韩礼德的语法非常复杂,以至于其话语分析模式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一些困难,这也是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
翻译质量的评估的可靠性取决于对翻译质量的定义。其定义不同,则翻译评估的标准也会有所差异。豪斯认为,翻译是以语义上、语法上与源语语篇对等的目的语来替换源语语篇的过程。她认为,翻译的本质是要在语言的转换过程中保持源语的含义,而这里的“含义”就包括语义、语用和语篇三个方面,这也就是韩礼德的话语分析理论中的语言的三大元功能的体现。因此,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强调翻译过程中语篇的功能对等和语用对等,这也是对于韩礼德的话语分析模式的一个补充。
豪斯的修订之后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继承了韩礼德的语域分析的理论框架,但对每一个变量的具体参数做出了一定的修改。修订之后的模式从以下三个层面上分析语篇的功能:语篇,语域和语类。其中,质量评估模式中的语域分析的理论观点源于韩礼德的语域的三个变量,即语场、语旨和语式,也对之前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八大维度进行了修订。此外,考虑到不同的语篇类型所强调的语言的功能也有所不同,豪斯在其修订模式中增加了“语类”这一变量。
值得注意的是,豪斯在其修订评估模式中强调了翻译类型学的观点。其修订模式不仅仅局限于分析源语语篇的语场、语域、语式和语类,豪斯在此模式中还提出了两个关键术语:显性翻译和隐性翻译。显性翻译,指的是当翻译语篇的受众非常明显,但并没有直接指明的时候,此类翻译成为显性翻译。简言之,显性翻译是声称不是原文的目的语语篇,译者的主要任务就是将目的语读者引入原文。与显性翻译相比,在隐性翻译之中,目的语语篇在目的语文化中有着与源语语篇在源语文化中同等重要的位置。换言之,隐性翻译注重源语语篇在目的语文化中的地位。
(三)豪斯的修订评估模式的操作步骤
豪斯的修订评估模式的操作可以分为七个步骤。本文中,作者将其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步骤。首先,对源语语篇进行详细分析。在情景语境之下,需要进行源语语篇的功能陈述,并将其作为翻译质量评估的一个标准。其次,源语语篇与目的语语篇的分析应该以同一方法开展,并对源语语篇和目的语语篇进行对比,以发现其中出现的不匹配的现象和错误,然后对翻译质量进行陈述。最后,对翻译全文进行质量陈述,并区别显性翻译与隐性翻译。
(一)语料分析
本文选取鲁迅先生于1919年11月创作的著名作品《一件小事》及杨宪益夫妇的翻译版本为语料,并运用了豪斯的修订之后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对该作品进行分析。
1.语场
语场指题材和社会行动,并涵盖了词项的特殊性。所选语料的源语语篇的语场可从以下句子判断:
例(1):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
例(2):伊伏在地上;车夫便也立住脚。
例(3):我想,我眼见你慢慢倒地,怎么会摔坏呢,装腔作势罢了,这真可憎恶。
源语语篇的语篇类型为短篇小说。故事的背景是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前夕。而此次运动的矛头直指知识分子。上述三个例句表现了源语语篇的概念功能:例(1)属于存在过程;例(2)属于物质过程;例(3)属于心理过程。源语语篇中,作者褒
扬了车夫的可贵的精神,并批评了妇女的冷漠与无动于衷。事实上,这是对劳动人民的赞扬,对知识分子的批评。
2.语旨
所选语料属于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的语旨是所有语篇类型中最为复杂的一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其一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其二是语篇中各个角色之间的关系。源语语篇中,作者主要运用了第一人称进行叙述,这是客观陈述事实的体现。此外,在第一人称叙事的帮助下,作者能够使语篇主题更加突出,更易读者接受。
3.语式
语式指语篇发出者与其受众之间的渠道,及其参与程度。源语语篇的语式是现代白话文,此种文体通俗易懂。除此之外,使用现代白话文还有其历史性原因及语言自身的原因,包括当时现代白话文在全国范围内的普遍使用,和现代白话文的生动,表达性强,贴近生活等特点。
4.语类
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中认为,语类指话语的类属目的。源语语篇的语类是短篇小说。这一篇短篇小说兼具小说和诗歌的特征,并融描写、记叙、抒情和议论为一体,为作者的主题的表达提供了更为宽广的空间。
5.功能陈述
源语语篇中,话语的功能体现得较为明显,尤其是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作者通过源语向读者传达了知识分子应该向劳动人民学习主题思想,作者通过故事的叙述,清晰、生动地展现了其主旨。通过上述分析,可得出语言的功能通过以下几个维度,如语场、语旨、语式和语类得以体现。
(二)源语语篇与目的语语篇的对比
1.语场
在目的语语篇中,社会行动和社会事件一般以源语语篇保持一致,如:
例(4):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
例(4)*:Six years have slipped by since I came from the country to the capital.
例(5):伊伏在地上;车夫便也立住脚。
例(5)*:She huddled there on the ground,and the rickshaw man stopped.
从上述例句可知,作者使用了几种及物过程来体现目的语语篇的概念功能。例(4)和例(5)都属于物质过程。虽然目的语语篇中一些句子的及物过程较源语语篇发生了改变,但这些句子仍然体现了语言的元功能。
2.语旨
在目的语语篇中,作者的时间、地理及社会地位,以及其智力、情感和情感态度几乎不会发生任何变化。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联系也会维持与目的语语篇一致的状态。但是,在目的语语篇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匹配的信息或者错误。如:
例(6):车夫多事,也正是自讨苦吃,现在你自己想法去。
例(6)*:The rickshaw man asked for trouble,and now he's got it. He'll have to find his own way out.
在上述例子中,原文作者对车夫厌烦、疲倦的情绪并没有清晰地描述,而在目的语语篇中,这一句子则用于描述作者的心理活动和他对车夫的行为的厌烦。同时,原文中此句也表达了作者对于这一事件的看法,也表示了其置身事外的决心。然而,目的语语篇中,作者的这一情感却明显不如原句中的强烈。这就是情感地位这一维度上的信息不匹配。
3.语式
源语语篇与目的语语篇的语式的对比集中体现在语篇的语言特点及措辞特征上,而非其使用的语言种类。如果侧重语篇的语言特点的对比,则不难发现源语语篇与目的语语篇都简单易懂。目的语语篇使用了大量的短句和普通词汇。因此,目的语语篇与源语语篇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4.语类
源语语篇与目的语语篇的语类都属于短篇小说。实际上,目的语语篇在翻译过程中也采用了多种手段。如:
例(7):If asked to define their influence on me, I can only say they made my bad temper worse.Frankly speaking, they taught me to take a poorer view of people every day.
例(8):I met scarcely a soul on the road, but eventually managed to hire a rickshaw to take me to S-Gate.
例(9):Yet this small incident keeps coming back to me,often more vivid than in actual life, teaching me shame, spurring me on to reform,and imbuing me with fresh courage and fresh hope.
上述三个例子中,例(7)使用了议论的手法,例(8)属于描述,例(9)则是一种表达手法。诸如这一类句子在全文中比比皆是。因此,目的语语篇与源语语篇在写作手法的使用与语篇的语类上都具有共同的特点。
5.语料译文的质量陈述
在目的语语篇中,语言的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都在很大程度上与源语语篇的情境维度保持一致。根据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及其对显性翻译和隐性翻译的定义,本文所选语料的目的语语篇中,除了对“文治武力”、“子曰诗云”等少数短语的翻译属于隐性翻译之外,基本上是属于显性翻译的语篇。虽然通过分析发现,语篇中出现了少数的信息不匹配和错误,但是正如豪斯在其翻译评估模式的阐释中指出,少数的不匹配与错误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语料的译文中的不匹配现象并不会影响语篇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及语篇的质量。因此,杨宪益夫妇对鲁迅的《一件小事》的翻译作品具有较高的翻译质量。
翻译质量评估对于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衡量翻译文本的标准,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应该尽量客观、完整。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是第一个能够为源语语篇和目的语语篇的对比提供相对客观的标准的一种模式。虽然这一模式有其缺陷与不足,如参数较多,不完整性等,但这一模式仍然能够帮助读者相对客观和具体的评判翻译文本的质量。
参考文献:
[1]House J.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A Model Revised [M]. Tubingen,1997.31.
[2]Jeremy Munday.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8.89-94
[3]常丽.从“对等”看赖斯和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型[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9):95-98.
[4]符元兰.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应用[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27):144-147.
[5]蒋甜,李鲁.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J].东南大学学报,2008,(10):229-234
[6]李晓林,何绍斌.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运作过程可行性浅评[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31):127-131.
[7]刘海峰,2011,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在英汉互译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知网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8]鲁迅.呐喊[M].杨宪益,戴乃迭,译.北京:北京外文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