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下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挑战与对策
李益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100089)
摘要: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优良作风之一,也是我们党区别与其他政党的显著政治优势。时代的发展与变化,对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提出新要求。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应对新时期群众工作的新挑战,另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进一步推进制度化建设,利用多种渠道拓宽公民利益诉求的途径,努力实现这一传统资源的创造性转化。
关键词:群众路线;挑战;对策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我党在长期的革命和斗争建设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如何发展和贯彻群众路线面临新问题、新挑战。“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1]在新时期下贯彻落实群众路线,需要正确认识面临的挑战,立足社会现实和党的自身状况,做出积极有效的应对,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俱进地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继续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一)群众主体多元化和社会阶层分化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我国人民群众主体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此对党的群众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群众主体多元化发展,产生了新的社会阶层。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群众的内涵与外延都很明确,就是‘两阶层一阶级’……他们以及他们内部之间基本没有明显的利益矛盾与冲突,‘根本利益一致’的经济界定和政治理念得到社会极大的认同。”[2]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国家政策的影响,“两阶层一阶级”的社会结构被打破,在原有的社会阶层上又产生了新的社会阶层,主要包括个体户,私营企业主,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中方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国有垄断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及自由职业人员等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兴社会阶层的政治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他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党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受国家政策所限,现如今的一些政策和措施已经不能满足新兴社会阶层发展的需要,因此,适应新型社会阶层的发展要求,进一步扩大开放范围,是应对群众主体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其次,群众主体多元化导致群众范畴的变化,由于市场经济强化了人的趋利性,特别是“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整个社会要从一个以农村为主的社会转变为一个以城市为主的社会……从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如果不能顺地利实现这种转变……会形成一个断裂的社会。”[3]社会断裂引发出我们在面对“谁是群众”、“维护哪些人的利益”这样的问题时,社会的弱势群体往往会被忽略。中国的弱势群体数量巨大,不仅包括城市中的下岗工人、失业者,还包括传统的农民,而这些人几乎都来自原有社会阶层。忽略弱势群体的利益,直接导致这些阶层对改革的认同度降低,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目前,我国社会阶层与阶层之间在政治地位、经济地位、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社会阶层多,思想差异性、选择性就大,对执政党认同感带来了很大考验。社会异质性与不平等性给维护社会整体结构稳定性带来了不确定的风险。面对多元群众主体要增强包容性,既考虑整体性,又考虑差异性,只有适应群众分化和变化的新形势,才能强基础、赢民心、稳执政。”[4]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吸收和同化新生社会阶级,兼顾不同阶层的利益诉求,是我党在坚持贯彻群众路线工作中必须面临的严峻挑战。
(二)精英主义思维和官僚主义作风
精英指的是在社会政治权利中占支配地位的,控制着大多数社会经济和文化资源的人。精英理论家们眼中的“社会基本上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少数人统治着分散杂乱的多数人的社会。”[5]“所谓精英主义思维,即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只有具备特殊技能的精英式的职业政治家才能处理愈益复杂的公共事务,成为政治核心和支配力量,人民大众只能是群氓。”[6]精英主义者直接单纯的从素质上去定论群众,把人民群众分为三六九等,并从其对社会发展的特殊贡献出发,将自身与人民群众相区别,认为只有具备了特殊才能或技能的社会精英才能处理纷繁复杂的社会公共事务,忽视或贬低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甚至把一些群众当作救助或施舍的对象,造成了领导者和群众的二元对立。表现在政策制定上,则为过分注重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忽视劳动的作用等等。精英主义思维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不利于群众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更加割裂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中国的官僚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中形成了“官本位”思想。从“官本位”到“民本位”,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目前,在我党的领导干部中,官僚主义作风仍
旧大量存在。如不尊重客观实际、乱下指示,空谈政令,不做实事,欺上瞒下、弄虚作假等等。官僚主义作风造成政府办事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现象严重,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群众的利益诉求难以表达或表达无效,许多基层的民生民情没忽略和淹没,直接导致执政者难以充分了解群众心声,党群关系异常紧张。从长远来看,这对执政党而言是非常危险的。列宁就曾严厉的指出,“共产党员成了官僚主义者,如果说有什么东西会把我们毁掉的话,那就是这个。”[7]因此,有效应对官僚主义大量存在产生的作风问题,是对新时期下践行群众路线的严峻考验。
(一)以人为本,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古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民群众为本。如今的中国,人民群众不仅包括工人、农民等劳动者,也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中国广大人民。以人为本的根本含义,就是“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激发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赢得广大群众的信任、拥护和支持。”[8]以人为本体现了党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尊重,党员干部应站在民众之中,而不应该站在民众之上。若颠倒了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位置,把人民群众放在了从属、依附的位置,就从根本上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本质,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这是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异化。毛泽东曾指出:“如果把自己看作群众的主人,看作高踞于‘下等人’头上的贵族,那么,不管他们有多大的才能,也是群众所不需要的,他们的工作是没有前途的。”[9]因此,在新形势下贯彻落实群众路线,党员干部要做到摆正位置,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的心声,对遇到的问题开展系统的调查研究工作,知百家事,晓百家情;要充分相信群众创造力、影响力、判断力,对群众进行引导、动员和鼓励,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要不断强化公共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发展需求,做到不与民争利,不违背人民的意志,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理合法权益。
(二)加强党政机关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
党风建设,是指端正党组织和党员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树立与党的性质和宗旨相适应的良好风尚的工作。党的作风关系到党的性质,关系到人心的向背,影响着社会风气,决定着党的命运,党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密切联系群众是我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从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来看,加强作风建设特别是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我们党受人民群众拥护,确保执政地位的关键所在。由于目前我国制度建设尚不健全,“党如何联系群众,除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外,并无更具体更广泛的制度上的规定,……就一个党员或党的领导干部而言,他是否联系群众以及多大程度上联系群众更多地取决于他个人的民主作风而非制度。”[10]所以领导干部从自身做起,牢记自己的宗旨和责任,坚持为民务实清廉,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就显得尤为重要。
加强作风建设,首先,要认真倾听群众的呼声,“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11]要深入群众,与群众互动,多做深入调研,建立良好的党群互动机制,争取实现党群零距离沟通;其次,继续提倡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对于豪华奢侈、铺张浪费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现象要严肃对待,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处理;再次,要继续下大力气整治腐败,坚决反对特殊化和特权化,探索群众参与反腐的有效途径。领导干部只有清正廉洁,才能取信于民,只有搞好党风廉政建设,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是密切当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最有说服力的民心工程;最后,要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考评长效机制,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把党员联系群众的标准和效果的评判权交给群众,使得权力人民群众的监督下运行。
(三)进一步推进群众路线制度化建设
邓小平曾说过,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必须依靠制度建设加以固化和保证。“如果要凭借群众路线这个‘传家宝’来实现目标,群众路线停留在惠民的政策层面与亲民的作风层次是不够的,需要从制度上解决与群众的联系问题。”[12]在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具体工作中,如果有一套相应制度的存在,党的领导干部就能够避免一些工作的失误和偏差,增强坚持群众路线的动力和决心。
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推进群众路线制度化建设,需在坚持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挥县级人大在践行群众路线中的优势作用。人民代表大会是天然的与人民群众相联系的权力机构,践行群众路线是人大的根本使命。遗憾的是,虽然人大是人民群众意见传声筒,但是当群众有意见或建议时,往往并没有将人大作为反映情况的首选渠道。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人大对于我国宪法赋予其的法定权力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人大的询问、质询、监督等权力发挥并不充分,因此,相应的义务履行能力不足就会突显出来,造成了“人大缺位”。一些群众因为对人大的信心不足转而寻求其他的非正式或不合法的手段来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给政府造成了压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治安造成了影响。对于这种人大缺位现象,要创新方法途径,进一步加强代表同选民的联系,特别是对于县级人大来说,在联系选民方面有先天的优势,要积极合理应对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推进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制度化建设。
(四)利用多种渠道拓宽公民利益诉求的途径
群众主体的多元化使得群众利益诉求形式的多样化,贯彻落实群众路线需要兼顾不同阶层的群众利益。在完善传统的利益诉求渠道,如人大、信访办、听证会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开拓新的渠道,建立健全人民群众利益表达机制,让广大群众有条件通过正常的多种渠道表达自己的意愿。
建立健全利益表达机制和社会矛盾调解机制,要着重发挥社会组织和网络的作用。社会组织人民群众表达利益诉求的重要渠道之一,具有自发性和非盈利性等特点。随着草根社会组织的不断涌现,社会组织在集中和表达公民诉求方面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新形势下,应继续发挥社会组织作为沟通政府与群众桥梁的作用,“吸引培育更多的社会组织参与矛盾调解、安置帮教、社区矫正、青少年教育管理等工作”。[13]网
络具有大众性、开放性和实时性等特点。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社会决策主体趋向大众化、平民化和多元化,社会话语权不再被社会精英阶层所垄断。尤其是各种新兴媒体的迅速发展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提供了迅速而有效的平台。特别是政府官方微博、民生微信等工具的普及不仅增强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而且促进了人民群众接收信息和反馈信息的实效性,实现了政府与群众的实时互动。可以说,“网络问政”开启了人民民主的新形式,它将群众路线工作推进到了一个新时代。但是,网络毕竟是一个虚拟环境,如果某些人在网络上发表与人民群众利益息息相关、极易引起共鸣的虚假信息来博取关注、煽动群众,通过网络迅速的传播,就会扰乱正常的公共舆论秩序,而政府对这些虚假信息预见性和可控性都是比较弱的,这些非正常社会舆论的传播,会对党和政府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社会舆论在社会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关乎政府形象,因此,政府采取积极的姿态,逐渐摆脱被动应付的状态,主动通过网络加强与人民群众的沟通,多注重参与网上答疑,热点讨论等活动,吸纳人民群众关于社会管理的意见和建议,进而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真正树立密切联系群众的良好形象。人民意志表达机制的完善,可以使社会各方面的意愿能够真实、迅速地反映到决策机构,为各项政策的出台奠定民意基础。
当前,由于我国群众主体多元化和社会阶层分化的趋势加剧,并且精英主义思维和官僚主义作风在一定时期内广泛存在,党的群众路线工作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在新时期下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性,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要不断加强领导干部的思想、工作和生活作风建设,坚持为民务实清廉,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要加大制度建设,为群众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后盾与支撑;要创新思维,不断丰富人民群众表达利益诉求的形式和途径,有效调节人民内部矛盾,满足不同阶层群众的利益要求。人民群众是党的坚实执政基础,密切联系群众,永不脱离群众,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3-02-28.
[2]陈振勇.新时期群众路线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J].人民论坛,2012,(11):22.
[3]孙立平.我们在开始面对一个断裂的社会?[J].战略与管理,2002,(2):10.
[4]陈蔚涛.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本源切实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J].宿州学院学报,2012,(1):13.
[5]罗德里克·马丁.权力社会学[M].丰子义.张宁泽,北京:三联书店, 1992.304.
[6]张雪梅.群众路线面临的时代挑战与对策解析[J].求实,2013,(1):32.
[7]列宁.致格雅索科里尼柯夫(1922年2月22日),列宁全集[M]第52卷,人民出版社,1988.3.
[8]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07年10月15日),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中共文献出版社,2009.12.
[9]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5月),毛泽东选集[M]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864.
[10]胡伟.政府过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78.
[11]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144-145.
[12]郭为桂.群众路线与现代中国的国家建构——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J].东南学术,2011,(4):26.
[13]孟建柱.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纪念毛泽东同志批示“枫桥经验”50周年[J].求是,2013,(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