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正式制度的含义
新制度经济学将制度解释为规范人们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一整套行为规则。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道格拉斯·C·诺斯通过对西方经济史的深入研究得出了“制度构成了一个社会的激励结构,因而,经济和政治制度是经济绩效的根本性决定因素。” [1]制度在促使人们进行积极的生产投入、提高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促进生产合作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制度是有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构成的。“正式制度是指人们自觉发现并加以规范化和一些列带有强制性的规则。正式制度包括政治(及司法)规则、经济规则和合约。”“非正式制度包括行为准则、伦理规范、风俗习惯和惯例等,它构成了一个社会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并具有强大生命力。” [2]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以其不同的性质在相互交互中对经济生活产生着不同的影响。并且诺斯认为,在人类行为的约束体系中,非正式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即使是在最发达的经济体系中,正式规则也只是决定行为选择的总体约束中的一小部分,人们行为选择的大部分行为空间是有非正式制度来约束的。 [3]因此,相对于正式制度来说,非正式制度以其自发性、广泛性和持续性等特点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但是,非正式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双重的,一是,与经济发展相容性的推动、建设作用;另一个是与经济发展部相容的冲突性的、破坏性的作用。
二、中国市场秩序问题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化进程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市场经济秩序的基本框架已经完成,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并逐步与世界接轨。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建设依然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一)市场经济的道德秩序混乱
一些生产者热衷于使用不正当竞争手段来获得利益,如假冒他人品牌、诋毁和陷害竞争对手、寻求行业垄断等。
(二)市场经济竞争交易秩序混乱
主要表现为市场信息不完全;垄断价格存在;社会分配不均衡;经济宏观调控秩序失灵等。
(三)市场经济法制秩序混乱
经济活动中的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并且法制精神普遍缺乏,有法不依的情况普遍存在。
三、中国市场经济秩序问题中的非正式制度原因
中国的市场经济秩序之所以出现这一系列问题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市场化经济改革过程既包括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过程等一系列正式制度的变迁与创新,也包括由传统计划经济的思想文化意识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文化意识转变过程等一系列的非正式制度的变迁。 [4]这种政府主导的强制性的制度变迁更加注重的是正式制度的建设,而非正式制度的可变迁性很差,这两方面的原因就导致了非正式制度变迁严重滞后,从而给中国市场秩序的确立喝完善带来很大的影响。
(一)道德伦理缺失
道德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非强制性的行为规范,它教化并净化人性、警醒人们保持良知。它与法律最大的区别就是实施机制的不同,道德发挥作用主要是行为主体的良心、良知进行的自律,而违背道德的惩罚也只是行为者形象的破坏,并不会有实质性的损失。正是道德的这种特殊的性质,导致道德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影响到了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更大使一些原有的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受到冲击,使一些人的心态失衡乃至行为失范,大家公认现代社会出现了严重的道德滑坡。从恶性食品安全事件到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再到老人倒地无人敢扶等这些关系生命的到得的问题,这应该使我们意识到不能简单地归咎于社会个体道德认识的觉悟和缺乏。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健全了法律制度,但是不断发生的刑事案件要求我们形成社会性的舆论环境来形成对刑事案件的事前制约,以减少犯罪行为对公民生命财产的损害。但是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种诱惑,物欲横流、见利忘义、缺乏荣辱感、笃信潜规则,道德底线一再失守。社会公众道德建设任重而道远。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仁义礼智信孝廉”等理念是我们整个民族共同信封的道德规范,决不能失传,正如前总理温家宝所说:“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救赎道德,势在必行。
(二)关系文化影响
我国具有关系经济的深厚传统,可以说转型时期的经济运行是建立在关系经济的基础之上的。在中国转型时期,各种人情关系、各种社会地位和权力等都成了人们用以交换的资源,“关系”仍是当今中国人维系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基本纽带。想要发展,就必须使不同规模范围的“关系”与社会公共领域内的大众保持开放性的交流,这似乎成为了在中国进行经济活动的一个共识,私人关系成为了中国社会的经济、社会的基础,甚至到了“没有关系,寸步难行”的地步。虽然,亲情、友情、乡情等关系对社会秩序起着某些积极作用,比如,对弱势群体的同情使社会更加和谐等。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关系文化在市场经济中的消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在关系经济中,许多交易活动不是建立在公正、公平、公开的基础之上的,这就扭曲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模糊了人们的是非标准,削弱了社会对经济行为的制约和监督,助长了贪赃枉法、滥用权力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以血缘和亲缘为基础的社会关系以人的感情为基础,但人的感情从根本上来说具有不安定性,导致失信行为频发,社会秩序难以维持。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化,关系经济逐渐成为了中国经济转型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在经济转型时期,要加强市场经济秩序建设必须要加快关系型经济向契约型经济的转变,为市场秩序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5]
(三)社会信任危机
社会信任是人们建立在共同的价值观基础上的坦诚相待和相互认同。信任作为社会关系的润滑剂,渗透在一切社会经济活动中,以保证社会交往的正常进行。信任首先要求诚信,丧失诚信必然导致信任危机。但是,在当代中国社会信任危机弥散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如经济生活中的违背合约、假冒伪劣产品;政治生活中的贪污腐败、虚报业绩;文化生活中的学术造假、买卖文平等等。人们之间的不信任造成了我国社会关系的紧张,阻碍了经济活动的顺利运行,造成了市场秩序运行成本的增加。社会信任度的降低造成了社会的内耗,影响政治法律制度的实施,增加了社会转型的风险与成本。同时,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必然伴随着信任体系的重构,在新旧之间的空档期,也是社会风险的高发期。当今社会,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个人,都存在信任缺乏的问题,也正是信任考验着每个人的道德水准和良知。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说“没有人们相互间享有的普遍的信任,社会本身讲瓦解。几乎没有一种关系是建立在对他人的确切了解之上的。”信任作为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亟待培育的社会资源,在当前我国经济转型时期更为重要,但是信任危机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解决信任危机也是一项系统工程。
四、中国非正式制度的创新
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还没有形成强有力的市场和政府有序调控和规范,非正式制度若不以恰当的方式进行引导,往往会成为一种盲目的、对市场经济有着潜在破坏性的力量。因此我们要结合中国的实际,对非正式制度进行创新,使其在中国市场秩序的构建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观念创新
人们的观念是人们设计制度的理论基础或知道思想,人们的行为是受其观念和意识支配的。若观念不创新,那么制度创新便缺少必要的理论基础而难以发生。而陈旧的观念本身也可能构成制度创新的成本或障碍。政府应该在观念创新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以富有前瞻性的眼光,走在观念创新的最前沿。首先,政府要加大在人文社科方面的投入力度以弥补在这方面的经费不足。特别是加大对边远地区、农村地区的文化设施建设和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支持力度,缩小城乡差距。其次,政府营造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宽松、和谐的环境,健全激励机制,以激发人们创新的积极性。最后,新的观念被创新出来之后,还要为大多数人所了解接受和领会,以转化为他们实际的行动,这就要加强政府导向,进行科普宣传,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同时还要借助社会舆论等方式来实现。
(二)塑造道德理念
道德涉及价值观、信念、文化习俗和社会舆论各个方面,道德规范建设实际上是为了形成全社会共同遵守的道德观和价值观。首先,要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和道德氛围。要充分利用多媒体传播工具加强道德宣传教育,树立典型,树立正确的社会向导。学校教育应该重视传统文化的有益方面,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把德育内容渗透到学生身上,使其内化为良好的道德素质。第二,要利用各种有效手段构建社会道德赏罚体制。把正面教育和反面教育相结合,通过对人们的道德行为进行奖励,对不道德行为进行惩罚,用鲜明的态度向人们表明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逐渐扭转社会舆论和风气对失德行为的价值判断。第三是建立对道德行为的社会保障机制。建立能促使人们遵守社会伦理规则的监督维护和培育机制。使自觉履行道德义务的社会成员能够“失有所补、残有所养、功有所奖”。使人们的品质得到升华,道德行为得到认可和尊重。
(三)构建新型文化
在非正式制度安排方面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氛围,“努力营造一种自由、自主、竞争、效率、契约和自由的市场经济文化,同时不断探索和积累反映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各种经验和知识,以支持经济转型和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 [6]首先是建立公平有效的自由竞争的市场文化。打破与传统计划经济相适应的官本位、身份等级等思想意识为代表的非正式制度。市场经济的魅力来自竞争,市场主体以诚实守信的姿态公平进入市场,包容失败,自由选择,才能进行有效竞争。第二,建立完善的社会评价体系。给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的广阔的途径,人们可以对自己有准确的定位,可以发挥自己的长处,这样社会才能和谐。第三,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念。人们在奉公守法的情况下,挣的钱越多,对社会的贡献越大,但是那种利欲熏心、唯利是图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非正式制度是我国经济改革依赖的重要路径之一,只有处理好了非正式制度与市场经济秩序构建的关系,才能以良好的环境保证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