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玛》中主人公盲点的心理分析——骄傲的无意识

2015-03-27 03:54:58
关键词:法尔奥斯丁爱玛

郑 瑶

(辽东学院 外语学院,辽宁 丹东118003)

《爱玛》是简奥斯丁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它成功展现了一位有缺点而又不失人格的女主人怎样在正确的引导下,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完善自我人格的过程。奥斯丁的叙事方法巧妙之处是把主人公的盲点作为贯穿作品的轴心。爱玛的盲点就是她智慧的极限所不能探知的真相。整个故事是围绕着她的盲点展开的。

主导故事发展的爱玛的盲点有三个:第一个是对海瑞特的误导,错配鸳鸯海瑞特和艾略特;第二个盲点是对弗兰克和法尔福克斯小姐的恋人关系的无知,错配鸳鸯海瑞特和弗兰克;终极盲点是爱玛不清楚自己对奈特利的感情,也茫然不知奈特利对自己爱恋已久,但最终,由于海瑞特声称喜欢奈特利而激发了她内心的嫉妒,从而发现了自己的感情。

但盲点只是爱玛的无知表现,她背后所隐藏的深层意识才是导致错误行为的根本。作者没有直接对爱玛的这种潜在的意识进行描写,是因为它的潜在性,是一种超越了主人公意识之外的无意识,正符合了弗洛伊德对于本我,自我,超我的论述。

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认为,人的意识是由几个部分构成:自我(ego),本我(伊底id),超我(superego)。这三部分中全部的本我和大部分自我及超我是属于无意识状态的。“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人格中最早,也是最原始的部分,是生物性冲动和欲望的贮存库。本我是按‘唯乐原则’活动的,它不顾一切的要寻求满足和快感……本我由各种生物本能的能量所构成,完全处于无意识水平中。它是人出生时就有的固着于体内的一切心理积淀物,是被压抑、摈斥于一时之外的人的非理性的、无意识的生命力、内驱力、本能、冲动、欲望等心理能力。”[1]爱玛正是受这种“愉悦”的驱动,做出种种有损他人和自身的蠢事。这种愉悦就是骄傲的感受。而爱玛又是具有种种道德观念的传统女性,这种“骄傲”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压抑的,体现在她的表象意识就是为别人着想。

爱玛的心理动机分析——无意识骄傲

简·奥斯丁塑造的爱玛是一个接近完美形象的女孩,她聪明,美丽,富有,又具有文化修养——弹琴,绘画,书籍,女工,虽不算精通,但样样都能拿起手来,除了一个致命的弱点——骄傲。尽管对于敏锐的奈特利先生,这是轻易就发现的事,但对爱玛却不是这样,她不仅认识不到这是一个缺点,还享受着这种心理所带来的快乐的满足感。

爱玛所犯的第一个错误——错配海瑞特和埃尔顿。爱玛的配对游戏的主要动因是娱乐。在小说开头,我们看到爱玛和奈特利和伍德豪斯先生讨论泰勒小姐和韦斯特先生的结合。这是几乎所有人都看好的婚姻,但爱玛得意于自己从中的“促成”作用,尽管奈特利先生否认她的促进作用,爱玛却不以为然,她得意于自己的“成果”,为自己的“成就”感到骄傲,这种欣喜促使她促成她进一步的配对活动,她认为 “It is the greatest amusement in the world!”所以爱玛的配对心理动机一部分是源于“快乐原则”,而快乐的获取是由于骄傲于自己的成就,也可以说骄傲是她的快乐源泉之一。而她对这一点是不甚清楚的。正如弗洛伊德所论述的,这种“快乐”存在于“伊底”,是有别于“自我”和“超我”的快乐冲动。它处在主人公的潜意识中,为非理性部分,所以不为主人公察觉,更没有意识到它的邪恶,和将给别人带来的伤害。

而对于简·法尔福克斯小姐和弗兰克关系的盲点也与她的自高自大无不关系。爱玛对于法尔福克斯的态度是持续的厌恶。但是这种感觉的深层原因对于爱玛是不太清晰的,简奥斯丁是这样描述的“why she did not like Jane Fairfax is a difficult question to answer”,但正如通常的那样,奈特利先生的话语给读者提供了信息“Mr.Knightley had once told her it was because she saw in her the really accomplished young woman which she wanted to be thought herself;”爱玛虽然表面反对,但自省的时候却不能赦免自己:“though the accusation had been eagerly refuted at the time,there were,moments of self-examination in which her conscience could not quite acquit her.”作者的这番叙述间接的透漏了爱玛的心理动机。作为读者很清楚的看到爱玛的心理是由妒忌而产生的厌恶。一个社会地位相对较低,年龄相仿,儿时生活在一起的少女,有了超越她的风貌和才华,实为对爱玛这位在本地交际圈中享有名望的中心人物的冒犯。尤其冲击了被赞赏和羡慕滋生的骄傲之情。这种新的人物的出现,阻碍了力比多的快乐的产生,而产生的脑羞是令爱玛不想面对并产生妒忌的缘由。爱玛不能像喜欢海瑞特那样喜欢法尔法克斯小姐。法尔福克斯虽然出生于没落的中产阶级,却有幸受到上等的教育,有才学和见识。海瑞特是一个出身不明的弃儿,未受过太高的教育,性情温顺,喜欢逢迎爱玛的任何观点。假如法尔福克斯小姐是一种挑战,那么海瑞特则是友善而无害的。爱玛无法看清自己,她毕竟受到很大程度的“超我”的压制,使这一切都成为无意识的。爱玛和法尔福克斯不会变得很熟“She could not get acquainted with her;”法尔福克斯小姐必然的受到了冷落。而弗兰克表现为疏远法尔福克斯小姐,亲近迎合爱玛,极尽插科打诨的能事,正投合了爱玛的骄傲心理,虽然她知道自己并不爱他,但并不拒绝这种迎合,反而享受被取悦的感受。爱玛错误的相信弗兰克不喜欢法尔福克斯小姐,而是喜欢自己的。恰恰是骄傲掩盖了睿智。这种无意识中的骄傲的愉悦正是本我——伊底的以“唯乐原则”为驱动的体现 。

那么对于第三个盲点——没有看到奈特利对她的真爱,也符合她的潜意识心理。奈特利先生不断的对爱玛的缺点给予提醒和教导,这无疑触犯了爱玛的无意识骄傲。这种无意识心理在人人恭维的环境中不断滋长,形成了虚荣。在“唯乐原则”的驱使下,越使自己乐于接受恭维奉承,而对挫败这种快感的批评却是痛恨有佳,即使这种批评是真诚和有益的。这种潜在的无意识心理显然已经不能让爱玛理智的区分谁才是真正爱护自己的,而谁或者哪些事情是对自己有害的。如若不是爱玛遇到的一次次打击,也许她就永远意识不到这一点。甚至爱玛还骄傲的声称自己永远不会结婚。这也是在这种无意识骄傲的驱使下的想法。爱玛高调声称自己不需要结婚,实际上是在向别人展示她想相对于其他女性的优越。传统中女人需要婚姻,婚姻不仅能给女性带来可依赖的生活伴侣,也是巩固和加强女性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理想途径。而爱玛声称自己不会结婚,原因就是她自负自己的聪明不需要男人的支持,有具有足以令别人尊敬,和给自己赢得地位的强大经济实力。但这种以炫耀为乐趣的心理驱动却在“自我”的掩盖下不为己所知,她的冠冕堂皇的理由是父亲离不开她,她要以一种牺牲的精神去照顾父亲的需要。她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对,反而觉得高人一等。

故事的结局是圆满的,但简奥斯丁巧妙的透过人物,情节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年轻,能干,又有文化素质的一位年轻女性,怎样不自知的走在危险的道路上。骄傲是愚昧的根源,它掩盖了理性,继而和智慧隔绝;挫折是良师,是智慧道德和理性回归的阶梯。如果没有遇到挫折和良师奈特利,这条路将最终会给爱玛的人生带来的必将是晦暗的结局。爱玛也看到了这一点,她和奈特利喜结良缘,即找到了相爱的伴侣,又找到了指路的明灯,这真是人生不小的收获。

从简奥斯丁到弗洛伊德,虽然跨越近百年的历史,我们仍能循着心理分析的方法分析人物的塑造。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优秀的作家无不延循着某种客观规律才能创作出不朽的作品,它和科学理论分析一起为我们提供了探究人类意识的有效途径。

[1]Jane Austen,Emma[M].Wordsworth Editions Limited 1994

[2]http://baike.baidu.com/view/54737.htmfr=aladdin.

[3]Edward Copeland and Juliet Mcmaster,Jane Austen[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3.

[4]罗胜兰.爱玛——简奥斯丁塑造的不完美的女主人公[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5).

猜你喜欢
法尔奥斯丁爱玛
小树
幼儿100(2022年14期)2022-05-14 01:29:00
爱玛
拯救自行车
包法利夫人的悲剧命运解读
大众文艺(2019年24期)2019-07-13 13:59:32
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教会读者什么
英语文摘(2019年5期)2019-07-13 05:50:28
简·奥斯丁:别样的“文化研究”
保险起见
简·奥斯丁:似朋友,似陌生人
看世界(2017年4期)2017-02-24 18:59:47
An Analysis of Mr. Bennet in Pride and Prejudice
一个东方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