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秀丽 何小妹
摘 要:非遗工作应提到各级领导的议事日程上,建立相关的组织机构,才能使临近濒危的、具有研究价值的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得以保护传承。
关键词:非遗;领导;人才;经费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2-0087-02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21世纪,面对着全球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随着人类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变,生产及生活方式的转变,许多国家、地区及民族的民间文化即非物质文化,正面临着消亡或濒临失传的境地。因此,世界性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正在强化,世界性的对本地区、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都在紧锣密鼓的进行。
内蒙古自治区在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挖掘、传承等方面走在了前列,率先规定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其中在我国4项列入联合国服务站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就有与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长调。各级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基本上在全区形成了以各级党委和政府为领导、各职能部门为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络,有计划、有目的、有一定物质保障地开展挖掘、保护、传承等工作,使一些流传已久、扎根百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继承、发展,使一些濒临绝迹、散落民间的绝技绝活得以挖掘、整理。在舞台上,带着泥土芬香的民间艺术,赋予了新的生命活力;在电视银屏上,原生态的艺术,成为广大观众欣赏艺术的热点;在民间,原生态的草根艺术,正在得到人民的保护、抢救、发掘。非物质文化艺术的普查工作,正在我区各地紧张而有序的进行着。
我区对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正在加强,广大人民群众的热情越来越高涨,但同时也遇到了众多方面的难点及问题。作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承担重要职责的各地群艺馆、文化馆、站,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克服重重的困难,积极创造条件做好此方面的工作。另一方面,也应对其存在的种种实际问题,进行客观而冷静的分析,并通过实际工作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决策此方面工作的依据。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共性问题
1.认识有误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各级党委、政府及广大人民群众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轻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类文化文明和进步中的基石作用,从而导致对“非遗”的拖拉、松懈,势必会影响我区“非遗”工作的全局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失。
2.经费无保障。由于受经费的限制,我区的“非遗”工作开展比较缓慢,一些急需挖掘、保护的“非遗”项目不能正常进行,影响和制约了“非遗”工作的全面发展。一般来讲,“非遗”蕴育丰富的地区都是一些经济发展落后、交通闭塞、信息封闭的地区,做为这些地区的党委和政府首要任务就是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因此处理好发展经济与“非遗”保护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如果上级政府没有一定的资金支援,这些地区的“非遗”工作可能就流于形式,走过场,不利于全局工作,甚至会产生负面影响。
3.抢救无设备。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众多的“非遗”项目在现代文明的不断冲击下都面临着衰竭与消亡的状况,这就要求我们应该采取必要的手段,对这些项目进行整理、挖掘、保护和传承,进行科学的录音录像,进行细致的整理记录。所有这些都需要一定的设备,目前我区的一些基层的文化部门根本就没有必备的录音笔、照相机、摄影机等,所以工作根本开展不起来,只能看着一些“非遗”项目渐渐消失而无可奈何。
4.研究缺人才。“非遗”的研究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素质和相应的文化知识。但由于过去我们对“非遗”工作不够重视,导致了目前从事此项工作的专业人才奇缺。其原因有二,一是上个世纪80年代前后至今,当时搞全国十大文化艺术集成志书的各地老群文工作者,大多已经离退休或离岗。现在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年轻人,缺乏这方面知识的积累和理论的修养。其二,在市场经济的时代、物欲横流的今天,人们看重的往往是物质利益,树立的是金钱的观念。还有多少人安贫乐道地守望着民间文化蕴藏丰富的这片贫瘠的土地,这块人类的精神家园,去做那种基本上无任何效益,甚至自己搭钱、赔钱的“买卖”。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应的对策
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扎扎实实地真正抓出成效来,就要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及条例;要抓紧落实相应的保护经费;要提高各级领导的认识,列入目标化管理责任状;要配备现代化的设施,使得此项工作能够正常开展;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加大力度培养人才;要命名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及民间艺术家。
1.要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及条例。政策、法规及条例是我们开展“非遗”工作的指导、依据和保障。有了它,就有了工作的方向,有了保证,做到了有法可依,依法办事。希望全国及内蒙古地区尽快出台符合实际情况、操作性强的法规、条例,为我们的工作提供指导方针、理论依据和法律保障。
2.要抓紧落实相应的保护经费。“非遗”工作的顺利进行与资金投入落实是密不可分的。根据我区的实际情况,针对各旗县区经济发展落后、财政收入拮据的现状,自治区政府必须筹集专项资金,本着“地区优先,濒危优先,重点优先”的原则投入到地方,才能做好此项工作。所谓“地区优先”,即对那些民间文化丰厚、领导重视、有一定的工作基础并有一批相应的得力科研人员去真抓实干的地区优先。所谓“濒危优先”,即对那些具有珍贵研究价值而且濒临消亡的民间艺术,对那些身上带有某种绝技艺术且身体状态欠佳的民间艺人,在投入上要优先考虑。所谓“重点优先”,即对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在内蒙乃至全国艺术史上占一席之位的民间艺术及民间艺人要做重点投入。具体来说,凡列入联合国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各类艺术品种,都在“重点优先”之列。总之,对经费的投入,作为自治区政府来讲,千万不能像撒芝麻盐式的平均使用,一定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
3.要提高各级领导的认识,列入目标化管理责任状。“非遗”工作是各级领导众多工作中的一项,要想让他们对此项工作提高认识,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就必须做到:一是通过我们卓有成效的工作,引起领导的重视;二是要抓住各种机会,向领导宣传、向领导汇报工作,让领导对此项工作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工作,使领导和群众认识到“非遗”工作的重要性,它是与历史遗留的重要文献、文物古迹一样都是先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抢救保护它,就是保护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开发它,就是传承和延续中华传统美德,对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伟大的中国梦都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只有领导的认识提高了,才会引起重视;只有列入领导的目标化管理责任状才会有所保证。
4.要配备现代化的设施设备,以促进此项工作顺利展开。现代化的高科技技术设备,是“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重要手段。没有必备的摄影机、照相机、录音笔、幻灯机等机械设备,要想开展“非遗”工作是相当困难的,对一些说唱艺术、手工制作技艺的挖掘、整理就是一句空话,只能望洋兴叹。但目前我区文化部门的基本情况却是没有专项经费保证,现代化的机器设备几乎没有,只有简单的照相机,录像机还没有普及,更别说剪辑、编辑机了。这些必要的设备,各级政府和国家应统一配备、解决,以促进“非遗”工作的顺利开展。
5.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加大培养人才的力度。要建立一个以各级政府领导的、文化主管部门负责的、各有关部门相互协调的领导机构是十分重要的。在这个领导机构中,坚持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各成员单位职责要明确,任务要落实。要协同配合,绝不能自行其是各吹各的调。党委、政府的职责是制定大政方针,做好排忧解难的工作。宣传部、广播电视局负责新闻媒体的宣传与舆论,造好声势,引起全社会人对此项工作的重视。文化局系统在过去已经进行的戏曲、音乐、舞蹈等7大艺术集成工作的基础上,再进行查漏补缺,如皮影、木偶、民间工艺美术,继续搞好濒危民间文化艺术的记录整理。文联侧重搞好民间文学、民间歌谣、民间故事的抢救、发掘。地方志、民委、社科联重点搞好民间风土人情及民俗事象的搜集与整理,这是本次抢救民间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同时,针对此方面人才后继乏人的现状,各地还要千万百计的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或举办短期培训班,或送到大专院校学习,或通过实际的田野考察等方式来培训人才,乃是最为重要的一举。
6.要命名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及民间艺术家。我区作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区域,蕴藏着十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在民间的传统技艺、民俗艺术丰富多彩。要想做好“非遗”工作,还必须结合我区的实际,在领导、专家及群众的广泛参与下,通过调查研究、分析论证,推出一批自治区级、市级、区级的保护名录,并且命名一批民间艺人。有了保护名录和命名的艺人,才能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才能更好地宣传“非遗”工作的重要性,才能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促进“非遗”工作的顺利发展,所以命名一批“非遗”名录及民间艺术家是十分重要的。
总之,要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作为具有重要职责艺术馆、文化馆和文化站,既要看到成绩的一面,又要注意研究实际存在的问题,还要找出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才会使我们工作立于不败之地,取得丰硕的成果。
(责任编辑 姜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