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战争》中多米形象的双面性

2015-03-26 00:57:32邱雪
文学教育 2015年3期
关键词:女性主义

邱雪

内容摘要:多米是林白小说《一个人的战争》中的主人公,在她的身上体现着自恋与自虐、女性崇拜与恐同心理、逃避与渴望三种不同的矛盾面。通过分析这三个方面,我们能更加深入地挖掘多米的人物形象和内心世界,认识到在男权中心社会中,女性自我肯定与妥协退让的矛盾心理和她们所处的艰难生存环境。

关键词:多米 双面性 女性主义

林白的长篇小说《一个人的战争》是女性“个人化写作”的范本,小说全面而详细地展现了女性多米的成长历程和内心世界,塑造了林多米这个另类女性形象。但如果用女性主义批评眼光全面地看待《一个人的战争》,我们就会发现小说在鲜明女性意识的表达下,还隐藏着对男权中心社会反抗的失败和对男权文化的妥协和服从,这场战争实际上包含着女性反抗和妥协的双重性、矛盾性,也由此造成小说主人公多米自身形象的双面性。接下来本文将从自恋与自虐、女性崇拜与恐同心理、逃避与渴望三个角度分析多米的双面性。

一.自戀与自虐

小说中的多米有着强烈的自恋心理。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她做出了一系列的自恋行为:从身体自恋——多米从小就喜欢对着镜子长久地观看和抚摸自己,到精神自恋——多米陶醉于自己想象的虚幻存在中,依恋镜中的自己。小说中多米与N的恋情也是她精神自恋的一种体现,多米对这段感情作出总结时说:“我想我根本没有爱他,我爱的其实是自己的爱情”。①多米爱上的是她自己。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上看,自恋是对自我的崇拜与爱恋,一个女性的自恋,表现着她对自我存在的肯定,对男性秩序的反抗。法国当代女性主义作家埃莱娜·西苏说:“妇女的身体带着一千零一个通向激情的门槛,一旦她通过粉碎枷锁、摆脱监视而让它明确表达出四通八达贯穿全身的丰富含义时,就将让陈旧的、一成不变的母语以多种语言发出回响”。②多米用自恋这种方式认识和肯定自己,否定男权社会对她价值书写的打压。

在这里,我们应该注意一个重要意象:“镜子”。这个意象在小说中与多米的自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事实上,多米对着镜子的自恋过程也是女性的一种自省。自省是女性的一种自我发现与自我觉醒。在童年,多米在镜中认识到了自己的魅力;在梅琚的房中,多米对着镜子审视自己的回忆;在自己的房间中,多米一边抄稿一边对镜哭泣爱情。多米通过自省的方式感受自身情感,领悟生活经历,反思内心病痛,从而不断贴近内心,成为自我。

与多米的自恋、自省行为相矛盾的是多米的自虐倾向。自虐是女性面对外围的社会生活环境产生的一种自愿堕落与伤害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深藏在多米体内,促使她做出一次又一次伤害自己的行为:她从小就沉迷于危险的事物,又喜欢强迫锻炼自己变得强大;成年后,她独自一人漫游遥远他乡,不拒绝甚至推动着一个又一个男性对她的侵犯与伤害。这一系列的自虐或半自虐行为,是多米在男权中心社会的侵害与压抑下反过来获取迎合的一种方式。首先,多米对自己的一系列锻炼,来源于她对自身弱小的厌恶,而她弱小的缺点在自恋行为中无法得到改变,于是她以自虐的手段逼迫自己变得强大,变得有“男性气质”,变得比男孩要“有出息”。其次,多米对一系列危险事物的渴求,来源于她在男权社会中的缺失感,于是她拼命追寻男权社会对自己的伤害,通过经历危险的事来证明自己,以获取在这个社会中的存在感。

多米自恋、自省与自虐的双面性,体现出她主动追求自身价值、自身解放,勇敢反抗男权中心社会又被男权中心社会束缚、打压,最终不得不屈服与迎合的矛盾状态和复杂心理。

二.女性崇拜与恐同心理

多米拥有一种对女性本身的自爱之情,她除了喜爱自己的身体,也欣赏女性的美丽,称自己为女性崇拜者,对男性则没有感觉。这是她自身喜好的正常展现、自身欲望的一种表达。

但多米同时又是一个恐同者,恐同即是“同性恋恐怖症”。在女性主义中,同性恋往往是女性构建自身话语体系,抗拒男性话语体系的有力武器。但多米拒绝承认自己是同性恋,她害怕触及幼年时期有关同性恋的回忆,对南丹的爱情追求则采取逃避的冷漠态度。对同性恋的恐惧,成为多米的一个心理痼疾。

南丹指出多米梦中的丑女孩其实就是多米自己的潜意识,表现了多米内心对同性恋的恐慌和厌恶。前文提到多米对女性的崇拜是她内心欲望的一种表达,而这里她的恐同心理则是她对这种欲望的本能回避。她害怕正视这种欲望,害怕成为一个不被男权社会所认可的“异类”。男权中心社会和传统伦理道德对多米内心的压抑和禁锢,使得多米对自身欲望产生恐惧,她再次走向屈服与妥协。

多米女性崇拜和恐同心理的双面性,体现出多米大胆表达和积极追求自身欲望,同时又害怕男权社会将她的欲望视为“异类”,不得不禁锢自身以获取迎合的矛盾状态和复杂心理。

三.逃避与渴望

多米是一个逃跑主义者,她总在逃避与拒绝。多米逃避世界的方式是她的自固。多米将自己隔离在封闭世界中,从而脱离家庭与社会。从幼年时期独自一人睡觉的床,到大学时代上铺的蚊帐,再到工作后自己的小房间,都表现了她在封闭自己,隐蔽内心。

这种自固的逃避有着积极的一面。这个被隔离起来的封闭世界,是多米独立的物质空间和内心世界的展现。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在《自己的一间屋》中说“一个女人如果要写小说的话,她就必须有钱和自己的一间屋”,③这句话说明了女性要想获得人格上的独立,就一定要拥有物质和精神上的独立空间。多米的封闭空间,是她保存自我意识,舒展内心情怀,保持人格独立与尊严的净土。但一味地逃避自固无疑又显示着多米的懦弱胆小,她不敢走出内心去和外在世界交流,去和男权社会抗争。在故事的最后,多米嫁给了一个老男人,这个老男人是替她挡住所有亲人朋友的一堵墙,在墙之后,她重回自我世界,她嫁给了她自己。多米的重回自我,是被男权社会伤害后不得不做出的胆小逃避行为。

与逃避相反,多米同时也是一个充满渴望,雄心勃勃的人。上学时多米就积极表现出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她参加少年歌舞团,渴望被文艺团选为学员;插队时则依靠努力写作来获取成名,希望借诗歌走出B镇,走出农村去写电影;即使是工作之后,她也依然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同,得到N城文学界的承认。

这种渴望有着积极的一面,它是多米在成长的道路上勇敢地走出“房间”,在男权社会中拼搏抗争,渴望得到社会认同的一种表达。然而这种渴望在不知不觉中被男权社会所改变了,多米的渴望自由变为了渴望服从,“一种抛掉意志、把自己变为物的愿望深深藏在这个女孩的体内”④、“多米一碰到麻烦就想逃避,一逃避就总是逃到男人那里”⑤,多米的内心充满了被男性征服的渴望。这是多米对男权社会的又一次屈服与妥协。

多米的逃避与渴望的双面性,各有积极消极的两方面。多米从逃避中获得了人格独立、自我尊严,却也将逃避变为了对他人冷漠麻木的工具、隐藏自己回避世界的坟墓。多米的渴望一开始是她勇敢展现自身价值的努力,最后却被男权文化改变为对男人保护的渴望,被社会征服的渴望。多米对自身的肯定、对自我的保护和被男权社会打压后的妥协是造成多米在逃避与渴望中自我矛盾的原因。

总的来说,小说中多米形象的双面性可概括为以上三个方面。这三组双面性在小说中的表现各不相同,但都体现出了同一个问题,那就是多米对自我价值的不断肯定,对自身欲望的自由抒发与男权文化对她打压迫害后她不得不走向妥协与退让的矛盾。这个矛盾贯穿小说主题,也是多米双面性的内在成因。多米带着自己的双面性,在抗争与妥协中打完了这场一个人的战争。这场战争胜利了吗?这场战争最终也走向了女性自我抗争与妥协的漩涡之中。而只有当女性勇敢地再度走出精神上的房间,打破双面性,在现实世界里积极争取属于女性自我的那一片空间时,这场战争才是走向了真的胜利。

注 释

①林白《一个人的战争》,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174页

②[法]埃莱娜·西苏《美杜莎的笑声》,转引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00-201页

③[英]弗吉尼亚·伍尔芙《伍尔芙随笔全集》(第二卷),王义国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88页

④林白《一个人的战争》,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129页

⑤林白《一个人的战争》,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137页

参考文献

[1]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田泥《走出塔的女人——20世紀晚期中国女性文学的分裂意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3]弗吉尼亚·伍尔芙《伍尔芙随笔全集》(第二卷),王义国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姜亚菁《从<一个人的战争>看林白小说中的“同性恋恐怖症”》,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2卷第6期, 2009年6月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女性主义
“Girls Should Be Brave”
汉语世界(2023年3期)2023-09-15 09:54:10
以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苏吉尼玛》
《森太太》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论日本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义
文学教育(2016年27期)2016-02-28 02:35:09
浅析女性主义翻译
人间(2015年18期)2015-12-30 03:42:11
《花月痕》的女性主义解读
生态女性主义的社会批判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语文知识(2014年7期)2014-02-28 22:00:18
女性主义视阈下小说《红字》多维解读
短篇小说(2014年12期)2014-02-27 08:3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