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儒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哈尔滨150018)
伊玛堪是赫哲族文化遗产的百科全书,被世人誉为赫哲族的“英雄史诗”。它不仅充分记载了世代居住在三江流域的赫哲族渔猎生活,还全面展现了赫哲族的风土人情、社会习俗等,为历史学、民族学、文学、社会学以及语言学等学科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空间,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加剧,伊玛堪所依托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也随之发生改变,伊玛堪面临传承危机,因此急需采取特别措施加以保护。在伊玛堪传承保护过程中,笔者认为首要的任务是保护人。因为伊玛堪是靠口耳相传、世代沿袭,传承的方式是家庭式和社会式。伊玛堪的传承主体是伊玛堪传承人,所以艺人在艺术在,艺人去艺术去。近百年来在赫哲族中对伊玛堪有颇深造诣、而且对民族感情强烈并受到族人拥护的人,会被推举为赫哲族伊玛堪说唱能手,也被尊称为“伊玛卡乞玛发”,意为聪明智慧才华超群的人。2003年5月,随着最后一位伊玛卡乞玛法尤金良的病逝,全套成型的伊玛堪已成为绝唱。抢救、保护、传承伊玛堪的行动刻不容缓。国家、省市以及地方政府非常重视,积极出台各项政策。黑龙江省文化厅针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要求,提出了“赫哲族伊玛堪说唱”的有效保护措施:扶持伊玛堪代表性传承人,鼓励其授徒传承;旨在加强社区传承和代际传承[1]。
口述史是以访寻史实为目的,以采访者与讲述者的访谈录音为基础修改而来的纸质文本。简单地说,口述史就是指口头的、有声音的历史,他是对人们的特殊回忆和生活经历的一种记录。口述史作为新的研究方法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于六七十年代得到广泛应用。“口述史”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阿兰·内文斯教授于1948年提出的,阿兰·内文斯在该校创立了美国影响最大的口述史研究中心。口述史理论研究方面的代表作是保尔·汤普逊的《过去的声音——口述史》,这本书体现了早期英国口述史的特色。在该书中作者指出:“口述史学是关于对人民生活的询问和调查,包含着对他们的口头故事的记录。”“口述史英雄不仅来自于赫赫有名的领袖,也可以来自默默无闻的平民;它把历史引入群体,也把群体引入历史,使各阶层的人们建立了联系。同时,口述史也向某些历史的假设和公断发出挑战,对曾经被忽视的实质性群体重新认识。”[3]这些论述反映了口述史学的特征、立场与口述的对象。中国传统的口述史较多地关注精英人物和重点历史事件,而现在口述史的对象则更多地关注于社会下层人物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目前在中国从人类学角度采用口述的方法已经受到人类学家的关注。王铭铭在“如何开展口述史调查”中谈到了人类学口述史研究,他认为,“要将个人进行的口述调查纳入到集体或社会进行整体的研究,较为排斥个体性的叙述。要将个人进行的口述调查纳入到人类学的学科脉络中,便面临着一个问题:如何打通个人的历史叙述与社会历史呈现的关系。他给出的方案是将个人的生命史并入到口述历史的研究范围中。通过研究个人的生命历程,将之理解为整个社会的一个缩影,从而反映社会的历史过程。也就是将个体的生命历程放大为一个历史的整体,以此作为一个纵向的线索;同时将一个历史事件作为一个横向的线索,来牵扯出不同的个人的命运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这样人类学口述史有了真正的意义和价值。”[4]随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对民间艺术传承人的口述史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并已有相关研究成果面世。其中有两套丛书最有代表性:一是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先生主编,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民间艺术传承人口述史》丛书;二是冯骥才先生领衔主编的《中国木版年画传承人口述史》丛书。两套丛书都偏文学形式,侧重于客观记录,反映了对口述内容的一般认识。这两套丛书开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史研究的先河,这些口述理论和实践成果将给研究人员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目前学术界对伊玛堪的调查研究成果颇丰。中国最早记录赫哲族伊玛堪的书籍是1934年凌纯声先生著的《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书中收集了14篇伊玛堪故事。伊玛堪研究取得显著成果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其中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黑龙江省民族研究会等相关单位组织的伊玛堪田野采风,是一次大规模的伊玛堪专题性调查研究。调查结束后由马名超执笔完成“赫哲族伊玛堪调查报告”,报告中作者主要记述了伊玛堪作品的内容、讲唱形式及篇目、伊玛堪作品的艺术特征以及伊玛堪音乐等方面。这次赫哲族伊玛堪的专项调查与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推动今后的伊玛堪研究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一时期涌现了很多关于伊玛堪的学术成果,例如由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编的《黑龙江民间文学》,书中刊发了《安徒莫日根》《香叟莫日根》《阿格弟莫日根》《希尔达鲁莫日根》《木都里莫日根》和《满斗莫日根》等多部伊玛堪。尤志贤编译的《赫哲族伊玛堪选》也收录了《满斗莫日根》《沙伦莫日根》《木都力莫日根》和《木竹林莫日根》四部。还有围绕伊玛堪与萨满教、伊玛堪名称探源、伊玛堪结构等方面的学术论文。20世纪90年代至今,是伊玛堪研究的转折时期,出现了伊玛堪专题研究以及比较研究的相关论著。有黄任远著《伊玛堪研究》和黑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编选的《伊玛堪(上、下)》作品集,都对伊玛堪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采录、翻译和文本整理。于晓飞、黄任远《赫哲族与阿依努文化比较研究》中有一个章节专门比较赫哲族伊玛堪与阿伊努族的柔卡拉的异同,将赫哲族伊玛堪研究扩展到国际范畴。黄任远的《赫哲绝唱:中国伊玛堪》提到了关于伊玛堪传承人的抢救与培养,最后一章专门记录伊玛堪传承群体中代表人物的自我点评。哈普都·隽明、黄任远编著的《赫哲族人物传》中对伊玛堪歌手有详细的记载,为研究伊玛堪传承人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从凌纯声先生的《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作为赫哲族伊玛堪研究的结点开始,到今天学术界把研究的视野放在其背后的文化生态上,这一历程走过了八十余载的春秋。在这期间,赫哲族经历了历史的巨变,时至今日,文化环境的变迁使得伊玛堪发生着改变,特别是从渔猎生产方式向多元化经营方式的转变,动摇了伊玛堪文化生态基础,加之赫哲族语言的退化、消失以及伊玛堪歌手的相继辞世,使得赫哲族伊玛堪正濒临失传的危险境地。因而,抢救、保护、传承伊玛堪的工作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2006年赫哲族伊玛堪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六次缔约国大会审议批准黑龙江省赫哲族“伊玛堪说唱”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意味着伊玛堪的传承、保护已经从中国走向国际视野,对扩大赫哲族文化乃至黑龙江省文化的国际知名度,都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赫哲族伊玛堪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有吴明新和吴宝臣两位,省级有尤文凤、尤文兰、尤秀云、葛玉霞四位。他们是赫哲族伊玛堪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他们掌握着伊玛堪丰富的知识和精湛的技艺,也都在为伊玛堪的抢救与保护做着积极的努力。以往学者对伊玛堪的调查研究多是出于文学艺术角度,大多投向文献史料,将伊玛堪的说唱文本作为研究对象。而从人类学角度,运用口述史学方法进行伊玛堪研究国内外还很少见,只有一些零星的论著中可以体现出口述史学方法的影响,对伊玛堪的研究更是很少涉及传承人的个人史,也未将传承文学理解为文化活动和价值体系。而口述史的应用将打破这种传统模式,为伊玛堪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方法,拓宽伊玛堪的研究范围,为伊玛堪研究提供新思路,开辟新视野。伊玛堪传承人作为活态文化的传承载体,他们很少会用文字来记载自己的生命历程、艺术生涯以及传承的过程。正因如此,伊玛堪传承人口述史研究将成为收集赫哲族民间文化资料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对伊玛堪传承人进行口述史记录,采用影音、文字记录的方式保留和恢复伊玛堪的“技艺”和“记忆”,从而获得对伊玛堪保护者和研究者来说最基本的资料,以此作为赫哲族民族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备忘录,使赫哲族伊玛堪不成为博物馆化的艺术品。
伊玛堪传承人口述史研究既为中国非遗保护积存大量珍贵的资料与分析文本,也为传承人的理论研究奠定基础。通过整理伊玛堪传承人鲜活的口述史,记录下他们生动的表演,展示他们美轮美奂的技艺,可以让读者真实地了解赫哲族民间艺术,这也成为我们抢救伊玛堪工作的迫切任务之一。另外通过田野调查,将获得大量的新的第一手资料,从而丰富伊玛堪以及赫哲族文化研究的文献史料。用传承人的口述材料作为依据,不仅能弥补赫哲族文化固态文献资料的不足,对现有文献资料进行补充,而且将印证其文献资料的可靠性。从人类学角度重新解读赫哲族伊玛堪,将有助于把握伊玛堪产生、发展、传承的历史脉络,丰富伊玛堪的内涵,深化对赫哲族文化的理解。将传承人的个人生命史并入到口述历史的研究范围中,通过研究个人的整个生命历程,从而反映社会的历史过程,使得口述历史的研究具有一种整体的透视感。在国家日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背景下,社会各界对伊玛堪的调查研究成果颇丰,而对伊玛堪传承人口述史的研究,区别于其他文本,将为伊玛堪的传承保护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因此对伊玛堪传承人口述史这一尝试性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从伊玛堪传承人角度,运用文化生态学理论、口述史学方法去理解和解释伊玛堪内涵,为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口述史)拓宽研究领域带进新的方法论,在研究过程中应作以下探讨:以赫哲族伊玛堪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作为主要论述对象,通过对其传承人讲述内容的记述,全面地反映其生命历程、学艺经历、创造与感悟、传承作品的艺术形象和特色,将事件、个人、社会都联系在一起,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引发人们对赫哲族民族文化的关注与思考。在调查中应以口述历史为主要研究视角,运用文献法和人类学田野调查法中的参与观察、深度访谈法,辅以影视人类学中影像记录方式等进行综合性,边缘交叉学科分析论证。
一是传承人述说伊玛堪。通过倾听当事人的口头叙事,获得伊玛堪鲜为人知的内容,重新理解伊玛堪文化艺术内涵。首先廓清伊玛堪在不同历史阶段发展的脉络,梳理出伊玛堪产生原因,分析伊玛堪的历史特点,得出赫哲族的生态环境、赫哲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所产生的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等都是孕育和影响伊玛堪的必然条件;其次指出伊玛堪的艺术形式与赫哲族聚居区特有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有着密切联系,呈现出一条清晰而又鲜明的脉络,以此反映赫哲族社会发展演变的进程;再次阐释伊玛堪的地位与价值,并分析伊玛堪这一民间艺术在发展中如何传承;最后论述伊玛堪在当今社会条件下面临的困境。
二是传承人学艺生涯。围绕为何学唱伊玛堪、何时何地跟谁开始学唱伊玛堪、学唱伊玛堪的心路历程等内容,以家族篇、童年篇、求学篇、工作篇、家庭篇的形式进行论述。从人的文化和社会属性出发,揭示传承人对伊玛堪的热爱与执着,运用文化自觉理论分析传承人对民族文化血脉传承的高度自觉。从叙事角度真实记录传承人的家庭史和从艺史,深入细致地描绘伊玛堪传承谱系,以此提炼出伊玛堪活的历史和技艺。
三是传承人艺术创作。介绍传承人说唱伊玛堪的代表作,真实地描绘出传承人说唱伊玛堪时的场景。在此基础上横向对比不同传承人说唱伊玛堪的内容、风格、形式上的异同。通过对文献与田野资料分析,在纵向上对伊玛堪的流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随着赫哲人生产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的改变,伊玛堪赖以生存的土壤逐渐消失。传统伊玛堪主要在日常生活中建构不同的文化场景,而现在说唱伊玛堪主要是在政治、经济、民俗活动中发挥文化功能,体现其文化意义。通过系统考察传承人的伊玛堪技艺,在此基础上从伊玛堪说唱内容、各自风格特点对比分析传承人的相同和差异,从人类学视角分析指出:对民族文化血脉传承的自觉性以及不同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和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是产生异同的原因。
四是传承人与伊玛堪。首先阐述伊玛堪对传承人的影响。这一部分对传承人采取不同阶段记录。从童年——少年——成年——老年四个阶段或者童年——少年——成年三个阶段描述伊玛堪对其个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运用生命历程理论分别将传承人每一阶段的家庭背景和当时社会结构联系起来,分析家庭、社会互动对传承人成长历程的影响;其次论述传承人为伊玛堪的保护和传承所做的努力,他们在伊玛堪传承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发挥多大的作用;最后记录传承人对伊玛堪的回顾及未来的展望,在新的社会条件、生态环境中,他们怎样看待伊玛堪的传承发展问题。
五是他人的评说。分别对政府官员、学者、学徒三个方面进行口述史访谈,记录他们与传承人之间的故事。通过政府官员、学者以及学徒叙述者的口述立场,系统发掘传承人的价值观念,从而了解不同层次人群对他们的态度与评价,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赫哲族伊玛堪传承人口述史是研究当代赫哲族伊玛堪生存现状以及传承发展情况的重要史料,是对抢救伊玛堪遗产的有效尝试。笔者希望通过全面、系统地采集传承人的口述资料,进一步梳理、整合伊玛堪传承过程的口述历史,力求最大限度地保护和传承赫哲族伊玛堪。
[1] 景堤.赫哲族的文化瑰宝 古老的英雄史诗——赫哲族伊玛堪列入联合国机构“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概述[J].黑龙江史志,2012,(4).
[2] 王军.英美口述史实践及研究综述[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3] [英]保尔·汤普逊.过去的声音——口述史[M].覃方明,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4] 罗小红.落叶归根:台湾老兵口述史个案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