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野下的社会治理研究

2015-03-26 23:12周文慧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宣传教育

周文慧

(湖北警官学院,湖北 武汉 430034)

在后工业化的社会环境下,传统的国家治理模式已显现出诸多不能适应社会需要的弊端:强调管理的顶层设计以行政力量统领社会管理的大局,忽视社会治理的功用及价值;以政府为主导的国家管理模式体现出管理的单向性与权威性;一元主体的管理结构导致社会管理难以面面俱到,易出现不同层面的管理漏洞;线性的管理模式不利于调动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易引起社会公平、正义的失衡。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1]在此报告中,首次提出了服务型政府的理念,指出政府的服务性功能应该强化。这为社会治理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又强调:“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3]从国家层面明确了社会治理的指导思想。从国家管理向社会治理的发展,是国家顶层设计的巨大创新,也是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必经之路。

一、社会治理的特征

社会治理是适应社会发展、社会全面转型的社会管理实践,它体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先进的社会管理理念。其具有以下特征:

(一)对象的复杂性

社会治理的对象既包括教育、医疗、环境等民生问题,也包括群体性事件、社会舆情、公共安全等社会热点问题;既包括普通群众,也包括政府等社会管理的主体。在社会治理的理念下,全体公民都被纳入社会治理的框架之内,诸多的民生问题、社会问题都被纳入社会治理的范畴。因此,社会治理的对象具有复杂性。

(二)主体的多元性

社会治理的主体除了党和政府之外,还包括各种社会组织和公民。它在客观上打破了国家治理模式下的以党和政府作为主体的格局,强调了公民和社会组织的参与性。“与政府作为一元主体的社会管理不同,社会治理强调包括政府、社会公益组织、志愿者组织、民间团体、公众、企业、传媒在内的多元主体一起来应对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4]

(三)目标的明确性

社会治理的目标是“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其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其一,最大程度地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切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归宿;其二,创新社会治理体系,明确公民的参与性,强调社会治理的公平性,从而达到构建公平、正义社会的目的。

(四)结构的网络化

社会治理是从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转向现代管理模式的体现。它打破了单一的线性的管理模式,转向网络化治理形态,形成了人与人、事件与事件之间复杂的网络结构。因而,在社会治理中强调多方参与,协同创新治理。“协同社会治理是指社会治理主体之间、社会各子系统之间,通过既竞争又协作、自组织非线性作用,把社会系统中彼此无秩序、混沌的各种要素在统一目标、内在动力和相对规范的结构形式中整合起来,形成社会系统的宏观时空结构或有序功能结构的自组织状态,产生单一社会无法实现的社会治理整体效益。”[5]

二、新媒体的主要形态

新媒体是指随着互联网发展而产生的不同于传统报纸、广播、电视的第四媒体。新媒体主要包括博客、微博等个人主页,微信、QQ、MSN等个人即时通讯工具,新闻回帖、网络论坛等信息交互平台等三种主要形态。它们都是基于网络技术发展而产生、发展的媒体形态。随着web 1.0升级到web 2.0,新媒体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从单纯依靠网络平台发布信息转向依托网络技术形成网民互动、影响舆论导向。

新媒体的三种主要形态虽然都依托于web2.0技术,但是它们在信息传播中体现出了不同的侧重点。博客、微博等个人主页主要通过传播个人信息及相关思想动态,陈述个人观点、分享个人认识,并以此引起适当关注。微信、QQ、MSN等个人及时通讯工具主要通过局域群内的信息共享、信息交互达到信息传播的目的。此类个人及时通讯工具具有突出的信息交互性特点。新闻回帖、网络论坛等信息交互平台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它是对社会问题或社会现实开展广泛讨论的网络舆论平台,是社会活跃程度最高的新媒体形态。比如,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被炸事件、广州大学生孙志刚被收容致死案、陕西农民周正龙发现华南虎事件分别在强国论坛、人民网回帖、天涯社区等新媒体曝光、发酵,从而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并对民意的表达、社会法治进程的推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新媒体更契合社会治理需求的特点

从整体上看,新媒体具有不同于传统媒体的显著特点:传播主体的平民化、个体化;传播方式的多向化、自主化;传播内容的随意性、弥散化;传播范围的广泛性、交融化。[6]新媒体的发展适应了社会治理的顶层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能为社会治理提供有效的途径和创新的方法。

(一)重视公众的参与性

在“大众麦克风时代”,人人都是新闻发言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传播主体的广泛性和传播信息的扩散性。只要有无线网络技术和web2.0技术存在的地方,就可以有新媒体发出的声音。因此,广大公众可以充分地享受网络技术带来的便利,行使传播信息、参与社会治理的权利。

社会治理理论指出,社会治理的主体除了党和政府之外,还包括各种社会组织和公民,并突出了公民、民间组织的广泛参与性。公民在社会治理过程中不再是旁观者的角色,而是承担着参与者的责任,其主体地位得到了确立。

从这一点看,公众的参与性是新媒体与社会治理天然的契合点。公众的参与性是新媒体发展的前提条件,它为社会治理的推行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如果缺少了公众的参与,新媒体和社会治理的发展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二)强调公平、正义的公共理性

传媒的本质属性是公平、公正、客观反映事实。新媒体具有匿名性、自由性等特点,人人都可以通过新媒体的舆论渠道找到发表个人意见的方式。民意表达渠道的畅通、民意表达内容的丰富促进了新媒体公平、正义本质属性的形成。

社会治理的根本目标是要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是通过多方面的广泛参与,形成现代管理模式,改变传统的政府唱独角戏的行政管理模式,完成多元治理主体对政府单一主体的置换。“对于社会治理而言,公共理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公共理性应用于社会治理领域,对于形成公共生活的基本规则与精神文化,达成关于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正当共识,解决矛盾与冲突,最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公民合法正当权益,都具有重要意义。”[7]因此,本质属性的一致性也暗示了新媒体在社会治理活动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责,从思维方式的改变、心理习惯的养成、精神观念的形成等层面影响公民。

(三)突出网络化的组织结构

新媒体是基于网络技术发展应运而生的,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的发展也印证了“一个社会实际采用的技术并不一定是最高效、最合理的,而是那些最能反映主导群体价值和利益的技术。”[8]从物理层面分析,新媒体依赖于数据库技术、光纤通讯技术、数字化技术等,体现了网络化的组织结构特点。从社会层面分析,新媒体构建了基于网络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下,形成“意见领袖”、网络意见群体,构建了虚拟的网络化的组织结构。

社会治理正是打破传统的单一的行政管理模式,吸纳社会不同组织、民间团体、公众的广泛参与,逐步形成网络化的社会治理组织结构。社会治理是一个有序的网络组织结构,它打破了行政主导管理的线性模式,同时规避了混沌的无秩序组织结构。多元治理主体的参与是形成社会治理网络化结构的前提,政府服务功能的凸显和非政府组织及公民参与社会治理主体性的增强是社会治理网络化结构形成的重要支撑。

四、新媒体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一)弥补传统媒体宣传教育的不足,创新社会治理宣传教育工作机制

宣传教育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环节,是社会治理的先导性工作。但是,在社会治理中存在宣传教育方式单一、持续性差、效果平平等问题。传统宣传教育多采用形式主义、简单抽象的方式,难以深入人心切实起到教育的作用。例如,禁毒宣传教育工作多采用“贴标语、发传单”的方式,缺乏稳定的宣传工作机制,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工作。

在社会治理的大背景下,可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大数据分析,有效开展宣传教育工作。首先,明确宣传教育对象,锁定宣传受众人群。普及性知识宣传工作可采用常规宣传教育方法,利用网络平台发布相关知识信息。新知识可采用针对性宣传教育方法,针对高危人群、青少年进行特殊宣传教育。其次,提高宣传教育频率,形成常规化宣传教育机制。利用新媒体的网络化特点,依托网络平台进行宣传教育活动,有效降低宣传成本、提高宣传教育频率、强化宣传教育效果。通过持续的、长期的、完善的新媒体宣传教育,社会治理宣传教育工作可以有效扭转传统宣传教育“走过场、重形式”的局面,使宣传教育内容深入人心、宣传教育形式易于接受。最后,加强宣传教育效果反馈分析,不断改进宣传教育方法。可利用新媒体的回复、回帖功能,对宣传教育的效果进行数据收集,并通过技术分析得到客观结果。这一反馈机制可有效观测前期宣传教育的实际效果,不断改进宣传教育方式、调整宣传教育对象,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适应社会多元化的结构需求,创新社会治理参与机制

社会治理理念是在中国当下特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下提出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的改革逐步进入深水区,社会结构多元化带来了社会利益诉求的多元化,社会利益的多元化带来了表达利益诉求方式的多样性。“‘上访’和‘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传统的社会管理方式疲于应对多元社会的冲击和压力。”[9]更新社会治理模式,改善社会治理参与机制是适应社会多元化结构需求的重要环节。

社会治理强调公民的广泛参与性,突出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公民通过新媒体参与社会治理是对社会治理参与机制的重大改革。在新媒体环境下,公民通过自愿、平等、合作的方法积极参与社会事件的讨论、提出解决的方案、反馈相关的信息,推进非政府组织的社会治理参与,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18亿,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年增长率为19.1%,在2013年,整体即时通信用户规模在移动端的推动下提升至5.32亿,使用率达86.2%。与传统及时通信工具、社交网站相比,以社交为基础的综合平台不仅拥有更强的通信功能,还增加了信息分享等社交类应用,最大限度地增加了用户粘性,保证了用户规模的持续增长。[10]社会化媒体在新媒体环境中的重要性日显突出,网民通过回帖、交互信息等方式参与社会治理,通过微博、微信等方式发布信息、维权。普通公民通过网络第一时间了解社会新闻事件,并及时产生反应,成为了新闻事件传播和推动的主力,以此推进社会法治进程、国家政策的调整,形成了与传统的行政主导的国家治理模式有巨大反差的治理主体。

(三)根据公共需求,构建社会治理信息机制

社会治理是一个涉及多个领域、多种层面的综合性工作,建立公平、公正、开放的社会是社会治理的目标,也是社会治理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准则。治理信息的开放是社会治理工作有序推进的前提和保障。

根据公共需求构建社会治理体系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环节,对公共需求的准确把握可以新媒体为重要平台展开。利用新媒体交互性和广泛性特点做好公共需求调查工作,可形成完善的调查机制,以备相关决策之用。利用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多向化和弥散化特点做好国家政策的公开工作,广泛宣传国家政策,可让尽可能多的公民接受政策信息,充分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同时,通过新媒体反复多次、广泛地传播国家政策,可弥补传统媒体政策公开的范围狭小、瞬时性强的不足,促进国家政策公开机制的完善。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政策的可行性、社会认可度和实际效果也是人们持续关注的重要方面。因此,以新媒体为平台开展政策评估工作、完善评估机制也是在社会治理工作中对政策进行反馈的有效方式。根据公共需求,可依托新媒体的技术优势完善公共需求的调查机制、政策的公开机制、政策的评估机制,从而最充分地了解民意、反映民情,构建完善的社会治理信息机制。

(四)根据网络发展,完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社会舆论发展形成了两大领域:其一是官方舆论场,它包括党报、国家电视台、新闻网站;其二是民间舆论场,它包括BBS、新闻回帖、微博、博客、微信、QQ等。关注民间舆论场,及时把握民意,发现社会矛盾,提示政府及时关注并解决问题,是在新媒体时代社会治理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网络论坛、博客、新闻跟帖是传统的三种最强大的网络舆论载体。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政府陆续建立与网民的互动平台,充分认识到网络既有“社会晴雨表”的作用,又有“社会减压阀”的功能。但同时,还应清醒地认识到网络舆情的管理机制必须及时建立并逐步完善,以利于更充分地发挥公民利用网络新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规范社会治理的程序。

完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包括规范网络公关机制、重视网络突发事件处置“黄金四小时”处理机制、建立网络意见领袖管理机制等内容。规范网络公关机制应从治理网络谣言、规范网络营销、遏制网络恶意炒作等方面着手,还网络一个干净、透明的环境,为社会治理提供良好的背景。重视网络突发事件处置“黄金四小时”处理机制包括及时发布、更新信息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与及时性,善用新媒体与网民形成良性互动,及时出台解决方案以提高政府处理问题的时效性等环节。在社会治理过程中,针对网络舆情政府可以鼓励与网络舆情相关的民间组织或个人发挥主动性,参与相关治理工作,缓解网民对政府的抵触情绪。建立网络意见领袖管理机制并不是放弃对网民自由表达权的保护,相反,它在净化网络环境的同时可通过对网民言论进行有效引导,提高网民参与社会治理的实际效果。

(五)根据新媒体犯罪新特点,严厉打击新媒体犯罪

新媒体广泛的应用性给人们带来了生活的便利,同时也滋生出了新的犯罪类型。主要体现在:出现了以社交网站和微信、QQ、MSN等个人及时通讯工具为平台的网络非法交易犯罪、网络诈骗犯罪、职务犯罪、青少年犯罪等。以社交为基础的综合平台不仅拥有更强的通信功能,还增加了信息分享等社交类应用,并为用户提供了诸如支付、金融等内容的综合服务,这些功能的挖掘客观上刺激了相关犯罪的产生。

新媒体犯罪产生的原因主要有:1.对新媒体监管不规范;2.新媒体传播失范;3.新媒体信息交互隐蔽性强。针对新媒体犯罪产生的原因,执法机关既可以利用新媒体开展犯罪预防工作,增加受众的社会安全感,又可利用新媒体信息源丰富的特点,多渠道开展打击犯罪工作。同时,应提高新媒体犯罪的法律制裁标准,提高新媒体犯罪的犯罪成本,消除潜在犯罪。

[1]十八大报告(全文)[EB/OL].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_5.htm,2015-07-08.

[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发布(全文)[EB/OL].http://news.xinhuanet.com/house/tj/2013-11-14/c_118121513.htm,201 5-07-08.

[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文)[EB/OL].http://finance.ifeng.com/a/20131115/11093995_0.shtml,20 15-07-08.

[4]李良荣,张华.参与社会治理:传媒公共性的实践逻辑[J].现代传播,2014(4):32.

[5]范如国.复杂网络结构范型下的社会治理协同创新[J].中国社会科学,2014(4):107.

[6]周文慧.自媒体时代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研究[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4(10).

[7]谢新松.多元化社会的文化治理模式研究[J].云南社会科学,2013(3).

[8]孙宜君,王建磊.论新媒体对文化传播力的影响与提升[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1):46.

[9]周庆智.社会治理体制创新与现代化建设[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4(4):151.

[10]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 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403/t20140305_46240.htm,2015-07-08.

猜你喜欢
宣传教育
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宣教载体
欢迎订阅《机械制造企业安全生产月宣传教育专辑》
镇江市强化安全生产宣传教育
常州市安全宣传教育出“新”更入“心”
金融风险防范宣传教育
推进基层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实践与探讨
利用大数据优势搞好消防安全宣传教育
新媒体时代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注重宣传教育强化安全意识七二二所积极开展“安全生产月” 活动
做好新形势下的人防宣传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