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色标语看我党苏区时期的对敌统战政策

2015-03-26 21:16:52颜清阳颜鹃花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白军俘虏敌军

颜清阳 颜鹃花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江西 井冈山 343600;上海杉达学院,浙江 嘉兴 314100)

从红色标语看我党苏区时期的对敌统战政策

颜清阳 颜鹃花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江西 井冈山 343600;上海杉达学院,浙江 嘉兴 314100)

苏区时期,标语宣传是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动员的重要手段,也是对敌进行统战宣传的重要工具。过去,所有研究苏区标语的文章,很少有上升到统战宣传工作的高度来认识。其实,仔细研究苏区标语,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大量的是对敌统战宣传方面的内容。这些对敌统战方面的标语宣传,其意义是重大的,发挥了巨大的威力,起到了良好的政治影响和作用。研究苏区时期的对敌统战宣传标语,可以给予我们许多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启示。

苏区;标语宣传;对敌统战政策;影响与成效

一九三七年十月二十五日,毛泽东同志在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中说明了我军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即: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和宽待俘虏的原则。[1]我军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是毛泽东同志从创建我军之初就提出的一贯的思想。特别是瓦解敌军工作,从苏区时期就已经开始了。苏区时期,由于敌强我弱,我党和红军非常重视对敌军统战工作,做了大量的工作,而统战宣传工作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对敌军统战宣传工作又主要以标语宣传这种通俗易懂、简便易行的方式来进行,产生了显著的效果。

一、苏区时期开展对敌统战宣传工作的背景

苏区时期,宣传红军与白军的区别,宣传红军的优待俘虏等统战政策,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

(一)由红军的性质所决定

中国共产党从一成立红军开始,就规定了“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决议”中,专门指出了红军性质、宗旨与任务,认为: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红军决不是单纯地打仗的,须同时担负打仗、做群众工作和筹款三大任务。这是它区别于其他一切旧军队的根本标志之一。[2]正因如此,红军是为劳苦工农谋利益的先锋队,其性质完全不同于旧军队。

(二)为了打破敌人的污蔑宣传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自从叛变革命之后,就一直“妖魔化”共产党和红军。毛泽东曾在一篇文章里这样讲到:“共产党是一个穷党,又是被国民党广泛地无孔不入地宣传为杀人放火,奸淫掳掠,不要历史,不要文化,不要祖国,不孝父母,不敬师长,不讲道理,共产共妻,人海战术,总之是一群青面獠牙,十恶不赦的人。”[3]国民党的这种污蔑与欺骗宣传,造成国民党军队的官兵对共产党和红军产生畏惧心理,惧怕被红军抓到,因此,在战场上会拼死抵抗。

(三)为了扩大红军的政治影响

1928年11月,毛泽东在给中央的一封信即《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感慨地说:“我们一年来转战各地,深感全国革命潮流的低落。……红军每到一地,群众冷冷清清,经过宣传之后,才慢慢地起来。”[4]当时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的陈毅在1929年9月撰写的《关于朱毛军的历史及其状况的报告》中也无奈地写道:“群众毫不懂红军是什么东西,甚至许多把红军当作土匪打。”[5]因此,如何向敌军士兵进行广泛的宣传,宣扬红军的性质和宗旨,扩大红军的政治影响,让敌军士兵了解红军是为劳苦工农谋利益的先锋队,就成了共产党和红军的首要宣传任务。

(四)为了瓦解敌军的队伍

毛泽东曾经指出:“要使革命在农村和城市都得到胜利,不破坏敌人用以向人民作斗争的主要的工具,即敌人的军队,也是不可能的。因此,除了战争中消灭敌军以外,瓦解敌军的工作也就成为重要的工作”[6]“我们的胜利不但是依靠我军的作战,而且依靠敌军的瓦解。”[7]因此,在井冈山斗争中,红军除了在战斗中坚决消灭敌军的有生力量外,在政治上瓦解敌军也就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

(五)为了扩大红军的兵源

在苏区时期,由于战事频繁,红军战士减员非常严重。特别是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打土豪分田地后,虽然有一定的农民参加红军,但是,由于农民的小农意识非常强烈,家乡观念非常浓厚,只愿意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愿意离乡背井。加上根据地初创时期,红军队伍非常弱小,农民对革命的前途仍然信心不足,因而,仍然有许多农民宁愿参加地方赤卫队和暴动队也不愿参加正规红军。因此,有作战经验的敌军俘虏仍然是苏区时期红军兵员的重要补充。

二、从红色标语看苏区时期我党对敌统战政策与策略

(一)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动摇白军士兵对国民党的幻想

在根据地的红色标语当中,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罪行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有这么一些有代表性的标语:《国民党十大罪恶》:(一)勾结帝国主义 出卖民族利益;(二)背叛中国革命 屠杀工农群众;(三)帮助资产阶级 禁止工人罢工;(四)庇护土豪劣绅加重租息剥削;(五)克扣士兵军饷 以饱军阀私囊;(六)抽收苛捐杂税 剥削工农小商。还有“(打倒)背叛民权革命的国民逆党”、“打倒英美帝国主义的走狗蒋介石”、“打倒屠杀工农的国民党!”等。

(二)宣传白军士兵与红军是一家人,唤醒白军士兵的阶级意识

这方面的标语有很多:“挨户团士兵兄弟们!你们家里难道不是穷人吗?……”、“白军士兵是工农出身不要拿枪来打工农!穷人不打穷人!”等。通过宣传白军士兵与红军是一家人,唤醒了白军士兵的阶级觉悟与阶级意识,认识到自己也是穷苦工农出身,没有必要替土豪劣绅和国民党军阀卖命、当炮灰。因此,才有了许多国民党士兵阵前倒戈、反戈一击。

(三)宣传红军中官兵平等,吸引白军士兵向往红军队伍的民主生活

这方面的标语主要有:“红军中官兵伕薪饷吃穿一样,白军里将校尉起居饮食不同”、“红军中薪饷穿吃一样,白军将校尉起居饮食不同”等。工农红军经过三湾改编后,在军队内部实行了民主制度,扫除了旧军队残留的一些不良作风,建立了新型的官兵关系,从而实现了“红军中官兵伕薪饷吃穿一样”。这种新型的官兵平等关系与民主氛围,对国民党的中下层官兵有很大的吸引力。

(四)挑拨国民党军队官兵关系,使其内部分化瓦解

这方面的标语主要有:“白军弟兄你们在山东河南苦战得到了什么为什么还来打工农!”、“白军士兵的枪要向压迫你们的官长瞄准。”等。还有一些以歌谣形式出现的标语:“白军士兵五不值:官长升官发了财,南京政府登了台,车站架起机关炮,一声喊就把兵来裁,失了一枪要命赔,士兵呢?缴枪回家又把饿来挨。”等等。这些标语使国民党军队的中下层士兵明白了在“白军打仗送死是士兵,升官发财是官长。”国民党“军阀混战争地盘,士兵送死当炮灰!”。从而明白了要“为谁扛枪,为谁打仗”。这些标语极大地起到了挑拨国军官兵关系、使其内部分化瓦解的积极作用。

(五)优待敌方俘虏兵,增进敌方士兵对红军的感情

这方面的标语主要有:“医治白军伤病兵,优待白军俘掳(虏)”、“医治白军伤兵”、“优待白军伤兵”、“优待白军俘虏兵,医治白军伤病兵”、“医治敌方伤兵”等。

优待俘虏的政策,最早起源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8年2月18日,工农革命军攻克宁冈新城时,俘虏敌军近400人,战斗结束后,工农革命军中出现了打骂俘虏的现象。鉴于这种情况,毛泽东于次日在茅坪的攀龙书院门口召开的军民大会上,第一次宣布了工农革命军宽待俘虏的政策:不打骂俘虏,受伤者给予治疗,愿留的收编入伍,要走的发给路费。[8]1928年11月,毛泽东在给中央写的报告即《井冈山的斗争》中也提到过优待俘虏政策:“红军士兵们对于所捉俘虏的抚慰和欢送,十分热烈,在每次‘欢送新弟兄大会’上,俘虏兵演说也回报我们以热烈的感激。医治敌方伤兵,效力也很大。”[9]到1929年12月,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上通过的《古田会议决议》,进一步完善了党的优待俘虏政策。认为:“优待敌方俘虏兵,是对敌军宣传的极有效方法”、“医治敌方伤兵,亦是对敌军宣传的极有效方法。”[10]这些优待敌方俘虏兵的政策,打破了国民党所谓“共匪见人就杀”的谎言,增进了敌方士兵对红军的感情。

(六)宣传鼓动投诚起义,让更多的白军士兵加入红军队伍

这方面的标语主要有:“欢迎(白军兄弟)拖枪过来赏洋三十元”、“欢迎白军士兵拖枪投诚红军”、“欢迎白军(白军士兵)打土豪分田地”、“欢迎白军士兵的反水过来当红军”这些宣传鼓动投诚的标语,犹如刺向敌人的匕首和投枪,极大地动摇了敌人的军心,使大批国民党军队倒戈,奔向红军队伍。

三、对敌统战标语宣传政策产生的巨大影响与成效

(一)正本清源,打破了国民党反动派对共产党、红军的污蔑和对群众的欺骗宣传

在苏区时期的早期,广大的白军士兵并不了解红军有优待俘虏的政策,他们心里总认为红军抓到俘虏就像他们的官长给他们所说的一样,要“剥皮抽筋”。为了让红军优待俘虏的政策深入人心,在战场上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工农红军在乡村的墙上到处刷写优待白军俘虏的标语,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正本清源,打破了国民党所谓“共匪见俘就杀,对俘虏割耳挖眼”的欺骗宣传,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对共产党、红军的污蔑和对群众的欺骗。正如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总结说:“对敌军的宣传,最有效的方法是释放俘虏和医治伤兵。敌军的士兵和营、连、排长被我们俘虏过来,即对他们进行宣传工作,分为愿留愿去两种,愿去的即发路费释放。这样就把敌人所谓‘共匪见人就杀’的欺骗,立即打破。杨池生的《九师旬刊》,对于我们的这种办法有‘毒矣哉’的惊叹。”[11]又如1931年12月22日起义之后的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发布了一封《二十六路军革命士兵委员会敬告全国士兵兄弟书》,其中写道:“我们不要再作国民党的‘杀人机器’,我们再也不当豪绅地主资本家军阀官僚的走狗和奴隶了,起来!赶快起来!”[12]鲜明的对照,使国民党士兵懂得,红军并不像国民党所宣传的那样十恶不赦,而是工农阶级的武装。经过红军的宣传及他们亲眼所见,打破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谎言,更加向往共产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和红军队伍。

(二)攻心为上,彻底动摇了国民党军队的军心

红军遍地开花式的统战宣传标语,始终如一地厉行优待俘虏的策略,产生了巨大的政治威力,对国民党军的战斗意志形成很大的冲击力。所有参加“剿匪”的官兵都知道红军言出必行,执行政策坚定,脑子里悄然地产生了不必与红军拼死苦战的念头。在第一次“围剿”中任国民党军新编第五师(后二十八师)师长的公秉藩在回忆第一次“围剿”时提到:“苏区标语很多,用白粉写得很清楚。如‘穷人不打穷人’、‘缴枪不打人’、‘优待白军俘虏’、‘欢迎白军士兵投降’、‘拖枪来归者赏洋十元’、‘杀死白军官长来归者重赏’。在富田宿营时,室内发现‘活捉公秉藩枪决’的标语。新五师第九旅旅长王懋德对我说:‘我很害怕【穷人不打穷人】这个口号,如果我们的士兵一旦觉悟、枪口向着我们,那可不得了。”“有的士兵说,听说前头部队交了枪,师长被俘虏,就没放一枪,他向红军缴械还请红军闻闻枪口,没有火药味。红军对他很优待,发给两块花边(白洋),让他回家。”[13]第三次反“围剿”时的被俘国民党士兵,甚至已经到了习惯于被俘的状态:“那后来的俘虏在看见我们的宣传员与他们打招呼时,当前的一名,远远地而且很滑稽的高叫着:“‘同志!咱们又缴枪了。’这个‘又’字是多么耐人寻味的写意[字眼]啊!”[14]可想而知这样的军队怎么会有战斗力,被俘的越多,受到感化和宣传的越多,这又使得不愿作战而主动被俘的人数增多,如此循环,国民党四次“围剿”的失败也就并非偶然了。

至于那些被放回的俘虏,以自己在红军中的亲眼所见,回去之后大力宣传红军优待俘虏的政策。宁都暴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袁血卒在《宁都暴动纪实》中总结起义的原因有七条,其中一条便是:“红军优待俘虏的政策也是深得人心的。从中村释放回来的俘虏经常讲他们被俘后受到红军欢迎、欢送的情况,军官有时也偷偷地向他们打听情况。”[15]被释放的俘虏从内心感觉到白军与红军是两个不同世界的军队,红军是真正为劳苦大众谋利益的队伍。

红军优待俘虏的政策威力,以不可抑制之势显示在对敌军的分化瓦解上。经常有一些俘虏要求留下来加入红军。他们意识到红军的生活虽然比白军更艰苦,但官兵平等,精神上非常愉快,比在白军里强多了。“红军像一个大火炉,俘虏兵过来马上就熔化了。”“同样一个兵,昨天在敌军不勇敢,今天在红军很勇敢”[16]。

(三)化敌为我,使俘虏兵或敌兵成为红军主要的兵员补充

苏区统战标语宣传及当时党和红军正确统战政策的结果,便是使许多敌军在战场上向红军投诚。大批出身于劳动人民而被反动统治阶级驱使的士兵,在被俘后一经我军的教育,很快就加入了人民军队的行列,调转枪口去打击共同的敌人——国民党反动派。

在红军强大的标语宣传和优待俘虏兵政策攻势下,一个更大的影响便是化敌为我,使俘虏兵或敌兵成为苏区时期红军主要的兵员补充来源。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提到:“逐渐引起敌军士兵和无出路的下级官长对我们注意,自拔来归的将日益增多,红军补充,又是一条来路。”强调红军的来源“以敌军俘虏为多,设无此项补充,则兵员大成问题”。[17]1929年2月25日,曾任井冈山斗争时期湘赣边界特委书记的杨开明在给中央的一份综合报告中指出红军情形有一点是:“成份非常复杂,有原来的老兵(因历次的斗争,死亡甚多,现仍有1/3),平浏岳的农民,湘南的农民,国民革命军中俘虏过来的兵士(这种兵士差不多现在要占半数),当地的农民。……惟因斗争的激烈,干部损失太多,每一次作战总要损失一些好干部和好士兵,补充的都是一些俘虏兵,明知俘虏兵是带危险性的,但是无法解决士兵的补充问题,有时连俘虏兵都很难得到,有有枪无人的苦楚。俘虏兵现在有当营长的,当连排长也有,当士兵是很多的。”[18]可见,当时国民党军中俘虏过来的兵士差不多要占到红军人数的一半,俘虏兵成了红军队伍重要的补充来源。因而,改造俘虏也就成为当时红军的一项重要的经常性工作。

当时除了零散的国民党士兵外,还有整连整营的国军倒戈投诚。1928年的10月中旬,国民党军队第八军三师的毕占云营,在桂东举义,编为红四军特务营。至11月下旬,国民党军队第三军七师的张威营,于驻地袁州冲出营垒投向红军,由地下党接应到莲花,开上井冈山后编为红四军独立营。1929年11月,罗炳辉在江西吉安领导靖卫大队士兵起义,部队改编为江西红军独立第五团。中央苏区时期统战最辉煌的成就是“宁都暴动”,1931年12月14日,被蒋介石调往江西剿共的原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17000余人,在赵博生、董振堂等人的领导下,在江西宁都举行起义,毅然而然地投奔红军,被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大大扩充了中央苏区的军事实力,也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政府。

真正的胜利不但依靠红军的英勇作战,而且依靠敌军的土崩瓦解。历史证明,苏区时期红军的对敌统战标语宣传工作,起到了正面战场上枪炮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红军克敌制胜的重要手段。而且,苏区时期的统战宣传与统战工作,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的统战工作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借鉴价值。

参与文献:

[1][6][7]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79、636、379.

[2][10]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79、102.

[3]毛泽东选集(第 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85.

[4][9][11][16][17]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7-78、67、67、65、63-81.

[5][18]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史资料征集编研协作小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369、261.

[8]逢先知.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232.

[12]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中)[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591 -592.

[13]中共江西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江西党史资料第17辑:〈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C].1990:228、230.

[14]中共江西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江西党史资料第19辑:〈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C].1991:145.

[15]陈毅,肖华等.回忆中央苏区[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237.

(责任编辑:朱小宝)

10.3969/j.issn.1009-2293.2015.06.011

D 613

A 【文章编号】1009-2293(2015)06-0039-04

本文为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苏区红色标语宣传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课题编号:14X D J 021)阶段性成果。

颜清阳,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国情教学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

颜鹃花,上海杉达学院基础部讲师。

猜你喜欢
白军俘虏敌军
缩写《草帽计》
国民党法西斯蒂的白色恐怖
党史文苑(2019年6期)2019-06-24 03:08:53
俘虏了一“位”自行车
一笔赔偿款,争夺监护权
新天地(2016年11期)2016-12-23 15:04:05
尾号6470
蓝盾(2016年9期)2016-10-22 07:19:00
狄斯雷利“俘虏”将军
一句话俘虏一位将军
山海经(2016年7期)2016-03-20 15:15:22
忆志愿军优待战俘和瓦解敌军工作的成功经验
军事历史(2001年1期)2001-08-21 02:10:58
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瓦解敌军工作的特点
军事历史(1999年1期)1999-08-20 08:36:14
淮海战役中瓦解敌军工作概述
军事历史(1999年4期)1999-08-20 07:3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