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蔚
(湖北民族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
媒体融合视阈下高校传媒实践平台建设新思路
戴蔚
(湖北民族学院,湖北恩施445000)
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两翼”。媒体融合时期,高校传媒专业不仅需要改革理论教学顺应时代发展,同时还应创新传媒实践平台,为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服务。媒体融合视阈下传媒实践平台应在实现技术融合基础上建设融合媒体业务平台,同时建设科学高效的实践管理体制促使平台建设和功能的发挥。高校应更新实践教学理念,在管理机制、实践课程设置、校内外平台搭建及校内多学科合作等多方面探索创新路径。
媒体融合;传媒专业;实践平台
实践是传媒专业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提升专业水平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实践平台的构建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其建设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学生实践成效的显著与否。当下我国传媒行业已经步入媒体融合发展时期,“三网融合”战略加速推动信息传播技术培训与通信技术平台融合,传媒制作、投资、创新等平台也在资源开发和聚合之中逐步形成和壮大。各媒体凭借以往各自的技术特色和优势所占据的市场份额正逐渐降低,传媒市场“生产主体多元、内容营销多渠道,信息传播多屏化”[1],不同类型媒体在市场中正进行着内涵、服务与智慧的博弈。处于变革和结构再造时期的传媒市场有着无限创新创业空间,高校传媒专业创新构建符合融媒时代需要的实践教学平台,有利于开阔人才视野,使之深入了解变革转型的传媒市场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同时在更宽广的视阈下锻造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从而使高校传媒专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目标得以实现。
媒体融合发展使传媒业态和市场经营模式转型,这对传媒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市场培养和输送传媒人才的高校传媒专业,不仅需要调整课程体系、创新培养模式顺应行业新发展,同时也需要对高校传媒实践平台进行重新建构,使之适合媒体融合时期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媒体融合首先是技术的融合,建设媒体融合视阈下的传媒实践平台,应首先打造融合媒体技术平台,为多样化多模态信息传播提供技术基础。20世纪80年代,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浦尔教授认为各种媒介在发展中逐渐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造成这种趋势的原因就是各媒体所依赖的传播技术逐渐趋同。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传统媒体数字化改造完成,信息传播通过数字技术得以在多种平台上交流互通,这也成为媒体融合发展重要的前提条件。以往高校传媒实践技术平台大都比照传统媒体业务流程和业务要求来建设,诸如报刊编辑出版的激光照排系统、广播电视采编系统和制作播出系统等,技术体系架构、技术标准、运行模式也都向传统媒体看齐,这种技术平台具有较好的专业水准,但由于技术差别较大,难以实现媒体间信息共享和整合传播,在媒体融合发展时期其技术体系和结构已显得较为落后,不能适应媒体融合发展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传媒专业要实现融合媒体业务训练,就应将传统媒体的音视频技术等与新兴媒体所依赖的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在平台上互融共通,建设多功能的数字采编平台、全媒体传播平台、数据分析平台,为融合业务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撑。
传媒实践平台还应当建设融合媒体业务平台,以实现多种传媒业务的训练和研发。互联网技术、现代移动通信技术使传统媒体得以从单一的传播领域向网络、手机、公共传播领域等更广阔的空间延伸拓展,除进行传统的新闻、社教、服务等信息服务外,传统媒体还能够在销售、医疗、金融、社会管理等多个领域进一步拓展和开发业务内容。同时,网络等新型媒体的业务范围也逐渐向传统媒体业务领域强势靠近和融入,近几年来,新型媒体在新闻采集报道、节目制作、影视动漫等业务内容的创作中都有出色表现;传统媒体与传媒企业之间的业务合作日益频繁。媒体间相互跨界融合发展要求高校传媒人才的专业素质更加多元,“那些擅长于信息传播业务的专业人才,懂经营会管理的经营型人才,能宏观决策并进行战略规划的研究型人才,善于公关有较强协调能力的领导型人才”[1]都是媒体融合时期所迫切需要的。传媒专业在实践教学中应突破围绕单一媒体进行专业训练的模式,突破只以信息传播为实践内容的实践教学,基于融合媒体技术平台引导学生开展面向多个传媒平台的业务实践,探索多样化的融合媒体业务训练模式;积极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和融合媒体经营能力,引导学生创新研究开发多形态的传媒业务。
传媒专业实践平台应有利于人才的创新创业教育。《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17年高校要形成科学先进、广泛认同、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要求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2]要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高校的实践教育体系必须进行深度改革,彻底改变过去将实践教育仅作为理论联系实际进行专业训练的环节,而是将专业实践与学生的创新创业相结合,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关联,在平台建设中突显其开放性特点,不仅向校内外开放实验实践资源,更应在开放的视野之下积极引入社会资源、探索与社会机构或企业合作创新的模式,为学生创业开辟创新创业渠道,同时努力为学生创业、小微企业孵化建设平台。当前,无论是传统行业还是新兴媒体,在媒体融合发展中都需要大力创新,需要在灵活的用人机制下大量吸收专业人才,这为高校传媒专业切入行业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另外,云数据传播技术普及也为高校传媒专业学生在校内参与行业建设和竞争打开了方便的大门,传媒实践平台应抓住这些契机为人才的创新创业教育打造条件。
传媒专业实践平台应建设科学高效的实践管理机制,制定合理规范的运行管理制度。实践平台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阵地,不仅要在硬件、内容、体系上改革创新,还要在管理体制和制度上进行改革创新,用开放灵活的管理模式、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保障基于实践平台的创新创业教育顺利实施。在竞争中变革的传媒市场有着巨大的创业空间,媒体融合为高校传媒专业人才进入传媒行业进行创新创业降低了技术门槛和成本要求,传媒实践平台应用制度创新为专业人才提供支持,有效降低其创新创业的成本投入。同时要用制度创新带动实践教育创新,研究制定积极而科学的管理机制、规范而灵活的管理制度,鼓励更多的传媒专业学生将实践学习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开放实践平台资源,建设资源共享机制,切实为学生充分利用平台资源提供制度便利,使他们能全心投入到创新信息传播方式、研究多元传媒业务、设计构建新型传播模式工作中;通过积极的成果评价机制引导并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推动他们自觉努力实现实践成果的社会转化,在市场竞争中检验成果质量,实现较大社会价值。
根据媒体融合发展对高校传媒实践平台提出的新要求,传媒专业应加快转变实践平台建设理念,使平台建设真正符合融媒时期人才培养需要。在建设中应首先改变“专业实践是学习环节”的习惯认知,树立“专业实践就是社会传播,就是价值实现”的理念。传统实践教育模式下,“实践是专业教育环节”已成为师生和社会的习惯思维,学生在校内的实践处于封闭的环境中,在校外的实践处于工作的边缘状态,他们抱着“学习”“提高”“进步”的思想,总是以一种仰视心态应对实践环境和工作内容,依照既定流程和要求按部就班模式化地工作,丧失了创新的锐气和活力,消磨了创业的热情和动力。当前,融合视阈下的各媒体在业务拓展、经营模式等多方面努力探索创新出路,年轻人睿智新颖的想法和大胆的创新突破,可能成为媒体思维困顿中的灵感和火花,年轻的专业人才不再是边缘的行走者,而是重要的媒体新生力量。高校传媒专业一方面应充分认识到专业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的重要性,引导他们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同时还要看到由于传媒进入门槛降低,专业学生即便在校实践亦有可能创造出有价值的新型成果,高校应引导学生以平视心态面对传媒实践,激发其主动性。
改变“以信息传播业务为主”的实践理念,建设面向社会的多种融合业务实践平台。融合发展使传媒不仅信息传播能力更强、传播范围更广,同时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融入并大展拳脚的可能,这也意味着今后的传媒业务不再单纯只是新闻等信息的传播,其业务构成将是以信息传媒能力为核心的复杂多元系统,媒体可向社会提供的服务更加宽泛,其社会功能也将得到进一步拓展。高校传媒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看到,在知识经济时代,在“互联网+”的经营模式下,信息传播能力是经济建设中重要的能力之一。今后的传媒教育不仅要为媒体、行政事业单位培养传播人才,更要培养那种能将信息传播与社会各行业的经济发展结合起来的传媒人才,使之在企业经营“互联网+”转型发展中成为最活跃的因素。传媒实践教育应以信息传播业务能力培养和训练为基础,同时以信息传播为手段研究传媒社会功能的拓展延伸;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创新传媒业务内容,将媒体的信息传播功能与社会各行各业深度融合,搭建内容多元、形态多样的实践平台,并通过这些平台创新传媒及社会经济模式,助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
改变“以学生为实践主体”的传统,树立“以教师、学生共同为实践主体”的理念。高校及传媒专业应当鼓励专业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传媒实践,教师在亲身实践过程中指导学生创新创业。以往传媒实践平台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单一,主要是信息传播业务环节的训练,以及对传媒工作流程的熟悉和适应,实践主体为学生,教师以导师身份对其进行专业指导。我们应该看到,传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向度是应对媒体内部的各业务环节,而媒体融合发展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向度是探索媒体向外的发展路径,即在掌握信息传播基本业务的基础上,重点在传媒与传媒之间、传媒与多个行业之间进行业务研发和运营探索,这不仅对学生是未知领域,对高校教师来说也是全新的专业思维再造和实践能力提升,在用专业知识指导学生实践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一起进行项目研究开发和应用,努力提升自身的媒体融合传播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成为融媒时代“双师型”教师积累实践经验。
改变“校内实践平台自成一体”的观念,建设具有高度开放性和社会关联性的实践平台。校内传媒实践以往一直是在较封闭的环境中进行,业务内容和机制运行属于高仿真、模拟或虚拟的传媒现实,专业学生在其中得到了较好的业务锻炼和能力提升。但我们应该认识到,传媒行业是一个与时代发展紧密联系的行业,对社会变化嗅觉最为灵敏、反应最为迅速,校内封闭运行的传媒实践平台不仅与真正的传媒业务实际未能实现本质对接,同时也与时代和市场不断发展的要求相脱节,难以与时俱进。因为传媒行业在知识经济体系中也是一个极为活跃的因素,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容易与社会各行业发展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传媒行业的业务拓展、经营模式创新等在市场竞争环境中变得更加迅捷。在这种背景下,高校校内传媒实践平台若继续自成一体,将不利于人才的思维创新和知识更新,在单一封闭、自成一体的校内实践平台上所训练的能力和素质,通常也远远落后于传媒市场发展的要求。因此,建设一个与时代、市场发展相融通的实践平台有利于合格的先进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也有利于将高校传媒实践平台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有利于高校传媒专业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目标的实现;与行(企)业、地区等进行多层次的协同创新,使传媒实践平台充分实现其价值。
在新的发展理念下建设传媒专业实践平台,首先应创新实践平台的管理机制,为多重实践需求提供制度便利。新型传媒实践平台不再只是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平台,而是将专业实践与传媒转型创新相结合,将专业实践与学生创新创业相结合,将专业实践与传媒的社会服务相结合的综合平台,要实现这些结合就需要在管理机制、运行机制上进行创新。构建管理机制过程中,管理者应首先充分尊重实践教育和传媒实践的特点,制定符合传媒创新创业要求的管理机制,彻底突破用课堂教学管理的思维模式来管理实践教学的误区,在制度上保证实践教育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在运行机制和评价体制上为学生实践与创新创业、传媒行业与高校传媒专业协作、社会发展需求与高校传媒实践相融合疏通制度障碍;其次管理者要根据创新创业教育对实践的要求,在引导专业人才进行小微企业孵化及其与社会各行业的协同创新过程中,开拓性建设一套与之相匹配的管理机制和制度,为人才创业、企业合作提供机制便利,通过科学的制度管理处理好成本投资与市场风险的关系,平衡好高校成本投入与企业获利的共赢关系,建设激励机制催生高校师生创新创业的热情,推动他们为社会创造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为高校科研成果的社会转化提供制度便利,同时也形成较为成熟又能推广普及的制度成果。
改革教学课程体系增加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制定科学的评价机制,突出实践教学在专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以前的传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虽然实践教学是重要教学环节,但主要依靠学生课外自主实践、自愿参加学科赛事以及统一安排专业实习来实现。学生课外自主实践和参加学科赛事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统一实习学习时中学生很难在传媒工作中居于主体地位。部分高校在课程体系中专门设置了实践课程,但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这些实践课程仍居于边缘地位,同时,对这些课程的教学管理和效果评价也未能在制度上予以跟进。《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等向学生开放。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3]将实践能力的提高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要促使学生在专业实践中早成才早出成果,就应该改变重点依赖课外实践、学科赛事和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在课程体系中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将专业实践常规化,将实践创新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之中。
重点建设校内多学科合作的传媒业务研发平台。除为人才的传媒专业基础技术技能和综合技能提高打造条件外,高校还应重点打造校内多学科合作的传媒新业务平台。前面提到,传媒行业在经济建设中具有极强的渗透能力,可以在多个经济领域产生重要作用,如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农业、林业、经贸、环境治理等,高校可结合本校学科特点,以传媒实践平台为基础平台,实现多个学科实践平台的打通,组建高校大学生创业园,孵化创业成果。2015年春的人民代表大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战略,推动互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与各行各业相结合,以实现产业升级经济增速。为社会输送专业人才的高校也应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着力贯彻“互联网+”战略,培养人才的“互联网+”思维和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需求。基于传媒实践平台的多学科平台合作创新,无疑是探索“互联网+”模式的有效路径,它可以将传媒学科的信息传播能力与其他学科的专业所长相结合,使学科间彼此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实现生产要素间的有效组合乃至融合,探索新型产学研合作模式,进一步推动高校与企业以及社会各行业之间的合作。
校外平台搭建在向更广泛领域拓展的同时,要重点建设互利共赢的创新创业平台。以往高校传媒专业在校外平台搭建方面,主要是基于自身传媒业务能力构建实践平台,如与传媒机构、地方企业建设信息传播合作业务;与文化实体或管理部门进行文化产品的开发与传播或者文化产业方面的项目合作。这些平台虽然也具有较好的开放性和社会服务性,但总的来看在平台建设的思路上与媒体融合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还需要在视野上进一步阔宽,向更多行业领域延展。同时应当注意改变社会各行业利用传媒专业实践招募廉价劳动力的错误心态,通过创新型平台构建互利共赢合作新模式,使高校传媒专业成为各行业在“互联网+”战略转型过程中重要的策略依靠和技术支撑。创新是未来经济竞争的制胜法宝,在互利共赢的实践模式下,传媒专业师生在创新方面的知识产权能得到保护和尊重的同时可以获得应有的价值回馈,其创新能力可以获得较大的机制驱动,这有利于专业师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在平台中彰显和充分发挥,与行业合作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
基于融合技术平台在校内自主研发面向全社会的各类传媒业务。为保障学生的专业实践,长期以来高校努力向社会各级各类媒体、传媒公司寻求合作,通过建设实习基地来保障专业实践教学需要。如今媒体融合所依赖的同一技术平台不仅向各类媒体均等提供发展空间,同时也为高校传媒专业学生社会实践大开方便之门,学生不用走出校门就能参与到火热的社会实践中,进行具有实战性质的专业锻炼。教师可基于实践平台引导学生搭建自主实践平台,这些平台既可以由专业或教师组建项目团队来建设,也可以是学生个人或自由组合的团队自主创意建设。这些自主平台将学生的传媒实践与社会需求、传媒市场紧密勾连,校内实践能够被放置到时代大环境下按市场化规律运行,接受社会和市场的检验。学生甚至可以利用校内技术平台进行创业探索,在校读书期间就有希望孵化出一批创业成果,为就业铺垫良好的基础。传媒专业一方面可以将实践或创业教育地融入专业教育的各环节,围绕实践创新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改革;另一方面,还可以与其他学科合作探索新兴交叉领域,建设自主创新平台体系,服务社会发展。
[1]戴蔚.融媒时代高校广播电视人才培养理念变革[J].东南传播,2014(11):122-125.
[2]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15[2015-10-23]http://www. 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 2015[2015-10-23]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342/201301/xxgk_146673.html.
责任编辑:毕曼
G210
A
1004-941(2015)06-0147-04
2015-08-30
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师“民族地区高校传媒类专业校地协同育人实践与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4B167)。
戴蔚(1971-),女,苗族,湖北宣恩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广播电视与新媒体,传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