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新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文化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77)
中国古代的丰收祭是指农作物收获后人们为这次的收获而向众神或祖先举行的祭祀,一般以每年休耕前的一次规模最大,祭祀的范围和仪式也最隆重。①参见管东贵《中国古代的丰收祭及其与“历年”的关系》,载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三十一本。丰收祭也称丰收节,这种节日广泛地存在于各个民族之中。在不同的朝代,节日的名称也不相同,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卷八祀典腊条就载:“《礼传》:‘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改为腊。’”在先秦典籍中,还保留了不少关于周代大蜡的记载。摆手节是流行于酉水流域土家族地区的民间节日,它是土家人向神灵感谢赐予丰收而举行的大型祭祀活动,也称“调年节”,清同治《保靖县志》载:“正月初间,男女聚集歌舞,驱除不祥,名说‘摆手’,又谓之‘调年’。”摆手舞就是土家族人在摆手节时跳的舞蹈,在土家语中称“社巴”,即“敬神跳”。将大蜡与摆手节进行比较,我们发现有不少的相似点,通过两者的比较,也能加深我们对摆手节文化内涵的认识,从而为我们探讨摆手节的起源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在周代的丰收祭中,大蜡与腊是两场最主要的祭祀,大蜡是为向众神报答丰收而举行的祭祀,年成不好的则不祭祀,祭祀的对象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神祗,当时主要是八种类别,故称“八蜡”。腊祭是私人性的祭祀,由各族自己举行,祭祀对象为各族的先祖。祭祀完毕后,有宴饮,有狂欢。
摆手节以跳摆手舞而得名,摆手舞以其规模大小而有大摆手和小摆手之分。大的摆手舞活动由相邻地区的各村寨商议联合举行,可能有数千甚至数以万计的民众参加。而小摆手舞则是由土家族各村寨自发举行的祭祖仪典,参加的都是本村寨的人,规模小,时间短。
每年是否真正举行大摆手舞活动,要根据秋季的收获状况,由各村寨头人商讨决定。这与中国古代的丰收祭十分类似,据《礼记·郊特性》载:“八蜡以记四方,四方年不顺成,八蜡不通,以谨民财也。顺成之方,其蜡乃通,以移民也。”就是说,只有在风调雨顺,五谷丰收的地方才举行祭祀活动,因为祭祀活动是为了感谢众神有功于民,既然神不能保佑丰收,当然也就没必要举行祭神活动,以使百姓节约资金。这与摆手舞根据秋季收获情况决定是否举行大型祭祀活动是一致的。而腊祭和小摆手舞由于是祭祀自己的祖先,则没有这种限制,每年都会举行。
大摆手节的祭祀的对象主要是八部大神,土语称“洛蒙”,意谓“神人”,八部大神土语分别称作敖乌贷货色、细梯者、细阿佬、利诸、树诸、拉乌米、弄比月所所月从、格也里也拉黑列也,至今还不清楚这些称谓的确切含义,也无法译出其汉名。[1](p520)民间相传是八位“拜把”兄弟,也有人解释为八位部落联盟首领,或说是五溪八峒的八位酋长,然多系传说或附会。土家族聚居的地区有修庙祭祀八部大神的,称八部庙。
大蜡祭祀的八神据《礼记·郊特性》载:“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饷之也。蜡之祭也,主先啬而祭司啬也;祭百种以报啬也;饷农及邮表畷、禽兽,仁之至,义之尽也。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祭坊与水庸,事也。曰:‘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郑玄注释大蜡祭祀的八神时认为是先啬、司啬、农官、邮表畷、猫虎、坊、水庸、昆虫。蔡邕在《独断》中所注八神与郑玄一样,只是祭祀时祝词略有不同,《独断》中所载祝祠为:“土反其宅,水归归其壑,昆虫毋作;丰年若土,岁取千百!”先啬为神农氏,相传最早开创农耕,司啬指周人始祖后稷,为舜时农官,传说最早教民稼穑,二人皆被尊为农业的开创者。农官是指直接管理督促农业生产的田畯神。邮表畷是指田间的各种设施,邮指亭舍,供农夫田间劳动时歇息或存放工具之所,表是田地标识,划分耕作区域,畷是田间道路,猫虎为有助于农业的益兽,坊即水坝,用以畜水,庸即水沟,用以灌溉,昆虫虽对农业生产有害,祭祀是为了祈求其不加害于农业生产。八神只是作为百神的代表,因其与当时的农业生产关系尤为密切而特别设位祭祀。陈祥道《礼书》卷九十三载:“蜡之为祭,所以报本反始,息老送终也。……其所致者山泽川陵以至土示天神,莫不与焉。则合聚万物而饷之者非特八神也,而所重者八,以其尤有功于田故也。”京剧剧目中有八蜡庙,反映明清时期淮河流域八蜡庙会的故事,正是古代蜡祭的遗存。
小摆手舞是酉水流域土家族各村寨祭祖时所跳的舞蹈,各村寨一般都建有摆手堂,清乾隆二十八年《永顺县志》风俗篇记载:“各寨有摆手堂,又名鬼堂,谓是已故土官阴司衙团。每岁正月初三到十七日止,男女聚集跳舞长歌,名曰摆手,此俗犹存。”清同治《永顺县志》卷六载:“土王祠,阖县皆有,以祀历代土司,俗称土王庙。每岁正旦后,元宵前,土司后裔或土民鸣锣击鼓,舞长歌,名曰摆手。”清嘉庆《龙山县志·风俗》载:“土民设摆手堂,谓是已故土司阴署,供以牌位。黄昏鸣击鼓,男女聚集,跳舞长歌,名曰摆手。”不过,各村寨祭祀的历代土司后代似乎主要集中在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汉等人,在来凤县河东乡新安村寨庙堡摆手堂保存的清嘉庆五年的碑刻载:“盖闻神威赫矣,千秋顶祀之瞻,庙貎巍峨百世,世皆生而英,死而为灵也。弘仰献之重,唯我爵主,昔威振于保靖。”[2](p270)据龙山信地村的老人回忆,这里摆手堂供的土王菩萨是:中间供彭公爵主,两边供左丞右相,即有向老官人和田二根,还有田某某,下面供的战将有努力嗄巴、科冬毛人、夕科业夕,另外土王旁边还供有土王娘娘。[2](p261-276)所谓彭公爵主,即彭瑊,本江西吉州人,后进入湖南,五代十国时被楚国授为溪州(今湖南永顺)刺史。彭瑊之后,其子士愁继为溪州刺史,世代控制湘西酉水流域一带,实际上成为当地土家族酋豪,故后代以其作为土王祭祀。彭姓、田姓、向姓为土家族大姓,摆手节祭祀三人,实际上是以三人作为土家族祖先祭祀,但这并不意味着摆手节是从五代才开始,同治《永顺县志》所谓土王祠用以祭祀“历代土司”,就说明它是代代相沿成习,而到五代以后,以彭氏势力最大,故在祭祀本族祖先之余,又立彭氏神位,而改土归流后,各地土司都被迁移别处,彭公爵主、向大官人、田好汉遂成为土家族的共同祖先而受到普遍祭祀。
先秦汉族的腊祭也是祭先祖,《礼记·月令》载:“孟冬之月……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大割,祠于公社及门闾,腊先祖、五祀,劳农以休息之。”先祖之外,还祭祀五祀,五祀,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神灵,一般是指门神、户神、中霤神、灶神、行神等。
先秦时期在大蜡之前有大傩,即一种驱邪的仪式,在汉代,它移到腊日前夜举行。《吕氏春秋·季冬纪》载:“命有司大傩,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气。”汉代高诱注曰:“大傩,逐尽阴气为阳导也。今人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是也。《周礼》: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楯,率百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鬼。此之谓也。”大傩不仅是在朝廷宫室举行,在民间也广泛展开,《论语·乡党》载:“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孔安国注曰:“傩,驱逐疫鬼,恐惊先祖,故孔子朝服而立于庙之阼阶。”由于驱傩活动十分热闹,孔子担心惊扰自己的先祖,特意穿上正式的朝服而守在家庙之前。
摆手节时,各队按顺序进入摆手堂,进堂首先扫邪,后安神。在跳大摆手舞中,有一个节目称“扫堂”,它由出场的男女歌舞队员每人手上持一把扫帚,模仿扫地的动作,边扫边舞,并唱扫堂词:病痛灾难扫出去,年瘟扫出去,猪瘟牛瘟扫出去,是非口舌扫出去,蛇啄虎咬扫出去。好吃懒做的哩,打牌赌钱的哩,偷鸡摸狗的哩,起心害人的哩,忘恩负义的哩,偷男养汉的哩,谋夫夺妻的哩……都要扫到千坛万水去吧![2](p261-276)这实际上也是一种驱傩活动。在湖南龙山县卸甲坪小学,存在有一块清嘉庆年间的摆手堂石碑,碑文中有:“每岁逢正月十五日进庙十七日散,男女齐集神堂,击鼓歌舞,名曰‘摆手’,为神欢也。盖亦乡人傩之意也。”也认为摆手节实际上与古代中原流传的驱傩活动性质是相通的。
先秦蜡祭时,一般农夫也参加祭祀,而且穿着草作成的服装。《礼记·郊特性》谓:“(蜡祭)黄衣黄冠而祭,息田夫也,野夫黄冠,黄冠,草服也。”有学者认为草服是象征着收获季节万物的颜色,农夫穿着这样的服装,是表示休耕期到了,可以得到休息了。祭祀时除了供奉农作物外,还特地去猎取野兽祭祖,故郑玄注《礼记·月令》“腊先祖五祀”时谓:“谓以田猎所得禽祭也。”①参见管东贵《中国古代的丰收祭及其与“历年”的关系》,载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三十一本。
祭祀时,有鼓乐。《周礼·春官》籥章职:“国祭蜡则吹豳颂,击土鼓,以息老物。”
祭祀完毕后,有全民性的狂欢活动。《礼记·杂记下》载:“子贡观于蜡,孔子曰:‘赐也乐乎?’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乐也。’子曰:‘百日之蜡,一日之泽,非尔所知也。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苏东坡认为子贡所看到的是祭祀过程中的情形,《东坡志林·祭祀》载:“八蜡,三代之戏礼也。岁终聚戏,此人情之所不免也。因附以礼仪,亦曰不徒戏而已矣。祭必有尸,无尸曰奠,始死之奠,释奠是也。今蜡谓之祭,盖有尸也。虎猫之尸,谁当为之?置鹿与女,谁当为之?非倡优而谁?葛带榛杖,以丧老物;黄冠草笠,以尊野服,皆戏之道也。子贡观蜡而不悦,孔子譬之曰:‘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盖为是也。”即苏东坡认为在祭祀过程中,有戏剧性的活动。①
摆手节与先秦的大蜡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在大摆手堂内,摆放有各路神灵和土家族祖先的牌位,还有丰富的供品,祭桌两边的绳子上挂着从山上打来的各种飞禽走兽。祭祀时有乐队,乐队有大皮鼓、大锣、大号、唢呐。祭祀仪式结束后,有盛大的歌舞表演,其中毛古斯,演出者就是浑身披上茅草或稻草上场演出。而摆手舞就是祭祀时表演的舞蹈。它的内容一般有表现农业生产的,如砍火畲、摘包谷、撒种、薅草、播秧谷、插秧、踩田、打谷、晒谷、车谷等;还有表现狩猎生活,如围山打猴、撵野猪、套麂子、打野鸡、网鹌鹑、戏虎打虎等;三是表现日常生活,如抖狗蚤、打粑粑、纺棉纱、挽麻团、晒太阳、梳头、照镜子、打草鞋、打蚊子、钓鱼、捞虾、撒网等;还有如表现民族迁徙移居生活,如涉水过河、攀援岩壁、溜藤索跨飞涧、砍树建屋、安火塘等。[1](p524)这些内容都是山地农民现实或历史生活的再现,尤其是反映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据说跳到深夜,则玩甩火把,每人穿件白衫,裤脚挽得高高的,用棕叶当扇子遮脸,腰拥稻草织的绳辫象征男性生殖器,手拿火把在场上甩玩,追逐姑娘,一片喧嚣嬉谑气氛,达到了摆手跳歌的高潮。[1](p525)所谓“一国之人皆若狂”,大概也不过如此吧?
摆手节是土家族的丰收节,除了从一些地方本来就称摆手节为“调年节”外,他们所祭祀的神灵、所活动的内容方式都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如八部大神是大摆手节祭祀的主要神灵,在八部大神的神龛上的龛联为“守斯土托斯土斯土黎民感恩载德同歌摆手;封八蛮佑八蛮八蛮疆地风调雨顺共庆丰收。”在举行祭祀活动时,四周插着写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天下太平”、国泰民安”等的灯牌。跳毛古斯的意义正在于它能带来丰收。据主持祭祀的掌坛师说:“每年正月必跳毛古斯,如果不跳,则人畜不旺,阳春不好,因为,瘟疫灾祸扫不去,吉祥和丰收扫不进来。”[1](p528)
《礼记·郊特性》载:“伊耆氏始为蜡。”伊耆氏即神农氏,而神农氏即传说中中国农耕文明的发明者,实际上,要真正界定蜡祭到底起源于何时并不容易,因为,它既是农耕民族为欢庆丰收而举行的庆典,也是他们为祈求来年丰收而对诸位神灵的隆重祭典,恐怕从农业文明起源之初,就已孕育了这个节日,并随着农业文明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古籍中之所以附会为始于伊耆氏,只不过是因为相传农耕文明正起源于神农。同样的,从以上我们对摆手节和中国古代丰收祭的对比中,不难得出流传至今的摆手节正是土家族的丰收节的结论,它产生于土家族农业文明的发展过程中,虽然不排除它在某些方面或许受到过汉族一些相关习俗的影响,但它是植根于土家族自身文化之中的,而且一直流传至今,在这个意义上说,它既是土家族文化的“活化石”,又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朵文化奇葩。
[1]杨昌鑫.土家族传统节日及其祭祀活动谫析[A].楚俗研究:第三集[C].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1999.
[2]谢娅萍,向柏松.土家族民间文艺的文化人类学阐释[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