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三十年”: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的继起

2015-03-26 12:13:44涂小雨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历史

涂小雨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郑州450000)

一、毛泽东与两个“三十年”:革命与建设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三十年”;从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毛泽东逝世,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个“三十年”。这两个“三十年”横跨革命与建设,奠定了中国一切发展的基础,成就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基业。毛泽东在这两个“三十年”中都发挥了决定性的影响和无可替代的作用。从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历史中成长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历经无数艰难险阻和生死考验,终于成为中华民族在苦难中奋起的中流砥柱,成为引领中国历史走向新时代的唯一核心力量。毛泽东带领中国共产党,引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三座大山的黑暗压迫,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在烽火硝烟中,缔造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伟大的人民解放军,迎来了革命胜利的春天、建立了伟大的人民共和国。无论是第一个“三十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还是第二个“三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实践,都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开创性的价值、奠基性的影响。这一段历史不仅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百年基业的辉煌与成功,同时也奠定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坦途。这就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精神,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的精神,坚持大公无私、不怕困难、敢于胜利的精神。

第一个“三十年”是革命性的时代变革,变革中国的一切旧制度、旧文化、旧政治、旧经济。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短短的28年时间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从弱小到强大,从革命党成为执政党,创造了世界政党史上的奇迹和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辉煌。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要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要改观,中华民族的前途要改写,这种历史性的跨越和时代演进只有在中华大地上、只有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领导下才有可能创造出来。在这28年的历程中,共产党从幼年走向了成熟,开拓了自身的生存空间,同时开拓了中国发展的新时代、开拓了中华民族新的生存空间。革命在继续,但革命队伍中一直有人动摇,因为革命的条件太艰难、革命的前景太难测。在井冈山时期就有人提出了“红旗到底还能打多久”的疑问和忧思。考验一个政党的革命性、人民性是否彻底,关键是看在革命危急关头如何抉择。毛泽东强调,革命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不是盲目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而是有着对中国革命的性质、特点、力量、前途非常透彻、深刻的分析和把握,对中国社会各阶级非常客观、清晰的认知。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逐渐走向成熟,特别是开展了具有深远影响的整风运动,进一步提升了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将人们从教条主义等错误思想中解放出来,使全党受到了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正确方向”[1]。中国共产党是个有着科学的革命理论武装的政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逐渐学会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革命实际紧密结合,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工农武装割据、最终夺取城市、赢得全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正是中共七大上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中国革命胜利的步伐就更快了。全党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党的事业无往而不胜。毛泽东思想关于国共力量对比的分析、关于统一战线、群众路线、党的领导的思想、关于中国革命前途的设计与规划,有力保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前进。从此以后,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这一个“三十年”石破天惊,改天换地,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排除万难、敢叫日月换新颜,完全终结了中华民族百年耻辱的惨痛历史,完全终结了关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狂妄神话,为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为国际共产主义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亚洲政治力量的再平衡、为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第二个“三十年”是革命性制度引领。引领的方向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中国的独立和解放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在中国的崇高价值,也决定了中国的发展方向就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从新中国成立到中共八大的召开,七年时间里实现了巩固政权、建立重工业基础和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三大改造,胜利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转变。从1956年党的八大到1966年这十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尽管有许多挫折和困难,但总地来说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初步探索了在中国这样的一个落后东方大国如何建设适合国情、具有中国气派和特点的社会主义,特别是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郑重提出了“以苏为鉴”的命题。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左”的作风在滋长,骄傲自满的情绪在蔓延,国民经济也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但难能可贵的是人民群众对党的无限忠诚、无限爱戴,心甘情愿跟党走,即使遇到了诸多考验和曲折,也矢志不渝,从来没有产生过对共产党领导的质疑。“文化大革命”使党和人民的事业又一次在十字路口徘徊。在中国的政治土壤和社会生态环境下,发生像“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动荡,有着更为深层次的原因,毛泽东本人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无法克服自身的局限和历史的局限。正如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大会上所强调的:“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2]毛泽东的个人命运与中国近代历史、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紧密耦合。毛泽东的历史功绩、崇高威望、政治眼光、博大胸怀无可替代、不可复制,他将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导师、伟大领袖。

二、邓小平与第三个“三十年”:改革与发展

邓小平所开辟的第三个“三十年”的伟大历程,是在毛泽东开辟的两个“三十年”的框架下实施的。这个框架就是社会主义的框架,其核心是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因此,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邓小平在毛泽东探索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础上开启的。相对于第二个“三十年”中国共产党走过的曲折探索历程,改革开放无疑也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但我们必须要时刻牢记,没有毛泽东的探索与革命性引领,没有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政治基础,没有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初步探索,就不可能有后来的改革开放新道路。作为时代伟人,毛泽东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和执政任务,如何使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得以持续展开,这个历史的接力棒已经落到了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肩上。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八大,共产党人经历了执政环境的深刻变化和执政方略的深刻调整,最终成功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21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上谱写了波澜壮阔的新篇章。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是邓小平改革开放事业的直接继承人,也无愧于改革开放事业的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纲领的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对“三步走”战略的深化拓展,都显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团队在政治上的清醒、自觉和坚定。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改革开放事业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科学发展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积极推进建设和谐世界,关注民生,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共建共享和谐社会,成为这十年来的主线索。

在毛泽东开创的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框架下,邓小平创造了新的话语体系,构建了新的历史性框架。这个框架同样具有不可替代性,将长期指导中国共产党合法性的完善与提升、中国的建设和发展。改革开放已经成为贯穿中国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时段的主要线索。在中国,不坚持改革开放,不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成功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就没有出路。因此,在这个“三十年”中,改革开放成为中国发展的新的框架基础,未来的发展都要纳入到这个框架中,这个框架的主题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也是为什么党的十七大把改革开放背景下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整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的原因,这在党的历史上也是第一次。从这个意义上讲,邓小平的历史贡献同样卓越而伟大,邓小平开创的第三个“三十年”伟大历程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上强调:“邓小平同志最鲜明的思想和实践特点,就是从实际出发、从世界大势出发、从国情出发,始终坚持我们党一贯倡导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特点、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理论和实践,所以才能取得成功,并将继续取得成功。”[3]

邓小平领导的第三个“三十年”的社会整合,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和挑战。在毛泽东时代,共产党取得政权之后,随着政治、经济等一系列基本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党内不可避免地产生了骄傲自满和盲目乐观的情绪,这也是导致党的指导思想逐渐“左”转的根源。“文革”爆发导致的恶果,使全党全民都陷入了深刻的反思,中国要向哪里去?共产党还能领导多久?这是共产党执政以来遇到的最大的合法性挑战。在“文革”结束之际,中国的国民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同时,中国社会的团结水平也大幅度下降,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向心力也遭遇质疑。邓小平既是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同时也是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亲身经历了毛泽东时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嬗变,自身也遭遇了三起三落的人生起伏,对“文革”有着更为全面、系统的反思,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和教训有着极为清醒的认识和把握。第三个“三十年”宏图伟业的开创,就起始于对共产党命运的思索、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思索。邓小平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典型的承前启后的人物,在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三十年”里,他作为毛泽东的亲密战友,奋不顾身,浴血奋战,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不朽功勋,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革命大无畏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个“三十年”,邓小平与毛泽东一道,为探索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鞠躬尽瘁,特别是在一系列的地方工作、经济工作、外交工作和中央日常工作等岗位历练中,表现出了卓越的治国理政的能力和水平,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爱戴。在由他本人领导的第三个“三十年”改革开放伟大历程中,他能够客观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指出:“最近国际国内都很关心我们对毛泽东同志和对‘文化大革命’的评价问题。毛泽东同志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立下的伟大功勋是不可磨灭的。回想在一九二七年革命失败以后,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的卓越领导,中国革命有极大的可能到现在还没有胜利,那样,中国各族人民就还处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之下,我们党就还在黑暗中苦斗。所以说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这丝毫不是什么夸张。毛泽东思想培育了我们整整一代人。”[4]这个基调,为全党全民统一思想和大团结奠定了牢固的政治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所领导的伟大事业,同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性地丰富、完善、提升、发展了这个伟大事业。

三、习近平与第四个“三十年”:变革与转型

从毛泽东、邓小平到习近平,谱写了中国共产党跌宕起伏的不平凡历史,铸就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范和伟大旗帜。无论是从革命还是建设的角度来看,毛泽东都是当之无愧的开创者、奠基者,邓小平则是在毛泽东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基础上开启了改革开放伟大历程,习近平是在毛泽东、邓小平开创的事业基础上启动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历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习近平既是毛泽东、邓小平的继承者,同时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创中国共产党发展新局面的新设计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带领中国共产党走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执政环境、社会生态、国际格局、自身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与转型。以十八大为界,中国共产党走到了第一个百年历程的末尾、第二个百年历程的开端。习近平在邓小平启动的改革开放的框架下即将开创中国共产党的第四个“三十年“伟大历程。这个“三十年”的主题仍然是改革开放,中心仍然是发展经济,政治底线仍然是坚持党的领导。但是,这个“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有了更为丰富、广延的内涵。在深度和广度上有了新的拓展,强调全面的改革、深化的改革,强调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打牢执政根基,捍卫政治底线,在改革过程中决不能出现动摇党的领导、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颠覆性错误。共产党还要继续领导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争取在第一个百年历程结束之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同时为第二个百年历程奠定良好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态、文化基础。

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之后形成了一系列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新成果,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毛泽东思想形成于中国共产党的前两个“三十年”,是指导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的指导思想,而从邓小平理论开始形成的一系列理论成果则是围绕如何推进改革开放事业、如何扩大和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如何保持共产党的执政优势和合法性进行的,主题是统一、明确的。从习近平开始,党的理论创新和时代创造有了新的舞台,这个舞台既立足于毛泽东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同时也立足于邓小平开创的改革开放新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同时结合时代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持续推进,重塑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伦理和光辉形象,不断增强党的先进性,使共产党发展成为超越百年的执政党。十八大以来的短短几年时间里,习近平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战略规划,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新论断,说出了前人从未说过的新话,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展现了共产党人高超的政治智慧、政治艺术和战略思维。战略思维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最鲜明的风格和气度,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树立的思维方式。

1.严谨的历史思维。历史总能给人以深刻启示,历史是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向前发展最重要的依据和借鉴,历史思维是治国理政必须具备的极端重要的战略思维。如中国梦命题的提出,重在从历史的角度阐释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根据和历史逻辑;如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和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的讲话中,也体现了鲜明的历史思维,对待毛泽东和邓小平的态度和评价,实际上代表了对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的态度和评价,至关重要,意义重大:“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

2.卓越的政治思维。政治立场决定前途命运。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在中国长期执政的卓越政党,政治思维有着特殊的意义,也是贯穿习近平治国理政全过程的一根红线,有这样三个层次。一是政治保证思维层次。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和主心骨,坚持、巩固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地位,永葆先进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是治国理政的第一要务。二是政治方向思维层次。即中国的发展走什么路、举什么旗的问题,道路决定命运,旗帜决定方向,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三是政治目标思维层次。即中国共产党所承载的历史使命到底是什么,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的政治立足点,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立党宗旨,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理念、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局面,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3.宽广的国际思维。在全球化深入推进、国际格局深刻调整、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下,国内外发展的关联度不断提高,国际合作与交流向纵深发展,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压力不断增大,要求治国理政必须具备宽广的国际战略思维。习近平的国际思维体现在:一是发挥与自身实力相符的重要作用。面对重大国际问题要发出声音、表明态度,塑造大国形象、大国风格、大国气度,如统筹与美国、俄罗斯、欧洲的关系,以“亲诚惠容”原则经略周边关系、巩固非洲等第三世界国家关系等。二是推进务实外交,坚持互利共赢,但在事关国家核心利益问题上坚持原则、顾全大局、进退自如、积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如“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亚投行的设立等。三是着力推进国际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将承担更大的责任;同时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在国际格局中具有重大影响,没有中国的支持与配合,一些重大国际事务的目标很难真正实现。在这个过程中要把握机遇与挑战,正确处理各种矛盾与问题,塑造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

4.科学的系统思维。治国理政的系统思维要求思维的全面性、针对性、结构性、有效性与前瞻性。如习近平提出的“三严三实”作风建设要求、“五大文明建设”、“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反腐机制等顶层设计,如“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据”、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决不能在根本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等新观点新论断,体现了科学的系统思维。

5.理性的法治思维。能否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国理政,确立法理型执政模式,是中国共产党走出历史周期率、突破执政瓶颈、实现长期可持续执政的关键。习近平提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总目标,核心就是要实现法治的现代化。通过建立和完善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制度安排,推进司法改革的实质性突破,建设真正的法治市场经济、建设权力受到法律约束的法治政府、建设社会治理不断创新的法治社会,实现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双轮驱动。

[1]李朝阳.延安时期党的纯洁性建设及其启示[J].学习论坛,2015,(7).

[2]中共中央举行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N].人民日报,2013-12-27.

[3]中共中央举行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N].人民日报,2014-08-21.

[4]邓小平文选: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8.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历史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散文诗(2022年13期)2022-07-29 09:06:10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34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金桥(2018年12期)2019-01-29 02:47:30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快乐语文(2018年7期)2018-05-25 02:31:51
新历史
全体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