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群体政治态度生成要素分析

2015-03-26 12:13:44齐尚晓孙丽芳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态度群体个体

齐尚晓,孙丽芳

(安徽工程大学 a.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b.马克思政治理论教学部,安徽 芜湖 241000)

当前大学生群体政治态度生成要素分析

齐尚晓a,孙丽芳b

(安徽工程大学 a.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b.马克思政治理论教学部,安徽 芜湖 241000)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主流意识形态遭遇国内外多元社会思潮的强烈冲击,分化、分流现象凸显。高校一贯是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主阵地,它面临的严峻挑战为大学生群体政治态度的生成融入多元变数。大学生群体的政治态度生成是一个繁杂的过程,它的成因元素是多元的、复杂的、具有时代特性的。社会转型期的意识形态斗争形态的转化是政治态度生成的新时代背景,从众心理等多元因素的促发是政治态度生成的内在考量要素,网络元素、群体记忆等新要素的融入使政治态度生成体系架构得以构建,为大学生群体政治态度的成因研究提供新视角。

意识形态;从众心理;网络元素;群体记忆;政治态度

面对当今社会涌现出的各种意识形态论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烈要求“进一步增强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不断激发广大师生投身改革开放事业的巨大热情,凝心聚力共筑中国梦”。中国梦不是某一群体的梦想,它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伟大复兴梦、大国梦,需要各个阶层齐心协力共同完成,它的实现需要很长时间、多代人的共同努力。大学生群体既是一个历史概念,又是一个即时概念,它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特点,其群体政治思想有着独特的演变轨迹。[1]青年大学生作为政治参与的重要群体,它的政治态度决定着政治行为,而政治行为必然会对社会、国家造成相应影响,行为效能与态度目的预期之间的重合度与差距感又必然会对初始态度再次进行固化或迫使其发生转向,继而形成一个有机循环。因此,对于该群体政治态度的形成进行研究,是当前政治系统良性运转的重要前提。

一、社会转型期意识形态斗争对大学生群体政治态度的影响

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大战火花堙没于经济合作与互动之中,制度优势对比与“和平演变”的步伐逐渐加紧,意识形态斗争从激烈的公开对抗转变为潜移默化的“阵地”争夺。社会转型期,不只是社会结构转换和机制转轨,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都会发生变化,其中青年大学生群体的政治态度的变化尤为突出,表现为政治参与意识逐渐增强,政治态度多元化趋势凸显。国内外社会思潮的冲击是大学生政治态度的生成出现多元化的重要成因,意识形态斗争的转化对大学生态度生成具有重要作用。

1.意识形态斗争对大学生与政治融合的冲击

近些年,关于意识形态的争论从未停止,不同阶层对意识形态的认知有着不同理解。高校一贯是意识形态宣传的主阵地,对青年大学生群体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教育是重中之重。“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国际思想文化领域斗争深刻复杂。”面对这种严峻形势,加强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观念的引导是政治参与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难题。“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2]大学生群体是政治话语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构成,“青年与政治是一个含义丰富的话题。一方面,它涉及个体在其生命历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伴随自我独立意识的增强以及与社会关系的确立,个人政治态度开始形成的过程及特点;另一方面,它涉及社会发展中的一股新兴力量,这股力量一旦参与到现实的社会运动之中,便具有了标定自身代际属性同时影响社会未来发展的能力;而在一个国家的特定发展阶段,它又被作为有关该发展阶段的一个隐喻,人们对社会变革的期望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均在这一隐喻中,被表达得淋漓尽致”[3]。青年阶段,大学生群体受意识形态斗争的影响,容易被各种社会思潮的多元价值观念所左右,政治态度具有较强的变动性。一般来说,“在群体的青年阶段所形成的政治态度和行为为解释接下来发生的政治事件提供了基础;态度和行为并非随着年龄而明显变化”[4]。这种相对稳定性,使得态度与行为的对应研究成为可能。

2.意识形态斗争对大学生群体政治话语权的影响

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主体力量,政治态度处于形成期,思想意识形态易受到其他群体如同辈群体、朋辈群体、教师群体的诱导。“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青年师生是敌对势力对我进行渗透分化的重点人群。近年来,一些国家把中国的发展壮大看作是对其制度和价值观的挑战,加紧对我渗透分化,方法手段更加隐蔽多样,高校宣传思想阵地管理的难度进一步加大。”[5]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宣传的主阵地,其政治功能不仅是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还有传承与守护功能。当前,高校面临的多元社会思潮冲击的本质问题并非是不同意识形态的正当争辩,而是对话语主导权的掌控,这种冲击进一步削弱了高校的传承和守护功能。2014年11月13日,刊登在辽宁日报的一篇文章中宣称经过实地走访、调查,总结了在现在大学课堂上的教师群体中存在着的三类问题:“第一是缺乏理论认同”、“第二是缺乏政治认同”、“第三是缺乏情感认同”,“呲必中国”的现象也一定程度存在[6]。大学课堂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战场”,具有不同教育背景的教师群体是主导者,而大学生群体作为旁观者存在。“此文引爆了社会舆论热潮,截至2014年11月22日,新浪微博上的相关评论达到15万余条。一些自诩为公共知识分子的微博大V对此文断章取义,以‘言论自由’为托辞炮轰《辽宁日报》,试图把高校讲台变成无须监督的‘自由高地’”[7],并引发了一系列关于意识形态的争论。这次争论已然脱离常规的话题讨论,是不同利益群体思想、观念的对冲,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分化、分流,其突出的是不同群体对话语权的争夺,目的在于抢占意识形态高地,从国家主体意识形态影响区域开辟出拥有“自我”话语权的领地。而在这种争夺过程中,受传统意义上的“灌输”方式影响,在此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群体在政治参与进程中的话语权受其自身所限遭到侵蚀,严重影响到其参与政治现代化进程的积极性,“政治冷漠”即是这种背景下常见的生成结果。

二、从众心理压力下大学生“集体性”的升华及其政治态度生成出现新变化

大学生群体具有流动性、松散性、从众性特征。个体彰显的是不同的家庭、学校、地域、个性鲜明的特征,造就的是一个由个体组成的、有着相似目的、价值诉求有别的松散群体。“当个人们聚集到一起时,一个群体就诞生了。他们混杂、融合、聚变,获得了一种共有的、窒息自我的本性。他们屈从于集体的意志,而他们自己的意志则默默无闻。”[8]在集体意志的感召下,基于从众心理的诱引,这种由个体组成的松散集体,呈现出来的杂乱无章的行为取向逐渐向群体统一性进行转化。从众倾向带给大学生群体无形压力,迫使松散的、自由组成的群体因压力而变得更加具备“集体性”特征,促发大学生群体政治态度生成出现新的变化。

1.从众心理压力下的大学生群体“集体性”的升华

以从众心理视角来看,大学生群体的从众行为是不可避免的。“从众心理是一个人在社会中受某个群体的影响,最终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现象”[9],它是对外界压力的一种内在应对,“在强大的群体压力面前,很多人都采取了与群体内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意见。这种个人受群体压力的影响,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社会心理学称之为从众倾向或从众行为”[10],这种群体压力是无形的。大学生群体作为一个松散的群体,它没有固定的组织机构,没有合理配置的权力结构,没有固化、严谨的纪律要求,没有特定的政治目的,没有成套的政治话语表达方式,大学生群体成员来自不同的地域、分布到不同的大学、不同的专业、人际关系复杂且广,加上其群体的快速流动性,一旦遇到事情,在短期内有迅速集结的可能性,群体间连接的纽带发散地就是高校。这种群体形成的过程并非是一蹴而就、永恒不变的。大学生群体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涉与引导;作为能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群体,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群体力量不容忽视;内部存在着同辈群体、朋辈群体等不同群体,有其独特的群体话语与认同方式;政治态度还处于变动期,更易受到群体感染。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处于成年早期的人的社会化需求,主要是在家人之外寻求情感归属对象,包括与同性朋友建立友谊,与异性朋友恋爱。若情感无所归属,不能与他人正常交流,就会处在痛苦的孤独之中。青少年有强烈的被他人理解和尊重的需要,特别重视群体评价,对群体舆论敏感,这种心理需要导致个体面临较强的从众压力”[11],面临这种强大的从众压力,松散的大学生群体的“集体性”获得升华,当个体依靠自身难以有效解决遭遇的困境时,只能被迫转向群体。

2.从众心理压力下大学生群体政治态度生成出现新变化

从现有的研究看,关于大学生群体的政治参与的研究进入高潮期,从课题立项和论文数量都有明显增加,关注度获得较大提升。但在既有研究中,对大学生群体的政治态度与政治参与的目的众说纷纭,没有定性。一方面,大学生群体并非政治性的利益集团,它的构成松散,没有统一目标,政治参与不是其主要任务,群体行为往往是个体出于从众心理,而非群体利益迫使。另一方面,大学生群体的政治态度与政治参与之间是相互促进的。政治参与的顺利程度与目的收获难易程度影响着政治态度积极还是消极、热情还是冷漠,而政治态度又制约着政治参与。大学生群体政治态度取决于其政治心理对政治参与过程中政治目的实现程度的预期。一般来说,大学生群体政治参与的目的,根本还在于对话语权的争夺,当前该群体的利益不仅限于受教育,还指涉于就业、社会地位、群体权益保护等。然而,就群体利益获取途径来看,纵向来看,此权力被高校所掌握,为高等教育管理部门所掌控,除去法律规定的应有权利之外,大学生群体远离政治权力中心;横向来看,相关部门对大学生群体行为的管控程度远超其利益诉求。根据教育部令第21号《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生在校期间依法享有的权利有六项,其中未对大学生群体政治参与方式和途径有所规定。《规定》第47条规定:“学生举行大型集会、游行、示威等活动,应当按法律程序和有关规定获得批准,对未批准的,学校应当依法劝阻或制止。”实际上,近些年由于政治事件引发的大学生集体行为时有发生,更常常与社会群体掺杂一起,从众行为明显。群体在政治事件中的群体行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般来说,群体领袖在群体行为中的作用是明显的,经过领袖的组织与策划,群体开始聚集,不同的群体相互交融,在此过程中,由于目的等因素不同,再次发生分化、认同,群体逐渐固化,不同的个体基于从众心理吸入到不同群体或退出群体,不同的群体间形成共存、互引、交互,再次成为统一体,最终在某一时间、地点实施群体行为,这种行为所展示出来的,就是群体的态度,对于政治事件中的政府进行支持或抗议,其目的在于迫使政府采取与群体目的一致的政策方针,在此过程中,群体对个体的影响十分明显,“群体对个体的影响,主要是进行‘感染’的结果。个体在受到群体精神感染式的暗示或提示时,就会产生与他人行为相类似的模仿行为。与此同时,各个体之间又会相互刺激、相互作用,形成循环反应,从而使个体行为与大多数人的行为趋向一致。上述暗示、模仿、循环反应的过程,就是心理学研究证实的求同心理过程。正是这种求同心理,构成了从众行为的心理急促”[12],在这种从众心理压力迫使下,群体的政治态度生成出现新的变化。这种新变化中求同就变得异常重要,它将不同的个体最终凝结为同一群体。

三、多元要素融入后的大学生群体政治态度的生成

大学生群体作为青年群体中的一个特殊存在,它的政治态度的成因既有和一般群体相似的要素,又有着自身独具特色的构成要素,网络元素、群体记忆等要素的融入为大学生群体政治态度的生成提供新的分析视角。

1.大学生群体政治态度生成的网络推手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网络带给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优势,诱使大学生群体积极参与到网络政治话题的讨论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群体政治态度的转变。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为31.5%,网民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3.8%,大学本科及以上为11.0%。有43.8%的网民表示喜欢在互联网上发表评论,青少年群体的网络舆论表达意愿更强烈,其中20~29岁的网民群体,有46.6%的比例。大学本科及以上网民对网络的依赖严重,比例为63.9%。网络的普及与上网设备的便利化、多样化,给大学生群体带来巨大冲击。与其他群体相比,大学生群体因年龄、学识、发展需求等因素影响更容易接触网络,也更容易被多元化的网络所吸引,并深入到“网络世界”中;在政治参与方式选择上更趋向于使用网络,网络具有即时性、隐蔽性、交互性等多重特征,促使群体更易参与到相关事件的话题讨论中,进行意见表达、政策献言、话语控制。网络平台的出现,使群体政治参与的方式有了新的变革,群体形象也随之发生变化,大学生群体更有可能成为新的意见领袖阶层。而“当代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主要包括以‘新意见阶层’为主体的网民、以网络意见领袖为主体的网络政治精英和以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或者共同的利益诉求而结成的网络政治共同体”[13]。现有网络政治参与打破了传统的政治参与方式,“把传统政治参与的纵向等级制转化为横向的网络分布分散式结构,因而在网络政治参与中,信息结构与等级结构脱钩,等级权威在信息传递中不再起决定作用;组织与外界的信息交流与沟通是开放性、多层次性的、交互式的,信息不再单独为组织系统自我服务”[14],而是被普通网民所共享,这种便利与平等,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群体争取话语权的主动性。

2.集体记忆对大学生群体政治认同的影响

群体认同是指群体成员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的认知与评价保持一致,群体认同是群体态度的一种表现。

作为个体的大学生追求的是个性的解放、自由与无拘束,从众心理只能诱使其向群体靠拢,行为取向一致性,但却不能顺其自然达到对群体的完全认同。群体认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要求在价值观念、话语构成、身份定位等各个方面取得共识,“伏尔泰在他的《哲学词典》中关于‘身份’(identité)一词写道:此词不意味着‘同样的事物’。在法语中可以同‘相同性’(mêmeté)一词表示同样的意思。他还写道更重要的一点:‘只有记忆才能建立起身份,即您个人的相同性’”[15]。在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关于身份的定位和认同是群体认同的关键,而这种身份的认同常常由记忆构建。记忆是个体对事件表象认知的主要来源,在其人生历程中,受制于社会、家庭、学校等环境赋予的知识传承,其承载载体就是记忆。记忆通过后天习得和传承而成,它是对历史与现实中的各种表象的一种刺激反应,是一种价值偏好与选择。记忆分为个体记忆和集体记忆,个体记忆塑造个体的唯一性,因个体性格的差异,所经历的人生历程迥异,最终呈现出不同的个体记忆 ,个体记忆受到集体记忆场域的约束。它依托于集体记忆,不能独立存在。网络时代的“知识爆炸”带给集体记忆一股新的冲击波,尤其是对历史中一些重大政治现象的解读,对大学生群体关于政治记忆的影响是巨大的。

集体记忆将个体由身份认同转向群体共识,促使群体认同度的提升。大学生群体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不做絮论,在政治事件中的表现也有目共睹,其在政治参与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政治态度不可忽视。纵观过往,大学生群体对于其在历史中的集体记忆不断进行着重组,在这种不断的解构—重构过程中,集体记忆逐渐同化,大学生对群体认同度增强,群体态度更趋向于一致。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通过了解大学生政治态度生成因素,对大学生的政治行为进行正确引导,这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

[1]郭维平,潘泽谷.建国以来大学生思想的演变轨迹及其规律[J].当代青年研究,2010,(2).

[2]全面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纲领性文献[N].光明日报,2015-01-20.

[3]范雷.80后的政治态度——目前中国人政治态度的代际比较[J] .江苏社会科学,2013,(3).

[4]理查德·布伦盖特,玛格丽特·布伦盖特.生命过程与代政治学[J] .孙忠雄,译.当代青年研究,1990,(5).

[5]袁贵仁.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做好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J] .求是,2015,(3).

[6]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老师的一封公开信[N].辽宁日报,2014-11-13.

[7]李艳艳.维护微博意识形态安全必须纠正的几种倾向[J].红旗文稿,2014,(23).

[8]赛奇·莫斯科维奇.群氓的时代[M].许利民,薛丹云,李继红,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19.

[9]宋书文,孙汝亭,任平安.心理学词典[K].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33.

[10]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行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342.

[11]李颖.青少年从众心理的社会学分析[J].教育评论,2004,(1).

[12]甘瑁琴,王晓晚.消费者行为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59.

[13]金毅.当代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困境探析[J].理论与改革,2012,(5).

[14]崔文奎.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平等性及其主要限度[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

[15]阿尔弗雷德·格罗塞.身份认同的困境[M].王鲲,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33.

[责任编辑:郭莉娜]

征稿、征订启事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是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理论刊物,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辟有“哲学与思辨”、“经济探求”、“科社新探”、“党建园地”、“行政论坛”等栏目,适宜各级宣传理论工作者,乡镇以上机关、企业的干部,党干校学员、教研人员阅读与参考。欢迎广大理论工作者不吝赐稿,同时欢迎广大读者订阅。

来 稿:请寄《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编辑部,同时注明作者的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工作单位、职务、职称、学位、研究方向及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有参考文献的,放文尾,按照《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试行)》的要求,注明其责任者、题名、出版者、出版地、出版期及页码等项目。

订 阅:可通过全国各地邮局,或将订阅款直接邮寄《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编辑部,可随时订阅。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延兴路29号;邮编:150080;联系人:王咏梅;电话:(0451)85952759,(0451)85952760;电子信箱:bswd@chinajournal.net.cn。

2015-09-15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专项任务项目(15JDSZ3005)

齐尚晓(1981-),男,河南辉县人,讲师;孙丽芳(1981-),女,甘肃安庆人,讲师,博士研究生。

G641

A

1008-8520(2015)06-0012-05

猜你喜欢
态度群体个体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科学大众(2020年10期)2020-07-24 09:14:12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劳动保护(2019年7期)2019-08-27 00:41:02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4:02
态度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8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文苑(2018年17期)2018-11-09 01:29:32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Coco薇(2017年8期)2017-08-03 02:19:28
态度决定一切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学习月刊(2015年22期)2015-07-09 03:40:48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中学科技(2015年1期)2015-04-28 05:06:12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中国火炬(2012年8期)2012-07-25 09:2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