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同葵
(新乡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0)
近年来,成功学的理论和书籍受到人们的追捧,人们迫切地希望从所谓成功人士的经历中寻找到成功的法宝和秘籍,而有些人则认为“现代社会有三粒毒药:消费主义、性自由和成功学,三粒毒药中,以成功学危害最巨——它以教育之名,行‘毒’化社会风气、‘毒’化人心、破坏多元价值观之实”。[1]对于“成功”和“成功学”的认识之所以产生这么大的偏差,源于人们对“成功”这一概念的混乱和模糊理解。
人在具体的活动中,总要追求特定的目标,按照具体的计划行事,这种特定的目标实现了,这一具体活动也就算是成功了。从这种意义上说,成功就是目标的实现或达到。《现代汉语词典》对“成功”的解释为:成功就是获得预期的结果。根据这样的解释,人们的活动目标的实现或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得到了想要的结果,这就是成功。但在很多情况下,个人活动目标的实现,并不总是意味着这一活动结果对他人有利,对社会有益。比如,一个人的目标是当一名教师,他当上了教师,那么他就成功了,一个小偷偷了一辆汽车,他达成了他的目标,那么他也“成功”了。这个解释只看到个人目标的达到,而没有考虑到这个目标的社会道德价值评价,使人容易把那种不择手段,损害别人利益,达到个人利益的投机活动和错误行为,也误看作是追求成功的活动。因此,这还不是一个严谨的价值学意义上的学术概念。
有人认为,成功就是有步骤地实现有社会价值的目标。这个解释强调了实现成功目标的渐进性、过程性和社会价值性,却忽视了个人成功目标实现过程中个人满足感和成就感的主观体验。比如,现实生活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况,一个人经过艰苦的努力达成了自己的目标后,感受到的却不是幸福感和成就感,反而获得的是一种痛苦和烦恼。再比如说登山,有人把登上山顶视为成功,而有人则注重体验登山过程的乐趣,能不能登顶则成为次要的追求。我们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评判一个人的成功,是过程的体验,还是结果的达成?因此,要给成功下一个简单而明确的定义是非常困难的,需要从价值观的角度对“成功”概念所涉及的各方面要素及其关系进行梳理和澄清。
和其他生物相比,人的存在具有特殊性。“动物是和它的生命活动直接同一的”,而“人则把自己的生活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按照自己的“意志和意识”创造出一个“有意义”的“理想世界”。物质世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据,但人总是会以“理想性”的要求去“否定”世界的现存状态,使世界变成人所希望的世界。现实的人总是不满足于其生存的现实,总是要使现实变成对人来说是更为理想的现实,客观世界为人提供了一种现实性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为人实现“理想”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人会根据自己对未来的设计,对现实所包含的各种变化的可能性进行选择,从而按照自己的需要、利害标准和对未来的期待改造现实,把已有的现实变成理想的现实。
人们对成功的渴望和追求,就是人类生存现实和理想之间矛盾的反映。一方面,成功目标的设定基于现实的缺陷和不完美性,根源于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足和批判,另一方面,人们对成功目标的追求,则是基于现实对他所认为的理想状态的设计,反映了人们对现实不完美性的超越和对完美的渴望和期盼。
就个人而言,成功目标的选择,因个人需要、兴趣和偏爱而有所不同,需要是人判断、评价事物是否有价值,并进一步确定为追求目标的根本尺度。兴趣则是人从经验的观点,以一种特有的喜好评价客体的能力,人们总是从个人需要和兴趣出发来对目标进行评判和取舍,符合主体需要和兴趣的,即表示赞赏,给予肯定的评价;不符合的,即表示反感,给予否定的评价。同时由于人的年龄、性别、职业、家庭、民族等因素差异的客观存在,使得人们对成功目标选择和确定具有个人偏好的特点。这些差异性的存在,决定了个人在成功目标的选择和确定上存在着很大的个体性、复杂性、层次性。
成功目标的个体差异性反映了个人对其生活状况的不满足及其对未来理想生活状态的不同追求,无数个个人的成功追求汇集成人类社会整体的成功追求,即对社会共同理想和完美状态的追求,人类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纯真、至善、完美的人类生活状态的想象和追求,从本质上讲,对成功的追求是人的本性的体现,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追求成功促使人们不断实现对眼前的与个体的利益的有限性的扬弃和超越,摆脱物欲的纠缠,不断获得新的意义和价值,最终实现人之为人的意义和价值。
人们总是选择追求自己认为有价值的目标,过有价值的生活。对人们有益的、有利的生活,就是有价值的生活,就是成功所追求的生活,成功目标的选择和确定受到个人价值观的影响和决定。成功观是个人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是个人价值观的集中反映。
根据人的价值的向度,个人的价值可分为内向性价值和外向性价值。内向价值指向人自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自我价值”,是个人通过自己的行动对于自身需要的满足,是自己对自己的贡献和满足。外向性价值则是指向社会,指个人通过劳动满足社会的需要,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满足。个人的成功首先表现为其预期目标的达成,但成功绝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不单单是个人预期目标的达成。个体都是生活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之下,接受特定社会时代的物质生活和文化传统的熏陶和塑造,社会预先给其成员提供了一套价值理想、价值目标及选择标准,为人追求成功提供了一套规则、标准和模式,告诉人们能够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为人们提供了确定事物好坏、确定行为正当或不正当的尺度和标准,规范、约束和调节个体追求成功的行为,为人们追求成功提供方向和依据,同时引导人们追求成功的活动导入合理预期的轨道。
同时,个人预期目标的实现和社会需要的满足与价值评价有时是不一致的,个人活动目标的实现,也并不总是意味着这一活动结果对他人有利,对社会有益。个人的成功建立在他人或社会条件基础之上,是在别人的帮助下实现的,是凭借社会和他人所创造的各种条件达到的。个人活动目标的实现,只有在这种结果对本人有利、有益,同时对社会有利、有益,至少应该是对社会和他人无害的情况下,才是我们应该提倡和鼓励的成功。因此,成功是自我价值目标达成和社会价值评价的统一。衡量和评价个人成功的标准,一是要看个人预期目标的达成,同时,也要看个人的成功目标的实现对社会的贡献,个人预期目标的达成反映了个人需要的满足,个人成功目标的实现也必须符合社会价值的评价,满足社会的需要。
还有一个问题也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那就是个人成功的相对独立性问题。如上所述,成功是一个涉及到理想和价值的范畴,理想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的特点,从对象上划分,理想有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等,从内容上划分,理想有社会政治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等。就个体而言,成功也是多样的、分层次的,有人以创造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实现人类幸福为成功追求的目标,而有人则以踏踏实实完成自身本职工作,建立一个和睦美满的家庭,平平淡淡地度过一生为成功,有人追求物质的享受,有人追求精神的满足,有人追求财富的积累,有人则注重快乐的体验,等等。成功的多样性特点是个体价值选择差异性的客观体现,尽管社会共同理想和社会道德体系在主导、规范和制约着个体的成功追求,但在社会价值理想多元化的大背景下,个人对成功的追求有着相对独立的特性,只要不违背社会共同理想和社会道德基本原则,我们都应该承认和包容个人成功追求的现实性、合理性、多样性,反对用单一固定的模式和标准去评价和衡量个人的成功目标,积极鼓励和引导人们去实现个人合理的、多样化的成功追求。
现存的任何事物都有起点,既然有起点,就历经一个过程,有过程,就有一个结果。成功是一个实现预期目标的过程,无论预期的目标达成与否,都会有一个结果,达成了预期的目标,我们通常说功了;反之,没有达成预期的目标,我们通常说他失败了。人的一生就是由一个一个具体的“成功”或“失败”的结果构成的过程,这是就个人具体的成功目标而言的。但这种成功和失败的划分是相对的,一个“成功”的结果可能促成下一个更大的成功,即所谓的“锦上添花”,而一个“失败”的结果,同样处于另一个成功追求过程之中,它并不是没有价值的,它有可能构成下一个成功追求过程的起点,成为下一个目标达成的原因,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如果我们把视野进一步扩展到整个人类,任何个体的生存和延续过程构成他人或后人的生存和延续的结果,汇集成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因此,过程和结果的区分具有相对的意义。在一个具体的、有限的时空限度内,过程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但就像线段只是直线的一部分一样,如果把这个有限的时空限度延展到一个无限的范围,过程和结果的区分又是不确定的,过程导致结果,结果又引发过程。追求成功的活动同样如此,人们追求成功的过程都会指向一定预期的结果,而结果(无论成功或失败)都处在另一个追求成功的过程之中。如果我们承认时空发展的无限性,那么过程就是绝对的、永恒的,而结果则是相对的、暂时的,它永远处于无限变化的过程之中。“终极理想”对人生和社会的意义与作用不在于它最终能否实现,而在于它是一种永远的“心灵召唤”。
成功意味着人们通过努力达到某种预期的结果,成功同样在于追求的过程。也许我们苦苦追求的目标没有达到,但这种追求成功的经历和体验过程也是一种结果和收获,是追求成功给我们带来的“另一种结果”,这种结果比我们预期目标是否达成更具有价值和意义,因为人生本来就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追求过程。没有目标的成功追求是盲目的,但单纯以是否达成目标来评价成功,则会使我们陷入“成王败寇”式的形而上学的逻辑思维之中。
[1]常桦.有一种毒药叫成功[J].新周刊,2007.(8).
[2]杨志明.论理想与人的存在方式[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5).
[3]张澍军.马克思主义哲学若干重大问题讲解[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孙正聿.简明哲学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