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琦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北京 100024)
进入数字时代,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发展,先进的数字技术正在逐渐改变着表演艺术的表现方式。在影视荧幕上甚至是戏剧舞台上越来越频繁地出现虚拟角色的身影,带给观众以全新的观赏体验。[1](p147)数字虚拟角色是指影片中的演员的物质载体不是真实世界的人类,而是通过计算机技术虚拟出来参与影片拍摄并担任片中的角色。[2](p86)虚拟角色亦被称为虚拟演员(Virtual Actor),广义上它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完全由电脑塑造出来的虚拟演员角色,如电影《指环王》中的咕噜,《阿凡达》中潘多拉星球上的纳美人,《蓝精灵》中的诸位蓝精灵等等,这些角色在真实世界中都是不存在的。其二是指虚拟化的真人演员,亦可称为真人演员的虚拟化,即运用数字虚拟技术复制或重塑真实世界中的演员人物,这些人物有可能是在世的,也有可能是已故的。
数字复制时代的角色创作一直朝着真实人物的方向发展。[3](p118)无可否认,虚拟演员中最难塑造成功的也正是虚拟化的真人演员。对于人类角色的创作而言,只要缺一丝人类气质或情绪,这个角色就少一分真实性。[3](p118)就目前而言,尽管人们在实现完全逼真的虚拟化真实人物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然而可以预见,未来这种创作形式将会越来越多地运用在各种舞台上,成为艺术创作领域的一种必然发展趋势,这将给传统的表演艺术形式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数字时代的高科技给表演艺术所带来的改变是前所未有的,它不仅可以实现真人演员表演与虚拟场景的完美结合,也可以促成真人演员与现实中不存在的虚拟角色之间的对话,甚至可以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之下被用于进行真人演员的虚拟化复制和重塑,以虚拟化的真人演员来替代演员本人的真身,投入舞台与影视艺术的创作中。
虚拟化的真人演员可用于再现已故的人物角色,从而使去世的演员能够“起死回生”,重返舞台。真人演员虚拟化的这一种应用在当下其实并不罕见,它已被越来越频繁地运用于各种类型的表演平台,得到了越来越多观众的关注。如2013年9月6日在台北小巨蛋举行的“魔天伦”世界巡回演唱会上,当今华语流行乐坛著名的音乐人周杰伦与上世纪后半叶在全球华人社会极负盛名的已故歌坛巨星邓丽君进行了长达三分半钟的同台对唱,这是邓丽君在离世十八年之后再次“重返人间”献艺舞台。期间,她不仅与周杰伦一同演绎了自己的经典金曲《你怎么说》,更奇迹般地演唱了周杰伦2006年之后才发行的两首曲目《红尘客栈》和《千里之外》,引发了全场观众的喝彩,将演唱会推向了高潮。事实上,这位“邓丽君”并不是真人,她只是运用虚拟影像重建技术和全息投影技术所创造出的一个虚拟演员,这一效果由曾任好莱坞著名特效制作公司Digital Domain CEO的约翰·泰克斯特领衔的制作团队完成。据了解,该制作团队先根据邓丽君生前照片在三维软件中完成人物的模型,并凭借收集到的人物特征资料按照表演所需的动作、表情等细节对模型进行动态修改,再开展渲染,输出成品,最后通过全息投影将成品投在舞台上的全息投影膜上播放。这种全息膜具有一半透光,一半反光的特点,呈半透明状,所以能在保持清晰图像的同时,产生逼真的空间效果。[4]
如果说周杰伦与邓丽君“穿越时空的对唱”表现的只是二者在舞台上相隔尚有一定距离的声乐互动,那么2013年10月通过互联网发布的写实风格的三维动画《武之梦》则表现了著名华裔武打影星甄子丹与已故国际功夫巨星李小龙面对面的贴身对垒。逼真地实现活着的演员与去世演员的同台表演已属不易,而要更进一步地表现二者的贴身互动则难度更甚。在这部时长三分十几秒的短片中,其作者,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的教师李晋用三维建模的方式对两位武术巨星进行了完全写实化的模型塑造,并观摩了二人的多部作品,选择了其中的经典动作作为参考,采用手动调整关键帧的方式完成了两人的全部动作。[5]这种通过人工对两个建好模型的虚拟演员进行动作设置的方法,将这一在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场景刻画得惟妙惟肖,生动自然,宛如二者真的上演过对垒一般。许多网友在看过《武之梦》后纷纷留言表示了对该片的喜爱及对其精良制作细节的赞叹,有人甚至表示,观看之初在并不知道本片是动画片的情况下,竟对画面中虚拟演员的动作交锋信以为真,以为是真人演员在上演着对决。
随着时间的发展,以虚拟化的真人演员再现已故人物角色这一项应用在技术上正在逐渐趋于成熟。2014年5月,在距离成功“复活”邓丽君短短八个月之后,泰克斯特又带领团队在“2014美国公告牌音乐大奖”颁奖礼上大放异彩,这一次,他们用更精密、难度更大的技术“复活”被誉为“流行音乐之王”的迈克尔·杰克逊表演其生前未曾发布的舞曲《节奏奴隶》,并生动再现经典的太空步。相比之前“复活”的邓丽君在舞台上长时间的原地站立与表现幅度较小的几个动作,此次“复活”的迈克尔·杰克逊在舞台上则是四处舞动,呈现出了极为细致复杂的脸部表情与灵活多变的肢体动作,体现了更加高超的技术水平。由此,我们甚至可以大胆设想,如果将真人演员虚拟化的这一种应用用在系列电影《哈利·波特》中,也许邓布利多校长的扮演者从第一部到第七部就可以是理查德·哈里斯一位了。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可以从影视戏剧舞台上看到更多“起死回生”巨星们的精彩表演了。
虚拟化的真人演员还可用于重现年老人物年轻时的样貌,甚至促成不同年龄段的同一角色同时出现在舞台上。真人演员虚拟化的这项应用相比其上一项应用,虽然二者想要还原的对象性质不一样,采用的技术手段却是大同小异,因此,最终实现的效果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如2014年湖南卫视春节联欢晚会上,中国著名歌唱艺术家李谷一就通过数字虚拟技术,成功上演了与1983年央视春晚上的自己同台演唱当年轰动一时的代表作《乡恋》的精彩一幕。虽然,这一次重塑李谷一本人31年前的样貌运用到的方法依然是三维建模,但所采用的呈现手法却非全息投影,而是增强现实技术,即将计算机生成的虚拟演员---“31年前的李谷一”叠加到真实的舞台场景中,从而增强真实舞台的画面信息。然而,使用增强现实技术作为呈现手法也意味着观众需要借助屏幕或护目镜等工具才能看到两位不同时期的李谷一的同台表演,仅仅通过现场舞台,观众们光用肉眼是看不到31年前的那位李谷一的。
以虚拟化的真人演员重现年老人物年轻样貌的表演方式让我们再次产生了大胆设想的念头,如果将这种方法用在电影《红龙》中的安东尼·霍普金斯身上,也许要表现出《沉默的羔羊》中汉尼拔医生年轻时的样貌,就只需要创建几个霍普金斯年轻时的三维模型便能够实现了。
虚拟化的真人演员不仅可以重现年老人物的年轻样貌,同样也可以塑造年轻人物年老时的样貌。这一应用如能用在时间跨度大的影片中,就可以保证主人公从头到尾无论身形如何,都能以同一个人的面孔出现。2009年获得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视觉效果等三项大奖的美国影片《返老还童》中就曾使用不同年龄段的布拉德·皮特数字虚拟模型来代替演员本人演绎老年状态下的本杰明·巴顿。
《返老还童》上映之后,有不少人曾对将其主演、时年45岁的布拉德·皮特成功打造成耄耋之年的本杰明·巴顿的化妆技术叹为观止,可实际上,这里所运用的并非化妆术,而是数字虚拟技术。来自Digital Domain的特效专家艾德·乌尔布里奇在介绍其团队获得奥斯卡视觉特效奖的一项技术时,向观众们揭露了老年的本杰明·巴顿是如何被创作出来的。他指出,特效团队在打造老年本杰明·巴顿时,在特技化妆师和动态光影建模师的帮助下分别创建了60岁、70岁和80岁时期的三个布拉德·皮特的头部模型,并找来体型大小不一的几位演员分别演绎不同年龄段的本杰明,这些演员每人头部都会佩戴一个蓝色的头巾,这是方便在后期处理时能轻易扣去这部分,并将表现布拉德·皮特的不同年龄的头部模型分别合成在这些演员的身上以形成完整的人物形体;而为了保证头部模型的表情与皮特本人表情能完全一致,特效团队采用了一种全新的面部表情捕捉技术——Contour,这是一种将磷粉涂抹在演员的整个面部,通过记录演员表情变化时磷粉细小颗粒的位置变化来追踪面部表情信息的技术;相比往常惯用的以标记点进行动作记录的运动捕捉技术,运用Contour技术能更加完整和精确地记录下整个面部的全部细节信息;因此,当把大量的皮特面部数据赋予给模型后,就可以完美地在头部模型上还原出这位巨星的真实表情了。[6]
相比用虚拟演员来再现已故人物,用这种艺术形式来表现在世者年轻或年老时的样貌难度会更大,特别是将其用来实现演员本人与过去或未来的自己的同台表演,这对真人演员虚拟化的真实度要求是极高的,只有真人演员与本人虚拟造型的样貌完全匹配,让观众看不出破绽,这种形式的表演才会被真正认可。
虚拟化的真人演员可以顶替真人演员出演一些危险的镜头,从而使真人演员的人身安全得到有力保证。演员在参与影视拍摄过程中有时会遇到一些危险的场景,常见的如爆破、飞车、枪战、武打、地震、火灾、水牢等等,一般的全景或远景镜头也许可以采用专业的替身或人偶来完成,然而,如果这些镜头需要体现出演员的面部表情,为了保证画面不出现穿帮,就只能由其本人亲自出镜了。这种情况下,演员很可能会因缺乏相应的应对训练或工作人员经验不足等各种问题而发生意外,甚至危及性命。实际上,迄今为止已有不少的演员由于拍摄危险镜头而身受重创,亦有人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因此,为了既达到最佳表演效果,又保障演员的人生安全,以虚拟化的真人演员来代替演员本人出演危险的镜头则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有效方案。也许以当今的技术水平,要实现镜头中的虚拟真人演员与演员本人的完全契合以及与实拍背景的全面匹配难度较大,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真人演员虚拟化的这一种应用在未来能被更好地运用和发扬。
虚拟化的真人演员可以在真人演员出现伤病等意外状况不能如期完成拍摄任务时,代替他们出演作品的剩余部分。在拍摄一部时间跨度较长的影视作品时,演员们有时会因出现受伤等意外情况而无法继续后面的拍摄。另外,拍戏对于演员不但是技术活,更是体力活,没有健康的身体是根本完不成拍摄任务的。演员在拍戏过程中有时亦会因为过度劳累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而引发疾病,不能按时完成剩余的拍摄。关于演员伤病情况的报道并不少见,而为了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拍摄任务,伤病卧床的演员往往要带病坚持上场,严重者甚至根本无法上场,从而导致拍摄计划的搁浅或是中途临时更换演员,这对拍摄镜头的质量会或多或少产生一些不利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用虚拟化的真人演员来替代演员出演他们未完成的部分将是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因为虚拟演员不会有伤病困扰,可以一直保持以同样的面貌出现在镜头画面中。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这一应用在今后的影视剧制作中或许能成为一种流行的应急手段。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虚拟化的真人演员还能顶替制作团队所渴望邀请出演、但因档期不符等原因无法出演的真人演员。一部好的影视戏剧作品不仅需要有好编剧、好导演、好剪辑、好录音师等工作人员的参与,还需要有好的演员来出演。所以,在挑选演员这个环节上,制作团队自然非常重视,演员挑选对了,往往可以造就一部成功的作品。然而,并非所有的作品都可以挑选到最合适的演员去扮演,很多时候,制作团队都会碰到因为主要角色的首要候选人因为没有档期而不得不换用他人出演的情况,这样处理的后果或是歪打正着,获得肯定,或是选角不当,遭到各种质疑。虽然无论选哪位演员出演,都会有观众赞赏,也会有观众批评,但对于制作团队而言,则希望能够选择最符合他们剧情和角色需要的演员来出演,如果这位演员因档期不符或其他原因无法出演,制作团队就要颇感为难了。采用虚拟化的真人演员顶替他们希望的演员来出演将是一个解决方案,而且相比真人演员,虚拟化的真人演员不存在伤病和休假等问题,这能给制作团队带来更加自由的创作空间。当然,前提是必须要获得演员本人和经纪人团队的同意与授权。此举措倘若可行,或许会改变诸多影视戏剧作品的最终呈现效果。
虽然真人演员虚拟化这一种艺术形式有着越来越大的运用和发展空间,然而不得不提的是,这种艺术形式在实现上并不是完全自由的,依然存在着不少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性既有来自技术层面上的,也有来自技术层面之外的。
归根到底,虚拟化的真人演员是数字技术的一种产物,其发展也依附于数字技术的发展。然而,就当下的技术水平而言,虽然已能在部分场合以假乱真地实现以虚拟演员代替真人演员进行表演,但实现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局限性。如采用虚拟影像重建技术和3D全息投影技术在舞台上还原出的人物,只能按照事先设定好的动作来运行,不能与舞台上的真人演员或是台下观众进行随机互动,也不能让他人近身接触,否则就会穿帮;而采用增强现实技术实现的虚拟场景与真实场景的叠加效果只能让观众通过屏幕等工具才能看到,却不能让观众直接在现场用肉眼实时看到这一场面。诸如此类的技术性问题还有不少,都是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所亟待解决的。
虚拟真人演员虚拟化的对象是现实中存在的或曾经存在过的人,因此在实现其虚拟化的过程中免不了会受到一些世俗的约束,如某些观众对此会产生情感上的不认同,认为虚拟化的真人演员仅仅只是一个幻象,不具有真实性,不能替代现实人物,因而不接受甚至抵触这种艺术形式;已故演员的家属或会因为担心再次看到去世的亲人而触景生情,难以控制自己的伤感情绪而不同意采用这种方式等等。另外,实现真人演员的虚拟化呈现还会涉及到肖像权和作品专利等相关法律问题,现阶段用于应对和处理这种情况出台的法律法规也不尽完善,因此,制作团队即使征得了演员本人或是其家属的同意,也需要拟定并签署相应的具体法律文件,对执行细节予以规范界定,明文约定各方的权利义务和最终的获益分配,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纠纷的产生。在现有条件下,以上这些因素都会或多或少地给真人演员虚拟化的实现带来一些局限。
综上所述,数字技术给表演艺术所带来的影响将是巨大的,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用于对真人演员进行虚拟化塑造的模型也将会被刻画得越来越生动与逼真,真人演员虚拟化这种艺术创作形式将会有越来越广阔的运用空间,并成为艺术创作领域的一种必然发展趋势。然而,真人演员对此亦不必过于担心会被替代掉,虽然虚拟化的真人演员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代替真人演员,但其终究只是真人演员的虚拟化模型,一举一动都是靠模拟真人演员而产生的,没有真人演员作为原型也不会出现虚拟化的真人演员。正如电影《加勒比海盗》一至三部的导演戈尔·维宾斯基所说的,“如果没有演员的出色表演就不存在视觉效果,必须从演员身上获得灵感,是演员的表演决定了特别的事,而并不是动画制作师和动画总监,就连我自己也没有多少功劳。”真人演员为虚拟演员的塑造带来了鲜活的艺术原型,虚拟演员的出现为真人演员的职业生涯带来了新的尝试,丰富了他们的艺术经历。相信真人演员虚拟化这一艺术形式也会留给真人演员启示与思考,会在一定程度上给他们带来危机意识,更会激励着他们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发挥自己的长处,为观众带来更加精湛的表演。
[1]黄仲山.反思数字虚拟角色对传统表演艺术体系的影响[J].四川戏剧,2012,(06).
[2]张帆.数字时代的表演艺术[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03).
[3]丁莉.人造生命力:数字时代CG虚拟角色的创作[J].当代电影,2010,(11).
[4]韩飞.邓丽君与周杰伦隔空对唱——特效工程师网上撰文揭秘制作始末 [N].扬子晚报,2013-09-10.
[5]李晋.关于原创三维动画短片《武之梦》[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b2d09c0101p7t1.html,2013-10-23.
[6]TED演讲视频.Ed Ulbrich展示本杰明·巴顿的脸是怎么来的[OL].http://www.ted.com/talks/ed_ulbrich_shows_how_benjamin_button_got_his_face?language=zh-cn.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