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有机体视阈下的文化软实力

2015-03-26 05:11郭继文
湖北社会科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恩格斯实力马克思

郭继文

(1.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2.山东交通学院,山东 济南 250023)

文化软实力是与以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为代表的硬实力相对应的,是文化资源通过非强制方式产生的感召力、影响力和凝聚力。文化软实力与社会生产、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的关系愈来愈密切,也深受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构成要素的影响。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形成了多层次社会生产的有机统一。人类之间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愈来愈频繁,政治、经济、文化等交往系统愈来愈紧密,逐渐形成了全球性的社会有机体。文化软实力既是社会有机体的构成部分,也是社会有机体多种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随着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人类的交往向“世界交往普遍发展的时代”的转变,文化软实力与社会有机体的紧密关系愈来愈凸显。

一、唯物史观视域的社会有机体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圣西门、孔德、斯宾塞等关于有机体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有机体理论。1843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写道:“把政治国家看作机体,因而把权利的不同不再看作机械的不同,而是看作有生命的和合乎理性的不同,——这是前进了一大步。”[1](p15)1847年,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正式提出“社会有机体”概念。马克思在批判蒲鲁东片面孤立地考察社会的各个部分时指出:“谁用政治经济学的范畴构筑某种思想体系的大厦,谁就是把社会体系的各个环节割裂开来,就是把社会的各个环节变成同等数量的依次出现的单个社会。其实,单凭运动、顺序和时间的唯一逻辑公式怎能向我们说明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机体呢?”[2](p143)马克思认为社会的各个部分、环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1867年《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马克思指出:“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3](p102)这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总体研究得出的结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有机体由于其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的不可调和性而必然灭亡。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中多次比较明确地论述了社会有机体理论。据此,我们可以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内容作以下概括:

第一,社会有机体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人是社会有机体的主体,没有人也就没有人类社会。“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但是,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4](p71-72)有了现实的人才能形成社会有机体,才能开展实践形成一系列社会关系。人通过社会实践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社会历史主体性。在社会有机体中,现实的人在实践活动中形成了复杂多样的社会关系。人既是社会的主体,又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

第二,社会有机体是由多种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揭示出社会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一个有层次的整体性存在。“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3](p32-33)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由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三个层面构成的有机整体。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有机体的基础。生产力是整个社会结构的基础,生产关系(经济基础)是整个社会结构的中介。生产关系(经济基础)是建立在生产力基础上的,又是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式得以建立的基础。社会有机体“(1)它的每一个部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矛盾统一体;(2)每一系统内部的各因素之间不仅是对立统一的,而且每一个因素也都会通过其所在的系统而与其他系统发生联系。因而社会有机体中的每一个因素、每一个实存着的部分都是具有总体性的存在物。”[5]社会有机体不是各个部分或要素简单的机械相加的总体,而是一个多层次、纵横交错、复杂有序的有机体。人类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制造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创立和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以及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这三类实践相应地形成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具体领域和部分,彼此互为前提、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第三,社会有机体是发展变化的。社会有机体内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始终处在矛盾运动之中,推动社会有机体的发展变化。在社会有机体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辩证统一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受制于一定的生产力的发展并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常常处于变化发展之中。生产力发展变化要求生产关系不断与之相适应,进而引起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引起了社会有机体的发展变化,促进社会有机体从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不断发展。恩格斯指出:“任何一个有机体,在每一瞬间都是它本身,又不是它本身;在每一瞬间,它同化着外界供给的物质,并排泄出其他物质;在每一瞬间,它的机体中都有细胞在死亡,也有新的细胞在形成;经过或长或短的一段时间,这个机体的物质便完全更新了,由其他物质的原子代替了,所以,每个有机体永远是它本身,同时又是别的东西。”[6](p361)任何具体的社会有机体都是作为一个过程、作为一个阶段而存在的。社会有机体通过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高级社会有机体是扬弃原来社会有机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社会有机体作为一个整体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发展变化的。

二、文化软实力凸显了现代社会有机体以人为本的根本特性

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既改造了自然,又改造了人自身,在实践活动中构建了社会有机体。现代社会有机体克服了资本主义社会有机体的局限性和弊端,其实践主体和价值目标都是人。发展文化软实力应以人为本、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要、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的“人”是现实的人,是知、情、意的统一体,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体。人在社会中产生了多种多样的需要,并通过实践活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也是人的需要的不断产生并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需要是指人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对外界的摄取要求。“需要是人对物质生活资料和精神生活条件依赖关系的自觉反映。”[7](p164)需要是人的正常的合理的需求。马克思主义从人的发展角度把人的需要归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三种类型或三个层次。生存需要就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就是衣、食、住等物质需要和“生命的再生产”需要。人为满足自己的需要必须生产劳动。生产劳动不仅生产出维持生存必需的产品,而且产品有了剩余,为人的享受需要奠定物质基础。“已经得到满足的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2](p79)“新的需要”既指生存需要,同时更强调比原来生存需要更高层次上的其他需要,归属需要、情感需要和精神文化需要等等。人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享受需要。享受需要是发展起来的一种追求更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发展需要是为了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而产生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马克思认为“富有的人同时就是需要有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的人。在这样的人身上,他自己的实现表现为内在的必然性,表现为需要。”[8](p129)人的全面发展的满足构成了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马克思认为人的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是同时并存的。不是在低层次需要得到完全满足后,才能产生较高层次的需要。人的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是变化的,其区分是相对的。人的层次需要是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是以人的生存需要为基础、以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为目标的系统。人类低层次的需求相对满足了,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包括精神文化的需求。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逐步发展过程,而且是人由片面、畸形的发展向自由而全面发展逐步推进的过程。当需要由一个层次向另一个层次转变时,原来的需要层次并未消失,只不过在需要层次系统中不居支配地位。“人的精神需要就像人体需要维生素一样,没有意识、理性、意志等精神活动的生命就是缺乏人性的动物的生命。”[9](p102)在享受需要、发展需要层次中,人的精神文化需要表现得更明显。

文化软实力能够提升人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激发人在生产生活中的创造性,提高社会有机体的文明程度。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可以满足人的不断发展的精神文化需要,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发展文化软实力能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三、文化软实力凸显了多层次社会生产的有机统一

社会生产是标志着人类活动的整体性范畴,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它不仅包括物质生产,而且还包括精神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社会生产的组成部分并不是互相割裂、互不相关的,而是互相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渗透。

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是文化软实力发展所必需的,有着内在的统一性。人类自身生产指人类世世代代的种族繁衍,包括人的体力和智力的生产和再生产,还包括人的培养和教育等活动。人类自身生产的含义是双重的:一方面是人自己生命的生产,通过对物质生活资料的消费,使人的体力和智力等得以恢复和发展,从而维持人的生命的存在和发展;另一方面是指他人生命的生产,他人生命的生产不仅只是他人生命个体的生产,而且是使他人作为一个具体的、具有特定社会关系的人再生产出来,即再生产出人与人之间丰富而复杂的社会关系,从而使人类社会得以保留和延续下来。人是社会生产的主体,如果没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就不能进行和发展。人类自身生产和再生产是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前提。人既是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生产者,又是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消费者。物质生产即物质资料的生产。人类通过物质生产,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的交换,生产出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物质生产为人类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提供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要维系人类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就要解决和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只有进行物质生产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保证种族的生存和人口繁衍。物质生产仍然是精神生产发展的基础。有了物质生产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人类才能从事精神生产,创造出精神产品。物质生产对精神生产起着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精神生产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物质生产、人类自身生产具有积极的反作用。精神生产为物质生产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促进人类自身的生产以及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保证人类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三种生产之间的相互渗透也更为明显。物质生产中智能化、精神性的因素大大增加,对科学技术、人才的依赖性极大增强;精神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越来越呈现出产业化、专业化的特征,对物质因素的依赖更为直接。这几种社会生产都需要一定的生产关系和制度来支撑、调节。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任何一种生产的缺陷和不足都会产生整体性的负效应,影响文化软实力发展。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融合在一起形成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如果在整体上彼此不平衡、不协调,也会导致巨大的损失,使各个生产不能合理地发展。

文化软实力离不开使其发生与存在的社会生产。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人类自身生产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文化软实力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与该国的社会生产密不可分。美国强大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类自身的生产协调发展促进了美国文化软实力的强大。发展文化软实力不能忽视或抛弃社会生产的任何一个方面和环节。忽视或抛弃社会生产的全面性及其之间的协调发展,为软实力而软实力,必将犯下根本性的错误。发展文化软实力必须重视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类自身的生产和社会关系的生产及其之间的协调发展。

四、文化软实力凸显了社会有机体构成要素的相互渗透

“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10](p695)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或经济的作用时常常用“归根到底”来表示。这表明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的作用具有根源性和最终性。文化软实力作为客观存在的力量应从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得到说明和解释。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是文化软实力产生和发展的“根”和“底”。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人类自身生产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文化软实力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现实生活的社会生产对文化软实力产生和发展具有根源性和最终性,却不是文化软实力产生和发展的唯一因素。从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这个“根”和“底”到文化软实力之间,有社会有机体的许多构成要素作为中介或中间环节发挥作用。这些中介或中间环节主要包括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等,还包括社会的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文化软实力的主体把文化软实力的资源变成文化软实力要有强大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良好的运行机制、高效合理的制度和体制保障、适合客体的各种载体等中介环节有机统一起来作用于客体,被客体接受才有可能产生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社会有机体的多部分、多要素共同作用的产物。文化软实力的产生有确定的前提和条件,须从社会有机体构成的多方面因素交互作用的角度来理解。

在承认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的前提下,社会有机体其他各种社会因素及其之间的“交互作用”也促进了文化软实力的产生和发展。构成社会有机体的单一因素往往不能单独产生文化软实力。构成社会有机体的因素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促进文化软实力的产生。文化软实力的产生与发展涉及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等层面,又与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全过程相联系。发展文化软实力既需要从社会生产的整体性来考察,又需要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方面、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方面构成的社会有机体来探讨。文化软实力的产生和发展受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等因素的作用和影响。

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文化与经济、政治、科技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趋势日益加快。文化软实力凸显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科技的相互渗透。文化与经济、政治、科技的相互渗透主要表现在文化产业的兴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如下:“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从文化产品的工业标准化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角度进行界定。”[11]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经济、政治、科技相互渗透最突出的表现,文化的发展同样具有经济效益。文化与经济越来越趋向一体化,经济中文化的、知识的、科技的因素越来越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商品的价值构成中,文化所创造的价值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从而使文化的经济意义和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产业是与文化、经济、高科技发展结合紧密的产业。文化产业已成为带动第三产业,以至于拉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从而有力地促进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代表了新的经济发展方向,这在当今时代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形态和新源泉。文化与政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文化与政治相互渗透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在国际关系中,文化是政治斗争的工具和手段。文化产业具有双重属性,既具有商品性质,又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既具有经济效益,又具有价值观效益。

文化软实力使社会有机体的构成要素之间的边界显得模糊,其关系更加紧密。文化软实力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矛盾运动中产生的。不能以单纯的某种因素来解释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涉及社会的多个环节、多个部门。文化软实力的强大需要有发达的科学技术、雄厚的资本、强大的文化产业和创新能力、高效而合理的制度体制保障、文化软实力发展的人才队伍、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强力支持等多要素的共同作用。

文化软实力是社会有机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应把文化软实力放在社会有机体的整体中去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有机体理论不是简单强调社会的某个构成部分的内部联系,而是强调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对社会各个部分始终要在社会有机体中去研究。用整体性的观点观察文化软实力与社会整体的联系,一方面不能脱离社会的构成要素来谈论文化软实力,把文化软实力视为可以凌驾于社会构成要素之上的抽象物,另一方面又不能撇开社会有机体笼统地谈论文化软实力,不存在脱离社会有机体的抽象的文化软实力,只有把文化软实力置于社会有机体之中,才能更加合乎实际地考察文化软实力。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张康之,程倩.从总体性哲学到和谐社会——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11).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9]袁贵仁.人的哲学[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文化产业[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40273.htm.

猜你喜欢
恩格斯实力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实力抢镜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