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NKI的我国数字期刊研究状况分析

2015-03-26 02:24唐凯芹张志强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发文学术期刊期刊

■唐凯芹 张志强

1)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道163号 210046

2)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江苏南京市江宁区弘景大道3666号 210023

1 引言

以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对出版业产生了巨大影响,引发了传媒领域的巨大变革[1]。1992年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西南信息中心将其开发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软盘形式改为光盘形式发行,将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传播,这种对期刊内容的数字化加工与传播便成为我国数字期刊的发端。

发展至今,富媒体、互动性、综合化的新型数字期刊这一媒体形式越来越受到读者的欢迎,同时也引发了学者们的普遍关注。从技术层面上来说,信息电子技术包括早期的Analog(模拟)电子技术和Digital(数字)电子技术,分别催生了以模拟信号存储在光磁介质上(如录音带和录像带等)的电子期刊和以数字信号(二进制)存储或传播的电子期刊,后者即为数字期刊;而数字期刊又包含通过互联网传播的期刊出版物和线下以光盘封装的数据库形式的数字期刊两种。较为复杂的归属关系使得数字期刊的研究主体呈现出多样化,研究过程中常用的“数字杂志”、“电子期刊”、“网络期刊”等名词往往基于数字技术这一本质属性,也指向“数字期刊”一意。因此“数字期刊”可以定义为:基于二进制数字信号技术的,有固定刊名,汇集了众多作者作品,定期或不定期发行的出版物[2]。

从上个世纪80年代第一篇数字期刊的研究文献发表以来,此领域的研究成果不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了飞速的提升。据彭年冬、贺卫国的统计分析,1994-2012年间电子期刊的基础理论、电子期刊管理开发和利用以及数据库应用与技术等七个方面的问题被广泛关注[3]。而黄欣和郭普安的研究则主要从图书馆等信息服务机构的角度出发,详细梳理了数字期刊研究成果中对于图书馆实践工作有价值的主要内容[4-5]。这些综述性研究文献呈现出当时数字期刊领域的研究状况和热点。随着数字期刊的迅速发展,现有的综述性成果显现出研究视角狭窄和局限的一面,无法体现时代发展的特性。本文着眼于数字技术基础,通过对数字期刊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文献计量统计与分析,全面考察年度发文量、作者、文献引用、来源期刊、关键词等方面的情况,揭示出数字期刊的研究脉络、研究状况和发展规律,分析出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为数字期刊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参考。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基于查全率和查准率的考虑,本文选取了目前我国收录中文研究文献最为全面的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作为文献来源数据库,在其“中国学术期刊出版总库”中进行检索。

首先选择“篇名”作为检索入口,通过本文研究主体“数字期刊”这一检索词进行精确检索;其次通过检索所得部分代表性文献进行内容分析,以“数字期刊”的概念和特征进行界定,确定了14个扩展词进行共同检索(表1);随后运用“高级检索”方式对14个扩展词进行了“或”、“与”关系的检索,获取“数字期刊”相关研究文献3689篇(截止于2014年11月27日);最后利用文献管理和分析软件NOTEEXPRESS、bicomb和EXCEL等工具以及手工测算方式进行去重、数据清洗和数据挖掘提炼的工作,剔除掉资讯报道、杂志声明以及会议通知等干扰性文献,最终获得有效文献2429篇。

表1 与“数字期刊”具有同义关系的14个扩展词

3 统计与分析

本文对检索所得研究文献的出版年份、著作者、来源期刊、关键词等加以统计分析,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统计分析数字期刊领域的研究状况,总结此领域研究进程中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以期得出可供参考的研究方向。

3.1 年度发文量分析

一个领域研究论文年度发文的数量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领域的发展状况和研究者关注的热度及方向。CNKI数据库收录的我国数字期刊领域第一篇研究论文为蔡曙光编译的《科学交流系统的发展前途——从传统的杂志到电子杂志》一文,刊载于1986年第5期《图书馆学研究》上,文中较为系统地介绍了1978年F·W·兰开斯特在《关于无纸信息系统》一文里对未来杂志的预言,这篇文献能突破当时环境与技术的囿见,对电子杂志诞生的必然性进行介绍与阐释,具有一定的前瞻性[6]。此后,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学术型期刊的数字出版、传统纸质期刊的数字化转型和大众化的纯数字期刊的诞生都对数字期刊的研究起了推动作用,数字期刊的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从统计信息来看,数字期刊领域的研究文献数量随年份增长呈波动性递增的态势(图1)。在1986年到1994年之间,每年数字期刊的相关研究文献均为个位数;20世纪末的最后五年,论文数逐年成倍增长,并在2001年达到100篇;此后的十来年间,除在2004年和2010年出现了研究文献数的波谷现象,其余年份的研究数量基本都是稳步增长或者持平状况。与年度发文数的变化密切相关的为该领域发展情况的变化,数字期刊本身发展的变化明显地反映在数字期刊的研究走势上。我国数字期刊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跌宕起伏直接影响到数字期刊的研究状况:首先,数字期刊的研究从发端到90年代初,正是国内数字期刊发展的准备阶段,相关的研究文献非常少,主要以介绍国外的期刊数据库和探讨国内数据库的建设等方面的研究为主;随着维普、CNKI和万方三大国内数据平台建设的推进,国内学术界对于期刊数据库的研究热情高涨,进入21世纪之后发文量持续上升;而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又引发了国内数字期刊界对版权问题的关注热潮,这一领域的研究文献急剧增多;2003年后国内出现了一种新型数字期刊,业内俗称“多媒体互动杂志”或“电子杂志”,该类型数字期刊发展持续升温,直至2006年为发展高潮,被业界称为“电子杂志元年“,相关研究在2007年达到了最高峰,但此类杂志发展后续乏力,盈利模式难寻,很快便萎缩并被其他新型数字媒体形式的发展热潮掩盖,关于数字期刊的研究逐渐走低,在2010年呈现出小幅下降的状况[7];近年来,数字技术的持续发展和移动阅读的兴起,使得数字期刊的发展又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激发了学者们的研究热情[8]。总的来说,数字期刊的研究在波折中增长,不管是数字化的学术期刊还是大众类数字期刊的研究,目前都步入了相对稳定的研究期,研究主题逐渐向纵深拓展。

图1 文献量逐年变化曲线图

由年度发文数量的曲线图看出,我国数字期刊领域研究文献量的变化集中反映了数字期刊本身发展的程度和趋势,体现了研究者紧跟行业发展步伐,突出行业发展热点的特点,但也侧面体现出研究者的研究前瞻性不够、指导性不足的一面。提前预见与引导业界的发展应成为学界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责任与使命。

3.2 作者分析

本次检索所得的2429篇论文共涉及3048位作者,未署名的文献为23篇。从单个作者来看,发文最多的为上海大学图书馆的鲍国海,一共发文19篇,发文数量远远领先于其他作者,发文主题集中在期刊数据库文献的统计与分析方面,着眼于分析中国科技类期刊被国外知名数据库收录的情况,其文全部刊载于《中国科技期刊研究》杂志,其关于期刊数据库的研究论文集中刊发于2000年到2009年。发文数排名第二位的作者为解放军医学图书馆的陈建青,共发表8篇论文,其侧重于期刊专门领域数据库的应用型研究,主要是医学领域的中外数据库的特色与建设的比较研究,陈建青所写研究论文往往涉及多位作者,为团队合作完成,说明在专门性期刊数据库的研究中,需要多门学科的综合应用,团队合作能发挥更强的优势,文献发表时间跨度为8年,主要刊载于医学研究期刊和情报学研究期刊上。同样发文数量为8篇的研究者为天津石油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的于新国,他在2004-2010年持续关注学术期刊的免费资源的获取,这段时间正是学术界研究开放获取电子期刊资源的一段热潮期,其研究的成果被《科技文献信息管理》、《图书情报论坛》等图情学方面的期刊刊载。发文数量排前三位的作者所做的相关研究基本集中在期刊数据库方面。期刊数据库是学术期刊数字化的最重要的方式,同时也是学者们研究的“重地”,我国在学术期刊数字化方面的研究受到了相当多的关注,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此外统计还表明,其他研究者的发文数量依次递减(图2、表2),除仅发表1篇文章的边缘作者外,发表多篇论文的研究者数量不少,可见不少研究者认为数字期刊很有研究价值,并围绕这一领域开展了深层次多视角的研究。

3.3 文献下载频次及被引情况分析

文献的下载数量、引用和被引频次往往能从“量”和“质”上反映研究文献的受关注度和学术影响力,下载和被引相对集中的论文反映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文献的引文数量及引文关系,会凸显出高质量的核心文献,被引用频次越多,与引用文献的关系就越紧密,同时,核心文献的凸显也能反映当前的研究集中点。

图2 作者人数与发文数量对应图

表2 发表文献数量5篇含以上的作者统计

表2 发表文献数量5篇含以上的作者统计

注:鉴于文献检索查全率与查准率的综合考虑,此表中作者与发文数量有可能为不完全统计。

作者 发文数 作者 发文数 作者 发文数 作者 发文数鲍国海 19 陈建青 8 于新国 8 张 静7李 莉 7 李 静 7 梅海燕 7 秦 珂7曾凡斌 6 王 颖 6 诸 平 6 陈 丹6雷春炳 6 颜世刚 6 余树华 5 刘 洪5刘继荣 5 刘 蓉 5 刘雪立 5 叶继元5罗 艺 5 袁 琳5

从下载次数和被引频次居前20位的文献来看(表3、表4),数字期刊的市场现状、数字期刊的盈利模式、期刊数据库的建设以及数字期刊与图书馆工作等方面的主题,是当前学者们关注的热点;同时位列两张统计表格的文献只有两篇,即程维红等所作《我国科技期刊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对策建议》一文和曾凡斌的《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发展的瓶颈及出路》一文,说明所做研究既要紧跟学术研究热点,又要有较高的内容质量被同行所认可,难度较大;纵观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的10年间,高下载量和高被引文献呈均匀分布,数字期刊研究领域的研究呈现较为稳定和持续性的一面,目前尚未凸显出核心作者和核心文献。

3.4 作者单位来源分析

根据发文作者的单位来源看,2429篇论文作者分别来自2014家单位,分布比较分散,一方面说明数字期刊的发展涉及各行各业方方面面,受到了来自不同单位不同部门甚至不同领域的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另一方面也说明并未有数字期刊出版的权威研究部门出现。各高校的研究人员发文最多,为1031篇;图书馆(含大学图书馆)发文量次之,为921篇,上海大学图书馆则是此领域发文量最多的单位;各期刊编辑部(含大学学报编辑部)一共发文245篇;研究所发文54篇,另外,其他单位的研究文献各有散见(图3)。可见,目前数字期刊的研究机构以各高校及图书馆为主,其所属研究人员的发文量占全部文献的80%,各高校的研究人员主要是来自图书情报与档案、编辑出版、新闻传播、计算机、艺术设计及医学等学科专业的教师,研究文献的主题分布较广;同时图书馆研究人员的研究行为活跃,成为研究期刊数字化检索、收藏和利用等方面的主力军。

表3 下载次数居前20位的文献情况统计

表4 被引频次居前20位的文献情况统计

图3 发文作者的单位来源构成

3.5 文献来源期刊分析

发表数字期刊研究论文的期刊一共有690种,涉及多门学科专业。其中发文数为两位数以上的期刊仅有49种,显示出对数字期刊研究关注的期刊平台相对集中。在所有刊文期刊中,《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发文数最多,为132篇,占所有此领域研究论文的5.43%。符合其刊物定位与宗旨:“立足于中国科技类期刊发展规律的研究,以促进期刊事业繁荣”[9]。发文数量超过20篇的29种期刊(图4),主要以图书情报学与新闻传播领域的期刊为主,其中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学科领域的学术期刊占19席,新闻传播学学科的学术期刊占9席,其他学科只有1种;尤其是图书馆、情报文献学对于数字期刊关注度非常高,主要侧重在学术期刊的数据库的建设和使用等方面。根据CSSCI(2014-2015)发布的来源期刊收录目录,在这29种期刊中,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学科领域占有10种,新闻传播学学科则为6种,可见在数字期刊的出版领域中,不少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期刊给予了数字期刊研究较多的关注,也反映出此领域的问题是业界和学界关注的热点。

图4 刊文数量超过20篇的期刊统计

3.6 关键词出现频次分析

论文中关键词出现的频率,常常用来分析判断研究领域的关注热点。从本文检索的2429篇文献来看,关键词涉及范围很广,排名前60位的高频关键词(表5)中,代表细分化研究主体的“科技期刊”、“学术期刊”、“数据库”、“图书馆”等词出现频率最高,说明学术、科技期刊相关领域最受关注;其次关于数字期刊的工作、管理信息服务、发行等流程方面的研究也颇受瞩目;同时在个案研究方面,龙源期刊网、中国知网等知名期刊数据库平台频频被提及;与产业发展相关的盈利模式、发展趋势、期刊评价等方面的研究也较多;另外,医学专业期刊方面的数字出版进入了高频词关键词范围,说明专业性较强的学术期刊的数字化也有不少学者在研究。总的来说,数字期刊领域的研究有集中的热点,也有一定的广度,但是研究的同质化程度相对较高,创新性研究不足。

表5 数字期刊研究文献前30个高频关键词统计

4 总结与结论

4.1 以“期刊”与“杂志”为核心词的研究有明显差异

学界关于“期刊”与“杂志”的概念的探讨由来已久,本文对“数字期刊”相关研究的分析,立足于期刊在数字化方面研究成果的总结,并未着墨在“期刊”与“杂志”的辨析之上。但是通过统计数据的分析,笔者发现了一个研究现象。

研究者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候,更倾向于用“期刊”二字来凸显研究的学术性,搜索篇名以“期刊”为核心词的文献篇数为1901篇,而搜索篇名以“杂志”为核心词的文献为528篇,在数量上,含“期刊”核心词的“数字化”的研究文献比含“杂志”核心词的“数字化”研究文献数量要高出近四倍。

此外,通过分析包含两类不同核心词的文献类型和主题,以“杂志”为核心的“数字化”研究文献往往以大众化期刊为研究主体,比如一些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期刊,如《时尚》、《财经》等,以及一些互动多媒体的纯电子期刊,如徐静蕾的《开啦》等;而以“期刊”为核心词的“数字化”研究文献,主题词往往集中在学术期刊、科技期刊以及期刊数据库等方面。

以上现象,一方面映射出当前人们心目中关于“期刊”与“杂志”固有印象的区分:不少学者认为“期刊”往往是指学术性较强的杂志,而“杂志”的内容则体现了五花八门的“杂”,所以常用来指那些易被普通大众阅读的消费类期刊。另一方面,这种现象反映在数字期刊研究领域,含“期刊”二字的研究论文数量远远多于含“杂志”二字的研究论文数量。可见,国内对学术期刊的数字化研究相比于大众类期刊来说,成果更为丰富,研究行为更加积极。

4.2 数字期刊的研究日益深化,体现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

现有的数字期刊领域的研究成果,无论在“质”还是“量”上都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兼顾了研究层次上宏观的指导和微观的实践,观照了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创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推动数字期刊的进一步发展。

4.2.1 主题和内容上已经形成了类别研究的脉络,研究具有纵深拓展性

从数字期刊的分类来看,学术型期刊数据库、传统期刊的数字化形式以及多媒体数字期刊等不同类型数字期刊的特性差异明显,研究的针对性也不同,目前国内学者已经针对不同类型数字期刊的发展提出了不同的发展建议。比如针对学术期刊的数字化研究方面,有数据库的建设与发展的策略研究,有优化数字期刊编审机制的研究,有掌握学科态势提高刊物的影响力的研究等等;在大众类多媒体杂志方面探讨了杂志广告的新型盈利模式,视觉设计效果的实现以及内容与形式的相互关系等,不同类型数字期刊的研究日渐细化。

4.2.2 注重产学研相结合,关注数字期刊的建设与盈利模式探讨

无论哪一种类型的数字期刊的发展,本质上追求的仍然是如何获得读者青睐、如何可持续发展。数字期刊自诞生以来,业界一直在“如何盈利、如何发展”之路上孜孜探索,研究者们围绕着学术型期刊数据库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传统期刊要进行数字化市场的开拓,多媒体数字期刊亟需突破的发展瓶颈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比如在借鉴国外成功的期刊数据库的经营经验方面,寻求资本运营、内容深度开发和规制创新方面都有受关注的研究成果;与数字期刊的盈利模式密切相关的,关于数字期刊的整合营销、品牌塑造等方面的研究,目前也取得了一些成果,推动了业界的进一步发展。

这一领域相关的研究涉及方方面面,交叉性的研究成果颇多,随着信息时代的推进,还需进一步的探索。

4.3 研究中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4.3.1 研究人员的构成失衡,亟需构建合理的研究队伍

高校一直是数字期刊研究的主要阵地,不管是在学术类期刊的研究还是在大众类期刊的研究领域;其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进行科学研究的参与度也较高,研究成果较为丰硕。期刊的直接生产部门——期刊编辑部的人员在研究上有参与,但是研究文献的产出明显少于高校与图书馆界,尤其在大众化的数字期刊的研究方面,期刊界的研究者参与甚少。业界的丰富经验对于数字期刊研究的推动作用不可小觑,更为合理的研究队伍的构成将会有利于数字期刊研究和数字期刊本身的发展。

4.3.2 出版流程研究的着力点不够均衡,需要强化出版前、中端工作的研究

数字期刊作为出版物的一种形式,其出版的整个流程分为出版前、出版中、出版后三个阶段,出版前期工作包括策划组稿、出版中包括审稿、编辑加工、校对、装帧设计等、出版后则是直接面向读者和用户的发行和利用。从本文所统计的研究文献情况来看,出版后期的数据库的研究、面向读者和用户使用的研究成果最多,这点从图书馆工作人员作为为读者服务的机构人员,积极参与数字期刊的科研,出版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中得到了印证。相比较而言,对数字期刊的内容开发、编辑工作的研究略显薄弱,出版前和出版中的行为研究较为欠缺。随着数字期刊越来越受到读者的关注,对数字期刊内容的研究和工作规律的探索必将会迎来新的研究热潮。

4.3.3 研究视角广阔性和前瞻性不足,应加强研究的指导性以促进行业发展

从文献数据分析来看,数字期刊的研究往往是紧跟热点、反映热点;能够提前预示和指导数字期刊发展的研究不多。当前数字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数字期刊在关注前沿,以研促产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比如,数字期刊与移动终端相结合如何为数字期刊发展找到新契机;读者的阅读行为如何与数字期刊的服务功能相关联[10];基于媒介融合基础上的数字期刊的发展的广阔的空间何在等等[11],这些都将是与数字期刊未来生存、发展直接相关的重大问题,相关的指导性研究不应缺失。总之数字期刊的研究者们应该努力提升研究价值,更加明确地将研究的出发点立足于为数字期刊发展服务,为读者的服务上去。

[1]张志强.现代出版学[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247.

[2]唐凯芹.我国数字期刊出版活动的研究进展及未来动向[J].科技与出版,2013(1):91-94.

[3]彭年冬,贺卫国.我国近二十年电子期刊研究综述.大学图书情报学刊[J].2013,31(2):86-90.

[4]黄欣.电子期刊研究综述[J].情报科学,2002,20(8):865-868.

[5]郭普安.近10年我国电子期刊研究综述[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5,25(1):19-22.

[6]蔡曙光.科学交流系统的发展前途——从传统的杂志到电子杂志[J].图书馆学研究,1986(5):7-11.

[7]曹志平,魏超.电子杂志及其盈利模式[J].中国出版,2001(21):40-43.

[8]陈鹏,叶宏玉,梁凯等.移动阅读环境下学术期刊的发展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3):300-304.

[9]颜志森,邓友娥,邵晓军.《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创刊以来载文量及栏目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1):72-75.

[10]马云彤.利用PC制作并利用Android平板电脑阅读电子科技期刊[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0):1271-1276.

[11]赵宇,赵锡平,丁嘉羽.多媒体融合环境下学术期刊数字出版质量提升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2):237-239.

猜你喜欢
发文学术期刊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期刊问答
祝《导航定位与授时》学术期刊创刊
期待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