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芳
人文性的语文课程是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课程,优美的语言、优秀的文学作品、个性丰富的人物形象、体现人间真爱的美好情感,都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能够提高学生审美情趣进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那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力
审美感知是学生的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审美感觉是对审美对象的整体性把握,而审美知觉就是对审美对象的直接感知。阅读语文时,通过第一、第二信号系统,唤起相应的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和运动表象,进行审美感知,同时伴随着情感体验。这要求学生在阅读时通过语言描述在大脑中将文中的图像、声音等内容还原出来,这种声色并茂、动静结合、情境交融的审美对象,最适合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二、培养学生审美想象力
审美想象是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更深层次的审美心理,是把从感知所得到的表象加以处理并重新组合,构成全新的意象。因此,审美想象是最富有创造性的心理因素,它可以创造出人们未曾见过的东西,想象可以改变个体通过感知所获得的映象,可以在心理上开拓出无限广阔、自由的时空领域。
无论是鉴赏美还是创造美,都离不开审美想象的参与。在鉴赏中,审美主体往往依据语言或者其他媒介的描绘,在头脑中形成未曾感知过的人物或景象,如王维的《鸟鸣涧》并无夸张的描绘,而在吟诵之时,却可以让人凭借着想象而体味到这景色的灵动与神韵。语文课文中许多精彩的描绘都来自于想象,生动的比喻,恰当的比拟,精巧的构思,都依赖于想象,作者凭借着想象“思接千载”、“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广泛参与课堂内外的活动,可以增强发现美和选择美的能力,促进审美想象的进一步发展。
三、培养学生审美理解能力
审美理解是学生通过感性形式,对审美客体意蕴和审美活动的直觉地、整体地把握和领悟。审美理解与科学认知活动不同,它不需要进行分析、综合和抽象,但在认识水平上,却可以达到理论认识的深度。在审美活动中它不仅在起点上依赖于客体形象的直接领悟,而且在整个审美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形象的感受,它也不经过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这样一个认识过程,客体所包含的美的意蕴是可以通过具体形象呈现出来的。实惠的理解和科学的理解,在理解对象的方式上也不相同,通过感情理解是审美理解的特殊性,审美理解伴随着审美情感体验,从情感的逻辑去理解对象。由于对象内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审美理解往往带有朦胧色彩,也就是所谓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对这种理解力的培养需要漫长的过程,需要增加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艺术感性接触,要求学生对各民族意识和各个时期的时代精神有所认识,对各种艺术的表象形式、创作风格要有所了解,更重要的是要打破日常生活中仅仅把事物形式作为认识的思维习惯和分类形式,建立起感情分类标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通过对审美客体的整体把握。
四、培养学生地审美鉴赏能力
审美鉴赏能力是学生调动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对审美对象进行充分的玩味和品评的过程。审美鉴赏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是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环节,语言教学中的审美鉴赏,主要是对语言艺术的鉴赏。对于语言艺术来说,审美鉴赏首先要“披文以入情”,要激发学生联想和想象,建构相应的新的艺术形象,从而获得审美的快感,其次要发挥“审美注意”的作用,使学生在鉴赏中得到深刻的领悟,再次,要通过审美实践纠正审美鉴赏的个人偏爱,显示鉴赏的社会性。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形象入手,抓住作品新颖、独特的特征来鉴赏文学作品。而要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首先得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趣味,更要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要让学生了解作家的创作风格、作品背景,更要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
五、培养学生审美创造力
创造与审美形影不离,审美活动都萌发着创造因素,在感受美、鉴赏美和表达美的过程中,都有创造性的审美参与。从感受美、鉴赏美到创造美,是审美活动的几个不同层次,审美创造是审美实践活动的最高境界,要表现美、创造美,首先要发现美,而发现美的窗口是观察,而观察来自于个体对生活的热爱。想象则是审美创造中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想象来源于丰富的观察和积极的实验,培养学生审美创造力还要全面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学生积极的思维,灵感得到激发,思绪就会浮想联翩,形象也会变幻无穷。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还要让学生磨炼艺术创作的技能技巧,诸如写作能力提升,再者,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也可以先模仿再借鉴最后再创造。
总之,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既要重视课堂更要重视课下,要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要重视学生的共性,更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只有从多方面入手,学生的审美能力才会得到不断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