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颖(江苏省丹阳市环境监测站,江苏 镇江 212300)
大气污染问题由来已久。工业革命后,伴随着生产力迅速发展和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人类社会活动的范围和深度日益扩大。人类向自然界的索取需求日益增加,不可再生资源消耗速率过快。人类不断地干预自然环境,向自然界排放大量废弃物,导致环境污染形势日趋严峻。近年来,大气污染事件不断发生,对人类生命健康和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大气污染的严峻形势频频为人类敲响警钟[1-3]。
大气是包围在地球周围的一层气体,提供了地球上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气体环境,其存在为人类生存提供了适宜的温度条件,可以阻挡外空间对人体有害的紫外线、X射线等,消除或者减轻对地表的伤害。由于自然界变化或人类生活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对人类生存环境产生污染的物质进入大气,如粉尘、硫化物、氮氧化物、有机物等,这些污染物自身或由其转化成的二次污染物达到有害程度,这种现象称为大气污染[1]。
大气污染容易对人体产生直接危害,造成人类呼吸疾病频发。此外,大气污染容易导致植物生长发育不良,抑制植物的生理功能,进一步造成植物生长迟缓、抗病虫害能力减弱,甚至枯萎死亡。大气污染还影响整个地球气候,导致自然环境恶化,如温度升高、自然灾害频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引起全球变暖,导致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又会进一步影响大气环境[2]。
大气污染会降低能见度,影响太阳辐射强度。大量用于制冷剂、发泡剂、喷雾剂的氟氯烃类物质,造成大气臭氧层的破坏,使人类失去阻挡紫外线照射的屏障,人畜癌症发病率增加。由于燃煤等过程产生大量的酸性气体排放物,它可以酸化土壤和水体,使农作物减产,同时腐蚀建筑物,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较大的影响[2,3]。
大气中污染物通常存在两种形式,即颗粒态物质和气态物质。颗粒态物质具体是指悬浮于大气中粒径较小的固态、液态颗粒;气态物质主要包括硫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卤素化合物等。气态物质具有化学毒性,对人体以及动植物产生呼吸道刺激和危害,最终导致病变死亡。常见的大气污染源主要有自然变化和人类生活过程产生的污染物。人类活动向空气中直接排放的大气污染物称为直接污染物或一次污染物,部分一次污染物在空气中与其他物质结合或者发生化学反应,再次造成新污染物,形成二次污染[3]。
我国大气污染综合防治需要采取如下措施[4-5]:
4.1 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落实政策计划。依据大气环境污染物排放总容量,严格控制排放指标,进一步从排放政策和监督措施方面予以落实。特别是新建、扩建、改建项目,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和落实政策来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保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低于区域总量控制指标,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应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4.2 我国能源消耗量大,以煤炭为主,清洁能源少,煤炭品质较差,典型特征是煤炭灰分高且中硫煤含量高。未来的若干年内,仍然是煤炭燃烧满足主要的能源需求。加强煤炭洁净利用,即对煤炭进行洗选、加工、成型、液化等,严格控制和减少高硫高灰分煤炭的开采,施行煤炭洗选等重要措施,以此有效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优选清洁燃料供应能源,进一步加强燃气、电力等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逐渐推行提高车用燃油质量和标号的措施,从源头上控制燃料燃烧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硫和烟尘等。
4.3 采用洁净燃烧技术,使大气污染物最少化。积极开发各种低污染汽车,如天然气汽车、甲醇汽车、电动汽车等。
4.4 限期淘汰产生严重污染的生产工艺和设备,严令禁止在新、改、扩建和技改项目中采用落后工艺和淘汰设备,充分发挥城市集中供热设施的作用。
4.5 继续研究及开发密切结合我国国情的高效污染防治技术及设备,加强煤炭洗选脱除有机硫的措施,对水煤浆、工业固硫型煤进行脱硫治理。大力改进催化燃烧有机废气的高效节能技术,制造碳纤维回收利用有机废气的设备,进一步完善有毒气体、恶臭气体的治理措施和技术。
4.6 对各类环保设备的制造和使用施行严格的监督管理措施,加速处理和淘汰各种低效除尘器,有效拓宽电除尘器对高浓度、高温、高电阻比烟尘和腐蚀性气体等的应用领域。开发用于各种炉窑的袋式除尘器。开发耐高温、耐腐蚀的滤料和纤维原料。重点发展高效低阻及除尘、除硫一体化,即组合式除尘器。
4.7 推行严格的大气环境检测和污染监督技术,进一步提高检测装备和检测设施条件,增加烟控区的检测频率。
大气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这种观念已经开始被人类充分的理解和认识。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要求把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很好的结合起来。在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要大力保护和合理利用何种自然资源,开展环境污染综合治理。
[1]何强,井文涌,王栩亭.环境学导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2]张金成,姚强,吕子安.垃圾焚烧二次污染物的形成与控制技术.环境保护,2001(5):17-18.
[3]王华,何方.二噁英零排放化生活垃圾直接气化熔融焚烧技术.工业加热,2001(2):6-10.
[4]何静华.有关大气污染预防及防治工作的探讨.科技资讯,2013(29)46.
[5]王文林.大气污染的成因、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7)3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