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雅晶(吉林油田扶余采油厂,吉林 松原 138000)
石油是一种宝贵的不可再生能源,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随着近代工业的兴起,石油的开采、加工发展速度非常迅速,各种基于石油能源的设备已经充斥在人们的生活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不可再生就意味着石油能源的一次性属性,同时作为一种资源它的分布也是有条件的。就世界范围内而言,石油资源的丰富与匮乏是相对的,可以预见在未来的时期内石油资源会彻底消耗殆尽。而从国内现状来看,我国的石油开采经历了长期的作业,很多油田的产能开始下降,开采困难程度增加,如何提高老油田的产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根据石油工程的采油作业划分,按照进程顺序包括三类,分别是一次采油、二次采油和三次采油。
一次采油是发生在油田首次勘测和利用阶段,这一过程中地下原油储量丰富、地下压力作用大,开采较为容易,只需要构建完井设施即可;二次采油是在一次采油之后进行的,这一过程中由于原油的开采工作经历了大规模应用期,导致地下储量减少,并呈现出多层分布的特点。为了能够继续获取石油开采的能力,一般采用水注入的形式进行填充。
而三次采油是针对一些服役在二十年以上的油田而言的,三次采油的开采过程非常困难,开采率也很低,是对资源的充分利用表现。这一阶段为了维持正常的开采行为,需要进行多方面的补救措施,例如利用化学剂来改善油层环境,优化开采设备性能,引进新技术等。本文中所讨论的微生物采油技术,主要是应用在三次采油过程中的。
微生物采油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三次采油创新技术,也是目前国际石油产业中重点关注项目。考虑到目前石油储备环境急剧萎缩的现状,为了争夺新的经济领域,就必须从技术角度出发,针对现有的老油田进行重新开发,对油藏中没有实现收集的残油部分进行回收。
微生物采油技术是利用在油藏中的微生物活动实现的,微生物在油藏中的生存和新陈代谢,可以优化原油存储空间的性质作用,人们利用这一特性开发出来了微生物驱油技术。
所谓的微生物动力主要来源于细菌,按照细菌来源不同可以划分为两种,一种是内部微生物驱油技术,一种是外部微生物驱油技术。这两种微生物采油技术各有特点,但在已用上主要根据细菌的生存环境来判断,温度、湿度、压力均对其繁殖有所影响。
客观上分析,微生物采油技术涉及到的机理非常复杂,缺乏详细的数据来描述其可控性,因此在研究中主要采用固定性的方法而忽略定量手段。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和新陈代谢行为,是提高采油率的关键,而油藏为微生物提供了生存的空间。
首先,两者在存在形式上是相互依存的。微生物采油技术,也可以看作是微生物利用油藏环境生存的行为,细菌可以在是原油环境中依赖内部含有的烷烃类物质生存。
其次,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中富含有讲解原油中重油成分的物质。三次开采之所以要消耗掉大量的资源和劳动力,与轻质油大量收集有直接的原因。例如稠油成分过多,导致剩余的原油粘度大、临界温度高、物理性质稳定等不利因素,通过微生物作用可以实现液体相变。
再次,微生物在生命活动进行过程中会消耗掉大量的废物,产生热量和二氧化碳,在热力作用下气体发生流动,原油表面活性增加。
微生物采油主要应用于三次采油过程中,相比与同样在此阶段使用的采油技术而言,其特点是非常明显的。
第一,微生物采油的成本较低,这也是国际石油工业关注这一技术的原因。因为在三次采油过程中,可获取的资源十分有限,过多的投入得不偿失,必须实现经济投入的均衡。
第二,微生物采油的操作简单,对于技术的运用除了成本之外,还要关系到对现有采油作业的兼容性。如果需要对现有设施进行大量改造,势必消耗人力物力成本。
第三,微生物采油环境污染低。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微生物采油技术完全利用的是生物方法,不存在任何的污染问题,这是比化学制剂优越的地方。
第四,微生物采油的效率很高。微生物在油藏环境中的繁育速度很快,反应迅速,并且通过自身的繁殖保持了长效性。
微生物采油技术之所以得到广泛的关注,除了其在三次采油中的杰出表现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技术本身的特点。现有的最先进的采油技术,也只能获取30%到50%的产能,大量的油藏由于地质原因被牢牢锁定在地下。要获取这一部分资源,势必采取人工干预的方法,化学剂的大量使用虽然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对生态环境也形成了伤害,甚至改变原油性质。
微生物采油技术的成本低廉、效果明显,最重要的是不会产生污染显现个,也不会影响原有品质,这对于三次采油的前景十分旷阔。
[1]孙殿龙.采油微生物菌种入库参数及菌种库的开发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05.
[2]崔君成.微生物采油技术试验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5.
[3]东长玉,韩卫东,王玉堂.浅析微生物采油技术及发展趋势[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13:64.
[4]雷光伦.微生物采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石油学报,2001,02:56-61+122-123.
[5]包木太.微生物驱油机理研究[D].青岛海洋大学,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