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青
教育从来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一些问题深深地嵌入在这个复杂系统的内在结构之中,不打破并重建这种结构,这些问题就无法被摆脱或解决。尽管我们多少已经意识到,并在消除这些问题方面做出了大量努力,不断改进分析方法,并取得了一些点状的进步,学校里可能也没有人故意制造这些问题,但是它们却依然存在。这是因为,它们从本质上都是系统性问题——系统的内在结构决定了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行为特征。只有看清整个系统的结构,认识到系统自身恰恰是问题的根源,找到重建系统结构的勇气和智慧,这些问题才能得以解决。因此,学校教育数字化的核心目标就应该是重建学校整体的教育系统,为师生发展提供一个激活生命能量、掌握自身命运、面向未来发展的“生态系统”。
数字化重建学校精神
学校是一个综合的“生命体”,每一所学校都有着她独特的“基因”图谱。一所学校的发展,必定是学校“基因”的选择、优化和重组过程。应该把学校的办学行为、教师的教育行为、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等放在“显微镜”下仔细进行审视。这台“显微镜”称之为“人性”——凡是符合人性的教育,必定是有益的教育;凡是违背甚至扼杀人性的教育,必定是有害的教育。
然而,如何将学校的办学行为、教师的教育行为、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等放到“显微镜”下呢?无疑“数字化”是一种最好的方式和路径。
案例:数字化—— 学校发展的理性选择
为何北郊小学会选择“数字化”呢?为何这种选择是基于学校发展需要的理性选择呢?让我们回到当初——
2009年8月,我来到了北郊小学,主持学校全面工作。我来北郊有很大的偶然性,因为自己没有任何的思想准备。但是,对于一所地处偏远、资源匮乏、师资生源一般的“草根”学校来说,时间和机遇都是那么宝贵。
我怎样才能尽快实现自身角色的转换,寻找学校发展的方向,确定师生共同的目标呢?除了自身的积累,只有依靠全体教师无私的支持和帮助。
那么,怎样与老师们真诚、顺畅地沟通和互动呢?面对面个别谈话,还是开教师会议?有没有更好的方式?我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方式——“数字化”沟通。
上任两天,我就开始建设北郊小学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当时,与其说是“管理平台”,还不如说是“沟通平台”。到现在,我们仍然亲切地称呼它为“内网”。“内网”中“校长推荐”“教师推荐”等栏目里的文章,成为了校长与全体教师的思想交流、碰撞的空间。
这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开始,教师们有过观望,有过迟疑,但渐渐地,我们的心灵都在“打开”,这时更多的是争论、认同和相互激励。可能我们的观点有差异,但我们都想做好北郊教育。也正是在与教师们真诚的“对话”中,我不断完善着自己的教育思想,不断厘清北郊的教育目标。
可以说,没有“数字化”的沟通,不论是我还是每位教师,头脑中对北郊教育的理解都是抽象而又孤立的。正是这种“数字化”的沟通,完成了我们从外在形式的关联(都是北郊小学的一员)到内在思想的关联。不仅如此,“数字化”的内在意蕴(平等、自由、理性、开放、多元、包容、个性、民主……)也不知不觉、无声无息地浸染着北郊每一位教师的教育“基因”,进一步又影响着学校“基因”的优化和重组。
一年上百篇的“校长推荐”,其中三十几篇是我自己写的文章,特别是《和我们的老师谈谈心》系列,现在读来仍然给我很多感触。这不是我一个人在整理和表达自己的教育理想,而是所有北郊人在整理和表达我们共同的教育理想。
数字化重建服务管理
数字化重建服务管理不仅仅是体现在重建显性的、具体的事务层面上的东西,更多的是体现在重建隐性的、抽象的、精神层面上的东西。在学校数字化重建服务管理的同时,我认为应该把这种过程“拉长”为“播种”的过程:播下爱、民主、科学的教育之种,播下人性、人权、人道的教育之种。每个教育人的心灵就是种子发芽的土壤,心灵与心灵之间精神的相互滋养就是美好的“信息”交互的过程。有理想的种子,有适合的土壤,还有相互密不可分的互动联结,这就形成了一个新型的数字化教育系统,使之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学校教育“数字化”过程的真实的使命就在于此。
案例:一项新制度的生成
学校教育内部的数字化沟通方式,浸润着学校里的每个人与每件事,不知不觉、随时随地地产生着影响。以至于有的老师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我们北郊小学一下子从‘石器时代’进入了‘信息时代’!”
然而,任何新生事物必定会有质疑,北郊小学的“数字化”过程也同样如此。被人质疑是件痛苦的事,但结果却常常令人欣喜。因为正是这些质疑声,学校才能及时调整,不断完善自身的运行机制。独立思考、自由意志、妥协精神等就蕴含其中。我们始终认为:“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2009年9月,校长室在内网中发布了《关于重构北郊小学制度的通知》。同时,工会在内网《北郊家话》栏目中发布了《大家来说说“北郊家话”》,尝试进一步打开北郊人的心灵,放心大胆说真话。老师们开始真诚地说出自己对“数字化”管理服务的看法。
第一个跟帖的是彭明亚老师,她把自己从早晨到晚上的时间表都列了出来,然后说:“最近一直在思索如何能用有限的时间,来完成更多的工作,一时还真没想到对策,希望所有的老师能贡献你们的智慧,帮助我解决问题。”
一位又一位老师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我先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网络化管理真的让很多事情变得那么的便捷,很不错。但也有不便之处,如,印制与教学有关的材料,操作太麻烦,经过几道程序。或多或少会影响教学。还有,全是网络通知,教师怕不晓得每天有无与其相关的工作通告,担心误期会被批评,所以常停留在电脑上,占用了很多静心好好备课的时间。这就是我目前的感受,也许以后会慢慢适应的,时间调节好了,一切可能就会正常了。”
“是啊,我现在连在教室抽学生读拼音的时间都没有,一上完课得赶紧跑办公室看有没有什么待办事宜还未完成,手上还有什么表格没填完,还有什么会要开,还有什么课要调,还有什么东西没思考,区里还有什么临时任务……连批作业的时间都是利用下课或中午休息时间匆匆批出来的。课也没时间好好备,真感觉有点对不起学生。有时上厕所也得算好时间,这两天做梦都是坐在电脑前拼命工作,看不完的待办事宜啊。哎!我常想,要是我有个机器猫该多好,到它的宝物袋里变出点时间给我,哈哈!”
“还有啊,一天下来,网上要看的东西好不容易点完了,有的根本没有时间认真看。晚上吃完晚饭打开电脑上了办公平台一看,又是一片红了,呵呵,这要是股市显示屏就好了。”
……
跟帖评论长达60多“楼”,基本上每一位教师都参与了发言。我也在下面跟了帖:
“诸位,感谢各位的真实感言。
只有大家将自己的真实的想法说出来,我们的服务才能改进。
真诚感谢诸位!
我们要提倡这种风气:言者无罪!
学校的民主进程,就从敢言开始。
什么时候开会时不要排座位了,看到校长不紧张了,有想与我聊聊学校的管理了,我们学校的民主就进步了。
诸位,加油!”
接着,我接连写了两篇《和我们的老师谈谈心》,一篇是《正确地做事(1):做事做到极致,成功很容易》。另一篇是《正确地做事(2):做事做到平衡,那叫做境界》。接着,又和老师们一起修订了《内网使用制度》。
在一项又一项制度的重构过程中,我们有过很多错误的倾向,但都在这种相互沟通、相互商量、相互妥协的过程中得以纠正。
数字化重建师生生活
“数字化”已经融入学校管理和服务的方方面面。在提高效率的同时,教师们也逐渐拥有了初步的“信息素养”,原来看起来很神奇的事在北郊变得很普通了。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数字化平台上的行为更自由和理性了。
自然,我们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让“数字化”触角逐步延伸到学生的校园学习和生活中?我们确定了数字化发展战略——把学校建到微博上。
案例:教育数字化转型之路:构建系统、开放、主动的教育社区
这是灵光一闪的结果,更是学校发展到现阶段的一种必然。2009年,学校“数字化校园”启动之后,为学校赢得了发展的机遇,学校管理服务、教育教学、教育科研和师生活动有了许多变化,这是学校决策的成功,更是教师努力的结果。但从根本上说,我们并没有成功进行系统化的、结构性的变革。
如何面对这个挑战?如何再一次主动发展?……
我们需要“打开”小学校,走进大时代!
我们需要“打开”小学校,走进大世界!
我们需要“打开”小学校,走进大社会!
我们需要“打开”小学校,走进大教育!
把我们的学校放在更广阔的发展平台上,我们可以在“大时代”“大世界”“大社会”“大教育”发出属于北郊“小学校”的声音;我们更可以主动获取教育教学信息,更新我们的管理服务、教育教学、教育科研的理念,变革我们的办学、教育、教学、科研、服务行为。
于是,我们选择了“微博”。
我们是如何转型的呢?首先,我们提出了几个基本需求:
第一,花钱要少。越少越好,最好免费;当然如果服务确实优秀,对我们教育又有帮助,学校也愿意花钱。
第二,维护成本要低。最好不需要由学校来维护。
第三,各平台自成系统又相互关联。这一点非常重要,只有重塑系统,才能拥有更大的世界。
第四,使用成熟的社交媒体。“成熟”代表稳定,不需要学校来管理,师生家长人再多也不可能让它“过载”;而“社交媒体”则代表能“积极”“主动”地实现信息推送和互动。
于是,我们开始思考和选择,这期间经历了半年之久,其中还因为“E学习”的研究,我们确定了我们的教育社区:QQ、QQ空间、腾讯微博和朋友网。我们开始构建整体的教育社区体系。
第一,每人一空间为基层“虚拟单位”。教师、学生、家长都有一个教育或学习QQ,统一账号登录QQ、QQ空间、腾讯微博、朋友网。
第二,以“好友”形式组织中层“虚拟社区”。比如“虚拟班级”就是由这个班级的教师、学生、家长互加好友,便于形成主动推送的机制。我们提出要把“虚拟班级”建设成为“没有围墙的班级、超越时空的班级、充分沟通的班级、共同成长的班级”。
第三,以“好友”形式组织上层“虚拟社区”。比如“虚拟学校”就由各个“虚拟班级”“虚拟专用教室”“虚拟家委会”等组成。
第四,“外挂”优酷网(北郊视频网)和flickr(北郊图片网),并与“虚拟学校”关联。即优酷网上发一个视频,在“虚拟学校”空间里也会主动收到一条分享信息。
这样的结构,虽然还有许多缺陷,但基本满足了学校教育数字化对于内部和外部沟通、互动的需求。当然,更深层的教育教学数字化部分还需要统整、挖掘和改善。
数字化重建课程教学
数字化重塑课程教学是数字化重塑教育系统的四大核心工程之一,并且还是其中最关键的工程,同时也是最艰难的工程。它的重塑过程是数字化深层融入学校教育系统的标志,也是数字化在教育传统领域中发挥变革性作用的标志。我们认为它至少有这三个重要部分:数字化重建教学环境、数字化重建教学方式和数字化重建教学内容。
案例:暑期“iMath”(爱数学)免费导学
这是一群数学学习基础薄弱、思维发展缓慢的孩子们,从青山桥小学整体转到我们学校,虽然他们在读二年级,却连一年级上学期的数学考试都不及格,这让每一位接班教师都感觉到束手无措。无奈之下,我们选择了用先进技术帮助解决这个问题。2012年的暑假,我们为这些学生建立了特别的“iMath”(爱数学)课程,进行“免费导学”。
第一件事,我们在教育APP里选择了学习游戏类软件,并按一定的方式编制了课程。玩完这些游戏就能达到二年级数学水平。
有一个叫陈某某的孩子,智力偏低,但在学习中,她每过一关必定要找到我,向我比划一个成功的手势。她在这里感受到了从来没有感受到的安全感和成就感,因为,这里的每一位孩子都可以有自己的学习进度。
第二件事,我们在教师、家长、学生中招募志愿者。这是一个奇异的课堂:每位学生都拥有一台iPad;每6位学生组成一组;每一组都安排一到两位志愿者;每一位学生的课程几乎都是有趣的游戏;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
1个月后,我们欣喜地发现:原来在40分钟课堂里只能安静5分钟的孩子,现在全程学习基本都能专心致志。更关键的是,他们的学习状态。长达1个月的学习,几乎每位学生都兴趣勃勃。学习效果也让人吃惊,1个月,27位孩子,除了5位原来考试只考个位数分数的学生,其他学生都完成了课程学习,并且通过了再次数学测试,数学学习水平达到了二年级合格水准。有2位孩子还达到了优良水准。
这一天,我在我的QQ空间中写下了这么一句话:“世界上还有比改变一个人更难的事吗?有!那就是改变一群人!”
我认为,“免费导学”班之所以会成功,是因为它既支持了个体的个性化学习,在安全的环境中激发出了每个孩子的学习热情;又支持了群体的协作式学习,让学生志愿者、家长志愿者、教师志愿者和每位学生学习者成为了一个共同的学习协作体。同时,我认为,在数字化时代,学校教学会继续存在的两大理由:一是引导孩子在学习中学会学习;二是让孩子体验到在家无法体验到的学习经历。
在中国的学校“群落”中有许多“草根”学校,她们生于“草根”,长于“草根”,也服务于“草根”。她们不是名校,但她们可能是所有学校“群落”里的中坚力量!数字化重建学校整体教育系统无疑给了她们崛起的愿望和可能,这也意味着教育大环境的改善,以及学校主动发展意识的萌发。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北郊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