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启蒙等
[摘要] 三七为我国名贵中药,试验及临床研究表明,三七的质量、药效与炮制方法及其工艺条件有明显关系。已知三七生品与蒸制三七、油炒三七等炮制品的药理药效不尽相同。生三七在止血、凝血以及对血清胆固醇和蛋白质合成等方面的作用明显优于蒸制三七、油炒三七等炮制品。但在益智方面,蒸制三七、油炒三七等炮制品的作用却明显优于三七生品。根本原因是通过炮制加工,三七中不同皂苷的相对含量发生了变化。如何通过传统的热处理与现代的高压、微波、发酵等技术炮制加工,提高三七特殊活性微量皂苷成分无疑是三七炮制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三七的现代炮制研究近况及炮制规范,旨在为进一步系统研究三七的炮制和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三七;药理药效;炮制方法;皂苷
[中图分类号] R2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5)02(b)-0012-05
Processing research and standardization of Panax notoginseng
1.Facult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Yun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Kunming 650500,China;2.Faculty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unming 650500,China
[Abstract] Panax notoginseng is an importan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e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show that the processing methods and processing conditions of Panax notoginseng have important effects on its quality,efficacy.It has been known that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in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among raw Panax notoginseng,steamed Panax notoginseng,fried Panax notoginseng and other processed products.Compared with those processed products,raw Panax notoginseng has better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in hemostasis,coagulation and the synthesis of serum cholesterol and protein.The processed products of steamed Panax notoginseng and fried Panax notoginseng,however,have better effect in improving intelligence.The fundamental reason for these differences can be attributed to different processing method affecting the relative quantity of different saponins in Panax notoginseng.How to increase active saponins content in Panax notoginseng through traditional thermal processing or modern technology,such as high pressure,microwave,fermentation processing,has been a hot area of the processing research of Panax notoginseng.Ancient and modern processing methods of Panax notoginseng are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and provided a reference for further research of craft and quantity standard of Panax notoginseng.
[Key words] Panax notoginseng;Pharmacological effect;Processing method;Saponin
三七为五加科植物人参三七[Panax pseudo-ginseng Wall.var.notoginseng(Burkill)hoo & tseng]的干燥根,又名田七,主产于云南、广西、四川等地[1]。三七味甘,微苦,性温,归肝、胃、心、小肠经,具有止血化瘀、消肿止痛、补虚、强壮等作用,是临床常用的名贵中药材。三七药用最早记载于元朝赵宜真编撰的《仙传外科方集》(1378年,元朝杨清叟编著),其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2]中有详细记载,“三七近时始出,南人军中用为金疮要药,云有奇功”,“彼人言其叶左三右四,故名三七。盖恐不然,乃阳明厥阴血分之药,故能治一切血病”。明清时期,三七的临床应用愈来愈广,除用于跌打损伤、疮痈肿毒外,还广泛用于内出血及妇科疾病。近现代医学证明,三七具有止血、散瘀、消肿、止痛、强壮、生肌、增强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等多种功效[3]。在数百年临床应用中,三七在治疗血症方面得到了极高评价,被认定为“外伤科的圣药”“止血之神药、理血之妙品”“可治一切血症”[4]。近年来还用于冠心病、糖尿病、心绞痛、血栓等疾病的治疗。
三七的炮制始载于明《万氏女科》,对其炮制方法为“末”,后《本草求真》载“研用良”。清《外科大成》载有“焙”。现行炮制方法颇多,除常用生品切片、碾细粉外,还有蒸、炸、酒制等多种方法[5]。试验及临床研究表明,三七的质量和药效与三七的炮制方法及炮制工艺有明显关系[4],加工方法不同导致三七有不同的功效,如三七的“生消熟补”[6]等,其原因与三七炮制前后药效成分的种类及含量的变化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全面收集有关三七炮制的研究报道,主要从不同炮制方法对三七药效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的影响进行汇总归纳,旨在为三七炮制的进一步系统研究提供参考。
1 不同炮制方法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1.1 对止血作用的影响
三七中含三七素,是止血的主要活性成分[7]。彭芸崧等[8]对给予不同炮制品三七的SD大鼠采取断尾方法,然后计算大鼠的出血时间,结果表明给予生三七的大鼠出血时间为153.43 s,蒸制品的出血时间为161.25 s,油炸品的出血时间为167.13 s,由此可知,生三七的止血作用强于其炮制品。
1.2 对血脂的影响
陈国珍等[9]通过研究生、熟三七对大白鼠实验性高血脂水平的影响,发现高温处理的三七(熟三七)能使高脂饲料喂养的大白鼠血清胆固醇升高79.30%,而生三七在一定程度上可使其血清胆固醇升高的幅度降低13.00%。与对照组造模前后相比,生三七组中造模前后血清胆固醇的含量差值低于对照组造模前后血清胆固醇含量的差值,而熟三七则恰好相反。总体来说生三七能抑制大白鼠胆固醇含量的升高。
1.3 对蛋白质合成的影响
张宝恒等[10]研究了生、熟三七总皂苷对蛋白质合成的影响。当给予小鼠灌胃200 mg/kg剂量生、熟三七总皂苷时,都能使3H-亮氨酸参与肝、肾和血清蛋白质合成的放射性强度明显增强,特别注意的是,生三七总皂苷使肝脏蛋白质合成率升高24.60%,而蒸制品总皂苷仅使肝脏蛋白质合成率升高13.30%。
1.4 对益智方面的影响
万晓青等[11]用三七及其不同炮制品的水提物灌胃小鼠。生三七、蒸制三七和油炒三七的水提取物均能显著缩短小鼠寻找暗台时间(水迷宫游泳持续时间),其中蒸制三七和油炒三七的水提物使小鼠在第四象限游泳时间分别为14.57、12.07 s,而生三七的水提取物使小鼠在第四象限游泳时间为16.56 s。蒸制三七和油炒三七的益智作用强于生三七。
1.5 对抗凝血作用的影响
彭芸崧等[8]通过实验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SD大鼠的凝血时间明显缩短;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生三七水提和醇提组大鼠的凝血时间均有所延长。生三七、油炸三七粗提取物对大鼠尾部凝血时间分别为67.70、63.00 s,而蒸制三七粗提取物对大鼠尾部凝血时间仅为59.63 s,结果表明,生三七具有一定抗凝作用,经炮制后,抗凝作用减弱。
2 不同炮制方法对功能成分皂苷含量的影响
2.1 不同炮制方法对三七总皂苷含量的影响
张穗[12]采用薄层色谱法、紫外光谱法定性分析三七生品及蒸制和油炸两种炮制品中的成分,结果表明,生品与蒸制和油炸两种炮制品的成分种类基本相同,但总皂苷及醇、水浸出物的含量相差较大。生品中三七总皂苷含量为14.27%,蒸制品中三七总皂苷含量为16.12%,而油炸品中三七总皂苷含量仅为12.74%,提示油炸法欠妥,应以蒸制为宜。唐第光[13]比较研究三七生品及其油炸制品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对比生三七,油炸制品的化学成分间比例发生变化,溶出物下降,总皂苷含量仅为生品的60%~70%,而油炸程度越高,三七总皂苷含量越低。生品三七总皂苷含量为11.41%,而油炸品三七总皂苷的含量仅为7.02%,由此可以看出,生品中三七总皂苷的含量明显高于油炸品。
2.2 不同炮制方法对常量皂苷和微量皂苷含量的影响
三七主要成分有三七总皂苷、三七素、黄酮、挥发油、氨基酸、糖类及各种微量元素等。现代化学和药理学研究表明,三七总皂苷是三七的主要有效成分。三七总皂苷和部分单体皂苷在血液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物质代谢以及抗炎、抗肿瘤等方面均有较好的药效活性,在耐缺氧、抗衰老、提高机体免疫力等方面的三七总皂苷的作用显著优于人参总皂苷。
三七中总皂苷含量约为12%,含多种达玛烷型四环五帖皂苷类,主要为人参皂苷Rb1、Rb2、Rb3、Rc、Re、Rf、Rg1、Rg2、Rh1和三七皂苷R1~R7、O1、P2、Q3、S4、T5、绞股兰苷-RVⅡ,其中常量皂苷为人参皂苷Rb1、Rg1、Re、Rd等,微量皂苷为人参皂苷Rh1、F1、Rg3等;常量皂苷Rg1、Rb1在三七中的含量远高于人参总皂苷,如Rg1可高出8倍之多[14]。人参和三七都有的皂苷:Rb1、Rb2、Rb3、Rc、Re、Rg1、Rg2、Rg3等;人参独有的皂苷:Ra0、Ra1、Ra2、Rs1、Rs2等;三七独有的皂苷:FC、FE、R1、R2、R3、R4等[15]。
黎光南等[16]通过实验表明,熟三七粉中的主要单体皂苷成分为人参Rg1、D1、D2及人参Rb1,苷元为人参二醇及人参三醇,其中Rg1量最高,Rb1次之。毛春芹等[17]通过实验比较不同加工炮制方法对三七中Rg1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三七粉、油炸三七及蒸三七相比较,生三七粉中Rgl含量最高,R1含量最低,蒸制三七中的Rb1和R1均高于生三七。蒸三七中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l、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b1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809%、3.29%、0.991%、1.02%;生三七中上述成分的质量分数依次为0.759%、3.25%、0.947%、0.985%;油炒制三七中上述成分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756%、2.86%、0.896%、0.903%。
柯金虎等[18]通过实验测定三七总皂苷及R1、Rg1、Rb1的含量,结果表明,生三七粉经过蒸制法炮制后总皂苷及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和三七皂苷R13种单体成分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降低程度依次为Rg1>R1>Rb1。覃洁萍等[19]的研究也表明,经炮制后三七中的R1、Rg1、Rb1的含量也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高温高压蒸制(105 ℃蒸制1.5 h及110 ℃蒸制2 h)或常压蒸制时间(蒸制8.5 h)越长,主要皂苷类成分的含量降低越多,而用油炸或黑豆汁蒸制的三七皂苷类成分的量降低相对较少。Wang等[20]的研究则表明,蒸制导致三七中人参皂苷Rg1、Rb1、Rd、Re的量逐渐减少,但促进了相关皂苷成分的转化,研究鉴定了8个新皂苷成分:人参皂苷20S-Rh1、20R-Rh1、Rk3、Rh4、20S-Rg3、20R-Rg3、Rk1和Rg5;同时还进行了蒸制和熏制对三七皂苷成分动态转化研究,结果表明,湿度和温度直接影响炮制的转化作用,其中含水量为必要条件,而高温则有助于皂苷的转化。Sun等[21]发现三七蒸制过程中,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Rb1、Rd、Rc、R2、Rb3、Re量降低,但人参皂苷Rh1、Rg2、20R-Rg2、Rg3、Rh2量增加。此外,蒸制的时间与温度将显著影响人参皂苷Rg3的转化。
三七总皂苷中,以人参皂苷Rg1的含量最高,是三七总皂苷中主要成分之一,具有显著而广泛的药理活性。以人参皂苷Rg1为评价指标,归纳总结主要的三七炮制方法及用这些方法炮制后三七中Rg1的含量,结果见表1。
表1 不同炮制方法三七皂苷Rg1的含量
由表1可知,鲜三七中三七皂苷Rg1的量最高,高达3.297%,其次是微波低火干燥三七(2.714%),而常压蒸8.5 h三七中Rg1的量最低,只有1.165%,110℃蒸2 h和105 ℃蒸1.5 h也较低,不足1.600%。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若以三七皂苷Rg1为评价指标,其炮制品中微波低火干燥的质量最好。
根据相关文献 [11,22,25-35]整理,三七中主要的常量皂苷和微量皂苷及其相关生物活性概况整理见表2。
3 其他炮制研究与规范
三七的炮制方法始见于明《万氏女科》,临床多用生饮片或三七粉,熟制有蒸制和油炸。三七的近现代炮制方法也主要为研粉、油炸、蒸制[36]。2010年版中国药典[37]一部附录收载的三七炮制为:洗净、干燥、碾细粉。各省、市、自治区所颁行的炮制规范方法不一,但一般都沿用了历代方法,主要炮制方法有:①用时捣碎;②洗净、干燥、研细粉;③油炸:打碎、分大小用食油炸至表面黄棕色、取出、沥去油、放凉、研细粉;④蒸制:洗净、蒸透、切片、干燥;⑤酒制:10倍量白酒浸泡30 d以上服用。现代工艺主要有高压蒸煮、微波、酶法、发酵、真空冷冻干燥法等工艺,均重点考虑皂苷的转化及稀有皂苷含量的提高及新皂苷的转化等方面。
3.1 发酵和真空冷冻干燥炮制法研究
李国红等[38]采用枯草芽孢杆菌发酵三七须根,并从发酵物中分离得到Rh1(0.1%)、Rg3(1.75×10-4)、R3(3.9×10-5)、Rg2(3.5×10-5)、Rh4(8×10-6)5个化合物,其中化合物人参皂苷Rh4为新合成皂苷,该化合物对一些癌细胞具有细胞毒作用,并认为是微生物转化产物。
孟芹等[39]用正交法设计试验研究了三七的真空冷冻干燥。在-25 ℃下干燥鲜三七,成品外形饱满美观、香气浓、质地疏松,便于服用和粉碎,质量比传统方法加工的三七好,三七总皂苷含量比传统加工的三七约高出27%,比鲜三七仅低4%。
3.2 三七炮制规范
药典中三七炮制的描述相对简单,即制成三七粉。各省、市、自治区所颁行的炮制规范方法不一,但一般都沿用了历代方法。
《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08年版:三七——将原药(主根)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筛去灰屑。三七粉——将原料洗净,干燥,研成细粉[40]。
《北京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08年版:三七——取原药材,除去杂质。三七粉——取原药材,洗净,干燥粉碎成细粉。三七粉一般要求全部通过五号筛(80目),并含能通过六号筛(100目)不少于95%[41]。
《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2005年版:三七片——取原药,除去杂质,洗净,置适宜容器内,蒸至中心润软时,取出,趁热切薄片,干燥。三七粉——取原药,除去杂质,干燥,研成细粉;获取三七片,研成细粉[42]。
《安徽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05年版:三七——取原药材,除去杂质。三七粉——取净三七,碾成细粉,过筛。熟三七粉——取净三七,打碎,大小分档,分别用食油炸至表面黄棕色,取出,碾成细粉[43]。
《全国中药炮制规范》1988年版:三七——取原药材,除去杂质。三七粉——取净三七,碾成细粉[44]。
综上可以看出,各省市所收载的三七炮制大多是以《全国中药炮制规范》为参照,以净制、制粉为主,有的只在具体操作方法上略有不同或是另收载了油炸和蒸制方法。
明清时期,三七的炮制主要是“研末”与“焙制”,现今的炮制方法以蒸制、油炸主,加辅料炮制三七的方法已基本不用。现代研究也主要是油炸、蒸制,并引入微波、真空冷冻、发酵等新技术。近现代应用现代分析测试技术、现代药理学技术及现代加工技术进一步深入研究三七加工炮制过程中常量皂苷和微量皂苷物质的转化作用、转化机制、辅料作用及其与三七药效的关系及进行相关毒性实验研究,对继承和发扬古人的用药经验、改进和优化炮制方法及工艺,制订科学严密、完善规范、切实可行的三七饮片加工质量标准及其检测依据和检测方法,充分发挥三七的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时圣明,李巍,赵余庆,等.三七果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2010,41(8):1249-1251.
[2] 李时珍.本草纲目[M].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2012.
[3] Dong TX,Cui XM,Song ZH,et al.Chemicalassessment of roots of Panax notoginseng in China regional and seasonal variations in its active constituents[J].J Agric Food Chem,2003,51(16):4617-4623.
[4] 陈斌,许慧琳,贾晓斌.三七炮制的研究进展与研究思路[J].中草药,2013,44(4):482-487.
[5] 叶定江,袁思通.中药炮制学词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06.
[6] 赵军.三七的生消熟补之谜[J].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11, (1):37.
[7] 张玉萍,余琼.三七素的止血活性及其神经毒作用实验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2010,29(1):43-45.
[8] 彭芸崧,陈素红,吕圭源,等.生三七及其不同炮制品对血瘀模型大鼠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4):901-902.
[9] 陈国珍,李运珊,陈隆顺,等.生、熟三七对血脂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9):540-542,515.
[10] 张宝恒,王彤,赵达远,等.生熟三七总皂苷对蛋白质合成的影响[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89,21(1):22-24.
[11] 万晓青,彭芸崧,楼招欢,等.三七及其不同炮制品对小鼠行为学指标的影响[J].中草药,2011,42(6):1180-1182.
[12] 张穗.熟三七炮制方法的研究[J].中成药,1989,11(11):20-21.
[13] 唐第光.三七炮制方法研究—油炸法[J].中成药,1991, 13(7):18-19.
[14] Zhu S,Zou K,Fushimi H,et al.Comparative study on triterpene saponins of Ginseng drugs[J].Planta Med,2004,70(7):666-677.
[15] 王海静,严铭铭,邵帅,等.人参三七皂苷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对比研究[J].人参研究,2008,20(1):2-11.
[16] 黎光南,周志华,章观德,等.熟三七粉补血成分的研究[J].中成药研究,1982,(12):31-33.
[17] 毛春芹,陆兔林,叶定江.HPLC法测定三七不同饮片中人参皂苷Rg1含量[J].中成药,2002,24(12):942-943.
[18] 柯金虎,孙玉琴,陈中坚,等.蒸制法炮制熟三七粉对皂苷含量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03,14(8):475-476.
[19] 覃洁萍,张广征,卫锡锦,等.三七不同炮制品中皂苷类成分的测定[J].医学教育探索,2006,37(8):1175-1177.
[20] Wang D,Liao PY,Zhu HT,et al.The processing of Panax notoginse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its saponin components[J].Food Chem,2012,132(4):1808-1813.
[21] Sun S,Wang CZ,Tong RB,et al.Effects of steaming the root of Panax notoginseng on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anticancer activities[J].Food Chem,2010,118(2):307-314.
[22] 高明菊,冯光泉,曾鸿超,等.微波干燥对三七皂苷有效成分的影响[J].中药材,2010,33(2):198-200.
[23] 徐维统,王新功.正交试验法优选熟三七最佳炮制工艺[J].山东中医杂志,2012,31(8):601-602.
[24] 盖雪,刘波.熟三七炮制方法的改进[J].齐鲁药事,2005, 24(5):304-305.
[25] Rudakewich M,Ba F,Benishin CG.Neurotrophic and neuroprotective actions of ginsenosides Rb1 and Rg1[J].Planta Med,2001,67(6):533-537.
[26] 贾继明,王宗权,吴立军,等.人参皂苷Rb1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08,12(33):1371-1376.
[27] 周超群,周珮.人参皂苷Rd的研究进展[J].中草药,2009,40(5):832-835.
[28] 周家明,叶祖光,崔秀明,等.三七皂苷R1、R2和人参皂苷Rb1药效学研究[J].中成药,2010,32(9):1494-1497.
[29] 赵莹,刘金平,卢丹,等.人参皂苷Re促进自然衰老大鼠学习记忆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7,18(1):20-22.
[30] 张荔,潘志远,金毅,等.人参皂苷Rg2对拟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8, 13(3):276-281.
[31] 胡煜辉,张建平,蒋芬,等.人参皂苷Rbl、Rc对大鼠胚胎脑发育及GPx基因表达的影响[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09,18(5):606-610.
[32] 王毅,郝钰,邱全瑛,等.人参皂苷Rg1、Rh1对树突状细胞刺激T细胞增殖及LPAK抗肿瘤活性的影响[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3,19(4):248-252.
[33] 金凤燮.天然产物生物转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90-91.
[34] 杨崇仁,崔占和,伍明珠,等.生三七和熟三七皂苷成分的分离和鉴定[J].中药通报,1985,9(10):33-34.
[35] 张崇禧,鲍建才,李向高,等.HPLC法测定人参、西洋参和三七不同部位中人参皂苷的含量[J].药物分析杂志,2005,25(10):1190-1194.
[36] 龚千锋.中药炮制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255.
[37]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71.
[38] 李国红,沈月毛,王启方,等.发酵三七中的皂苷成分研究[J].医学教育探索,2005,36(4):499-500.
[39] 孟芹,马克坚.冷冻真空法加工鲜三七的试验[J].中药材,1997,20(5):237-238.
[40] 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41] 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北京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42] 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M].杭州:浙江科技出版社,2008.
[43] 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M].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2005.
[44] 卫生部药政管理局.全国中药炮制规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
(收稿日期:2014-10-28 本文编辑:李亚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