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森 张冬野
小反刍兽疫也称羊瘟,是由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属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以发热、口炎、腹泻和肺炎为主要特征。山羊和绵羊易感,山羊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的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1 流行特点
主要发生于山羊,山羊发病后,临床症状一般比较明显,而且病死率较高;绵羊感染后
临床症状不明显,血清学抗体呈阳性。牛和猪都无明显的临床症状。该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以呼吸道感染为主。潜伏期一般4至6天,也有长达10天的。本病多发于干燥寒冷季节和多雨季节。
2 临床症状
眼流泪,眼周围有脓性分泌物;流鼻涕,气喘,伴有咳嗽;口腔粘膜发炎;体温高达40~42℃;病羊腹泻,排出棕黄色粪便。多数发病山羊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病变部位流鼻液初期为水样鼻液,后期出现粘液脓性鼻液,鼻孔阻塞引起呼吸困难。鼻内膜坏死;眼流粘脓性分泌物,遮住眼睑,出现眼结膜炎。口腔粘膜和齿龈出现充血,然后出现大小不等坏死区,严重病例迅速扩展到腭、颊和舌,坏死组织脱落形成不规则的糜烂斑,上面常常覆盖白色伪膜。部分山羊出现腹泻现象。
3 病理变化
口腔和鼻腔粘膜呈现由炎症到糜烂性坏死的变化。肺部充血,出血,不同性质炎症肠道出血或坏死,有的出现特征性的条纹状出血。
4 实验室监测
4.1 血清学监测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前期用某国产试剂盒监测,经多人,多次反复监测,发现试剂盒存在试验阳性样品与阴性样品的光密度值(OD)十分接近,甚至出现滴加生理盐水做空白对照也被测定为阳性的情况。说明此国产试剂盒还处于研发阶段,技术尚不成熟。后来改用进口试剂盒,经大量试验数据观察,结果稳定,与羊只临床表现基本一致。集中免疫后21天,免疫抗体总体合格率超过80%。
4.2 病原学监测:
采集羊口、鼻棉拭子,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监测。对集中免疫前血清抗体阳性或病原学阳性的羊群进行地临床观察,发现异常立即处理,大大缩短了消灭传染源所需的时间。
5 流行病学调查及疫情排查
5.1 分类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排查
疫区:在封锁期间,每日排查2次,解除封锁后,每周排查1次。受威胁区:在封锁期间,每日排查1次,解除封锁后1个月内,每周排查1次。其他地区:在封锁期间,每周排查1次,解除封锁后1个月内,排查1次。排查区域内,对所有养羊户都要进行排查,并及时上报排查情况表。发现羊只健康状况异常或死亡应立即上报到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
6 防控措施
6.1 强制性控制措施
6.1.1 扑杀、销毁和无害化处理 运用扑杀器或注射药物等方法杀死染疫及同群羊,对羊尸体焚烧,对羊副产品进行销毁,将处理过的羊尸体放入掩埋坑,坑底铺2厘米厚生石灰,尸体表面洒2%火碱,无害化处理坑用土掩埋后,坑表面用生石灰消毒。病羊舍内的粪便、饲料、垫料等污物堆积成堆,上面用生石灰覆盖,利用生物热进行发酵处理。
6.1.2隔离、封锁和消毒 对病羊和可疑羊实施有效地隔离。发现羊只出现小反刍兽疫典型临床症状,立即扑杀,并进行无害化无理,坚决“拔点”,消灭传染源。封锁疫区,禁止疫区内外易感羊只及其副产品流出和流入。限制人员、物品、运输工具出入疫区。控制屠宰场,禁止从外地购入羊只屠宰,对场内现有羊只全部屠宰后,暂停屠宰。对疫点、疫点村的街道、疫区内的所有养羊户、疫区内每天消毒1次;对疫区内和出入疫区可能接触到污物的人员、车辆、物品等进行严格消毒。
6.2 强制免疫
疫苗说明书提到怀孕羊不能免疫,实际工作中,考虑到如果孕羊不免疫,免疫率无法真正达到100%。孕羊一旦感染就成为新的传染源,可能造成疫情复发。对所有羊进行免疫,新生羊和普通疾病康复羊及时补免。免疫后及时做好记录,填好免疫档案。对乡镇动监所人员、村防疫员、养殖场兽医人员进行疫苗保存、疫苗使用、免疫注射技术方法的培训,确保免疫环节不出纰漏。普遍免疫前,以乡镇动监所为单位开展小区试验,观察羊只注射后的表现,统计免疫副反应发生情况。务必做到三个“必须”,疫苗保存必须达到-15℃以下;操作人员每到一户,必须重新更换生物安全防护用品;每只羊必须更换新针头。
7 防控体会
小反刍兽疫病毒主要是通过接触传播,呼吸道感染是其最重要的传播途径。一旦小反刍兽疫疫情发生,只要尽快消灭传染源,控制易感染羊的流动,将可能与污染物接触的物品完全进行无害化处理,加强消毒,采取以上措施,小反刍兽疫是容易控制的。从近年来,小反刍兽疫传播速度加快,感染范围广,这与羊肉价格持续攀升,羊只跨地区贩运日益频繁,人为地加快了疫病传播有很大关联。如何进一步加强动物运输检疫和落地监管成为防控工作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加强防控知识的宣传,重点人群是村防疫员、羊经纪人、规模养羊场场主,让他们了解外引动物相关法规,明确必须做到“外引报批,落地报验”,使他们熟知小反刍兽疫临床症状和防控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