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屹博
【关键词】 语文教学;误区;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03—0093—01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回答问题时,用词不准确,词不达意;作文语句凌乱不通,所用词句不能很好表达文章的意思。仔细分析其原因,我认为初中语文教学存在两个方面的误区。
一、重视教材选文教学而轻视写作教学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两大特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和技巧,而这四个方面的能力技巧不是平起平坐的兄弟关系,其主次顺序应为:“听”次于“说”,“说”次于“读”,“读”次于“写”,因而“写”是四种语文能力中的核心能力,也是最难形成而实践应用价值最高的能力。
但目前中学语文教学实践存在一个显而易见的误区:重视篇目选文和语法的教学,而相对轻视写作教学。首先,从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体——教材看,目前尚缺少系统有序的专门用于写作教学的教材,虽然一些语文课本也提供了用于写作教学的提示和文题,但相比之下内容简单、不成系统,而且在教学实践中也没有引起教师和学生足够的重视;其次,从教学时间的安排看,用于选文教学的时间大大超过用于写作教学的时间,而且作文教学课时有时还被选文教学所挤占,师生的大量时间用于分析选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似乎是在培养文学评论家。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实践已偏离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这两个根本特性,步入了喧宾夺主的误区。
能力的形成必须以实践训练为载体,这是不可逆转的规律。目前初中学生每学期写作训练量约在八千字左右,平均每天的写作训练量只有六十字左右,更何况不是每天都有作文训练,而是两周写一篇作文。这样的训练量与核心写作能力的养成需求存在着很大差距,严重制约着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魏书生要求他的学生每天写五百字左右的文章,烟台市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每学期写作量不少于二万字,这些做法,使学生语文能力得到了迅速发展和提高,我们应当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试想,即便让一个学生在一学期内把一本语文书一字不差地背诵下来,对他语文能力的提高又能产生多大的积极作用呢?因此,语文教学应立足于篇目教学打基础,写作教学练能力,把教学实践的重心位移到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上来,这样才不会本末倒置。
二、重视课堂教学而轻视课外活动
长期以来,“教师为主、课本为主、课堂为主”的教学思想一直统治、指导着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为主”的本义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组织、引导学生开展有序而高效的学习活动,但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往往置能动有形的学生于不顾,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扮演被支配的角色,使学生成为被操纵的工具或被灌注的器皿。这种现象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尤为突出,虽然屡遭公众的批评,但阴魂不散,严重窒息着学生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发展。“课本为主”的提法并非完全排斥其他有益读物的补充,但在教学实践中,诸多有益读物已成为学生的禁书,“唯课本是读”已成为一些家长和教师训诫学生的信条,导致学生视野狭窄,成为“死读课本”和“读死课本”的书呆子。“课堂为主”并不排斥其他场所的有效补充和整合,而我们的一些老师只重视课堂,把学生一连十几个小时关在教室里,忽视学生与家庭和社会的联系,学生缺乏必要的实践生活体验,导致语文教学形成了课堂教学一边倒,课外教学完全沦为鸡肋。
“带着儿童走向学科,不要带着学科走向儿童”,这一教育名言也许会让我们对“教师为主”的说法引发新的思考和新的实践。苏霍姆林斯基要求他的实验中学(帕夫雷什中学)学生在初中毕业时精心选读二百部优秀文学作品,这对我们理解“课本为主”的教学思想提供了思路。一些学校组织学生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努力提高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质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理解生活,从而优化学校课堂、家庭和社会的组合,拓展学习的时空,为我们理解“课堂为主”的思想和实践操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如果我们能对教学理论的理解把握更系统全面些,在实践上从客观需求出发,按教育规律办事,构建新的语文教学思想和新的教学模式,强化语文教学的务实性和开放性,语文教学肯定会出现新的希望和曙光!
编辑:刘於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