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仁钊 唐晓平 王珺 漆建 苟章洋(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四川 南充 637000)
丹红防治颅内动脉瘤术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研究
旷仁钊唐晓平王珺漆建苟章洋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四川南充637000)
摘要目的:研究丹红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DCVS)的疗效。方法:78例颅内动脉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对照组38例。治疗组采用丹红+尼莫地平联合治疗,对照组单用尼莫地平治疗,两组均连用14 d。治疗第3、7、14 d后经颅多普勒( TCD)监测两组患者大脑中动脉( MCA)的平均血流速度及观察术后两组病人DCVS的发生率、脑梗死率及死亡率。结果:治疗组DCVS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 05),而两组脑梗死率及死亡率无显著差异( P>0. 05)。结论:丹红在防治颅内动脉瘤术后DCVS方面有效。
关键词丹红;迟发性脑血管痉挛;药物治疗
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delayed cerebral vasospasm,DCVS)出现在蛛网膜下腔出血( subara chnoid hemorrhage,SAH)后3~4天,第2周达高峰,一般需3周左右恢复[1]。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常出现DCVS,其发生是造成脑动脉瘤术后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丹红目前广泛用于脑梗塞,缺血性脑病的治疗,据临床研究发现,其同时还具有防止脑血管痉挛的作用。本研究旨在研究丹红防治DCVS的疗效,为其临床使用作一初步探索。
1. 1一般资料
( 1)我科自2014年2月至2014年11月共收治颅内动脉瘤破裂致SAH病人共78例,年龄30-80岁,男41例,女37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36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13例,大脑前动脉瘤及前交通动脉瘤26例,椎-基底动脉瘤3例。( 2)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男22例,女19例,平均年龄( 58. 6±8. 4)岁;对照组38例,男19例,女18例,平均年龄( 56. 4±11. 1)岁。两组病人Hunt分级无显著差异。
1. 2DCVS诊断标准
( 1)意识障碍呈波动性或进行性加重; ( 2)出现局部神经症状体征或加重; ( 3) CT排除脑出血,无水电解质紊乱; ( 4)经颅多普勒超生( TCD)检查大脑中动脉( MCA)平均血流速度>120cm/s[2]。
1. 3治疗方法
78例患者均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术后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尼莫地平微泵泵入,24小时持续,连用14d)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术后24小时后开始使用丹红注射液(菏泽步长制药有限公司) 4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连用14d。
1. 4监测与疗效判定
分别于术后第3、7、14d通过TCD测量两组患者大脑中动脉( MCA)的血流速度,TCD诊断仪经颞窗测量MCA的血流速度( VMCA),检测深度定在45~60mm之间。MCA平均血流速度的正常值为62±12cm/s,VMCA 120~140cm/s为轻度痉挛,VMCA 140~200cm/s为中度痉挛,VMCA>200cm/s为重度痉挛[3]。同时观察术后两组病人DCVS发生率、脑梗死率及死亡率。
1. 5统计学处理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9. 0,采用X2检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 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 1术后所有患者常规行头颅CTA检查,均发现颅内动脉瘤成功夹闭,且无分支血管被夹闭而出现急性脑梗塞。术后患者出现脑梗塞考虑均与DCVS有关。因此,两组所有患者有可比性。
2. 2发生脑血管痉挛结果比较
两组患者连续行TCD监测发生DCVS的例数有所不同(表1),治疗组发生4例,占10. 00%;对照组发生11例,占28. 9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0. 05)。
2. 3 DCVS发生率,脑梗死率及死亡率比较
治疗组DCVS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 05),而两组脑梗死率及死亡率无显著差异( P>0. 05)。
2. 4不良反应
两组在用药过程中,均监测术前及术后3、7、14d的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未发现有异常改变。治疗组出现血压下降4例,面部潮红3例;对照组出现血压下降3例。
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DCVS)是颅内动脉瘤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常可造成脑缺血或脑损害,甚至脑梗死,而危及术后患者的生命。动脉瘤术后发生DCVS的原因为:①手术牵拉及手术器械对血管壁的机械性刺激导致反应性的脑血管痉挛;②手术分离组织时,桥静脉和蛛网膜血管破裂,软脑膜和相邻脑组织内小血管破裂出血,流入蛛网膜下腔,形成新的SAH;③血性脑脊液中的红细胞分解产物、内皮细胞功能障碍、一氧化氮、内皮素、氧自由基、血栓烷A2( TXA2)、炎症和免疫反应等都参与了DCVS的发生[1,4]。目前,血管壁平滑肌细胞内钙离子超载被公认为血管痉挛发生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因此,临床上在颅内动脉瘤术后常规使用钙拮抗剂尼莫地平来防治DCVS是最常用的方法。然而,DCVS是多种因素参与的病理生理过程,这就导致尼莫地平并不能完全防治所有DCVS的发生。因此,临床上寻找新的有效的防治DCVS药物来弥补尼莫地平的不足具有重要意义。
丹红注射液是丹参与红花的复方制剂。它结合了二者之优点,药理作用有:①减轻钙超载,调节钙通道的稳定性;②降低血浆内皮素,减轻血管收缩;③清除氧自由基,促进损伤细胞修复;④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促进内皮细胞生长,导致新生血管形成;⑤调节细胞因子分泌,抑制炎性介质释放;⑥抗血小板聚集,调整TXA2/PGI2的平衡,并且可降低血浆TXA2水平,兴奋PGI2合成酶活性;⑦促进纤维蛋白降解,降低血液粘度[5-7]。因此,丹红注射液具有扩张血管,减轻血管痉挛,降低血管阻力,抗血栓形成,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保护神经等功效。临床上已大量用于脑梗塞,缺血性脑病,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病的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在治疗SAH后DCVS亦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尼莫地平为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能通过阻止血管平滑肌细胞Ca2 +内流来降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是临床用于防治脑血管痉挛最常用的药物。
通过临床观察,我们发现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能有效降低颅内动脉瘤术后患者MCV的平均流速,同时降低了DCVS的发生率( P<0. 05)。因此,我们认为,丹红联合尼莫地平在防治动脉瘤术后DCVS方面比单一应用尼莫地平更有效,说明丹红与尼莫地平联合使用防治DCVS具有协同作用。尽管本研究发现治疗组与对照组在DCVS发生后出现的脑梗死率并无差别( P>0. 05),但丹红还可用于治疗脑梗死,能明显改善这部分患者的神经症状体征。因此,丹红既能防治DCVS,又能治疗梗死灶,改善供血,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对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患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承基,凌锋.脑脊髓血管外科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124-149.
[2]王君,周进安.罂粟碱对于脑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研究[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2,( 27) : 1109.
[3]许建强,田德棒,马普红.颅内肿瘤术后脑血管痉挛的TCD监测[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4,3( 6) : 442-444.
[4]王硕.脑血管痉挛防治神经外科专家共识[J].中国卒中杂志,2008,3( 5) :356-362.
[5]金波,刘安东,李刚,等.丹红注射液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9,1( 17) : 3-5.
[6]王桂英.丹红注射液临床应用研究现状[J].天津医学,2012,24 ( 6) :57-60.
[7]曹国彬,陆永建,刘刚,等.丹红注射液穴位注射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9( 9) :1065-1066.
【中图分类号】R735. 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6019( 2015) 12-00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