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丛峰
(黑龙江省电子信息产品监督检验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90)
传统的银行票据检验方式是根据客户在票据上盖上公章,到银行进行兑付时,由银行柜台工作人员根据折角对印的方法来检验票据的合法性。但是采用传统的票据检验方式已经不能很好地杜绝犯罪分子的投机行为。我们必须对支付密码器有准确的认识,并应用密码支付器。采用支付密码器的方式极大地减少了犯罪分子的不法行为。然而,支付密码器并没有在我国得到很好的推广。
据相关调查显示:对支付密码器有需求的用户学历大多在初中或高中以上。大部分用户购买支付密码器设备的积极性还不是特别的高。他们对于支付密码器的使用方法掌握得也不够熟练。在使用支付密码器时,用户在进行每次交易时都要在支付密码器上输入相关开票信息,用户便可获得本次交易的支付密码,同时在票据上填写相关的开票信息,尽管支付密码器的安全性能不错,但是整个环节很繁琐,用户的抵触情绪很大,增加了支付密码器的推广难度。
我国各大银行时刻肩负着查明或辨别伪造或者涂改的票据的责任。为了规避风险、保障本行的经济利益不受损失,我国的各大银行总是要求来本行办理相关业务的客户购买支付密码器。但是强制客户购买支付密码器缺乏法律依据。但是如果银行向所有用户都赠送密码器,那么银行所投入的一次性成本将会很高,并且用户也可以在其他银行使用同一种密码器,为其他银行承担了密码器的使用费用。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积极构建电子密码器服务系统便成为当下较为重要的一个重要内容。电子密码器受到很多人的青睐。电子密码器采用较为先进的现代网络技术作为技术支撑,它通过特有的硬件身份证设备作为验证基础,除此之外再结合客户混合签名的谨慎加密方案进行最终认证。电子密码器的支付密码是由票据的基本信息组成的,具体可以是票据上的流水号码、抑或是办理业务的票据金额等多种信息精密混合后通过特定的软件最终生成一个16位的密码。这个16位的密码成为取款或付款的依据[4]。这个支付密码的安全性很高。票据的信息不同,所获得的支付密码不一样[1-2]。
大多数客户喜欢电子密码器和其特有的核心功能是分不开的。正是基于电子密码器生成支付密码的核心功能比较先进,大多数人才更乐于采用电子密码器。电子密码器的核心功能突出地表现在:无论是哪一台电子支付密码器都可以有较为庞大的容量。最大可以加载个人在不同银行的20个票据账号。电子密码器还支持在各大银行使用。但是电子密码器中的账号不能由客户本人随意填写,客户的电子密码账号所对应的支付密码是随机产生的。支付密码器所采用的硬件形式保存用户的账号密钥,极好地保护了客户的账号密钥。支付凭证上使用的内容只有合法的支付密码器才能够计算出正确的支付密码,这就保证了票据的安全性和支付密码的唯一性。支付密码具有不可伪造性、不可抵赖性的特点。同时,支付密码还具有其他较为显著的特点。比如其他设备所不具备的稳定性和单向性。可以说,每一张业务票据的信息都是独一无二的,通过电子密码器生成的支付密码安全性能也是极高的[3]。
通过仔细对比和研究,再辅之以实际的操作记录,我们不难发现电子密码器集多种显著特点于一身。它具有客户需要的安全性、可靠性。除此之外,电子密码服务器所生成的密码更具有通用性、实用性和扩展性等特点。在诸多显著的特点之中,电子密码器的安全性可谓是显著而独特的特点。电子密码器生成密码的安全性是研究者通过谨慎而精确的数据和加密算法得来的,正是因为这样,所得的支付密码才不容易被别有用心的金融犯罪分子破解。电子密码器生成密码的计算方法也是独一无二的,具有很强的抗攻击能力,确保支付密码的安全性和唯一性。电子支付密码器即使是在相对较为恶劣的环境下也能够正常使用。通用性是指支付密码器系统能够满足统一用户在不同的密码器上进行业务时的验证,经济性是指支付密码器的设计界面友好,使用方便,物美价廉。电子支付密码器的可扩展性是指电子支付密码器系统充分考虑到每一位用户的业务需求,能够对客户的业务要求进行更换密钥,从而有力地保证广大客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自己的投资进行扩展[4]。
现如今,网上银行已经能够实现银行的所有业务。人们可以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实现购物、现金交易、转账、申请银行卡等各项银行业务,互联网已经走入了人们的生活,并给广大用户提供了方便。网上银行最初起源于1966年的美国网上金融业务。中国银行1997年在互联网上建立了我国第一家网上银行服务系统。《2010年中国电子银行调查报告》中显示全国的城镇人口中,2010年望山用户的比例是26.9%,企业网络银行的用户比例是40.9%。这个数据表明我国网上银行的发展势头良好。
U盾作为一种新的工具在电子支付密码器的运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种工具的现金支出就表现在:它能够通过技术整合实现网上银行电子签名和数字认证,对客户的各项交易提供保护和帮助。这种工具的结构也很奇特,内部拥有单片机或智能芯片,这些都是其拥有强大功能的所在。这种工具同时具有较为广阔的存储空间。广大用户在网上进行电子交易时,服务器接收信息后,对客户端证书进行验证后提示有交易需求的用户接入U盾,U盾内置的1 024位不对称密钥就采用独特的计算方法为客户解决问题,对客户的交易信息和交易数据进行计算加密、数字签名和解密。U盾具有携带方便、价格低廉、使用快捷等特点,深受广大用户的喜爱。
电子密码服务在银行系统中发挥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有需求的广大客户可以采用U盾相匹配的网上银行的方式首先发起请求信息,然后耐心等待支付密码。我国的各大银行通常通过远程交易系统前置服务器把广大用户的需求进行搜集和整理,然后通过密码服务器对支付密码服务云系统进行链接。广大办理业务进行交易的客户接受支付密码核验和支付密码的各项服务。
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的电子密码器的支付密码服务中,用U盾签名设备与混合签名加密方式来实现用户的身份认证。
传统的银行票据处理一直采用人工验印、记账、审票等手工处理方式,效率和安全性都很难得到保障。随着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竞争日益增加,新的经营管理理念和金融产品不断出现,传统的票据处理模式面临极大的挑战。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怎样使票据结算图像化、自动化和业务流程安全化便成为银行的迫切需求。电子密码器监理银行票据自动处理系统具有极其先进的作用,这种系统采用专门的扫描仪作为独有的信息采集端,同时利用一些独有的技术进行采集。这些先进的技术可能包括:光学字符识别技术、二维码自动识别技术和支付密码技术。在运用这些技术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要采用二维码识别技术,对所需要的二维码进行准确扫描。同时对客户所提供的相关业务票据进行自动而准确的审核,如果是没有通过自动审核的票据再由人工进行特别处理,对客户所提供的相关业务票据通过审核的要求,客户通过支付密码验证之后就可以进入后面的流程。电子密码器的优势之处就在于能够自动处理网点提出票据和自信提回票据,摆脱传统的手工模式,极大地提高了票据提回效率,为广大银行内部的业务人员减轻了工作负担。
互联网金融环境下配套电子密码器票据自动处理的关键性技术主要是两个,一个是二维码条形技术,另一个是光学字符识别技术。二维码条形技术是电子密码器的一个重要设计,二维码技术的研究和使用早已被人们所熟知。在最近的年代里,二维码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存储、传递和识别技术被广泛运用到各行各业之中,追根溯源,它是在一维码的基础上研究产生的,一维码是对物体进行标识,二维码是对物体进行描述。在票据自动处理系统中我国采用了日本Denso-Wave发明的QR码。这种先进的QR码近年来也被我国的金融业在各项业务中普遍运用。电子密码器中对票据采用QR码的编码计算,对数据信息进行编码。支票的出票人账号、用途、金额、支付密码等进行编码,便于识别。光学字符识别技术在电子密码器的运行过程中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光学字符识别技术的主要运用是在对业务相关的文本资料进行图像分析处理,获得文字和版面信息的各个过程中。光学字符识别技术的识别流程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重要步骤。一是根据扫描仪、摄像头等电子设备来确定图像文字的模式及其打印字符的样子。二是通过不同字符识别的方法将所获取的图像模式准确地翻译成人们熟知的计算机文字。根据银行票据的特殊性,还设计了相应的银行票据识别软件,用于识别票据上的日期、大小写金额、支票号等各种信息。
银行的票据自动处理系统由C/S(Client/Server)体系结构设计为票据自动处理服务和银行客户端。这种系统科学、先进。在这种先进系统强有力的指引下,银行网点可以运用客户端软件和票据自动处理银行各种业务。在我国各大银行网点,广大有业务需求的客户通过扫描仪等各种介质,可以轻松实现将纸质票据扫描成为电子票据,在系统内构建了票据,改变了以传统的纸质票据进行验证的业务处理。每个模块都有自己的功能和效应,客户通过自动处理中心便可以实现票据的自动检验。
票据处理的自动流程大致包括:有业务需求的客户将票据的相关信息及相对应的二维码打印到纸质票据上,再交由银行柜员处理。银行柜员根据票据的具体影像扫描转化为有价值的电子票据。光学字符识别模块和二维码识别模块对票据进行进一处理,将结果发送到自动对比模块。自动对比模块通过特定的技术将识别的信息进行对比,如果和对比结构一致,那么就自动存储,如果对比不一致将交由人工进行处理。前面几个环节的信息处理结束之后,将处理完成的数据进行存储,完成了票据自动处理信息流程。
综上所述,互联网金融环境下配套电子密码器采用二维码识别模块、光学字符识别模块和自动对比模块的设计,必将使电子密码广泛运用于金融业务中,这种技术的使用也必将极大地提高传统票据账务处理的安全性,为金融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1]李乔,郑啸.云计算研究现状综述[J].计算机科学,2011(4):27-30.
[2]王伟兵.一种基于云计算的动态可扩展应用模型[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1(15):25-28.
[3]王翔,潘郁.基于云计算的协同技术创新平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1(15):45-46.
[4]郑婷婷,武延军,贺也平.云计算环境下的虚拟机快速克隆技术[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1(13):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