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淑兰
(黑龙江省 双鸭山市集贤县二九一农场医院 155923)
本文对2012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检验科行血常规检验的200例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以总结血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资料选自2012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检验科行血常规检验的患者200例,其中男88例,女112例;年龄为18—80岁,平均年龄为(46±2.58)岁;疾病类型:支气管炎80例,肺炎50例,缺乏性贫血患者35例,盆腔炎20例,其他15例。
1.2 仪器和试剂仪器:血常规3分类分析仪;试剂:与血液分析仪配对的稀释液、溶血剂、一次性的20L采血吸管、真空采血管(血细胞分析仪专用)。
1.3 方法 受检者在静脉采血的时候,需提前休息15min,在患者的手肘处取2ml静脉血置于EDTA-K2管内,并将其颠倒混匀后备用;受检者在末梢采血的时候,用针刺其左手无名指的指腹,取20L全血置于0.5mL的稀释液内,对吸管进行反复冲洗并混匀。分别采取KX-21三分类分析仪通过WD、PD两种模式实施分析,末梢血需在放置约3min后再检测,所有标本均能在2h内完成检测。依据患者的血常规检查的结果,实施评价分析,同时总结患者血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1]。
1.4 判定标准检测时需确保仪器均处于正常运转,并且检验室内的质控参数均在规定范围内,检测患者标本,主要将患者的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计数和红细胞(RBC)计数当作标准。
1.5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处理,一2般资料用(±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检测结果200例静脉血检测的结果之间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梢血的指标内,RBC、WBC、HCT、PLT、HB的结果均低于静脉血检测结果,而CV值的检测结果却比静脉血检测结果高,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静脉血常规的检验结果比未稍血检测结果更可靠。
2.2 影响血常规检查因素 经血常规检查和对其结果的深入分析,发现影响患者血常规检查的因素主要有标本采集的类别、仪器因素和人为因素及生理因素等。
3.1 本研究中末梢血的指标 RBC、WBC、HCT、PLT、HB 的结果均低于静脉血检测结果,而CV值的检测结果却比静脉血检测结果高,由此可知,静脉血常规检测的结果价值高于未稍血液的检测结果,故临床上的血常规检测多通过静脉血的方式进行,以此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但是在实际的血常规检测中,末梢血的检测使用率比静脉血高。手指血的准确性、可重复性等较差,WBC计数会明显增高,而PLT会明显降低。WBC增高也许是受刺破小动脉的应激反应影响,加上未稍血管的管径偏于狭窄、血液循环差、局部的温度低及未稍采血的针刺深度较浅和挤压取血的方式等因素影响,导致其检测结果不准确[2]。
3.2 影响患者的血常规检查的因素 主要有标本采集的类别、仪器和人为因素及生理因素等。针对其影响因素,给予一定的改善措施,以增强血常规检测的准确性(1)血常规检测仪器的保养与更新:医院需加强对血常规仪器的保养和更新工作,严格控制室内的温度、湿度,做好防尘工作。还需让专门的技术人员对仪器进行定期检查和冲洗,清洗仪器的清洗液需选择专用款式,不能采取其他的冲洗液对其冲洗,避免腐蚀机器内部的管道;(2)提高检验人员的检测技术:由于血常规检测中出现吸量不准和静脉取血时过度挤压导致标本溶血、未稍采血时组织液混入等问题,会影响到血液检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因此,抽取血液和检验血液的技术人员需提高自身技术,尽量将人为因素导致的检测不准确现象降到最低。如在血常规检测时,需确保血液的均匀度,并合理选择最佳的采血方法,还需注意选择正确的采血部位;采血时需注意预防血小板聚集的问题;(3)提高血液分析仪操作的规范性:检测人员需严格按照相关的血液学检测标准实施仪器测试,掌握血液分析仪的工作原理、规范操作和注意事项等,并且需对检验结果实施复核[3]。
[1]左金福.浅析临床检验的血常规检验[J].医学美学美容,2014(6):60.
[2]王洁.浅析血常规临床检验过程中的影响因素[J].中国保健营养,2014(7):4370.
[3]卢携弟,吕艳琼.血常规的临床检验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