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婉琴,张应团,王明红
(湖北民族学院,恩施,445000)
茭白(Zizania latifoliaL.)为禾本科菰属多年生挺水型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主要水生蔬菜之一,其产品系黑粉菌寄生菰后形成的膨大肉质茎[1]。近年来,高山茭白已成为发展高山蔬菜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恩施地处武陵山区鄂西南地区,冬少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海拔落差大、小气候特征明显、垂直差异突出,地理和气候条件十分适宜种植和发展高山茭白。利用恩施山区优势发展特色高山蔬菜,有利于弥补蔬菜淡季供应、增加市场蔬菜品种和丰富市场供应,对提高农民收益以及调整恩施地区农业结构具有重要作用。
茭白生长可分为4个时期:一是萌芽期,发芽最低温度在5℃以上,以10~20℃为宜;二是分蘖期,每株可分蘖 10~20个,适温为 20~30℃;三是孕茭期,双季茭6月第1次孕茭,8月下旬至9月下旬第2次孕茭,单季茭为8月下旬9月上旬孕茭,适温为15~25℃,温度在10℃以下或30℃以上都不会孕茭;四是生长停滞与休眠期,孕茭后,温度15℃以下分蘖和地上部都生长停止,5℃以下地上部枯死、地下部在土中越冬[2]。由此可知,茭白属喜温植物,生长适温10~25℃,不耐寒冷和高温干旱。
武陵山区立体气温差异明显,海拔每升高100 m,山地垂直温度降低 0.5~0.6℃,即海拔 600~1 200 m的山地气温比当地平原低3~6℃。恩施属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夏秋气候凉爽,昼夜温差大,平均气温23~29℃,终年湿润,降水充沛,雨热同期。但因地形错综复杂,地势高低悬殊,又呈现出极其明显的气候垂直地域差异。因此,恩施7~9月的气候条件适合茭白孕茭,可以生产供应茭白。
武陵山区是我国三大地形阶梯中第一级阶梯向第二级阶梯的过渡带,是云贵高原的东部延伸地带,平均海拔1 000 m左右,海拔800 m以上的地方约占全境70%,全境资源丰富,立体气候明显。恩施州地处武陵山区,在不同海拔种植茭白,可以使高山茭白货架期延长,弥补平原或低海拔地区7~9月因蔬菜生产茬口交替、夏季高温干旱和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为害导致的茭白淡季供应缺口。近些年来,随着武陵山区经济协作区的成立,交通发展迅速,武陵山区经济区片化程度增强,当日采收的高山茭白即可运到邻近周边城市,扩大了种植高山茭白的山地资源。另外,发展高山茭白,增加了恩施高山蔬菜的品种多样性、有效利用了山区耕地。
恩施地区森林覆盖率大、植被丰富,工业化程度较低,植被破坏和污染程度小、土壤和水质污染小、生态环境优异,具有生产无公害高山茭白的优势。高山地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高山茭白的养分积累,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营养更丰富,商品性好。近几年,从全国各地(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水生蔬菜研究室、浙江金华市农科院、安徽岳西等)引进30余个茭白品种,并从恩施本地收集了几十个高产优质品种,通过品种试验,已筛选出适合不同海拔山地种植的茭白品种,并形成了较成熟的配套栽培技术。
近年来发展高山茭白的生产实践证明,发展高山茭白生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市场对高山茭白的需求远大于目前高山茭白的种植生产量。发展高山茭白,既可发挥山区资源优势,又能丰富山区水生蔬菜的栽培品种,对推进发展山区农村经济繁荣、保障城市蔬菜供应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根据近几年示范基地茭白的销售情况,优质产品在恩施及周边地区热销,供不应求,可见市场潜力巨大。茭白的种植效益亦非常显著,单位面积产值一般为当地主要作物的2倍以上,农民种植积极性不断提高。
近几年高山茭白发展逐渐扩大,但对于高山茭白无公害生产尚未有具体标准,大部分菜农生产粗放,品质参差不齐,没有优势,生产科技含量低,对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推广缓慢,甚至无法接受。耕作方式传统化,导致生产效率低、产品单一,多年种植同一品种,农田轮作无法进行,土壤肥力下降等,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安徽、浙江等地是我国高山茭白发展较好的地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安徽岳西充分利用高海拔山区生态和气候资源,变劣势为优势,规模化发展岳西茭白,现在岳西高山茭白种植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并逐步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技术服务网络和市场流通体系[3];自2003年起,在海拔1 000 m左右的浙江丽水市景宁县大际乡高山台地试种推广高山冷水茭,到2009年已初具规模[4];浙江省新昌县在海拔400 m以上的山区发展高山茭白,以无公害生产为主导,采用种养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茭白田间的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提高茭白田的利用效率,同时也扩大了产业链的发展[5]。但由于山区地势的限制,目前高山地区种植茭白普遍存在种植田块分散、生产管理建设规范化难度大、生产水平低等问题。
栽培技术的缺乏、茭白种性提纯复壮跟不上市场需求,影响优良种性的发展。大多数农户虽然有一定的栽培经验,但很少有人经过专业的技术培训,同时由于当地条件有限,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相对缺乏。栽培方式都是传统的露地栽培,几乎没有设施栽培,易受天气的影响。农户在茭白病虫害的防治上,以化学防治为主,极少采取物理和生物防治。另外,由于防治知识缺乏,不能对症下药,出现病虫害基本都是依靠农药,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农药施用量过多,费用增加且不环保等问题。
茭白肉质茎洁白柔嫩,新鲜产品不耐运输,销售以本地为主,部分销往邻近地区。由于山区交通不发达,收获后若无良好的加工储藏条件,商品无法扩大销售市场,出口很少。我国只有江苏、浙江地区少量出口日本、意大利等国家,江浙等地用茭白叶做成工艺品出口[6],产业链短。另外,茭白田种植单一,不能有效利用茭白田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
建议在恩施发展高山茭白时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及标准化准则制定与生产管理水平;借鉴优秀的高山茭白发展模式,有效利用生态资源健全高山茭白产业链和市场体系,使高山茭白发展规模化、集约化,提高生产水平及商品化处理水平;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对农民的栽培技术、防病虫害防灾技能、科学生产意识等方面进行指导与培训,使高山茭白逐步形成作物产业化、生产规模化、管理规范化、销售和市场体系完善化。
[1]柯卫东,李峰,黄新芳,等.水生蔬菜种质资源研究及利用进展[C].//第二届全国水生蔬菜学术及产业化研讨会,2007.
[2]陈泽长.茭白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2003(5):86.
[3]郑本一,吴根苗,程建新.岳西县发展高山茭白的经验与做法[J].长江蔬菜,2006(2):55-56.
[4]张琳玲,杜一新.景宁县高山冷水茭白产业发展分析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13):159-160.
[5]吴爱芳.种养结合高山茭白做活一方市场[J].中国蔬菜,2006(2):41-42.
[6]柯卫东,黄来春,黄新芳,等.水生蔬菜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与利用[C]//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多年生和无性繁殖作物种植资源共享试点研讨会,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