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兰,刘义满,李双梅,黄来春,周凯,柯卫东
(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430065)
湖北省茭白(Zizania latifoliaL.)栽培历史比较悠久,主要分布在武汉、潜江、仙桃、鄂州、咸宁、恩施等地区。近年来由于茭白价格高、效益好,湖北省茭白面积呈现稳步扩大趋势,但茭白易感染病虫害,严重影响茭白的产量和质量。为此,笔者调查了湖北地区茭白主要病虫害,并参考相关资料[1~7],提出防治措施。
为湖北地区茭白的主要病害,由菰长蠕孢菌(Helminthosprium zizamaeNishik)即水稻胡麻斑病的病原侵染引起,属半知菌亚门真菌[8~12]。主要为害叶片,其次为叶鞘。叶片染病初期褐色小点,后扩大为褐色椭圆形斑,状如芝麻粒,故称胡麻斑病;病斑呈纺锤形或不规则形,个别条状,边缘明显深褐色,周围有黄色晕圈,中心后期呈灰白色;重者,病斑密布并连成块,叶片由叶尖向下或叶缘向内逐渐干枯,最后全叶枯死,致使病株茭白瘦小,一般减产15%~30%。叶琪明等[8]调查发现,约90%的茭白田发生胡麻斑病。湖北省一般在6 月初见。
防治方法:注意轮作,适时适度晒田,合理施用氮肥,增施钾肥、锌肥和磷肥,人工剥叶,结合冬前割茬,收集病害组织,集中销毁;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700 倍液喷雾防治。
为湖北地区茭白的主要病害,病原是茭白冠单胞锈菌 (Uromyces coronatusMiyabe et Nishida),属担子菌亚门真菌[13]。主要为害叶片和叶鞘。发病时,叶片正反面及叶鞘上散生黄褐色隆起小疱斑(夏孢子堆),似铁锈,破裂后散出黄色粉末,即夏孢子;后期呈现灰色至黑色小斑点(冬孢子堆),表皮不易破裂;严重时叶上病斑密布,导致枯死。该病喜温暖气候,湖北省一般在4 月初见。
防治方法:重视轮作,合理密植,加强肥水管理,控制氮肥,增施草木灰等含磷、钾多的肥料,摘除基部黄叶,清除病残体;发病初期及时喷洒20%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液,但孕茭期慎用。
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Kuhn)侵染引起,从分蘖期至结茭期均可发生,为害叶片和叶鞘[14]。病斑初呈圆形或椭圆形褐色水渍状,后扩大成云纹状,病斑中部干时呈灰白色,潮湿时呈淡绿色,边缘深褐色,病健分明,病部可见蛛丝状菌丝或小粒褐色菌核。高温高湿、长期灌深水及偏施氮肥田块易发此病害。
防治方法:注意轮作,选用无病种株,加强肥水管理,避免偏施氮肥和长期深灌,人工摘除病叶;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或5%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1 500 倍液喷雾,间隔10 d 喷1 次,共喷2~3 次。
主要为害叶片,病斑有急性、慢性和褐点3 种类型。急性型病斑大小不一,小者似针尖,大者似绿豆且病斑两端较尖,暗绿色,湿度大时叶背生灰绿色霉层。慢性型病斑呈梭形,中间灰白色,边缘红褐色,湿度大时产生灰绿色霉,该型症状系干燥条件下由急性型转变而来。褐点型为高温干旱条件下产类型。急性型病斑大小不一,小者似针尖,大者似绿豆且病斑两端较尖,暗绿色,湿度大时叶背生灰绿色霉层。慢性型病斑呈梭形,中间灰白色,边缘红褐色,湿度大时产生灰绿色霉,该型症状系干燥条件下由急性型转变而来。褐点型为高温干旱条件下产生的褐色斑点,老叶上多见,致叶片变黄干枯。高温高湿环境尤其是阴雨连绵、日照不足有利于此病害发生。
防治方法:①增施磷钾肥和锌肥,适时适度晒田,结合冬前割茬,集中烧毁残株老叶。②用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或40%异稻瘟净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400 倍液喷雾,间隔10 天1 次,共3~5 次。
为湖北地区茭白的主要虫害,普遍发生。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先期以幼虫蛀食叶鞘和叶片基部造成枯鞘,进而钻蛀茎秆造成枯心,钻蛀虫道内充满黄褐色虫粪。叶鞘可见直径3 mm 左右蛀孔,受害部呈褐色长条斑,撕开叶鞘受害处可见幼虫。后期孕茭时,幼虫蛀食肉质茎,降低产量和品质[15~17]。我省5 月中旬至10 月均发生严重,以老熟幼虫在茭墩残株上越冬,翌年5 月上中旬为第一代卵孵盛期。
防治方法:①化蛹高峰期灌深水10~15cm 保持3~4d 灭蛹,冬季齐泥割除植株地上部分。②安置频振式杀虫灯诱捕杀虫。③保护利用蜘蛛和青蛙等天敌;养鸭和养鱼捕食。④在第一代孵化高峰期,用90%晶体敌百虫1 000 倍液,或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2 000 倍液喷雾1 次。
个别年份发生较重。长绿飞虱(Saccharosydne ProcerusMatsunura)的成虫和幼虫栖息于茭白叶片上,成虫用口器刺吸汁液,被害叶出现棕褐色斑点,叶面上覆盖排泄物影响光合作用,后期植株成团枯萎,成片枯死[18~20]。在湖北地区一年发生4 代,以卵在茭白叶鞘里越冬,每年7~8 月危害最重。
防治方法:①冬季齐泥割除植株地上部分,清除田边塘沟杂草。②安置黄色粘虫板。③保护利用稻虱缨小蜂、蜘蛛及青蛙等天敌。④越冬卵已大部分孵化时,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500 倍液喷雾1 次;后期发生时,用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2 500 倍液喷雾1 次。
[1]方家齐.茭白的栽培与利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2]柯卫东,刘义满,吴祝平.绿色食品水生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3]刘义满,柯卫东.茭白安全生产技术问答[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4]柯卫东,刘义满,黄新芳.水生蔬菜安全生产技术指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5]吕佩珂,李明远,吴钜文,等.中国蔬菜病虫害原色图谱[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
[6]张宝棣.蔬菜病虫害原色图谱:茄果类、水生类蔬菜[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2.
[7]李静.国内外禁用和限用农药概括[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5(2):47-48.
[8]叶琪明,顾国平,李建荣,等.茭白锈病和胡麻斑病的发生规律及其无害化防治[J].浙江农业学报,2003,15(3):144-148.
[9]张钰锋,俞晓平,陈建明,等.茭白主要病虫害发生为害规律及其防治策略[J].浙江农业学报,2003,15(3):149-153.
[10]邓曹仁,丁新天,朱静坚,等.浙南山区茭白主要病虫害及优化防治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2003,(1):60-62.
[11]丁新天.缙云县茭白病害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J].植保技术与推广,2002,22(4):20-22.
[12]陆强,冯克强,范全根,等.单季秋茭主要病虫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初探[J].浙江农业科学,2002,(4):193-195.
[13]刘发岩,袁子鸿,黄青.茭白锈病的发生及防治[J].江西农业科技,2004,(3):24.
[14]习永和.茭白纹枯病的识别与防治[J].蔬菜,2000,(9):23.
[15]俞晓平,徐红星,吕仲贤,等.水稻田和茭白田二化螟的比较研究[J].生态学报,2002,22(3):341-345.
[16]郑许松,俞晓平,吕仲贤,等.茭白田二化螟的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J].浙江农业学报,2003,15(3):133-138.
[17]陈建明,俞晓平,郑许松,等.二化螟取食茭白和水稻后生物学特征表现的比较[J].浙江农业学报,2003,15(3):139-143.
[18]陈金安.长绿飞虱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的初步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4,13(1):40-45.
[19]俞晓平,郑许松,陈建明.茭白害虫长绿飞虱与稻田缨小蜂关系的研究[J].昆虫学报,1999,42(4):387-393.
[20]司升云,周利琳,刘小明,等.茭白长绿飞虱的识别与防治[J].长江蔬菜,2008(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