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学军(郑州大学综合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南 郑州 450000)
工程项目的质量不仅仅关系到企业的责任,也关系到一个行业的发展,更关系到社会稳定、安宁与繁荣,加强对项目工程质量管理与监管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工程质量管理是指为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运用一整套质量管理体系、手段和方法所进行的系统管理活动。具体到一个项目而言就是为了满足建筑项目的功能实现,对所有与质量活动有关的活动进行严格的控制,并且要在技术与管理上采取系统的计划、组织、协调以及审查等。
1.2.1 人为因素
任何管理活动最终都是由人来完成的,项目工程的质量管理与监管也不例外,其最终也是由人来实施与执行的。人之所以会成为项目质量管理与监管的影响因素,其主要体现在:一是人是项目工程质量职能的决策者与承担者;二是人是项目建设的参与者、规划者以及组织者;三是人是有关各种质量管理与监管措施的执行者。因此,在所有影响项目工程质量管理与监管的因素中,人是最主要的,也是最明显的一个影响因素。
1.2.2 环境因素
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工程项目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也是极为明显的。其主要包括:一是自然环境,不同的自然环境对施工设备、材料以及技术的要求是不同的,需要施工单位采取适合当地自然环境的设备、材料以及技术进行工程建设;二是社会环境,主要包括经济环境、文化环境以及政治环境等,其对施工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与监管也有一定的影响。
1.2.3 技术环境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工程项目的建设不仅日趋复杂,更会跨越较多的时间段,其建设工期将更长,这就对项目工程建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个时候要想保证项目工作的质量,就必须不断改进技术,采用最新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与监管。目前,影响工程项目质量与监管的技术主要包括直接技术即建筑项目的设计技术、施工技术等和辅助技术即提高工程质量而进行的一些实验、检测技术等。
1.2.4 管理因素
很多建筑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即使采用了最新的设备、技术,也无法保障工程质量,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忽视了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与监管体系,不能将技术上的优势转化为质量上的优势,因此,管理水平的高低对工程项目的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只有高水平的管理,才能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将技术的优势发挥出来,也才能明确施工人员在施工各环节中的责任与义务,从而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
在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需要采用大量的各种各样的设备。因此,设备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就影响了工程项目的建设质量与速度。现阶段,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发展迅速,由于有利可图,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加入到建筑行业中来,这就使得竞争本来就十分激烈的建筑市场变的更加激烈。为了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很多的建筑企业就努力的降低成本,而节省设备开支就是企业降低成本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可以降低设备开支,很多的建筑企业都延长设备的使用时间或者延长设备的更换周期,使得很多本来需要更换的设备还在使用,如果设备出现故障,不仅仅只会影响工程项目的工期,更会影响工程的质量。
这一点主要表现为:一是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淡薄。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工程质量的好坏,但是现阶段我国很多的建筑施工单位的施工人员往往更加重视工程的建设速度以及如何降低成本,而没有树立强烈的质量意识,从而导致工程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质量问题;二是施工人员综合素质有限。一方面是一线施工人员,由于建筑企业为了降低成本,降低了招聘门槛,使得很多没有扎实技术的人员也从事了工程现场施工,这也影响了工程质量;另一方面是工程现场质量管理人员也不具备扎实的质量管理水平与经验;三是部分建筑施工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往往不太重视施工人员的培训,使得建筑企业缺少一支高素质的施工队伍和质量管理人才队伍。
质量是工程的生命。只有保证工程质量,工程才能发挥其最大作用。目前,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我国很多的建筑单位都没有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与体系,导致工程建设的质量难有保证。具体而言:一是没有制定明确有效的质量管理制度与体系,使质量管理不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进而也就严重制约了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二是质量管理制度与体系缺乏可行性。在我国很多企业虽然认识到质量管理制度与体系的重要性,但是其制度与体系往往都是生搬硬套其他企业的措施与制度,使得质量管理制度无法发挥其最大作用;三是制度落实不到位。虽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与体系,但是由于没有相关的责任制度与追责制度,使得质量管理制度难以得到执行;四是质量管理制度的内容与技术不能及时得到更新,将质量管理制度与体系看出是一个静态的事物,进而导致质量管理制度的内容与技术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出现质量问题在所难免。为了将质量问题出现的机率大大降低或者减少质量问题带来的损失,这就必须强化对工程质量的监管。但是目前我国很多建筑企业的工程质量监管还做的不够好,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具体而言:一是对工程质量监管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使其作用难以发挥出来;二是项目质量监管不能做好全过程监管,很多建筑企业往往更加重视项目工程建设中的质量监管,而忽视建设前与建设后的质量监管,从而就使得质量监管留有死角,不能对工程项目真正做到全过程监管;三是缺乏一整套健全完善的监管体系,导致质量监管工作不能制度化、体系化;四是质量监管力量有限。建筑企业由于处于成本等方面的考虑,往往更加重视施工队伍的建设,而不重视质量监管队伍的建设,使得质量监管力量极为有限;五是质量监管技术跟不上工程项目技术的发展速度,从而制约了质量监管作用的进一步发挥。
目前,在工程项目的建设中,几乎所有的施工工序都由各种机械设备来完成,因此,各种机械设备的质量就直接影响了工程项目的质量。为了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建筑企业应该要加强资金投入,做好设备的更新换代工作。具体而言:一是加强对机械设备的资金投入,保证企业有足够的资金购买新设备,从而做好设备的更新换代工作;二是为了减轻企业的设备支出成本,企业的更新设备应该要有一个详细的规划,尽量做到设备每年更新一部分,这样就可以减轻企业的成本支出,使企业可以顺利的完成设备的更新换代工作;三是做好对设备的检查与维护工作。建筑企业应该每隔一段时期都必须对所有的设备进行检查。如果有些设备老化不能用了,就马上更换新的设备。对于可以维修的设备,就做好维修工作,延长其使用寿命。同时,也做好设备的维护工作,延长其使用寿命,从而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一是加强全员的施工质量管理的意识。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对做好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与监管工作是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和作用的,因此,建筑企业应该要千方百计的提高每一个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使其可以成为每一个施工人员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二是提高招聘门槛。一线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直接影响了工程项目的质量,因此,建筑企业在招聘施工人员是应该要提高招聘门槛,尽量选择具有较高技术能力的员工;三是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一方面是对于一线施工人员,培训的重点应该是有关现场施工方面的技术培训;另一方面对于管理人员的培训重点应该集中在施工管理、质量管理、项目管理以及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
一是提高企业领导对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制度的认识,使其认识到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制度的建立可以极大的提高工程项目的建设质量,进而使其可以积极支持企业质量管理制度的建立;二是质量管理制度的内容与标准应该要清晰明确,杜绝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地方的出现,使一切工程质量管理工作可以顺利开展;三是质量管理制度应该要符合企业实际情况。各个建筑企业在资金、技术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因此,在制定质量管理制度时可以在借鉴其他企业有用的经营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切忌生搬硬套;四是强化质量管理制度的落实。质量管理制度只有落实到实处才能发挥作用。因此,要强化质量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一方面是加强对质量管理制度的宣传工作,使其可以深入到每一个企业领导、员工尤其是一线施工员工的心中,使其可以按照质量管理制度来进行施工;另一方面建立和落实层层负责、道道把关、人人参与的质量责任制;五是将质量管理制度看出是一个动态的制度,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其进行修正,使其可以更好的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
一是提高企业领导对工程项目质量监管工作的认识,对质量监管工作的开展提供各方面的支持,例如:经费支持、人才支持等;二是对工程项目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监管,不管是工程建设前,还是建设中,或者是建设后,都应该要进行质量监管,将工程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都纳入到质量监管的范围之内,尽量做到工程项目监管无死角;三是建立完善的工程项目质量监管制度,一方面是质量监管制度应该要尽量细化;另一方面是制度的制定应该要切合企业实际情况。同时,对于制定好的质量监管制度要做好更新工作,使其可以始终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四是加强质量监管力量。针对目前许多建筑企业质量监管力量有限的情况,企业应该要做好相关人员的招聘工作,保证有足够多的工作人员来从事质量监管工作,防止质量监管人员不足问题的发生;五是更新建筑工程质量监管的技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为了可以提高工程项目的质量,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在工程建设中大量采用新技术,这一方面提高了工程项目的质量,但另一方面也对工程项目的质量监管提出了更多的挑战。为了可以跟上企业发展要求,工程质量监管也应该要尽可能的多采用最新的质量监管技术。当然,新技术的采用需要成本,建筑企业应该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采用新技术。
[1]王丹妮.强化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现场质量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建筑设计管理,2012(11).
[2]康玉文.试论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有效管理对策[J].建筑设计管理,2012(11).
[3]沈俊.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施工现场管理与优化措施[J].城市建筑,2013(16).
[4]张俊立,张轶坤,孙旭雅.关于完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