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SSCI的我国开放存取研究可视化分析

2015-03-24 08:05董文鸳袁顺波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知识库影响力论文

■董文鸳 袁顺波

1)嘉兴学院图书馆,嘉兴市越秀南路56号 314001

2)嘉兴学院商学院,嘉兴市越秀南路56号 314001

1 引言

开放存取(open access,OA)是国际学术界为解决期刊价格上涨导致学术交流困难而提出的新型服务方式,是指学术文献在互联网上可以被公众免费获取,允许任何用户阅读、下载、复制、传递、打印、检索、超级链接该文献,并为之建立索引用于教育、科研或其他任何合法目的[1]。近年来,包括自存储和OA期刊在内的OA运动得到了广泛发展,截止2014年10月,OpenDOAR收录了超过2700个OA知识库,DOAJ则收录了超过9900份OA期刊。我国科研人员对OA的关注始于2004年,经过10余年的发展,目前研究总体状况如何?取得了怎样的成绩,还存在着哪些不足?本文以CSSCI为数据来源,以CiteSpaceIII作为分析工具,对我国OA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期能对上述问题给出较为明确的答案。

由于OA是近年来国内外关注的热点,因此有不少学者进行了文献梳理与总结工作,Collins对国外2008-2009年有关OA的论文进行总结,发现强制存储政策、学术机构的OA政策以及机构知识库自存储等主题是当时的研究热点[2];Craig等人对OA论文是否具有更大的学术影响力进行了文献搜集与回顾[3];Russell通过文献调研与分析,总结了OA运动中机构知识库的作用[4];Xia等人梳理了强制存储政策的有关文献,并得出强制存储政策不会显著影响现有自存储实践的结论[5]。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对相关主题进行了文献调研与分析,如吴晖和许洁分别就LISA和SSCI数据库中OA研究论文进行了定量分析[6-7];李武与董伟则采用共词分析方法明确了我国OA研究的热点[8];陈美家等人分别对国际和国内OA期刊研究现状进行了可视化分析[9-10];周金侠通过可视化分析方法,探讨了国际OA研究的知识基础与研究热点[11];沈晨与高志敏则绘制了我国OA研究主要代表人物的知识图谱并分析了相关研究进展[12]。上述研究无疑为了解国内外OA研究的现状提供了帮助,但研究深度和全面性略显不够,大多数研究或采用传统的定量分析方法,或仅针对OA的某一方面开展可视化分析。因此,本文从高影响力作者、高影响力期刊、高影响力文献、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等角度进行可视化分析,将能全面、深入地反映出我国OA研究现状以及研究进程的发展脉络,也将为今后我国OA理论研究与实践建设提供借鉴。

2 研究方法

由 于 “open access”、 “self-archiving”、“institutional repository”以及“subject repository”在国内有多种翻译,为了能够保证数据的全面性,笔者在数据采集过程中使用了“开放存取”、“开放获取”、“开放访问”、“机构库”、“机构知识库”、“自存储”、“自存档”、“学科知识库”、“学科库”、“机构仓储”、“open access”以及“OA期刊”等检索词,通过CSSCI数据库中的关键词进行检索,在去除重复记录和报道性文献后,得到记录784条。

CiteSpace III是由美国爵硕(又译德雷塞尔)大学(Drexel University)陈超美教授开发的一种用于分析和可视共引网络的信息可视化软件,该软件可以通过共被引和关键词共现来探测某一科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和趋势,揭示科学动态发展的规律[13]。因此本文将CiteSpace III作为分析工具,对我国OA研究领域的高影响力作者、文献等进行分析并实现可视化呈现。

目前CiteSpace III自带的转换程序和网络上公开的转换程序(如CSSCIREC)在将CSSCI新版系统中的记录转换为Web of Science格式的记录时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问题,因此,笔者自行编写程序对检索所得的记录进行了格式转换。在此基础之上,为了可视化图谱更加有条理性,笔者对转换格式后的记录进行了整理:在作者方面,将国外作者的多种形式进行了整合,如将“Suber,Peter”、“Peter,Suber”和“Suber P”统一为“Suber P”;在机构方面,将同一机构的多种名称进行了整合,如将“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替换为“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在关键词方面,将同一概念的不同中文翻译进行了整合,如将“开放获取”、“开放访问”以及“Open Access”统一为“开放存取”。

3 结果分析

3.1 高影响力作者

在CiteSpace III软件中,选择网络节点类型“Cited Author”,设置三个参数的阈值分别为(3,2,20)、(3,3,20)和(3,3,20),绘制作者共被引知识图谱,图谱中共有142个节点,889条连接(如图1所示)。

图1 对我国OA研究产生重要影响的作者

从图1可以看出,对我国OA研究产生重要影响的国外学者主要有Suber P(频次:86,中心度:0.05,下同)、Crow R(41,0.13)、Harnad S(39,0.03)、Lynch CA(34,0.03)、Swan A(32,0.13) 和Lawrence S(32,0.09)。 Suber P是哈佛大学 OA项目的负责人,他主要关注OA领域的实践进展,在网络上建成了名为“Open Access Overview”的网站并及时提供国际上OA相关的实践进展列表,因此对国内OA研究产生重要影响在情理之中;Crow R来自于学术出版和学术资源联盟(Scholarly Publishing&Academic Resources Coalition,SPARC),其关于机构知识库建设的研究报告和论文对我国OA的研究产生较为重要的影响;Harnad S是英国南安普顿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教授,他主要关注自存储政策以及自存储绩效评价等内容;Lynch CA来自于网络信息联盟(Coalition for Networked Information),是国际上最早开始机构知识库研究的学者之一;Swan A同样来自于SPARC,主要关注科研人员对OA的认知、态度和参与行为;Lawrence S来自于NEC研究协会(NEC Research Institute),是最早开始关注自存储绩效评价的学者之一,他关于自存储能提升论文被引频次的研究对我国相关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国内学者方面,张晓林(43,0.07)、李麟(46,0.10)和初景利(37,0.13)来自于同一机构,他们不仅是发文较多的作者,同时也是影响力较大的作者,其研究重点主要包括OA管理政策、机构知识库建设以及科研人员态度及行为等内容;李武(118,0.05)、黄凯文(41,0.10)和乔冬梅(40,0.04)是国内最早开展OA研究的学者,李武的研究重点集中在OA基础理论研究以及OA受众行为,黄凯文主要关注OA基础理论,乔冬梅则主要研究OA知识库(e印本文库)的相关问题,他们的研究对国内后续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秦珂(38,0.03)是国内研究OA资源版权政策的代表学者之一,其所发表的多篇与OA相关的版权管理、版权保护及期刊版权政策等论文在国内产生了较大影响;任胜利(36,0.10)、程维红(36,0.08)和王应宽(33,0.06)来自于同一团队,其研究重点包括OA出版、OA期刊及科研人员的参与行为等内容。此外,陈传夫(35,0.05)的研究主要包括OA资源管理、OA政策等内容,黄如花(34,0.11)重点关注OA基础理论及图书馆应对策略等主题,吴建中(33,0.11)则主要探讨OA环境下图书馆的发展策略,他们的研究也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力。

3.2 高影响力期刊

在CiteSpace III软件中,选择网络节点类型“Cited Journal”,设置三个参数的阈值分别为(2,2,15)、(2,2,20)和(3,2,20),绘制期刊共被引知识图谱,图谱中共有330个节点,2027条连接(如图2所示)。

目前仅有少数单位以采油厂为基础进行SEC储量评估结果的分析,工作参差不齐。个别单位开展了数年且较全面、深入,大部分单位还没有开始;有些企业按照所属全部采油厂进行分析,还有些企业按照经营地区(对应各个采油厂)进行分析等。

图2 我国OA研究领域的高影响力期刊

从图2可以看出,我国OA研究集中在图书情报、信息技术以及传播学等领域,除《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之外,所有的高影响力期刊都来自于图书情报领域,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经济学等领域的期刊对OA相关问题的关注不够。相比之下,国外不仅有图书情报、传播学等人文社科领域的期刊重点关注OA研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理学、医学等自然科学领域的期刊也广泛刊载了与OA相关的论文。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国内OA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还有进一步拓展的潜力。

在高影响力期刊中,《图书情报工作》(245,0.00)和《中国图书馆学报》(191,0.02)的表现最为突出,《图书情报工作》刊载了超过120篇与OA相关的论文,《国外学术交流开放存取发展综述》、《开放存取期刊出版的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分析》等论文获得了较高的被引频次。不仅如此,《图书情报工作》还用实际行动支持OA在国内的发展,该刊于2013年底推出OA出版政策,对发表的论文实行选择性复合OA出版,鼓励和支持实施自存储政策;《中国图书馆学报》虽然刊载的论文数量相对较少,但刊载了不少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论文,如论文《一种全新的学术出版模式:开放存取出版模式探析》在Google Scholar中的被引频次达到了168次。除此之外,《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21,0.02)、《大学图书馆学报》(118,0.03)、《图书馆论坛》(109,0.02)、《图书馆杂志》(94,0.02)、《情报理论与实践》(84,0.03)、《情报杂志》(83,0.02)、《情报资料工作》(79,0.13)以及《情报科学》(73,0.04)等期刊也有较好的表现,相关领域的学者可重点关注上述期刊。

3.3 高影响力文献

在CiteSpace III软件中,选择网络节点类型“Cited Reference”,设置三个参数的阈值分别为(3,2,15)、(3,3,20)和(3,3 20),绘制文献共被引知识图谱,图谱中共有134个节点,518条连接(如图3所示)。

图3 我国OA研究领域的高影响力文献

从图3可以看出,所有的高影响力中文文献都产生在研究早期,分别是2004年3篇,2005年5篇和2006年1篇,且大多数文献均是对OA相关的基础理论进行论述,说明国内早期的基础理论研究为后续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0篇高影响力论文共涉及到8位作者,李武的表现最为突出,共有3篇论文入围。其中,《一种全新的学术出版模式:开放存取出版模式探析》(48,0.41)排在第一位,该文指出OA是一种学术信息共享的自由理念和出版机制,并详细论述了OA出版模式的概念、产生背景和发展现状,提出OA出版面临着运行费用、质量控制、知识产权、数字存档、服务政策与合作出版等方面的问题,最后呼吁图书馆应积极参与OA出版活动,为创建一个真正服务于学术的信息交流系统作出贡献[14]。该文发表后,很快得到了国内学者的响应,迅速掀起了OA研究的热潮,被认为是国内开始OA研究的一个重要标志;《开放存取出版的两种主要实现途径》(27,0.08)排名第五,作者从质量控制、经费支持、知识产权、存储对象以及资源检索等方面对OA期刊和OA仓储两种途径进行了比较[15];《开放存取期刊出版的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分析》(25,0.11)排名第六,论文分析了OA期刊的发展现状,指出OA期刊的规模与影响力不断扩大,已出现了完全、部分和延时等多种出版形式,并分析了OA期刊对学术交流系统的影响[16]。

乔冬梅撰写的《国外学术交流开放存取发展综述》(28,0.03)排名第三,该文主要阐述与OA相关的基本问题以及OA的发展进程,同时分析了OA对我国学术交流的启示[18];排名第四的是由李春旺撰写的《网络环境下学术信息的开放存取》(27,0.04),作者阐述了OA产生的背景、OA实现形式及所面临的挑战[19];排名第七的是来自Lawrence的“Free Online Availability Substantially Increase paper's Impact”(25,0.17),该文对国内 OA绩效评价,尤其是自存储绩效评价产生了重要影响。Lawrence是国际上首位提出自存储可以提升论文被引频次的学者,在此论文中,Lawrence指出OA能持续提升论文的影响力[20];刘金铭撰写的《开放式访问期刊的创建及其对传统期刊的影响》(22,0.07)主要分析了OA历史背景、定义、现状、运转模式及对传统期刊的影响,最后提出了我国开展OA期刊的建议[21];吴建中撰写的《图书馆VS机构库——图书馆战略发展的再思考》(21,0.06)主要讨论了在机构知识库等因素影响下图书馆的发展战略[22];黄凯文与刘芳撰写的《网络科学信息资源“公共获取运动”的模式与方法》(21,0.13)则阐述了OA运动的实施模式、常用软件及支持标准[23]。

3.4 研究热点

在CiteSpace III软件中,选择网络节点类型“Keyword”,设置三个参数的阈值分别为(2,1,15)、(2,1,15)和(2,2,20),绘制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图谱中共有101个节点,206条连接(如图4所示),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大多数论文都以“开放存取”作为关键词,因此在绘制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时将其予以排除。

图4 我国OA研究领域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根据图4中的关键词并结合论文的相关内容信息(题名、摘要),笔者认为我国OA研究领域的热点主要包括如下7个方面:OA基础理论概述、OA与图书馆、自存储、OA知识库、OA期刊、OA资源长期保存以及OA受众行为,各研究热点所包括的关键词如表1所示。

(1)OA基础理论概述。该热点主要对OA产生的背景、OA定义、OA特点、OA对传统学术交流体系的影响、OA发展现状及OA存在的问题等展开论述。孙红娣在阐述了OA产生的背景及相关概念、OA特性及相关实践的基础上,指出OA面临着经济运行机制、质量控制、信息寄存安全以及知识产权等问题,并提出完善法律环境、建立国家许可证制度等政府策略[24];肖冬梅指出网络、研究资助机构、科学家、大学、图书馆以及国际化合作都是OA运动蓬勃兴起的重要原因[25];杨帆与詹德优分析了两大类型的八种OA实现方式[26];邱燕燕分析了OA发展所面临的障碍,并提出了加强质量控制、构建OA成果评价体系等对策[27]。

(2)OA与图书馆。该热点主要探讨OA对图书馆的影响以及图书馆的应对策略。任真分析了OA对图书馆采访工作、期刊服务工作以及图书馆角色所带来的影响,并提出图书馆成为OA期刊的机构会员、宣传OA、利用学科资源库等参与方案[28];张晓林等人运用多维结构法提出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OA战略框架,并总结了其OA实践,包括协助中国科学院建立OA战略、支持中国科学院作者发表OA论文以及建立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络等[29];麦淑平考察了我国“211工程”院校图书馆揭示和利用OA资源的现状,结果表明国内图书馆对OA资源的组织和利用工作处于较为浅层次的阶段[30]。

表1 我国开放存取研究热点

(3)自存储。该热点主要研究自存储政策、自存储绩效、自存储平台、与自存储相关的版权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秦珂指出,目前科研人员的自存储受到了版权问题的制约,但期刊界对自存储的版权政策有所放宽,为此,论文提出了满足期刊社的合理要求、尊重作者的自存储权利、完善自存储实现模式等策略[31-32];自存储的绩效主要体现在其引用优势方面,也即是将论文进行自存储可以有效地提升论文的被引频次,刘菊红与于建荣对国外自存储文章引用情况的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自存储论文存在着明显的引用优势,其原因包括OA模式、先见优势以及质量优势等方面[33];李晓辉认为制定自存储政策需要注意政策的强与弱、存储位置、版权管理、开放时间、论文存储与出版的关系等问题[34];在自存储平台方面,DSpace受到了广泛关注,徐震等人介绍DSpace的模型、工作流机制和管理体系[35];董丽等人对DSpace与Fedora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在不需要扩展特殊功能的情况下可以选择DSpace作为应用的基础[36]。

(4)OA知识库。该热点主要探讨OA知识库的理论、管理政策以及实践建设等问题,其中尤以机构知识库的相关问题为研究重点。王学勤从团队合作与分工、资料收集与提交政策、数字化政策、法律政策以及长期保存政策等方面构建了机构知识库建设政策体系[37];张晓林等人探讨了机构知识库内容保存与传播权利管理,并构建了机构知识库服务中的权益管理机制[38];易程等人通过相关分析发现能见度、学术论文数是影响机构知识库网络计量学排名的重要因素[39];张璇则从资源建设、用户服务及版权政策等方面对E-LIS、DLIST和LIS-oar等图书情报学领域学科知识库建设进行了比较分析[40];张材鸿论述了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资源特色和管理创新,并提出扩大学科范围、扩大服务范围以及进行营销推广等发展策略[41]。

(5)OA期刊。该热点主要对OA期刊的质量、学术影响力及发展策略等展开探讨。胡德华等人提出了OA期刊质量综合评价方法,并从论文提交、编辑部组成、编委会构成、审稿制度与审稿流程等方面分析了PLoS中OA期刊的质量控制机制[42-43];朱连花与孙济庆以DOAJ收录的OA期刊为研究对象,从总体状态、年度、区域以及学科等方面对其质量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OA期刊的质量已经超越了学术期刊的平均水平[44];在学术影响力方面,马景娣从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数以及被引半衰期等方面对社会科学OA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进行了评价[45];董文鸳与陈清文运用引文分析法及网络链接分析法对图情领域OA期刊进行了学术影响力分析,结果表明OA期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46]。

(6)OA资源长期保存。该热点主要探讨OA资源长期保存的必要性、保存模式及保存政策等内容。尹高磊与郑建程对OA期刊长期保存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认为OA期刊学术影响力和科研认知度日益提高、收益模式不成熟、长期保存的实践状况不乐观使得OA期刊的长期保存活动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47];陈月婷与李春明在分析了国外集中式保存模式和分布式保存模式的基础上,指出我国应该采取集中合作保存模式对OA资源进行长期保存[48];黄如花与胡文琴对国外OA资源长期保存政策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提出了OA资源长期保存政策的发展路向[49]。

(7)OA受众行为。该热点重点考察科研人员对OA的认知、态度、参与行为及影响因素。何燕等人调查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部分科研人员对自存储的态度及参与意愿,发现科研人员对自存储的认知有限,但参与意愿较为强烈,单位要求自存储以及可以扩大成果的影响是最重要的促进因素,而对自存储缺乏了解、出版商不允许自存储和担心自存储后的论文不能正常发表则是主要的阻碍因素[50-51];针对科研人员接受OA知识库的影响因素,李武通过实证后指出,职业发展期望、操作努力期望、使用焦虑、长期保存期望和政策导向等是重要的影响因素[52];王应宽等人的研究表明,科研人员对OA期刊的认知度较低,但认可度和支持度较高,论文读者面更广、论文影响力和被引率更高是促进科研人员选择OA期刊的原因,而不选择的主要原因包括OA期刊不被同行和科研管理部门认可以及不了解OA期刊等方面[53-54]。

3.5 研究前沿

利用 CiteSpace所提供的突现词(burst detection)探测技术和算法功能,可探测某领域的研究前沿演化趋势。在CiteSpace III软件中,选择术语类型为突现词,选择网络节点类型“Keyword”,设置三个参数的阈值分别为(2,2,15)、(2,2,20)和(3,2,20),得到了我国OA研究前沿关键词的时区视图,如图5所示。

图5 我国OA研究前沿关键词的时区视图

从图5可以看出,我国OA研究经历了从OA基础理论研究向OA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OA自身形态研究向OA受众研究、从宏观研究向微观研究等研究前沿的动态演进。在研究早期(2004-2006年),大量与OA基础理论相关的关键词集中出现,如学术资源、出版模式、期刊出版、非正式交流、知识共享、科学交流、数字图书馆等,相关学者主要对OA的产生背景、OA对学术交流体系的影响、OA发展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等宏观问题展开探讨。随着时间的推移(2007-2009年),研究范围逐步得到了延伸,研究重点从基础理论扩展到了机构知识库、OA期刊质量评价、OA资源长期保存、OA运动实践总结等更为微观的层面,期刊评价、DOAJ、长期保存、数字资源、信息服务、计量分析等关键词开始突现。此后(2010至今),相关研究进一步由OA自身形态转向OA受众研究、研究范围得到了进一步扩展,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科研人员对OA的认知、态度以及参与行为开始受到广泛关注,科研人员、影响因素、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等关键词开始突现;(2)OA资源质量控制与评价进一步得到了重视,OA运动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OA资源数量快速增加,但在质量方面存在着参差不齐、泥沙俱下的问题,自存储资源更是如此。因此如何对OA资源尤其是自存储资源进行质量控制与评价成为了近年的研究前沿问题,机构知识库评价、学术质量、内容建设、Elsevier等关键词开始突现;(3)研究对象从科研论文扩展到教育资源、科研数据等方面,研究范畴进一步拓展,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范畴逐步扩展到如何有效地实现教育资源以及科研数据的免费开放,开放数据、高校文库、学科服务等关键词开始突现。

4 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OA研究已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已经拥有了一批具有较高影响力的作者群体,也形成了一系列核心期刊,相关研究主题涉及范围较广,其研究前沿也经历了从OA基础理论研究向OA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OA自身形态研究向OA受众研究、从宏观研究向微观研究等方面的动态演进。同时,现有研究也还存在着研究广度与深度不够以及实践建设落后于理论研究等方面的问题。展望未来,OA资源质量控制与评价、科研人员的资源提交与利用行为、OA管理政策、OA绩效评价以及OA实践建设等主题应当得到界内学者的重点关注。

[1]陈传夫.公共资金资助的科研成果应实行开放存取[N].光明日报,2014-06-23(11).

[2]Craig ID,Plume AM,et al.Do open access articles have greater citation impact?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Journal of Informetrics,2007,1(3):239-248.

[3]Russell IG.Visibility of academic resources: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role of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and open access[J].Investigacion Bibliotecologica,2011,25(53):159-183.

[4]CollinsM.Open access literature review 2008-9 a serials perspective[J].Library Resources&Technical Services,2011,55(3):138-147.

[5]Xia J,Gilchrist S B,et al.A review of open access selfarchiving mandate policies[J].Portal:Libraries and the Academy,2012,12(1):85-102.

[6]吴晖.LISA数据库中开放存取研究论文定量分析[J].情报科学,2007,25(8):1185-1189.

[7]许洁.2003-2013年国外人文社科学术资源开放存取研究进展——基于 SSCI来源期刊 [J].出版科学,2014,22(3):91-94.

[8]李武,董伟.国内开放存取的研究热点:基于共词分析的文献计量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36(6):105-115.

[9]陈美家,于海洋,张婉滢,等.我国OA期刊研究的可视化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1,55(22):133-137.

[10]孟雪梅,于海洋,陈美家.国际开放存取期刊研究的可视化分析[J].图书馆,2012(3):79-82.

[11]周金侠.信息开放获取研究的知识基础与研究热点探析[J].现代情报,2011,31(6):118-122.

[12]沈晨,高志敏.2003-2009年我国开放存取研究知识图谱:基于CSSCI来源期刊[J].图书情报工作,2011,55(24):61-65,60.

[13]Chen C.CiteSpace II: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57(3):359-377.

[14]李武,刘兹恒.一种全新的学术出版模式:开放存取出版模式探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30(6):66-69.

[15]李武.开放存取出版的两种主要实现途径[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4):58-63.

[16]李武,杨屹东.开放存取期刊出版的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6,50(2):25-30.

[17]任胜利.开放获取(open access):现状与展望[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5,16(2):151-154.

[18]乔冬梅.国外学术交流开放存取发展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04,48(11):74-78.

[19]李春旺.网络环境下学术信息的开放存取[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31(1):33-37

[20]Lawrence S.Free online availability substantially increase paper's impact[J].Nature,2001,411:521.

[21]刘金铭.开放式访问期刊的创建及其对传统期刊的影响[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5,16(3):279-284.

[22]吴建中.图书馆 VS机构库——图书馆战略发展的再思考[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30(5):5-8.

[23]黄凯文.网络科学信息资源“公共获取运动”的模式与方法[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2):38-41.

[24]孙红娣.开放存取——网络时代学术信息交流的新模式[J].情报资料工作,2005(5):46-49.

[25]肖冬梅.开放存取运动缘何蓬勃兴起?[J].图书情报工作,2006,50(5):128-131.

[26]杨帆,詹德优.开放存取及其实现方式分析[J].图书馆论坛,2006,26(1):186-189,171.

[27]邱燕燕.学术资源开放存取的障碍和对策探析[J].情报杂志,2006(7):128-130.

[28]任真.开放获取环境下的图书馆[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5):44-47.

[29]张晓林,刘细文,李麟,等.研究图书馆推进开放获取的战略与实践——以国家科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1):15-19,48.

[30]麦淑平.我国“211工程”院校图书馆开放存取资源开发利用调查[J].图书馆杂志,2011,30(3):53-58.

[31]秦珂.开放存取背景下国际期刊版权政策的调整[J].情报科学,2007,25(10):1466-1471.

[32]秦珂.开放存取自存档(self-archiving)的版权问题分析[J].图书与情报,2008(1):103-105,114.

[33]刘菊红,于建荣.自存档文章引用优势案例分析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8,52(11):106-110.

[34]李晓辉.基于机构仓储的自存储政策述评[J].图书情报工作,2010,54(14):36-39.

[35]徐震,李超,常晓茹.数字图书馆与开源软件(OSS)——以数字资产管理系统(DSpace)为例[J].情报资料工作,2009(1):37-39.

[36]董丽,张蓓,邢春晓.开放源代码的数字资源管理系统DSpace和Fedora的分析和比较[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7):1-6.

[37]王学勤.机构知识库建设相关政策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33(3):44-47.

[38]张晓林,张冬荣,李麟,等.机构知识库内容保存与传播权利管理[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38(4):46-54.

[39]易程,李春,林维波.世界机构知识库网络计量学排名影响因素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2):74-78.

[40]张璇.图书情报学领域学科库建设研究——E-LIS、DLIST和LIS-oar的比较分析[J].图书馆建设,2009(3):14-16,22.

[41]张材鸿.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服务平台的发展分析与建议[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0(4):64-67.

[42]陶雯,胡德华,曲艳吉,等.开放存取期刊质量评价方法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6,50(10):72-75.

[43]胡德华,任磊,韩欢.开放存取期刊质量控制机制:PLoS案例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4):436-439.

[44]朱连花,孙济庆.开放存取期刊质量评价的实证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2(6):76-80.

[45]马景娣.社会科学开放访问期刊及其学术影响力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05(2):47-49.

[46]董文鸳,陈清文.图情领域开放存取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J].图书馆建设,2009(5):104-107.

[47]尹高磊,郑建程.开放获取期刊长期保存必要性探析[J].图书馆建设,2011(6):28-31.

[48]陈月婷,李春明.开放存取资源长期保存模式探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8,52(5):33-36,120.

[49]黄如花,胡文琴.开放存取资源长期保存政策的调查与分析[J].图书与情报,2009(5):70-74.

[50]何燕.我国科研人员潜在自存储行为影响因素研究——以中国科学院科研人员为例[J].图书馆,2008(3):32-35.

[51]何燕,初景利,张冬荣.我国科研人员自存储态度调查——以中国科学院科研人员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08,52(5):121-124.

[52]李武.科研人员接受OA知识库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36(3):57-66.

[53]王应宽.中国科技界对开放存取期刊认知度与认可度调查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19(5):753-762.

[54]程维红,任胜利,王应宽,等.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开放存取(OA)出版现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19(4):554-560.

猜你喜欢
知识库影响力论文
汉语近义词辨析知识库构建研究
基于TRIZ与知识库的创新模型构建及在注塑机设计中的应用
天才影响力
黄艳:最深远的影响力
高速公路信息系统维护知识库的建立和应用
3.15消协三十年十大影响力事件
传媒不可估量的影响力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