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技期刊刊群实现形态和路径研究

2015-03-24 08:20■王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5年12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期刊建设

■王 铮

1)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100190

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100049

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1.1 我国科技期刊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科技期刊是学术信息交流传播环境中重要的知识载体,是科技创新和知识传播利用的重要基础设施[1]。随着我国成为科技研发、国际合作和创新产出大国,我国的科研论文成果产出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在近年发布的多项国际权威数据中,我国科研论文产量和科研实力排名持续上升[2_3]。但也应看到我国的科技期刊事业在高速发展中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些挑战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世界范围共同面对的“趋势性”挑战。以网络化、数字化、移动化为特征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席卷全球,各个行业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影响。科技期刊处在科学、教育、出版、新闻传播和信息技术等几个领域的交汇地带,所受影响和冲击尤为深刻。如不能有效应对技术变革,反应迟缓的期刊很可能像传统出版业中的很多纸媒一样,成为历史大潮中的淘汰品;

(2)我国科技期刊固有经营模式带来的“约束性”挑战。传统的科技期刊管理体制机制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当前科技期刊整体“小、散、贫、弱”的特点。传统期刊经营模式在变化环境中越来越有局限性和滞后性;

(3)国际竞争中外部对手带来的“威胁性”挑战。当前来自国际竞争者的威胁迫在眉睫。当国际出版巨头已经无法再在发达的市场获得更多利益时,中国日益庞大的科技期刊市场吸引了他们的目光[4]。国内的科技期刊界不能闭目塞听、固步自封,需要尽快正视挑战。

“趋势性”挑战影响了我国科技期刊所处的外在环境,“约束性”挑战构成了我国科技期刊改革的内因,而“威胁性”挑战则呈现了外部的刺激因素。

在这种背景下,国内科技期刊的经营者、管理者和研究者近年来已经凝聚了新的共识,提出集群化、专业化、市场化、产业化、品牌化、国际化等一系列期刊发展策略。在这其中集群化是首要的前进路径,符合国内外科技期刊乃至整个期刊出版行业的发展趋势[5],也被认为是科技期刊改革过程中是解决出版体制瓶颈问题的关键[6]。

1.2 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

在我国当前的约5300种科技期刊中,已经初步实现刊群经营的案例仍属少数。我国科技期刊集群化运作水平尚处于起步阶段,和国外成熟模式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即便是在国内,不同科技期刊的属性、条件也有很大的差异[6]。当前环境下很多期刊机构已经具有对刊群建设的基本认知和热情,也具备了上级给予的支持和资源。此时我们更应警惕盲目照搬国外模式,也不简单复制模仿国内某些典型的做法,更要避免在缺乏论证、规划和统筹的情况下一哄而上或跟风盲从。

科技期刊刊群在不同环境和发展阶段中具有不同表征,刊群建设是一项系统性、阶段性的工作。出于这种认识,本研究依托中国科协“科技期刊集群化建设的动力机制及实现路径”项目,在系统调查国内研究文献、国内外科技期刊刊群案例的基础上,结合对业界的专家访谈调研,希望识别和归纳我国科技期刊刊群实现形态,进而分析相应的实施路径,从而为我国科技期刊刊群建设提供参考和建议。

2 文献综述:我国现有刊群建设研究成果及不足

2.1 我国科技期刊刊群研究的成果基础

2013年11月,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发展报告课题组受中国科协委托,在苏州组织了关于“科技期刊刊群建设模式与机制学术”研讨会,这是国内首次以专题研讨的形式聚焦刊群建设。在此基础上2014年6月《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以“科技期刊学科刊群建设模式与机制研究”为专题发表了一组文章[7],可以视作我国的科技期刊刊群建设研究进入新阶段的标志。在此前后,《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辑学报》、《中国出版》等国内出版类期刊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刊群建设的研究论文。笔者以CNKI数据库统计,以“刊群”作为主题的论文自2008年开始集中出现,此后论文数量逐步提升,截至2015年9月已有论文上百篇。

这些研究为我国的科技期刊刊群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早期探索性研究:讨论了刊群建设的范畴、内涵和价值,介绍了有关的实践探索,如华中农业大学期刊社的金会平等发表的《发挥刊群优势 提高学术质量》等文[8_9]。 (2)策略性研究:于 2010 年左右集中出现,作者主要来自于一线期刊运营单位,如张品纯[10]、杨蕾[11]、姜永茂[12]、秦纳[13]等先后从实施角度讨论了刊群建设的发展思路和方向,提出了体制改革、品牌建设、资源整合、数字化平台建设、服务设计、团队建设、流程建设与制度建设等建设路径。(3)海外经验和模式研究:有关研究多以Elsevier、自然出版集团(NPG)、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CUP)、英国皇家化学会等有影响力的机构作为海外刊群范例。此外由于地域相近以及共同面对英语强势语言冲击等原因,也有研究提及了日韩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的情况[14_15]。(4)国内案例研究和实证调查:随着刊群建设实践的深入,近年来很多论文介绍了国内有代表性的刊群建设案例,如北京中科期刊出版有限公司、中华医学会出版平台、中国光学期刊网、卓众出版有限公司等[16_19]。在此基础上也出现了针对实践的实证研究,例如有作者以刊群网络化平台作为考察对象,调研有关网络平台的设计和功能实现等[20]。

2.2 国内有关研究的特点和不足

国内刊群研究逐渐活跃,这与蓬勃开展的刊群建设实践相适应。但也应看到受发展阶段和现实条件制约,国内研究在有效反映和指导实践方面还存在以下不足和空白:(1)在理论研究方面,缺乏对理论模式的总结提炼,导致研究缺乏深度和系统性。在集群研究领域,有来自产业经济学、企业经济学、企业管理等领域的集群理论、兼并理论、联盟理论等大量成果,可以用来丰富刊群建设的理论基础和模型。(2)在策略研究方面,缺乏策略的整合。现有研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刊群建设方式,但较为零散。我们需要对其共性进行聚类,真正提炼出有代表性的不同模式;(3)在实践研究方面,现有研究大多停留在个案介绍和经验总结阶段,缺乏用成熟理论和研究框架来审视刊群形态,也缺乏不同刊群样式和建设模式之间的比较。(4)在海外研究方面,有关研究多停留在海外刊群发展历程的介绍,缺少中外模式比较,并未有效回答如何有针对性的引入和改造国外先进模式,使其适应我国的发展环境。

本研究针对以往研究的不足,在归纳科技期刊刊群形态和实施路径时,注意对理论模式的提炼、对实践中的有关策略和方法进行整合,同时注意对多方面数据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力求归纳的刊群形态和实施路径兼具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3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本研究在数据收集和分析阶段使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网站调研、文献调研、专家访谈和个案研究等方法。网站调研部分对 Wiley、Elsevier、Springer、自然出版集团(NPG)、牛津大学出版社(OUP)、英国物理学会(IOP)等出版机构站点进行了调研,调查对象涉及商业出版机构、学协会、大学等类型。文献调研部分回顾了2008年以来国内的刊群研究成果,提炼其中对于刊群形态和建设路径的论述。在访谈调研部分,本研究课题组成员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对国内典型刊群代表、数据库商代表、技术公司代表以及相关领域学者专家就刊群建设和实现等问题进行了调研,并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21_25]。

在整理上述调查结果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研究形成了图1所示的阐释框架:科技期刊刊群可以按照刊群的生命周期划分为经营模式和建设模式。在经营模式中,根据刊群建设环境和发展阶段的差异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子模式,即表现为刊群的不同实现形态,且对应着不同的建设模式和路径。而在选择具体的实施路径时,需要考虑和遵循一定的刊群建设原则。

图1 科技期刊刊群经营与建设模式

4 科技期刊刊群经营模式及实现形态

受历史因素和现实条件的影响,国内外的刊群表现出不同的类型,对应不同的建设和运营模式。因此划分刊群类型是刊群建设的基础工作。根据调研结果,本研究将科技期刊刊群的经营模式划分为以下五大类别。

4.1 学科专业刊群模式

学科专业刊群是科技期刊刊群的基本实现模式,主要指同一学科及其邻近和亲缘学科的科技期刊在主管主办单位、运营单位等不同层面的聚集,也包括了期刊在内容生产、组织、质量控制、发布和服务等不同工序的整合。

科技期刊自诞生之日就具有强烈的学科属性。期刊在学科领域内的聚合既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期刊发展的需要。在本研究针对刊群代表的访谈调研中,受访者也表示基于学科的专业刊群是当前我国刊群建设的核心形态和发展起点。

4.2 专业学会或行业协会刊群模式

学会是基于学科的专业共同体,各类专业学会是科技期刊建设的坚强后盾[12]。尽管营利性商业出版机构拥有的期刊数量占有主导地位,但以学协会为主体的非营利机构出版的学术期刊在刊物内容和质量方面长期发挥主导作用[26]。

根据本研究的调查,当前我国一些典型性的刊群大都属于专业学会或行业协会刊群模式,典型的如中国地学期刊网[27](建设主体是中国地质学会)。学协会支持刊群建设具有天然的优势,这些优势包括学协会可以提供优质的内容资源、人力资源、品牌资源和市场资源等[16]。通过发挥学会的主导和协调作用,能够更好地配置和整合其下的期刊编辑部资源。

4.3 出版社(期刊社)或公司经营刊群模式

出版社(期刊社)或公司经营刊群模式较之于专业学会刊群模式在市场属性和企业属性上更加进步。当前我国科技期刊市场上的出版社或期刊社大部分都诞生于专业学协会,通过改革改制和转企改造成为独立的法人单位。

根据本研究的调查,出版社或期刊社刊群多出自于市场和政策环境较为成熟的北京、上海等地。典型的案例如卓众出版有限公司[28]、中国光学期刊网[29](建设主体为《中国激光》杂志社有限公司)等。这些刊群大多是本世纪以来在相关政策推动下从传统的学协会编辑部模式中经过改革脱颖而出,在保留原有专业性的基础上,融入了商业性和市场性因素。

4.4 内容集成商刊群模式

内容集成商模式是科技期刊市场化发展的产物。国内较为典型的内容集成商刊群如CNKI和万方数据库。内容集成商作为商业机构,具有资金、技术和市场的优势,能够建立强有力的内容集成平台,利用平台开展多样的知识服务,也借助平台吸引了大量科技期刊与之签订合作协议。

根据本研究的调研,参与乃至主导刊群建设在当前已经成为内容集成商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但也有受访专家表示,内容集成商存在一些先天的局限,如在科学信息的传播链条中处于中下游,在传统上是发行平台的角色,其行业特征和专业特征不明显。

4.5 网络聚合刊群模式

网络聚合刊群在数字出版时代既是刊群的最终形态,也是一种刊群实现手段。无论何种类型的刊群,在数字化网络化时代的出版发布方式都是通过网络实现的。网络聚合作为刊群的建设路径是指先由某一建设主体建成网络平台,进而吸引来自不同主管单位、主办单位、不同地域的科技期刊聚集[11]。这类模式中较为典型的案例如图情期刊联盟网等[30]。技术平台在网络聚合刊群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联系和纽带的作用,是典型的技术驱动刊群形成。

5 刊群建设模式的主要实现路径

5.1 我国科技期刊刊群建设原则与指导思路

中外刊群建设的发展形态和阶段各不相同,我国所特有的期刊“主管_主办_出版”体制和总量控制的刊号审批制度,决定了中国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不能照搬照抄国外刊群模式[31],必须探索一条全新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路径。在这一过程中,必须遵循基本的建设原则和思路,需要我国刊群建设环境中各方利益相关者达成共识。刊群建设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期刊的主管单位、建设单位、运营单位以及周边的内容、服务、技术供应商,乃至终端的广大读者群体和作者群体。

具体而言,对于期刊管理者来说,需要确定刊群建设的重点领域,采取重点扶持和试点突破。重点突破领域可以聚焦如下方面:(1)已经初具规模的刊群,继续给予扶持,解决这些刊群在持续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需求;(2)重点学科专业刊群,主要是从强化学科知识交流能力和保障学科知识基础设施的角度,建设和学科规模及影响力相匹配的大型平台;(3)特色学科专业刊群,主要针对整体规模不大但是具有特色优势的学科(如中医药等)进行刊群建设,强调对学科内零散期刊资源协调和集中。

对期刊建设和经营者来说,需要遵循以下两点原则:(1)理顺自身关系,明确自身定位。在专家访谈中,现有刊群代表在回顾刊群建设起步阶段的关键问题时,都认为刊群的定位非常重要。期刊定位主要聚焦于提升期刊的生存能力和竞争力以及提升科学知识的传播效果。(2)把握市场导向,瞄准用户需求。根据本研究的调查,当前较为典型的刊群都具有较高的市场化水平和经营能力,其核心就是以市场为导向制定战略和配置资源,在识别用户需求的基础上谋划经营布局。对于市场定位的精确把握往往来自于对于用户需求、用户行为和用户属性的精确聚焦。

5.2 刊群建设模式与实施路径

根据调研成果,本研究将刊群建设模式与路径划分为孵化式、复制式、加盟式、改造式和整合式五种类型。这五种类型体现了期刊发展不同阶段的特色,在刊群建设过程中可以相互衔接融合。

(1)孵化式路径

孵化式路径主要指在同一办刊单位内,已经积淀形成了较有影响力的主流品牌,拥有固定的读者群、作者群和采编资源,在此基础上通过扩充拓展原有期刊中的某些栏目,孕育子刊或全新期刊,进而在传统品牌示范带动下形成刊群。孵化式路径是刊群建设的一种常用模式。国外知名的Science,Nature等期刊都通过这种模式衍生了大量子刊,形成了集团化刊群。国内卓众出版有限公司依托其最早的刊物《汽车与驾驶维修》,相继迭代孵化出《商用汽车》《车主之友》《汽车导购》《越玩越野》等衍生刊物,形成了具有长久生命力的汽车类刊物家族[32]。孵化方式所诞生的新刊,以子刊或者姐妹刊的形式来运行,老刊可以从专家资源、办刊经验、出版人才等多方面为新刊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和动力[11]。

(2)复制式路径

复制式路径同样是基于同一办刊单位,也需要已具备有影响力的品牌。孵化式路径主要是对栏目和内容进行拓展,而复制式路径则更注重于经营方式的复用,较之孵化式路径也更容易实现在多学科和多领域上的拓展。复制式路径对于办刊单位的经营水平、技术水平和市场化程度要求较高。在复制式路径的运用过程中,归纳总结和合理运用成熟办刊模式是实施的关键。当前世界范围采用复制式路径形成刊群最为典型的案例当属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简称PLoS)出版的PLoS系列期刊。以2006年出版的PLOSONE为先导和主打,PLoS借助开放获取模式及网络平台,至今相继推出了PLOS Biology(生物学)、PLOS Medicine(医学)、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计算生物学)、PLOS Genetics(基因学)、PLOS Pathogens(病原体)等近十种期刊,实现了领域的拓展和平台的整合[33]。由于这种复制式路径和期刊开放获取趋势相结合,且复制成本较低,因此值得国内科技期刊的关注。

(3)加盟式路径

加盟式路径适用于多个办刊单位间的聚集,其行动主体在于单刊。当前已经存在的刊群模式(包括学协会模式、内容集成商模式以及网络聚合模式)很多都提供了期刊加盟的渠道。在加盟式路径中,加盟合作的程度因刊群的具体要求而不同:从内容发布平台共享再到经营的深度整合。对于实力不强且缺乏强势品牌的科技期刊单刊来说,可以主动地了解和接触刊群的加盟渠道,同时注意分析自身定位和刊群的加盟协议,平衡权利关系,利用好刊群的平台和优势。加盟式刊群当前在我国主要集中在内容发布平台的聚合阶段,并正向经营层面的加盟合作模式发展。根据本研究的调查,国内有影响力的中华医学会刊群、中国光学期刊网、中国地学期刊网等刊群都提供了加盟路径。

(4)改造式路径

改造式路径的核心在于从刊群整体定位布局和发展战略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刊群中的已有子刊或作为潜在刊群成员的期刊进行改造。改造的内容包括单刊的品牌定位、服务定位、栏目设置以及后台的采编管理工作等,使其适应刊群的整体发展定位和发展布局。在现有案例中,改造式模式在我国的汽车类、地理类、通讯类期刊的应用较多。改造式路径能够在现有刊号有限的条件下,盘活期刊原有资源,更好地适应市场导向和用户需求。例如卓众出版有限公司的前身最初只拥有两本涉农刊物,之后他们一方面深耕农业机械领域,另一方面向周边领域(汽车领域)拓展,盘活原有刊号,对其进行了改造,实现了产品替代,使刊群建设有了重要保障[34]。中国科学院主管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前身是《地理知识》杂志,在2000年根据新的市场定位进行改造,而后又推出了《博物》杂志、联合了《中华遗产》杂志,形成了兼具权威性和科普性的文化地理类刊群[35]。

(5)整合式路径

整合式路径是刊群建设的高级模式,其核心在于对各个单刊从内容层面到后台工作层面的深度整合。刊群的整合式路径首先需要有强有力的办刊主体,也需要有相关政策的支持。在这一过程中既需要专业化的改造,也需要市场化的运作,兼并重组是主要的市场化手段,试点展开是必要的实施路径。整合式路径当前在我国遇到的主要障碍是传统科技期刊管理体制的局限,不同主管单位和办刊主体的复杂关系增加了经营管理层面整合的难度,因此整合式路径需要伴随出版体制的改革同步进行。从国内外科技期刊刊群发展的经验和规律看,整合式路径是科技期刊刊群发展的必由之路。

6 刊群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保障措施

6.1 建设和维护刊群平台基础设施

在刊群建设的保障性要素中,刊群平台建设和运营能力是基础要素。无论何种刊群实现路径,都需要有共同平台作为不同单刊聚合的基础。刊群平台的核心思想是“基于集成,面向共享”。平台集成和共享的内容应该包括:(1)刊群知识资源(包括期刊内容资源、后台标准、规范等信息);(2)运营工作流(如采编发布系统);(3)人力资源和人事资源(主要包括编辑资源、专家资源以及客户资源等);(4)市场资源(主要包括营销资源、渠道资源等);(5)技术工具和硬件集成;(6)财务和行政信息集成。

在维护刊群基础设施的过程中,搭建和维护IT架构和网络平台是基础性工作,可以采用外包的形式进行。但是技术因素并不是最大挑战,更为重要的是刊群的平台运营能力以及确保各个信息数据接口的有效开放。

6.2 主打品牌与多元化经营策略并重

尽管刊群的表现形态不同、建设路径各异,但最终都要面对市场竞争,接受用户评价。我国的科技期刊刊群必然要面对内容集成商及国外强势出版机构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采取一定的经营策略是保障刊群长远发展的关键。

本研究的调查显示塑造和维护主打品牌并结合多元化经营是刊群重要的经营策略。塑造主打品牌和优势项目主要指发挥刊群内单刊的历史积累和专业优势(包括内容、品牌、市场、经验等方面的资源)。在刊群内其它子刊尚未发育成熟之际,主打品牌和优势项目对于建设初期的刊群特别重要,它们将成为早期刊群的主营业务或主要效益来源。主打品牌和优势项目的作用还在于对于整个刊群起到示范、试点和孵化的作用。

与此同时多元化经营是主打品牌和优势项目的重要补充。多元化经营有利于分担刊群的经营风险,快速捕捉和覆盖新兴市场。在现阶段多元化经营策略也是大型刊群有效吸纳整合旧期刊、拓展孵化新期刊的有效途径。刊群中的主打品牌和衍生品牌、主营业务和周边业务之间应该是相互宣传、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的关系[36]。

6.3 培育产品开发和运营能力

刊群作为集成式的产品,其首要目标并不是一味扩大规模,而是更好满足市场和用户需求。在形成刊群之后,原有单刊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能力应该和规模同步提升。刊群的建设和运营单位应该摆脱以往的单刊思维,探索集团化的产品和服务模式,利用好集成后的资源优势。刊群应该首要挖掘和利用聚合的内容优势,在知识积累整合的基础上开发新的知识服务产品。此外刊群还应根据市场和用户的需要,开展超越内容的专业性服务。

根据本研究的调查结果,当前较为典型的刊群多元化服务产品包括提供教育培训项目、展览、评比或会展项目、个性化内容定制服务,以及组织用户社群活动等。组织用户活动和营建用户社群有利于增强用户粘性,帮助刊群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6.4 挖掘和塑造刊群作为整体的服务能力

在当前“服务即产品”的知识市场上,刊群的服务能力将决定刊群整体的形象与质量。科技期刊的集群效应只有通过整合的服务能力才能有效发挥。刊群较之于单刊,在服务效果上应该是“1+1大于2”的关系。这就需要刊群建设者不仅要聚焦于组织和内容层面的整合,更需要挖掘和塑造刊群整体的服务能力。

根据本研究调研的结果,刊群的服务能力按照服务对象可以分为三个培育方向:(1)服务于终端用户,需要着力对本领域用户的垂直深耕与用户生态圈的构建。(2)服务于子期刊,需要刊群对原有单刊进行“赋能”,即提升其生命力和竞争力,为原有单刊办刊单位带来实际效益。(3)服务于刊物主管部门以及所在行业领域,要求刊群能够提升本领域的知识传播效率和利用效果,同时还需要满足刊物主管部门的其它管理目标。

7 研究结论和展望

科技期刊刊群的建设和发展是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在探索和实践刊群建设的过程中,刊群建设和运营主体应该首先明确刊群的目标和定位,有针对性、有步骤地开展相关工作。本研究提供了刊群形态的主要类型划分,进而对刊群建设的原则和保障措施提出了建议。刊群和单刊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刊群实现形态和建设路径。在这一过程中,应逐步培养和具备保障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要素,并逐步化解影响刊群长远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和挑战。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是提炼了刊群的不同实现形态和建设路径,不足之处一方面是所提出的模式尚未达到理论模型的高度,另一方面在各个模式下还缺少丰富案例的支撑。因此下一步可以开展的工作首先是结合集群理论、联盟理论、兼并理论等已有成果对有关模式进一步解释提炼,形成指导刊群建设的理论模型;其次是进一步寻找、发现和搜集国内外刊群建设的案例,注意跟踪现有刊群的最新进展和动态,通过案例有效支撑和丰富本研究所提出的模式;最后,随着我国刊群建设的推广和深入,可以进行刊群实现形态和建设路径二者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通过实证数据探索或证明不同形态刊群所适合的建设路径。

[1]张晓林.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2):187.

[2]日经新闻[EB/OL].[2014_08_15]http://zh.cn.nikkei.com/industry/scienceatechnology/10366_20140730.html.

[3]China's star ascendant as Academy tops Asia-Pacific rankings[EB/OL].[2014_08_15]http://www.nature.com/press_releases/china-tops-rankings.html.

[4]The Global Ranking of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2014[EB/OL].[2014_08_15]http://www.wischenbart.com/page-34.

[5]刘泽林.规模促发展,集约出效益——科技期刊规模化发展探索[J].科技与出版,2010(11):12.

[6]沈爱民.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打造中国科技期刊的“辽宁号”[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1):1_4.

[7]杨蕾.《科技期刊学科刊群建设模式与机制研究》专题序[J].2014,25(6):729.

[8]金会平,陈万红,熊家国.发挥刊群优势,提高学术质量[J].编辑学报,2008,20(2):144_146.

[9]陈万红,金会平,熊家国.浅析高校期刊群体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4(2):165_168.

[10]张品纯,初迎霞,苏婧,等.科技社团主办科技期刊的出版体制改革问题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3):317_321.

[11]杨蕾,童菲,马沂,等.产业集群对专业化期刊集群的启示——对《中国激光》杂志社创办与坚守的再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6):730_735.

[12]姜永茂,刘冰,魏均民,等.中华医学会期刊群建设及发展思路.[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6):740.

[13]秦纳.集约化助推科技期刊管理创新与发展——以上海大学期刊社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6):744_747.

[14]张满年,武小茜,乔晓东.日本英文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3):337_341.

[15]刘兴平,初景利,马时等.日本和韩国科技期刊发展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6):907_916.

[16]李慧,马建华.中国科协期刊的集约化运作案例研究——以中华医学会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6):860_862.

[17]刘冰,游苏宁.集群化医学期刊数字出版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3):282_285.

[18]段家喜,郑继承,童菲,等.《中国激光》杂志社集群化发展与体制改革的新进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2):176_179.

[19]邓迎,郑继承,童菲,等.中国光学期刊网数字出版服务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5):851_954.

[20]黄洪民,马爱芳,张晶.我国科技期刊专业集群化网络出版现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238_241.

[21]刘远颖.国内刊群建设现状及分析[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5(3):2_7.

[22]赵艳.国外科技期刊集群化建设的动力机制调查与研究[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5(3):16_21.

[23]梁永霞,杜杏叶.国内学科化刊群建设访谈报告[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5(3):8_15.

[24]翁彦琴,梁永霞.学科化刊群平台设计[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5(3):34_44.

[25]王铮.学术交流模式变迁中的刊群建设环境分析[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5(3):22_25.

[26]武夷山等.换个角度看中国科技期刊出版体制改革[EB/OL].[2014_12_09]www.antpedia.com/news/17/n-196317.html.

[27]中国地学期刊网[EB/OL].[2015_09_09].http://www.geojournals.cn/.

[28]卓众出版 [EB/OL].[2015_09_09].http://www.bjzzcb.com/.

[29]中国光学期刊网[EB/OL].[2015_09_09].http://www.opticsjournal.net/.

[30]图情期刊联盟网[EB/OL].[2015_09_09].http://www.lisjournal.net/.

[31]刘天星.中国科技期刊集群发展之路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6):754_760.

[32]刘泽林.探索刊群模式,促进规模发展——卓众出版的刊群建设实践[J].编辑学报,2010,22(5):428_431.

[33]Publishing Initiatives at PLOS:A Look Back and a Look Ahead.[EB/OL].[2015_11_02].https://www.plos.org/publishing-initiatives-at-plos-a-look-back-and-a-look-ahead/.

[34]崔柳青,朱海玲,赵晶晶.从期刊群到产品群:卓众出版的集群化发展[J].传媒,2015(9):18_20.

[35]中国国家地理杂志[EB/OL].[2015_09_09].http://www.dili360.com/Cng/.

[36]师昌绪,祖广安.做强科技期刊是中国全面崛起的必要条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2):191.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期刊建设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期刊问答
科技期刊的分类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