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保平
哪个朝代的老百姓幸福感最高?说实话,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幸福感是一种主观感觉,有时候很难用物质的、可以量化的东西来衡量,一对贫穷但恩爱的夫妻的幸福感,不会比一个婚姻不和的富豪的幸福感要低。不过,鲁迅先生说了,“首先是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同样,首先要有一定的物质保障,幸福才有可以持续的基础,爱情可以饮水饱,作为持久常态的幸福生活,不能光靠饮水饱,还需要一定的生活水平来维系。所以,基本上可以说,生活水平较高的朝代,老百姓幸福感较高。
生活水平其实也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需要具化的东西,比如用人均GDP来衡量一个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人均GDP高,幸福感就强,反之亦然。可是,古代没有GDP的概念,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丰衣足食”是古人最大的理想,不像今天的人,恩格尔系数较低,吃穿等生存性消费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发展性的消费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因此,我们完全可以从“吃”这个指标去评价古代哪个朝代的老百姓幸福感最高。
吃饱喝足的前提是有粮食,如果今人用人均GDP来衡量幸福感的话,古代可以用人均粮食占有量来衡量幸福感,即从各个朝代的高峰人均粮食占有量,可以推测当时老百姓的幸福感。人均粮食占有量高的朝代,能吃饱喝足,少了饥荒,就是太平盛世,就会幸福感大增,反之,一定是一个饿殍遍野的、十分糟糕的朝代。
那么现在,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来比较几个被人们认为不错的朝代的人均粮食占有量,哪个朝代的人均粮食占有量最大,大抵可以得出那个朝代老百姓幸福感最高。
《南都繁会图》局部,描绘的是古代都市的繁华景象。
我们在比较哪个朝代老百姓幸福感最高时,可以选取几个世人比较公认的朝代来进行比较,或者那些曾经创造过“某某之治”、“某某盛世”的朝代作候选,那些战乱纷纷的朝代可以忽略不计。
回顾历史,汉代有“文景之治”“武帝盛世”“昭宣中兴”“光武中兴”“明章之治”;唐朝有“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宋代有“咸平之治”;明代有“永乐盛世”“仁宣之治”“弘治中兴”;清代有“康乾盛世”。我比较倾向于在汉、唐、宋、明、清几个朝代之间进行比较,哪个朝代高峰人均粮食占有量最大,基本上可以判断,这个朝代的老百姓是最幸福的,至少是不坏。
学者吴慧在《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一书中,对于历代的粮食亩产量和人均粮食占有量都有直接统计结果,其中汉至清的数据如下:
西汉末:粮食亩产量264斤,人均占有原粮993斤;唐朝:粮食亩产量334斤,人均占有原粮1256斤;宋朝:粮食亩产量309斤,人均占有原粮1159斤;明朝:粮食亩产量346斤,人均占有原粮1118斤;清中叶:粮食亩产量367斤,人均占有原粮628斤。
从这些数据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唐朝以人均占有粮1256市斤居最高,理所当然地,唐朝老百姓的幸福指数是最高的。不过,吴慧的书写得比较早,虽然在原始资料的收集整理上下了极大的工夫,但不少学者认为,吴慧在换算历代度量衡方面出现了严重的差错,造成对于历代的亩产量估计过高。其次,吴慧使用的历代人口数量又是完全按照史书的原始记载,而现在学者认为,那些记载并不准确,不能直接拿来用,需要做一番修正(修正结果大都是历代史书记载比实际人口少很多)。这样一增一减下来,吴慧计算的历代人均粮食占有量都太高了。
学界比较认同卜风贤的研究结果,可信度较高,卜风贤在《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中列举了自汉至清历代人均粮食占有量:秦汉:1048.35斤,隋唐:1741.11斤,宋元:1457.87斤,明代:1192.94斤,清前期:780斤,清中期:780斤,清末:736斤。
卜风贤的研究结果与吴慧的研究结果虽在具体数据上有出入,但在各朝代的排序上大体相符,隋唐是中国古代高峰人均粮食占有量最大的朝代,理所当然地,在承平时期,也是老百姓幸福指数最高的。
其实,据我们的直观感受,宋代经济,尤其是城市经济发展不亚于隋唐,为什么高峰人均粮食占有量不如唐代呢?卜风贤的研究告诉我们,宋元明时期社会粮食供应量增加到2385.88亿市斤,比隋唐时期增长83%,同时期社会人口总量则由唐代的6000万人增加到2亿人,增长233%,人口的增幅几乎是粮食供应量的3倍之多,人均粮食占有量则较前一时期大幅度下降。也就是说,由于宋代人口增长大大超过粮食产量的增长,人均粮食占有量大幅下降,增加了饥荒发生的风险,减少了老百姓“丰衣足食”的程度,幸福感当然也就不如前代。
不过,宋代并不是一个被“农民起义”推翻的朝代,说明宋代老百姓还是生活在太平时期为主,生活虽然不如唐朝鼎盛时期幸福,但是,总体幸福感还是相当高的。
同样地,别看清朝版图比汉代还大,整体国力也较汉代强盛,但是在一个温饱型的社会里,用高峰人均粮食占有量来判断,由于人口增长过快,清朝老百姓的幸福感大不如从前。乾隆继位的时候,中国人口是1.4亿,到乾隆退位的时候,人口达到2.9亿。但可耕地面积有限,甚至到了极限,而且出现了学者所说的,反技术进步的现象出现,即因为劳动力太多,为了保障就业,会出现尽量维持劳动密集性生产的观念和现象。
既然是劳动密集型,往往技术含量就不高,为了在一块土地上多安插劳动力,反而会去采用低水平的生产技术。同时因为劳动力便宜,所以地主也愿意在土地上多安插便宜的劳动力,而不购买开发使用相对较贵的技术设备。
乾隆朝用10亿多亩的土地养活了当时世界上30%的人口,这在当时被认为是非常了不起的统治成绩,但是清朝老百姓的人均粮食占有量就是不如汉朝,老百姓的幸福感就不如汉代老百姓。
或者说,从老百姓的幸福感来说,清朝这么低的人均粮食占有量,仅够维持基本生存,即使在正常年份,发生饥荒的风险都时刻存在。据《十八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农业卷》介绍,乾隆时代,普通英国农户一年消费后,可剩余11镑,约合33-44两白银。而一个中等中国农户一年全部收入不过32两,而年支出为35两,也就是说,辛苦一年,还要负债3两,才能过活,根本没有生产剩余。所以一旦遇到饥荒,普通人家会立刻破产,卖儿卖女十分普遍。
因此,说清朝倒退了2000年也不为过。
尽管古代没有国民收入、GDP的概念,但已有一些学者尝试运用史料中各种经济数据,估算出古代不同时期的GDP、国民收入数值。当然,由于统计口径、所用史料的差异,不同的学者得出的数据也不尽相同。但不管采用哪种统计口径,绝大部分的学者都相信,宋代的国民人均收入是历代最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