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图_李媛
少年不可欺。
有人设计模型找到月球表面矿石的成因;有人利用计算机模拟木星的磁气圈;有人依靠计算机建模与生物学来寻找能够抑制病毒复制所需的核酸内切酶的药物。有人用计算机与数学公式模拟出了原子核的相互作用。
这些让人震惊的研究项目,来自于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SEF)上的十多岁的少年。被称为“中学生诺贝尔奖”的ISEF大赛,已有8位选手后来拿到了诺贝尔奖,那是个天才聚集的大本营,被人形容为每年“最长的一集《生活大爆炸》”。
中国的少年也并不逊色,2014年获得了包括顶级大奖在内的16个奖项,这是十多年来最好的成绩。他们可能不是普遍意义上的好学术,却对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并懂得自我学习,而家庭和学校都为他们创造了宽松的环境,积极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爱好。
这些天才少年有着什么样的成长路径?一个中学老师,一所中学,甚至一个中学教育体系,应该如何把极具天赋的中学生培养成科学家?在中国教育体系下,家长又如何根据孩子的天赋,为他们创造出成长空间?
上海交大附中嘉定分校的姚悦,2014年用光色叠加实现三进制运算的新方法,获得了计算机项目最佳奖;而目前未读大学就创业的薛来,曾三次获得ISEF大赛奖项,他的奖品是在天空中拥有一颗“薛来星”。从他们的身上或许可以得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