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晃
这篇文章是关于Dior的,憋了大概两个月了。
Dior 是1946年成立的,那时候二战刚刚结束,买布料还需要配额,不是随便能买的。当Dior推出New Look的时候,整个欧洲还没有从战争的阴影中走出来,女人做衣服的第一考虑是怎么省料子。而Dior从第一季开始就把塑造优雅的女性作为设计的第一任务,据说用了当时难以想象之多的料子来塑造经典的Dior轮廓,以至于当时 Harper’s Bazar 时装编辑惊艳道:“这真是一个New Look。”从此,巴黎再次成为时尚的首都,而Dior也成为法国时尚的第一人。
Dior 为二战后的巴黎带来的惊喜,多少有点像上世纪八十年代宋怀桂在北京马克西姆给刚刚从“文革”走出来的中国人带来的惊艳。我清楚地记得当时,在崇文门的马克西姆有一个巴黎 Belle Epoche 的旋转楼梯,宋怀桂穿着一件拖地的黑色夜礼服,背后是一个很深的V,在V的下端有一个巨大的深粉色的蝴蝶结。宋怀桂就穿着这个露背的礼服,像女王一样慢慢地从旋转楼梯上走下来,当时我们的感觉就是这个情景太资产阶级了,真好。
我想,当Dior的New Look 出现在战后的巴黎,人们的感觉也是资产阶级的回归。
那么资产阶级的审美是什么哪?我认为资产阶级审美的关键词是优雅。这种优雅是只有财富能带来的美,淡定,不张扬,但非常讲究。奢侈品的核心理念之一是寿命,每件东西都要好到可以传承几代人。这种理念和资产阶级的诞生很吻合。
资产阶级对物质的眷恋曾让很多人不开心,二战时候的法西斯很讨厌资产阶级,墨索里尼认为资产阶级是意大利现代化的障碍,当时他提出的口号是“法西斯人拒绝舒适的生活”。天主教也谴责过资产阶级,其保守派认为资产阶级对物质的重视,对享受的贪婪,都是堕落的表现。
而Dior的核心价值就是展现法国传统贵族的生活方式,优雅的女人、美丽的花园、舒适的客厅,这都是财富给人带来的让人羡慕的生活。Dior的情怀是“大资产阶级”,法文为Grande Bourgeoisie,也就是“资产阶级世家”,已经富裕了几代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已经成为了习惯。
Dior 的 New Look呼唤二战后的欧洲人回到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中。这种资产阶级情怀和生活方式在战后的西方生根开花,就拿法国为例,1945-1975被法国人称为“辉煌三十年”,是法国近代史上的黄金时代。这个时期也是Dior起家的时期。
资产阶级虽然是西方的主流价值观念和审美,但是西方的文人却时刻都在批判资产阶级,在反省,在自嘲。这个叛逆文化流从Emile Zola的小说开始,一直流行到今天的托马斯·皮卡迪。当然批评资产阶级并不说明批评者就不能享受资产阶级生活,Dior 牛的地方是能够把这些纯文化的评论变成Dior风格的一部分,以至于使这个品牌永远引领时尚。
其实这也是迪奥的发展过程。一边颠覆,一边继承。迪奥先生过世以后,Dior品牌就是这么发展下来的,第一个继承者是圣罗兰,他在Dior做了六季衣服,第一季就得到好评,特别是他在Dior的资产阶级审美上添加了一点叛逆的Beat感觉,这小小的变动包括让Dior的衣服更加容易穿。可惜圣罗兰做了六季之后就去服兵役了,而其继承者是很保守的设计师Baron。Dior又回到比较保守的大资产阶级风格。
1997年,Galliano 成为Dior的创意总监,这个任命可能是服装历史上最大胆的任命。Galliano接手之后,大胆地把街头元素植入Dior,怎么看怎么像资产阶级大小姐偷跑出来撒欢穿的衣服。虽然Galliano的设计带来了评论家的争议,但是20世纪末的时装已经是设计和市场推广各一半功劳的眼球经济的大生意,所以有争议就是有眼球。
2012年,Raf Simons 被任命为Dior的创意总监。他的第一季高级订制好评如潮。Simons 继承了Dior的经典轮廓,突然间,一种回归大资产阶级的情绪扑面而来。
到2008年,随着世界经济的下滑,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又遭到各种批评,然而今天的主流仍然是资产阶级的审美系统,也就是说,Dior仍然是领头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