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与笔墨

2015-03-23 08:05范敬宜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2015年2期
关键词:画品沈尹默国画

范敬宜

吴丽珠 女,1940年生,祖籍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196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吴丽珠女士,是当代蜚声海内外的杰出国画家。有关她传奇式的艺术人生,她在攀登艺术高峰过程中经历的艰辛和磨难,以及她所达到的造诣和成就,已经有许多详尽的评价,可谓“前人之述备矣”。最近,我从友人手中得到她即将出版的画集书样,拜谈再三,在赞赏之余,不禁浮想联翩。在当今国画界普遍为甚嚣尘上的浮躁之风深感忧虑的情况下,能够看到具有这样卓尔不群品格的艺术作品,不禁油然产生“空谷闻跫音则喜”的感觉,并且开始相信前人曾说过的一句话:延续千年的中国绘画艺术的优秀传统,是决不会因为时势的变迁而中断的!

中国绘画最看重的是一个“品”字。“品”,是中国独有的美学概念,很难用其他文字所能解释。从古代的画论《画品》,到齐白石老人强调的“所贵者品,所要者魂”,都说明“画品”和“人品”同样重要。我以为,“品”不是一个虚无缥缈、不可捉摸的概念,对国画来说,它具体表现在作品的“意境”和“笔墨”两个方面。意境,不是简单的作画对象(物体)的再现,而是作者对作画对象的理解,他本身综合文化修养形成的胸怀和视角;笔墨,也不是简单的艺术技巧,而是作者在吸纳各家精华和刻苦磨练中形成的艺术功底和风格。缺少这两样,就不足以论中国绘画的艺术。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有的画家构思不能说不新奇精巧,技法不可谓不纯熟老到,但最大的不足是缺少意境和笔墨,品格不高,因而身价和画价再高,也经不起品味和时间的考验。而凡是能在历史潮流中站得住脚的,都离不开上述的两条。

最近谈到一篇追叙近代书法大师沈尹默的故事:沈在青年时代已在书坛崭露头角,但是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先生看了他的作品后,却直率地批评他的书法“其俗在骨”。 沈尹默听了不但没有沮丧,反而感谢老校长的批评切中要害——学养不够,于是发愤读书,努力提高文化修养,最后形成了儒雅倜傥、超凡绝俗的书法风格。这个故事很值得现在一些书家深思。

吴丽珠女士的家世条件并不好,幸运的是她跨进中央美院的大门后,就受到一大批近代画坛大师如李可染、宗其香、何海霞、李苦禅、郭味蕖、叶浅予、蒋兆和等人的亲炙、熏陶,得其真传。但是,俗话说得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从她的作品中,你可以清晰地看到老师们的神韵风格,但又有她的“自家面目”。这与她后来的长期刻苦实践和广泛涉猎有关。我很欣赏她的《九寨沟印象》,那势如瀑布、直泻而又复杂多姿的山石皴法,是她独创的;《绿柳胜似青纱帐》,可以明显看到她老师的意境,而那占据整个画面十分之九的柳丝,也是她独创的;描写黄土高原上的《克孜尔千佛洞》,其黄土岩崖的厚重拙朴,可以后到受古人石涛、今人石鲁的影响,但是背衬的蓝天白云,可能也是她的独创。

中国山水画如何讲传统与创新结合的好,是半个多世纪以来画坛不断争论和探讨的命题,许多前辈和今人都在用自己的实践作出回答。现在,最重要的是要拿出能够被接受和认同的成果。不知“吴老太”大半生呕心沥血凝成的艺术结晶,是否可以为此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参照系”?endprint

猜你喜欢
画品沈尹默国画
国画《鲦鱼》
国画《鲿》
沈尹默:如何自学书法,才能少走弯路?
国画欣赏
姚最《续画品》成书与流传考略
也谈人品与画品
墨太白
沈尹默的独特“拜师”法
此公字很值钱
虚心受“骂”的书法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