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滨
摘要:文章基于《流浪者之歌》原版和长笛改编版的比较,对后者如何在保证原作基本风貌不变的情况下,兼及长笛演奏特点,以致听众认可作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萨拉萨蒂;《流浪者之歌》;长笛改编版
中图分类号:J621.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3-7721.2014.03.022
前记
1982年下半年,我步入广西艺术学院的大门,正式成为了一名广艺附中长笛专业的学生。某个秋天,我正在练琴,耳边突然传来一段苍凉的小提琴旋律,循声而去,只见一名广艺音乐系本科生正在埋头苦练。此段音乐正是萨拉萨蒂《流浪者之歌》的开头部分,曲调撼动人心,听后难忘。这首乐曲若用长笛演奏会是怎样的效果?
21世纪初,我国著名长笛演奏家陈三庆先生到家里清谈,与他说起当时的感觉,他也深有同感。当说到无谱的遗憾时,他却坚定地告诉我谱子肯定有。果不其然,2008年12月,由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王永新老师编的《长笛经典曲选》中,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赫然位列其中。看着那熟悉的旋律,不禁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拿起乐器,尝试演奏,当年的旋律再一次回荡耳边,心中激荡。
它,除了被用于演奏及教学常用曲目外,我应该为这首长笛改编曲写点什么,遂有此文。
一
萨拉萨蒂(Pablo Sarasate,1844-1908),19世纪最杰出的小提琴手之一,“十岁时即表现出非凡的琴艺,连罗西尼也不禁感叹地称赞说‘了不起,他曾在马德里宫廷演奏,伊莎贝拉皇后深受感动,当场赐予名贵的史塔第发利小提琴,传为佳话。此后,他被人称为‘帕格尼尼再世”野宫勳:《名曲鉴赏入门》,张淑懿译,中9-6/A2524.,第328页。 。他的精湛技艺引起了作曲家的注意,许多作曲家专门为他创作作品,如维尼亚夫斯基《d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布鲁赫《第二小提琴协奏曲》、《苏格兰幻想曲》、圣-桑《第三小提琴协奏曲》、《引子与回旋随想曲》等乐曲都是为他而作的。而且正是由于萨拉萨蒂的成功演奏与推广,使上述作品成为深受听众喜爱的经典乐曲。
萨拉萨蒂不仅是一位成功的演奏大师,而且也是一位出色的作曲家。《流浪者之歌》“Zigeunerweisen”Op.20,又名《吉普赛之歌》,正是萨拉萨蒂小提琴独奏作品中不朽的篇章。众所周知,吉普赛民族虽然在世界上分布广泛,但都是居无定所,并且世世代代过着清苦而又饱受歧视的生活。即使是这样,这个民族依然保持着活泼、乐观的生活态度。其能歌善舞的习性,我们在电影《叶塞尼亚》、《大篷车》中尽可一睹风采。在乐曲中,萨拉萨蒂运用十分恰当的手笔描写了这一民族性格的几个侧面,并使小提琴的旋律性与技巧性得到相当完美的结合,它那回肠荡气的伤感色彩与天外飞仙般的小提琴技巧所交织出来的绚烂效果,任何人听后都会心荡神驰不已。
长笛改编版的《流浪者之歌》,如何在保证原作基本风貌不变的情况下,加入长笛本身的优势,使听众能够认可并喜欢,这是改编曲的关键,同时也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选用的小提琴版本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2010年7月第3次印刷,由郑石生郑石生教授(1936~2014),男,原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主任,先后在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学习,是我国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和教育家,大名鼎鼎的薛伟、左军等人均出自他的门下,他的教学效果可谓丰厚,因此,选用他的版本无疑是具有代表性的。 教授编订的《萨拉萨蒂小提琴名曲选》,钢琴协奏。
1.两种版本的初印象
从曲式结构看出,此曲由四个部分组成,前三部分篇幅较小,第四部分较长,占全曲的1/2强,且一改之前的风格与速度,可见最后一段在全曲中所占地位之重。
第一部分:中板,c小调,4/4拍子。由钢琴强而有力的右手八度以及左手和弦颤音织体作为开始,然后主奏乐器奏出充满忧伤的旋律。这一部分很短,只是全曲的引子。
第二部分:缓板,由独奏者奏出新的旋律,是一种美丽的忧郁,以短小乐句变奏和反复作为技巧性极强的发展,轻巧的泛音和华丽的滑音显示出这一主题的丰富内涵。在这部分,钢琴声部并不太明显,始终是以独奏乐器的轻柔旋律为主。
第三部分:稍为缓慢的缓板,2/4拍子。小提琴装上弱音器,长笛则是使用弱奏,“molto espr.”作为本段的唯一一个表情记号,要求奏出充满感伤情调的旋律,使悲伤的情绪达到极点。
第四部分:2/4拍子,速度骤变为极快的快板。本段与之前部分形成明显对比,反映出吉普赛民族性格能歌善舞的另一面。乐段开头仍然以钢琴强奏为先导,独奏乐器演奏出欢快的旋律,充满舞蹈气氛。然后以更具技巧性的旋律再现本段的最初部分,逐渐前行到乐曲高潮,最后闪电般结束全曲。
二
根据改编手法的难易程度,以及考虑到在长笛上应用的数量及质量,笔者将本曲改编者的手法分为常用手法改编以及非常用手法改编两种分述。
(一)常用手法改编
所谓常用手法改编,是指没有或较少改变原有版本音符、节奏、音响效果,适合长笛演奏而对原作不产生颠覆性的改编方法,现归结如下:
1.改变音域
(1)提高音域
通过对比,可看到在独奏开始,原作的g音提升变成了g1音(见谱例1),提高了一个八度。g音是小提琴的最低音,因长笛音域中不含此音,故改为g1音。此后,这一乐句整体上调一个八度。同样在第32小节,同样的g音改为g1音。
谱例1谱例中,第一行为原作谱,第二行为改编谱,下同。
(2)降低音域
由于小提琴音域比长笛宽,小提琴的高音区音符在长笛上无法演奏,因此通过降低音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整个乐曲中,采用降低音域来进行改编可以说比比皆是,较为突出的是第24-27小节,如下例。
谱例2
谱例中有很多小字四组上的音,这些音在长笛上演奏极其不便,特别是#f4、g4音,是无法演奏的,而其他音则音响尖利,音准难以控制,与小提琴极高音缠绵悱恻的如泣音响南辕北辙。因此除了音域因素外,音响的特殊性也是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之一。
2.增/减音改编
(1)增音改编
增/减音是指在改编过程中,为了让改编版旋律更加流畅,了无痕迹,在不违背原作音响效果的前提下,增/减某些音,这些音一般是本和弦的和弦内音。本改编曲中,有多处使用了增音改编技术,现选第34小节加以说明。
谱例3
从上例可以看出,原作在长段的装饰音之后紧接着是一个八度跳跃,但在改编版中,加进了几个音,镶嵌在八度上行跳进中,它们是本和弦的和弦内音。增加的音,虽然失去了原有的大跳音程所造成的不稳定气氛,使音乐的张力减弱,但却使装饰音和弦更加丰满,对于演奏员来说,如果用大跳的方式来演奏几乎达到了常用音域顶点的bB3音,是有一定困难的,除了气息不好控制,音质、音准也差强人意,但如果通过和弦分解来演奏,飞跃这座跨度很大的“桥”则要容易许多,这些和弦内音正是方便的“桥墩”,让演奏者很顺利地到达终点,并穿越在两者之间。
(2)减音改编
在本曲中,减音改编分为减低音和减高音两种情况。
1)减低音
两个版本中的第4小节是一个典型例子。第4小节需要演奏一个长距离的多音装饰音,虽然都是从本乐器的最低音开始,但长笛版比小提琴版少了起始的两个低音,省略的g音是长笛音域无法演奏的;b音,在有B尾管的长笛中,可顺利演奏此音,因此建议从此音开始演奏,最大程度地保持原作风貌,同时,作为c小调音阶,从导音开始到主音的解决,无论从张力、还是期待感和听觉需要来说,都是顺理成章的,而对于无B尾管的长笛来说,无法演奏此音,则完全属于无奈之举。
谱例4
2)减高音
如果原作的高音超出了长笛音域,长笛无法演奏原有音符,那么就会使用减高音的改编手法,如在原作的第11小节,此处为G大调,原作的分解和弦落音于g4音,非常稳定的一个主和弦。虽然长笛无法演奏此音,却可以演奏d4音,但如果演奏到此音,很容易造成调性的模糊,而如果到b3,稳定的大三度结构正是G大调主和弦骨干构成,因此,减去d4和g4音为最佳选择(谱例5)。
谱例5
3.以上两种方法的结合
由于小提琴比长笛的音域要宽得多,所以在改编中也会用两种方法相结合来达到最终目的,如第23-24小节(见谱例6)。
从谱例的对比中我们可看到,改编者在乐句开始减少了一个c2音,而在下行的和弦分解中增加了3个音,分别是e2-c2-g1,这三个都是和弦内音,整个和弦因此从高音经中音顺利下行到低音,顺理成章地使原作原本在中音区的旋律可以从长笛的低音区开始,这样的改编手法,最大程度地保持原曲装饰音的长度与效果,而且,由于增加的是和弦内音,也没有改变本和弦的色彩,这样就达到了一个“双赢”的结果。
在谱例7中,原谱是c小调主和弦以及c旋律小调上行音阶,在低音区早早出现的升Ⅵ、升Ⅶ音,加速并加强了c自然小调到c旋律小调的转换。而改编谱把原谱的和弦和大段音阶分割成一小段下行音阶和两小段上行音阶,虽然音符数量相同,但延迟出现的升Ⅵ、升Ⅶ音,则延长了c小调音阶转换的时间,降低了听众听觉的期待感。
而在谱例8中,改编谱把原谱的下行滑音半音阶改为双吐下行半音阶,增加了演奏者的演奏难度。试想改编谱如果只是简单的重复原谱的下行半音阶,不但丝毫没有原谱滑音的泣诉效果,而且改编手法过于简单,照搬原谱材料,对于吹奏滑音异常困难的长笛来说,则不可能演奏,因此,用双吐改编,从演奏效果上说,笔者认为是一个非常贴切的选择。
5.连线改编
连线改编是很常用的改编手法,除了此曲的主奏乐器不同外,发音原理、音域音量、表现风格、演奏习惯等,都会引起改编者对连线的不同用法。在乐曲中,由于小提琴上下弓以及力度对比的需要,同一个和弦的上下行分解,很可能需要上下两弓才能演奏完,如第43小节,长笛却可以一气呵成地演奏。这样的片段非常常见,但所引谱例是特殊的。
谱例9
原谱41小节以弓尖起音,到第二个连线自然转为弓根起音,倒数第二个音是弓尖,接着又是弓根演奏最后一个音。这一小节的连线改变较大,首先第一弓的四个音变成了两个二连音,而处于第二个连线末尾的E颤音,由于是上弓末音,音响较强,长笛版则用吐音对应。而接下来的弓尖起音D,音响较弱,长笛则用连线末音对应,使其音响较一致。最后一个音为弓根起音,长笛则用单独吐音来对应突出。所以说,原谱上每一个特殊的音点,改编谱都会考虑主奏乐器的性能与演奏习惯,通过对连线的改编,力求重合原点,达到与原作相同的效果。
(二)非常用手法改编
本文中所涉的非常用手法,是指在长笛上很少或几乎不可能使用的演奏技术,而这些技术在小提琴上则较为常用,这些技术其实就是管乐器与弦乐器在演奏技术上特有的区别。长笛改编曲中使用的非常用改编手法很多,但在本曲中涉及以下几种。
1.泛音改编
在《流浪者》小提琴版本中,运用了大量的,甚至是密集的泛音演奏技术,这种演奏技术对于长笛来说较难,在多普勒的《匈牙利田园幻想曲》中,长笛的泛音演奏仅限一句,且具有重复音多、音程之间跨度小、用低音指法来演奏高八度的同音旋律的特点,可见作曲家对于长笛演奏泛音技术的运用比较谨慎。作为长笛改编版,《流浪者》想要真实还原原作音响,只有通过对泛音音响的实际考虑,加以技术性的处理,才会使作品不至于走样。
(1)利用泛音听觉音高改编
在小提琴上,利用泛音的指法可演奏出记谱泛音上方五度音,因此,改编版中也利用此法,使得其更加贴近原作。
谱例10
改编者在谱例10中充分考虑原作泛音的听觉音高,但并没有套用,而是通过升高或降低音高的写法,既忠实了原作音响,音程之间跨度增大,又增加了长笛演奏的难度。
(2)不规则的泛音改编
谱例11
改编版并没有完全按照泛音的听觉音高进行改编,而是把泛音的听觉音高稍微降低,使之变成主音的一个小二度装饰音形式,来模仿原谱的实音与泛音相结合的效果。和声音程变成了小二度装饰音连接,增加了乐曲的动感与活跃,使舞蹈的场面一下子跃于眼前。
2.滑音改编
在小提琴上,滑音被定义为“在一根弦上用一个手指,从一个音到另一个音的全部过程的滑动”。《牛津简明音乐词典》,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版,第384页。 滑音技术在许多乐器上都有应用,如钢琴,竖琴等。在钢琴上,滑音是奏出音阶上的固定全音或半音的音高,而在弦乐上,所奏出的音高数量是无数的。管乐器上,长号使用滑音技巧最多,效果也与弦乐最为相似。长笛作品中也有使用滑音的,一般是采用复杂的指法,通过微分音来实现,或者是通过向里/外转动笛管,使气息输入角度发生改变,从而降低/升高音高。但是,小提琴版的《流浪者之歌》,对滑音却有着两种不同的演奏要求。
(1)同指异音滑音
谱例12
同指异音滑音,在此版本中大量运用,演奏者用一根手指,在一根弦上完成了若干音的连续演奏,在音响效果上体现出一种苍凉、如泣如诉的感觉。
(2)异指同音滑音
谱例13
异指同音滑音,是指连续演奏同一个音,却使用不同的指法。而在上述的两个长笛改编版谱例中,却发现改编者没有作出任何的变动,可见改编者深谙长笛演奏滑音的不易与不宜,但却削弱了原作的神韵。
3.拨弦改编
拨弦也是弦乐演奏中的特色技巧,通过手指在琴弦上的拨动,发出与弓弦摩擦迥异的声音,其音短促,有弹性,代表作无疑是斯特劳斯的《拨弦波尔卡》。原作中,拨弦演奏的是和弦,实际效果为扫弦;改编版中,截取原作和弦的高音,加上重音与顿音的双重记号来模仿小提琴右手的演奏技巧,重现作者意图。
谱例14
4.和音/和弦改编
和音/和弦演奏是弦乐器独有的演奏技巧,偶见于现代长笛作品中,但需要使用复杂的指法,才能演奏。在此种情形下,和音/和弦的改编有以下两种。
(1)改编成带有琶音性质的装饰音结构
谱例15
在改编版中,原作的和弦低音改为装饰音,过低音由于长笛音域缘故,舍弃不用。原谱中连续弓根演奏,在改编时无法体现,因此较原音响略逊一筹,建议演奏时强调装饰音低音,以最大程度呈现原作音响。
(2)和音一般取上方音作为旋律音
谱例16
在原作中,这一点是非常明显的,可以说,但凡是和音旋律,一般都会采用此法。
5.超高音域/最大音程的运用
长笛的常用音域范围为c1/b-c4,超越此范围的音称为超吹音,由于这些音发音困难,音质粗粝,指法复杂,因此长笛传统作品中鲜用,在20世纪中叶以后的现代派作品中才逐渐少量应用。长笛版《流浪者之歌》,极高、极低音大量运用,连接方式一般为音阶或琶音式连接,但也有幅度大的跳进连接,甚至超过双八度。极致高音在第4小节提前出现。由于此谱例与谱例4相同,并在谱例4中已附带标出,在此不再赘述。
在谱例16中,第一次连接是以音阶上行连接,到达最高音be4,紧接着是音程大跨度下行跳进到c1,其幅度为三个八度多,音程跨度达到二十四度,这在长笛作品中极为罕见。正是由于它的出现,也揭示了作曲家向往自由生活,向往放荡不羁、天马行空性格的精神世界,使听者马上感受到音符、节奏、律动和演奏者相互作用,从而也演化出生动的吉普赛音乐景象。
三
在目前的长笛作品中,深刻描写吉普赛音乐的作品可谓是凤毛麟角。《流浪者之歌》长笛改编版无疑给长笛文献蕴藏作出了巨大贡献。由于是改编于小提琴版本,所以,就长笛而言,除了常用的改编手法以外,大量的弦乐演奏技术被借用于管乐器。由于管乐器不同的发音模式,不同的处理手法,不同的音色变化,也使《流浪者之歌》在另一种背景下熠熠发光。吉普赛音乐文化与长笛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使改编版有了不同于传统小提琴版本的血性基围,煅造了整个音响的气质,并渗透至肌理。
超技运用、大幅跳跃、超吹高音等,对演奏者是个严峻的考验。作品的演奏过程,犹如和历史老人穿越时空进行深度对谈。其中的技术难点,则是让演奏者更加深刻领悟作者意图,体会吉普赛音乐的踏脚石,历经“试炼—升华—质变—成器”,最终煅造绝世美妙的音乐瓷瓶。
长笛与小提琴,一个管乐,一个弦乐,却因为《流浪者之歌》有了交集。而作为一部音乐形象鲜明无比的小提琴作品,加入了长笛元素后,不但没有削弱原有风采,而且还因为不同材质乐器所发出的音响,不同音域、技巧的运用,再次焕发出夺目的光辉。对于演奏者来说,丰富其演奏风格与经历,增加音乐会曲目的多样选择,扩大音乐视野,《流浪者之歌》都是一个较好的选项,因为对演奏者的技巧考验与个性张扬,对音乐会曲目的风格选择,对现场音响的对比,都是一个极具个性、极具挑战的经典曲目。
(责任编辑:刘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