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跃飞 黑龙江省嫩江县嫩江镇畜牧站 161499
禽白血病的诊断与防治
高跃飞 黑龙江省嫩江县嫩江镇畜牧站 161499
禽白血病是一类由禽白血病病毒引起的禽类多种肿瘤性疾病的总称。在自然条件下该类病以淋巴细胞白血病最为常见,其次是成红细胞白血病、成髓细胞白血病、骨髓细胞瘤及内皮瘤等。
(1)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该病是最常见的一种病型,潜伏期长,人工感染1~14日龄的易感雏鸡后,在第14~30周龄发病,14周龄内发病的很少见。自然发病的鸡常于14周龄后出现症状,至性成熟期发病率最高。冠和肉髯苍白、皱缩,有时发绀,食欲不振或废绝,有时下痢,体重迅速减轻。病鸡消瘦而衰弱,腹部常增大,有时可触摸到肿大的肝脏、法氏囊和肾。一旦出现临床症状,病程发展很快,病例多衰竭死亡。
(2)成红细胞性白血病。该型比较少见,有增生型和贫血型两种类型。增生型的特征是血液中出现许多幼稚型成红血细胞,有严重的贫血症状。两种病型的早期症状均为全身衰弱、嗜睡、鸡冠稍苍白或发绀,病程后期患鸡下痢、消瘦,部分毛囊出血。
(3)成髓细胞性白血病。症状与成红细胞性白血病相似。病鸡先是全身衰弱、嗜睡、冠稍有苍白,病情严重时症状变得显著,食欲不振,明显脱水、消瘦和下痢。由于血液凝固障碍,毛囊也发生出血。
(4)骨髓细胞瘤病。该型人工感染的潜伏期为3~11周。全身症状与成髓细胞性白血病相似,病鸡的骨骼上常见由骨髓细胞增生形成的肿瘤,因而病鸡的头部出现异常的突起,胸部和胫骨部有时也有肿瘤突起。
(1)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病变通常在肝、脾和法氏囊等部位表现最为明显,肝脏呈弥漫性肿大,或在肝上形成大小不一的结节状肿瘤病灶,结节单个存在或密集分布。肿瘤结节呈灰白色或淡灰黄色,表面平滑而有光泽,切面均匀似脂肪样。脾脏体积增大,表面和切面也有灰白色肿瘤病灶。法氏囊肿大,不出现性成熟后的生理性萎缩。此外,在肾、肺、心、骨髓和肠系膜等处有时也能发生肿瘤病变而出现巨大瘤块。
(2)成红细胞性白血病 。病鸡的肝、脾、肾脏弥漫性肿大,呈樱桃红色至暗红色,质地柔软而易碎。骨髓极柔软或呈水样暗红色或樱桃红色。贫血型病鸡的内脏常萎缩,尤以脾脏最明显,骨髓色淡,呈胶冻样。
(3)成髓细胞性白血病。骨髓坚实,呈红灰色至灰色。肝脏有弥漫性灰白色肿瘤小结节,其他器官也可能见到。严重病鸡的肝、脾、肾脏常有灰白色弥漫性肿瘤组织浸润,致使器官的外表呈斑纹状或颗粒状。
(4)骨髓细胞瘤病。剖检病鸡时可见骨骼上的肿瘤,多发生于靠近软骨处的骨骼表面,如肋骨的肋软骨接合部、后胸骨和下颌骨等部位。骨髓细胞瘤呈黄白色、柔软、质脆或呈奶酪样,呈弥漫状或结节状,为多发性双侧对称发生。在实质器官中恶性增生的骨髓细胞常大量浸润,破坏正常组织,形成肿瘤。
对上述各种肿瘤疾病的诊断,主要依据病理学及血液学的检查来确定病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必须注意与鸡马立克氏病的鉴别。成红细胞性白血病可取肝、骨髓作切片或涂片进行检查,证明血管内存在有大量的成红血细胞(但贫血型鉴别困难)。而髓细胞性白血病的成髓细胞主要于血管外及血管内积聚。
分离病毒及血清学检查对建立无白血病健康鸡群有重要的意义。分离病毒可用病鸡血浆、血清或肿瘤组织接种于易感雏鸡或鸡胚成纤维细胞内培养。因大多数禽白血病病毒不能在细胞培养物上产生细胞病变,故常用补体结合试验和荧光抗体试验等来证明病毒抗原的存在。检测感染鸡的特异性抗体最敏感的方法是中和试验,样本来源最好为血清或卵黄,中和试验可以确定感染病毒的亚群。
对该病目前尚无切实可行的治疗和疫苗免疫方法。控制该病的主要措施是建立鸡群的检疫制度,每隔1~3个月检疫1次,发现鸡群中有病鸡和可疑病鸡应随时淘汰,以消灭传染源。由于该病能通过种蛋垂直传播,因此种蛋和种鸡必须从无病鸡场购买,对孵化器具和运输工具要彻底消毒。幼鸡对白血病的易感性高,必须与成年鸡群隔离饲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