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伊蓉
(南昌外国语高新学校,江西 南昌 330029)
关于新课标下初中语文和谐课堂的构建思考
徐伊蓉
(南昌外国语高新学校,江西南昌330029)
我国长时间以来都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初中教学中教师通常更加重视学生的成绩提升,但对教学中的和谐气氛构建却不够重视。长久以来初中语文课堂都处于一种比较枯燥的氛围当中,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难以提升。本文主要对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和谐课堂构建进行了分析,希望为我国的初中语文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新课标;初中语文教学;和谐课堂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新课标不断深化和推进,我国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也逐渐的开始进行改革,但由于长时间的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学校的改革工作进展并不顺利,当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谐课堂的构建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不仅能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有效提升课堂效率。下面将对新课标下初中语文和谐课堂的构建进行详细思考。
和谐课堂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产物,近年来随着我国的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和谐课堂的构建也成为了教师们所探讨的重要话题。而和谐语文课堂的构建也不仅仅是对教师们所提出的要求,更重要的是现代教育改革的要求。和谐一词近年来出现的十分频繁,和谐相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最佳状态,而和谐课堂的构建这代表着教师与学生之前的和谐关系、融洽的气氛以及师生之间相互的理解和认可等,从而保证在课堂中能解决更多的疑惑,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此外,在和谐课堂环境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也将得到有效的提升,对学生的潜力发展和个性发展都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现阶段我国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主要主要来自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1]。很多教师认为现代化教学中应当更加积极的融入现代教学设备,这一观点本身没有错,但教师们却过度的使用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将多媒体完全的融入到教学中,无论是什么样的内容都能通过画面的形式来进行展现。这种方式虽然能带给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但长时间以来也对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起到了限制作用。其次,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不够重视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使得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和协调能力难以得到提升。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采取放任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进行独立性思考,但在这个过程教师并不能给予正确的引导,导致学生自我思考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问题,不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
3.1积极更新传统观念
语文作为初中教学中的一门重要基础性学科,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在语文当中包含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和知识,与其他的学科完全不同,是学生都能看懂并理解的一门课程,同时也更加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2]。但教师常常会采取灌输式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导致课堂的教学氛围始终难以得到提升。对此,还需要教师们积极的改变自己传统思想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体,并与他们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关系,从而真正的提升课堂的和谐气氛。
3.2加强师生平等交流
在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和谐课堂构建中的关键所在。在课堂中长时间以教师为主导势必会让学生感觉到畏惧,但如果教师建立起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那么就能更好的构建出和谐的教学氛围,从而帮助学生在课堂中更加的放松并容易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学生在有问题的时候能主动的向教师提出,教师则乐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展开较为轻松的对话,这对学生和教师来说是一个相互授教的过程[3]。更加能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产生促进作用。
3.3合理利用信息技术
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正确的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将传统与现代的教学方式结合起来已达到丰富教学的目的。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充分的考虑到多媒体所展现的内容与本节课和学生掌握只是的速度等方面是不是相同的,不同的年龄段的学生在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程度上也是不同的,初中生的认识能力比较弱,对此教师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考虑。如果教师在进行课件播放的时候学生并不能找到当中的重点,那么教学的有效性势必会受到影响,因此教师还需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的层次结构,以便于真正的提升课堂教学和谐性,促进教学效果提升。
和谐课堂的构建是现代素质教育中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在进行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学生的个性和兴趣所在,并充分的尊重学生,与学生之间构建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师还应正确的利用现代化教学方式,将传统与现代进行结合,这样才能为和谐课堂的构建奠定基础,并最终提升教学的质量。
[1]汤桂英.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融入故事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6,(03):32—34.
[2]冯卫.对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高效化的探讨[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6,(02):50—54.
[3]高建芳.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求实”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6,(02):45—46.
G633.3
A
1003-5168(2015)-12-02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