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毅 王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 咸阳 712100)
领导力训练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分类指导与实践育人创新体系研究
刘毅王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咸阳712100)
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也是大学生个体发展的现实需要。在全面实行分类指导和素质教育的当下,领导力素质应当成为当代大学生诸多综合素质中的一种重要素质已获得社会的高度认同。
领导力;指导与实践;高校管理
“大学生领导力训练营”以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为前提,以大学生领导力的培养和提升为出发点,以户外拓展训练营为主要方式,以领导力“五力”(感召力、前瞻力、影响力、决断力、控制力)模型内容为训练重点,以培育团队精神、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为归宿,通过借助长期在思想政治教育一线辅导员的工作经验,结合大学生的成长阶段特点和需求,引入当前社会主流的户外素质拓展项目,促进提升自我、培育团队意识和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借助定期开展训练营对学生反映的突出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项目设计,并进行专项训练,满足不同学生的成长需求。
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辅导员面临多项职责、多重角色和多种任务的情况;专业课老师面临科研和教学两大任务,对社会需求对接不准确;校外的素质拓展教育机构主要针对企事业单位,对高校学生特点不甚了解;学生中优秀群体经验和知识储备不足;综上原因,单方面靠高校教师、辅导员、校外拓展培训机构、学生自组织等单方面很难实现对全体学生“全过程、全方位、多角度、多需求”的教育和引导。
“大学生领导力训练营”采用团队教学模式,即由专业教师+辅导员+学生骨干+校外督导形成导师团队。辅导员去全面学习掌握素质拓展相关课程,与专业课教师共同归纳学生存在的问题,培训中不断根据学生需求调整变换课程设置,并引入优秀的专业素质拓展培训师为活动督导,鼓励专业教师与辅导员、辅导员与学生、专业教师与学生三方有机互动,大力培养学生中的优秀分子成为助教力量,借助团队力量实现对学生工作的全面覆盖。
“大学生领导力训练营”导师团队工作模式有利于在共同目标指引下实现独挡一面和优势互补,大大提高了学生工作效率;有利于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通过集体备课和讨论交流,加深了导师团队成员之间的感情;有利于展开技能竞赛和经验分享,通过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形成积极上进的工作氛围,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创新。
2.1核心途径:定期举行领导力训练营
“大学生领导力训练营”每个学年举办1期训练营(包含素质拓展训练、人文素养训练、职场综合训练、社会公益训练)。课程既包括各类讲座、专题案例研讨暨答辩,也涵盖社区走访、基层调研、企业参观等,做到活学活用,避免坐而论道。三是聚集校友资源,塑造职业生涯。训练营中还招募部分经验丰富的优秀校友同堂学习,学员可在集体活动中深度交流,收获友谊,获取宝贵经验。
2.2上课方式:全员参与和专项训练相结合
“大学生领导力训练营”致力于把全员参与和专项训练、第二课堂结合起来,以期能提高大学生的领导力水平。
2.2.1分学院分年级全员参与领导力训练营。“大学生领导力训练营”根据年级的不同,设置有适合各个年级的培训课程,从学年初开始,导师团队分别组织全校各年级学生分批参与领导力训练营,保证每个学生每学年都参与一次课程。
2.2.2专项培训随时开设,满足不同学生群体个性化需求。如在全员培训时,发现部分学生具有某些问题或者有某些具体需求,导师团队会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分类,然后在导师团队内部进行课程项目招标,选拔具有专项特长的导师组成专项导师组开展专项培训,例如人文素养训练、职场综合训练、社会公益训练等。
2.2.3建设第二课堂,巩固培训成果。学校提供实践平台,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验证自己所学,以此加强其认知社会、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提高领导力的目的。例如“大学生领导力训练营”专项训练营的学员须在我校寒暑期“三下乡”、“WWF秦岭青年使者”、“田园使者”、大学生村主任助理、大学生志愿者进社区等活动中自由选择参加一个项目。在为期一年的实践项目结束后,“大学生领导力训练营”导师团队将对该学员的实践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纳入“大学生领导力训练营”学员的考评体系之中。
3.1分工合作,发挥导师团队工作优势,提高“大学生领导力训练营”课程质量。“大学生领导力训练营”根据导师的专业和特长,分专题、分模块对课程进行整体规划,共同管理和开发课程资源,提升导师讲授课程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从而增强学生参与“大学生领导力训练营”的热情,提高学生与导师互动交流的积极性。
3.2转化提升,培育精英导师团队。“大学生领导力训练营”鼓励广大学生通过培训成为学员骨干继而转换成为初级培训师,从而不断扩充学生骨干队伍,强化培训质量。 “大学生领导力训练营”导师团队实行晋级制,根据导师所承担课程的数量、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培训督导对导师课程的意见和建议等内容,“大学生领导力训练营”导师团队综合考虑,给予导师评级定岗(导师团队分为见习导师、助理导师、初级导师、中级导师和高级导师五个等级)。并且对导师实行能上能下的动态管理,督促导师团队转化提升自身能力,以更好服务和满足学生需求。
3.3规范完善,健全“大学生领导力训练营”体系,发布大学生领导力指数,促进思政政治教育成效。“大学生领导力训练营”导师团队及时归纳总结课程开展以及学生受训情况,每月发布当月学生领导力培训现状,每学期发布领导力中期评估结果,同时,将所有掌握资料与相关专家和机构进行合作研究,每学年向社会公开发布一次在校大学生领导力指数。
G641
文章编号:1003-5168(2015)-12-0269-1